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土壤环境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土壤环境评价研

摘要: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逐步健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形成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保部门开展环境质量监控工作和制定环保工作计划的主要依据。

土壤是生态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本身可构成一个微型世界观的生态系统,并作为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生态环境质量,在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故而,土壤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
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与土壤环境评价的概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即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对周围地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从而达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工作的同步进行,以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经济发展为环保工作储备充足的资金支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土壤环境评价概述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简称土壤环境评价,是指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单项或综合的客观评价。

土壤环境评价主要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是要对土壤环境的现状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包括化学物质的累积性评价和污染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的预测评价是对未来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预测。

土壤环境评价以土
壤为对象,对土壤现状和未来态势进行预测,是工程建设和一切动土作业的前提
工作,是协调经济建设和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2 土壤环境评价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土壤环境
保护和评价有了专项法律的支撑;2019年7月1日,我国土壤环评导则《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正式实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正式有了技术
导则的指引。

从两部法律颁布的时间来看,我国相关土壤环境评价和土壤污染防
治工作的法律出台的时间较晚,在土壤环境质量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时间较短,
在土壤环境评价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缺少实践检验。

各地落实土壤环境评价工
作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上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土壤环境评价方面仍旧需要
出台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以国家环保部门牵头,推进土壤环境评价工作在全
国各省市环保部门的全面落实,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土壤环境评价和土壤环境
的良好工作氛围,推进土壤环境评价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本着为环境
质量服务的原则,全面落实土壤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在各地项目建设中
的应用。

2.2 土壤环境质量普查数据分散
环境评价工作人员在较长的工作中,获取了部分地区土壤监测数据和标准值,对该类数据进行了存储。

由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办公中的重要作用于近几年
被重点关注,社会各部门开始构建数据电子档案。

在此之前,环境评价工作人员
在工作中获取的数据信息在纸质版存储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部分受损,且纸
质版档案较为分散,各地分别存储,未实现集中管理,国家环保部门在制定工作
计划和统一部署各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时,无法获取各地全面的土壤环境监测数据。

中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受到数据的限制,土壤数据有待完善;
现存的土壤质量数据和污染数据主要是相关农业用地的土壤数据,缺失土壤污染
物类型、特点等与土壤质量评价工作直接相关的完善数据,将影响土壤质量评价
结果的准确性。

3 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优化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的具体路径
3.1 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法律体系
在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由环保部门起草,于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自2019年1
月1日起施行。

我国在土壤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愈发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法》
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土壤环境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为环境影响评价体
系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构成土壤环境相关法律的重要内容。

《土壤污染
防治法》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
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明确指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以预防为主,以保护优先,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以污染预测、为相关人员提供制
定工作计划参考的工作要求相一致,二者都以预防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从污染
产生的根源上开展环保工作,与污染产生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相配套。

《土壤污染
防治法》还对此展开了具体论述,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
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

例如,在工程建设作业前期,施工部门需要借助环境
影响评价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建造行为和建造材料进行分析,并预测建
筑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而后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调整,防治施工行为
将给土壤带来的不良影响,从根源上防范土壤污染或质量问题,将绿色施工理念
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

(2)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数据管理的制度条例进一步完善。

政府部门在《土
壤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并对环境影响评
价体系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上传包括土壤环境监测
数据在内的各方面数据,并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所获得的各类数据进行关联,由
地区和中央环保部门建立统一的档案库存,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数据丢失和
磨损。

3.2 构建技术体系:构建电子数据档案库,完善土壤质量监测技术
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要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应用效用、提高土壤环境评价效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工作,即:提高土壤质量监测技术水平、构建电子数据档案库。

前者主要是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更好地应用于土壤环境评价工作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获取更为精准、全面的土壤质量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即将进行的经济活动与土壤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该项经济行为的可行性;后者则为后续开展的土壤监测工作提供细致的土壤环境数据信息,并与各阶段开展的土壤环境评估工作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结合,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线形图,通过动态的数据图为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信息。

3.3 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土壤环境评价流程,提高土壤环境评价水平
以中央环保部门牵头,构建“国家—省—市—乡镇—基层”五级一体的土壤环境评价体系,在各层次组织专业环境评价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合作下,对当地的土壤环境开展评价工作,尤其是涉及市政工程项目时。

从评价人员结构方面考虑政府人员和社会人员,将专业的社会人士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评价时间上设置年度、季度、月度评价节点,对土壤数据开展定期监测工作,提高土壤环境评价的总体水平。

4 结语
随着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生态与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及发展态势。

土壤环境质量问题愈发突出,各地环保部门要在国家基础法律的支持下和国家环保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借助现代技术,完善土壤环境数据电子档案库建设和各地土壤信息公开机制,集合政府、环保部门以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力量,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高速运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永刚.浅谈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预测和评价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10):121-123.
[2] 丁素玲.HYDRUS-1D软件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影响评价,2020,42(04):6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