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考化学专题练习 我们周围的空气(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民族中学2016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我们周
围的空气
一、选择题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是有用的,其他成分都是有害的
B.空气主要供给人类呼吸,在工业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D.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自来水C.浮有冰的水D.新鲜的空气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2008年北京奥运会若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A.氢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6.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判断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7.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对于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二氧化锰,根本无法生成氧气
B.没有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变小
D.没有二氧化锰,可以用氧化铜、红砖粉代替
8.保温瓶内盛有液态空气,当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时,可观察的现象是()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的变化
9.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常温下为气态 C.能支持燃烧D.液氧为淡蓝色
10.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氧化汞汞+氧气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1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液化气燃烧B.酒和醋的酿造 C.呼吸作用 D.农家肥的腐熟
12.南京市即将正式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 C.燃烧煤气 D.光合作用
13.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硫在氧气中燃烧
D.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氧化镁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15.下列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收集气体时,先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再收集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贴试管外壁,再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
二、非选择题
16.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3)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
(4)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5)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
17.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1)由此可以推断:A是;B是;C是;D是.
(2)写出B在A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属反应(填“化合”或“分解”)18.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②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①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丙三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乙.丙.
以上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是.
工业上通过丁途径制取氧气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填“甲”、“乙”或“丙”)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下同).若既想收集到较纯的氧气,又想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生成氧气的速率,应该选用的收集装置
是.用该方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然
后,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4)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的发生装置
是,收集装置可选用.
19.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容积的).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答两
种)、.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
其理由是.
20.关于催化剂有关问题的探究
(1)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如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
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
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
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
生氧气,但
是
.
二
氧
化
锰
是
过
氧
化
氢
分
解
的
催
化
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
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三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①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②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③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2)小红继续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下表是她进行实验时采集的一组数据:
用10mL双氧水制取150mL氧气所需的时间(秒)
序号双氧水的浓度30% 15% 10% 5%
1 无催化剂、不加热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
2 无催化剂、加热360 480 540 720
3 二氧化锰催化剂、加热10 25 60 120
请你分析回答:
①小红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反应物的浓度、、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
ⅰ.反应物的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
ⅱ.通过对比第组和第组实验数据可知,二氧化锰催化剂
可.
ⅲ..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民族中学2016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是氮气,占78%
【解答】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如下: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是0.03%
故选A
【点评】记住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是解答本题关健.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是有用的,其他成分都是有害的
B.空气主要供给人类呼吸,在工业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D.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解:A、空气中有很多物质,有广泛的应用,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主要供给人类呼吸,在工业农业生产上用途大.故B说法错误;
C、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不利于人类的生存.故C说法错误;
D、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故D法正确.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中的各种成分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自来水C.浮有冰的水D.新鲜的空气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矿泉水中有矿物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自来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浮有冰的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新鲜的空气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2008年北京奥运会若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A.氢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考点】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A、了解氢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物理性质和能燃烧的化学知识;
B、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物理性质;
C、氦气是惰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D、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以使飞艇飞起.但氢气具有可燃性,容易引起爆炸.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能使用氢气.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飞艇不能起飞.故不能用氧气.
C、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可以使飞艇起飞,并且氦气是惰性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很安全.可用于广告飞艇.
D、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能使飞艇起飞.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飞艇内的气体为媒介,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氦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
6.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判断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考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A、要用燃着的木条,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
B、要用燃着的木条,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并且不应伸入瓶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正确;
D、应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不是伸入集气瓶中.
【解答】解:
A、因为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故错误;
B、因为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伸入瓶中也不能验满.故错误;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复燃说明已满,故正确;
D、应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是伸入集气瓶中,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内部可能含有较浓的氧气;验满会不准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注意操作的准确性,“里”与“口”一字不同,则操作不同
7.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对于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二氧化锰,根本无法生成氧气
B.没有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变小
D.没有二氧化锰,可以用氧化铜、红砖粉代替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解答】解:A、没有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能产生氧气,只是所需温度较高,故选项说法错误.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没有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没有二氧化锰,可以用氧化铜、红砖粉等代替,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保温瓶内盛有液态空气,当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时,可观察的现象是()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的变化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首先蒸发出来的时氮气,随后才是氧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因为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随后才是氧气,因为氮气不助燃;隔绝了氧气,因此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的上方时首先遇到氮气因为缺氧熄灭;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和空气中气体的沸点的不同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9.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常温下为气态 C.能支持燃烧D.液氧为淡蓝色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解答】解:A、无色无味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常温下为气态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液氧为淡蓝色,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10.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氧化汞汞+氧气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氧化汞汞+氧气,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液化气燃烧B.酒和醋的酿造 C.呼吸作用 D.农家肥的腐熟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解:A、液化气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B、酿酒,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农家肥的腐熟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南京市即将正式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 C.燃烧煤气 D.光合作用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燃烧秸秆、常见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会产生PM2.5.
【解答】解:A、燃烧秸秆会产生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B、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C、煤气燃烧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此过程中没有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故选D.
【点评】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硫在氧气中燃烧
D.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设置的条件不一样,如点燃的方式,伸入集气瓶的快慢,集气瓶中是否要放东西等,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是熔融物温度很高,容易炸裂瓶底,所以要在瓶底放一层细沙或水,故此项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正确.
D、蜡烛在氧气燃烧的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要放出大量的热,故生成物的温度有时会很高.
1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氧化镁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考点】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利用该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A、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氧化反应,故A不可选;
B、镁+氧气氧化镁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故B不可选;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但生成物是两种,因此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可选;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故D不可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下列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收集气体时,先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再收集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贴试管外壁,再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运用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各步骤注意事项作出选择.
【解答】解: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A对.
B、加热试管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防止局部受热炸裂试管,B对.
C、收集气体时,先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再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C对.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再用手紧贴试管外壁,D错.
故选D.
【点评】本题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查,覆盖的知识点全面.
二、非选择题
16.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氧气;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氮气;
(3)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水蒸气;
(4)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稀有气体;
(5)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二氧化碳.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氧气,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氧气,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故答案为:氧气(2)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答案为:氮气
(3)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故答案为:水蒸气
(4)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故答案为:稀有气体
(5)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1)由此可以推断:A是氧气;B是硫;C是;D是二氧化碳.
(2)写出B在A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属化合反应(填“化合”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