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癣膏3 号抗真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376X(2000)04—0079—02【论 著】克癣膏3号抗真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关洪全
(辽宁中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用试管内(in vitro)试验和癣病动物模型探讨克癣膏3号的抗真菌效果。
结果表明:在试管内,克
癣膏3号对供试的多种病原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把石膏样毛癣菌接种到豚鼠背部皮肤上,造
成实验性体癣模型,再在病灶部位外涂克癣膏3号,其对豚鼠实验性体癣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无论在试
管内还是利用动物模型进行治疗实验,克癣膏3号的抗真菌活性均强于对照抗真菌药物水杨酸。
关键词:病原性真菌;癣;抗真菌药1
中图分类号:R97815 文献标识码:A
EXPER I M ENTAL RESEARCH OF ANT IFUNGAL ACT IV IT Y OF KEXUANGAO
GU AN Hong2quan.
(D ep a rt m en t of m icrobiology,T CM of L iaon ing Colleg e,S heny ang110032,Ch ina)
Abstract:W e researched an tifungal effect of Kexuangao in vitro and ringw o rm an i m al model.T he resu lts suggested:Kexuangao had differen t degree an tifungal activity on k inds of experi m en tal
pathogen ic fungi.Inocu lated trichophyton m en tagrophytes in back sk in of gu inea p ig,m ade experi m en tal
derm atophyto sis model,then pain ted Kexuangao on focal body,Kexuangao had better treatm en t
effect on gu p ig experi m en tal derm atophyto sis.Bo th in vitro and in an i m al model,an tifungal activity
of Kexuangao w as stronger than con tro l an tifungal agen ts salicylic acid.
Key words:pathogen ic fungi;ringw o rm;an tifungal agen ts.
中医用中药治疗真菌性疾病历史悠久。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中药的抗真菌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虽发现一些中药对某些病原性真菌具有抗真菌活性,但多由于其有效成分含量较少,达不到有效浓度或难以从中药中大量提取等原因,而难以应用于临床。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某中药的抗真菌有效成分,试制了克癣膏3号,并对其抗真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111 供试菌种 本室保存的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10余种真菌,按常规方法传代保存。
11112 克癣膏3号 由本室制备。
11113 水杨酸 北京化工厂产品(A R),用75%乙醇溶解。
11114 实验动物 体重为450g~550g的健康白毛豚鼠(由辽宁中医学院动物室提供),雌雄各半,随机分组。
112 方法
11211 最低抑菌浓度(M I C)的检测 按文献[1]记载方法进行。
11212 克癣膏3号对豚鼠实验性体癣的治疗实验[2] 按“沙纸法”将石膏样毛癣菌接种于豚鼠背部,造成实验性体癣病灶后,从病灶部位取少量鳞屑“逆培养”于沙氏琼脂斜面上(27℃1周),重新鉴定为石膏样毛癣菌后,再在沙氏琼脂斜面上传代,27℃培养4周,作为实验用菌种。
首先在每只豚鼠背部用手拔制直径为3c m的圆形脱毛面。
24h后,用7号注射针头,在脱毛面的中央,针头与皮肤呈30°角斜刺一孔,深度为注射针斜面的1 3~1 2,以不使皮肤出血为度,然后在穿刺孔内滴入用沙氏液体培养基调制的每毫升含2×105个孢子的石膏样毛癣菌悬液0105m l,另取一小块(015mm3)菌种植入孔内,使其镶嵌在豚鼠皮肤上。
从接种第3日开始,在接种真菌处外涂供试药物,每日一次,每次每病灶012g,连续8日。
每日在涂药前测量病灶直径。
判断标准以接种真菌后第11日(用药8日)的病灶直径≤8mm为有效,>8mm 为无效。
2 结 果
211 M I C测定结果 如表1所示,克癣膏3号对供试真菌的抗菌活性强于水杨酸。
收稿日期:1999211215
作者简介:关洪全(19542),男,满族,副主任,硕士学位,主攻中药的抗微生物活性及其对免疫机能的调节。
表1 克癣膏3号对供试真菌的M I C 测定结果
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土曲霉菌青霉菌(SP )紧密着色真菌白地霉申克氏孢子丝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克癣膏3号10050100200200100800100200400水杨酸4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注:3为每毫升培养基中所含药物的微克数(去除基质数)
由于同一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常有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了解克癣膏3号的抗真菌活性,我们用10株石膏样毛癣菌、10株曲霉菌和10株白色念珠菌进行了累积抑菌率实验,结果如表2。
表2 累积抑菌率实验结果
供试真菌株数
抑菌率(%)
503
100200
400
800
石膏样毛癣菌1050100—
—
—
曲霉菌(SP )1010
30
6080100白色念珠菌
10
——
30
40
100
注:3为每毫升培养基中所含药物的微克数(去除基质数)
从表2可见,克癣膏3号对癣病常见致病菌之一的石膏样毛癣菌的抗真菌活性较强,每毫升含50Λg 和100Λg 药物,对供试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0%和100%,对曲霉菌的抗菌活性次于石膏样毛癣菌;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则相对较差。
212 克癣膏3号对豚鼠实验性体癣的治疗效果 见表3、表4。
表3 克癣膏3号对豚鼠实验性体癣的治疗效果
组别病灶总数
有效病灶数
无效病灶数有效率(%)P (x 2)克癣膏3号组1817194144<0101水杨酸组3181175156>0105对照组
18
018——
注:3为3%水杨酸酊剂
表4 克癣膏3号治疗实验性体癣8日后病灶直径变化情况
组别病灶总数病灶直径(mm )(X
ϖ±SD )P (t )
克癣膏3号组186167±0164<0101
水杨酸组31811119±0160>0105
对照组
1811130±0160
—
注:3为3%水杨酸酊剂
用克癣膏3号治疗豚鼠实验性体癣,当给药6
天~7天后,多数病灶即停止扩延,治疗8天的有效率为94144%;而3%水杨酸组仅为5156%。
对控制病灶直径扩散方面,克癣膏3号的作用也较明显。
3 讨 论
皮肤癣菌所致的癣病发病率很高,且流行广泛,难以治愈,是目前较难控制的皮肤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他某些因素的影响,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在国内外也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3]。
因此,对真菌性疾病的防治已引起广泛重视。
但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极为有限,且各有不同缺点,迄今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真菌病的药物。
因此,研制新的抗真菌药物,是当前医药学领域里一项重要课题[3]。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中药的抗真菌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虽发现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但多由于其有效成份含量较少,达不到有效浓度或难以从中药中大量提取等原因,用于临床的较少。
本研究结果证明,根据某中药的抗真菌有效成分试制的克癣膏3号,无论在试管内还是利用动物模型进行治疗实验,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真菌活性和对动物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浅部真菌的作用更明显,其作用较传统抗真菌药物水杨酸为强,据此可认为克癣膏3号对浅部真菌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樱井京子,他1新合成抗真菌剂Hoe 296の抗菌作用1第1报,试
验管内抗菌作用と实验的白癣菌感染に对する治疗效果[J ]1真菌志,1995,16(1):351
[2]高桥伸也1实验白癣の手技[J ]1临床皮肤科,1968,22(12):
1219
[3]山口英世,宫治诚,西村和子1病原真菌学[M ]1第1版,东京:
南山堂,1987,31923251
(上接第69页)
示降糖素口服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一定降血糖及菌群调整作用。
与大肠杆菌产生封闭胰岛素受体的物质有关。
祖国医学虽然早在2000年前就对糖尿病有所认识,但有关中草药对血糖影响的研究,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进行动物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又很少对实验性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机能、形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少见报道,微生态学的研究发现,正常菌群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临床上服用酸奶或双歧杆菌制剂,可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L ero ih 等发现有一种大肠杆菌(E sherch ia co li )能产生胰岛素样物质。
这种物质进入血行后,先与胰岛素的靶细胞接触封闭了胰岛素
受体。
当真正的胰岛素与靶细胞接触时已无法发挥作用,于是血糖不能被吸收和利用而发生糖尿病。
此种情况下应用具有扶植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中药,使之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排除能产生胰岛素样物质的大肠杆菌,糖尿病即可得到缓解。
降糖素的降糖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叔云,等1药理实验方法[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计,1986,
9891
[2]于吉人,等1消炎痛对四氧嘧啶引起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 ]1
生理学报,1992,44(2):2021
[3]丁道芳1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M ]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出版
社,1984,871
[4]蒋寒青,等1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对大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的初
步研究[J ]1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7(2):321
[5]康白1微生态学原理[M ]1大连:大连出版社,198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