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这些年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17
| 强国之路 |
过 1977 年的高考得到了翻身的机会。 因此 , 1977 年的高考,是文化基
础较好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 的解放日,是渴求知识但没有背景和关 系的学子的盛大节日。
————————————————— 1997 年的冬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 育工作座谈会”。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 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 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8 月 6 日 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 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 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 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在 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 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 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 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当年开始就改 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 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 表 态, 他 环 视 四 座 问 道:“ 大 家 对 这 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 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 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一些代 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 “: 既 然大家要求 , 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 高考。”
的春天。从 1977 年 10 月 21 日正式宣 布恢复高考,到 12 月中旬真正进行高 考,所有准备高考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种 兴奋莫名的情绪,许多家庭都有两个以 上的子女准备同时参加高考,全民都在 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整个社会的神经 都被高考所牵动。
1977 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 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十年耽误和积 压 , 一朝汇聚和喷涌。大家通常说“文 革”10 年 , 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高考并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一个值得万般珍记的历史事件。
恢复高考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
它对于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它对于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恢复高考的政策意义迄今依然熠熠生辉。
标签:高考制度;思想;人才;意义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
在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恢复高考制度犹如惊天春雷,给神州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的洗礼,为我国在新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使人们思想恢复理性、国家发展恢复正常粉碎四人帮后,当时的社会思想混乱。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僵化,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制造了新的精神枷锁,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思想解放的问题上,人们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概念化,种种条条框框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很多事物不能按照其本身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而是被某些个人的主观愿望所支配,使得很多看似合情合理的事情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将它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程式化,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内限制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这一切,从高考的恢复开始,有了重大突破。
首先,就入学考试资格讲,高考恢复后国家坚决取消了弊端重重的推荐制——工农兵大学生,不问出身,而是以实际能力定输赢。
《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
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重头戏:38年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高考重头戏:38年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考作文,一年一度高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试题。
回溯恢复高考38年来北京考生经历的作文试题变化,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从单一试题到二选一试题,高考作文一直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记录下时代变化的脉搏。
恢复高考命题铭记时代烙印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与这场考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是已故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预衡。
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亟须出高考题和改卷的老师。
教育部找到当时在北师大当老师的郭预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来出高考题。
当时,与郭预衡教授一起出题的还有北大、首师大的老师。
教育部将他们隔离在一个宾馆里,直到高考结束。
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方便考生展开写作,最终由郭预衡先生敲定成为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当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对这个作文题目念念不忘。
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开放式题目。
她把自己在农村一年多的插队经历写进作文里,这篇作文还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态各异、耐人寻味。
曾参与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首师大中文系教授赵丕杰回忆,当年作文考得比较好的还是老三届的毕业生,但也不乏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年轻学生,出现了不少思想内容深刻的精品。
参与阅卷的老师们有感于此,在改卷之余不约而同地将一些优秀作文抄了下来,编了一本作文选评,并以当年的高考题命名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在这本书收录的不少作文里还能看到工分手册贫下中农四人帮等极具特征的词汇,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八十年代漫画首次进入作文题恢复高考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开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
时下,正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
借此时机,回忆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的开展历程,深入挖掘高考制度的社会功能,探究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历史功绩,反思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恢复高考是中国社会回归开展的信号三十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
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一在教育部看来似乎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引发的震动及其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当时即显现出来,日后也得到了全社会少有的最大认同。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场。
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开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开展轨迹。
前些年,曾有媒体评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恢复高考名列前茅。
今天回过头来看,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明确预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开场回归秩序,回归开展。
从七七级第一批大学生入校开场,不仅学生们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先生们也一下子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来,大学又成为培育英才、潜心治学的家园。
恢复高考不仅很快挽回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甚至还冲破了“文革〞前一些“左〞的禁锢,搞科研不必再担忧“白专道路〞的指责,探求真理也不必再担忧被“扣帽子〞、“打棍子〞。
恢复高考感悟

恢复高考感悟恢复高考感悟近年来,高考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许多人对高考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它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过大的压力。
然而,作为一名曾经经历高考的学子,我对高考并无过多抱怨,反而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第一段:高考是一次成长的机遇高考不仅是一次选拔性考试,更是一次成长的机遇。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高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高考,我学会了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压力。
这些技能我相信将会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终身。
第二段:高考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机会高考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考察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备考和参加高考的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我发现自己对于数学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对于语文的写作较为薄弱。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我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语文写作培训班,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种自我认知的机会使我变得更加自信,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我进步的重要性。
第三段:高考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高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压力,更给他们带来了机会。
在高考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完全有可能的。
尽管高考只是一次考试,但它决定了我进入理想大学深造的机会。
通过高考,我成功进入了一所名牌大学,这给了我更多的人生选择和机遇。
我相信,只要努力去争取,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段:高考是一次人生经历,值得感恩虽然高考的过程繁琐而复杂,但是它也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经历。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不仅与知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
我们在互相激励中成长,一起经历了高中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这些经历让我领悟到,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满足感。
结尾段:回首高考征程,我深感庆幸和感激。
高考给了我成长的机遇、自我认知的机会、改变命运的机遇,让我从中得到了宝贵的感悟。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 背景介绍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在期间,中国的教育制度严重受损,高考被取消,大量知识分子受到打击迫害。
然而在1977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一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教育制度的重建: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标志性考试,恢复高考意味着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和恢复正常秩序。
2.2 对知识分子的宽恕与赎罪:恢复高考也是对期间受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宽恕和赎罪,开启了知识分子们重新接受教育的大门。
2.3 社会稳定与发展:恢复高考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实意义同样重大,影响至今:3.1 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正:高考的恢复使得每个有志于接受教育的人都有了平等的机会,不论其社会地位,都可以通过努力和考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2 人才选拔与社会发展: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其恢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3 教育改革的启示:恢复高考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4. 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各地区的人才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提升人才素质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结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个人观点的共享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考角度。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2015/6/5来源:中国改革信息库导读:1977年,邓小平一锤定音,作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中国莘莘学子的命运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在今年高考帷幕即将拉开之际,重拾那段被人渐渐淡忘的历史记忆,开启我们饮水思源之旅……十年内乱,教育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大学的门似乎是紧闭的。
1970年,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于是北大、清华开始恢复试行招生。
招生对象是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招生办法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考大学生。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背景下,他的意见没能施行,大批有志于深造的青年人被关在校门之外。
面对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出现的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
1977年5月,邓小平曾痛心疾首地说:一、恢复高考的关键性会议1977年6月29日,教育部在太原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与会者声讨“四人帮”,批判“白卷英雄”,但是,在讨论到最主要的议题时却举步维艰。
那时,高等教育领域的上空仍笼罩着两片阴云: “七二一道路”、“两个估计”,这都是毛泽东亲自批示或点过头的。
于是,会上提出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而稍许进步的地方表现在:除招“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外,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试招4000-10000人,不足计划招生数的2-5%。
而且试招的高中毕业生也以政治条件为选拔的主要标准。
由此,形成的招生方案于8月4日上报中央。
在太原招生会议结束后的7月16-21日举行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和他的一切职务。
邓小平复出后立即自请分管教育。
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的前前后后

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的前前后后作者:***来源:《档案天地》2024年第06期實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每一代青年都在时代机缘中塑造自己的理想和努力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党的十一大召开后不久,高考制度恢复,这一重大决策关乎几千万知识青年的前途与命运,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黑龙江省后,广大青年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本文以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据,记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前后的各项相关工作,回顾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
两考并举春季入学1977年高考,黑龙江省共有19.5万人报名,经过11月28日的“初试”选拔,有6万余名考生参加了最终的文化考试(图1)。
此次高考中,考生可填报5个志愿学校,文科与理科不能兼报,报大学的可兼报中师的相应学科。
1977年高考最为特别的是地市初选(“非统考”)这个环节。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地(市)招生委员会根据政审、考试和体检的情况提出初选名单(全省的初选总数应为录取总数的二倍或稍多于二倍),并汇总全部材料报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
参加这次“初选”的对象来源广泛,他们中间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贫下中农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模范人物,有热心为农村服务的“赤脚医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有毕业较早的六六、六七届高中生,有属于应届毕业生的九年一贯制学生,还有一定数量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在校生。
1977年12月举行的高考统考,全国各地考试时间不统一,多设于12月中旬,黑龙江省定于12月24至25日两日。
这次高考是一次打破常规的特别举措,导致了冬季考试春季入学的结果,谱写了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春天故事”。
陈侃章2020年4月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一书,书名便用“春闱”这一科举术语来形容中国高考史上这唯一一场设于冬季的考试。
1982年初,77级本科生毕业,到夏天又有78级学生毕业,一年有两届毕业的大学生,迄今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仅此一次。
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_中国在哪一年恢复高考

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_中国在哪一年恢复高考时间:20XX年X月X日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_中国在哪一年恢复高考时间:2021-05-20现如今高考是所有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就是从高考开始,所以每年高考在人们的眼里就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关卡。
你不知道的是,这么重要的高考在历史上也曾中断过,那么恢复高考是哪一年,中国在哪一年恢复高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_中国在哪一年恢复高考。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恢复高考是哪一年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
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
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恢复高考是提出的:邓小平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邓小平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五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一九七一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推荐上大学这种招生办法就成了金科玉律。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文章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一、1977年高考的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的重建和改革。
在这一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高考,为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打开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大门。
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977年高考的影响1.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977年高考的恢复打破了阶级和地区的差异,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化,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人才选拔更加客观公正,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3. 社会风气的改变: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态度,使知识成为一种更加受人尊重和追求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1977年高考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高考的恢复表明,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社会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推进教育改革:深入思考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现实启示我们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教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不仅重视分数和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启示告诉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977年恢复高考背后的历史必然

1977年恢复高考背后的历史必然
“文革”时期,以政治凌驾于教育之上,肆意践踏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般规律,对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产生了严重危害。
废除高考制度,造成“读书无用”,“走后门”成风,人才“青黄不接”;恢复高考,则意味着“恢复了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恢复了公平地进行社会分工”。
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者杨学为指出,粉碎“四人帮”之后,高考迟早是会恢复的。
但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前,恢复高考,只有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做到。
恢复高考,“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直接原因是培养人才”。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0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改革招生制度的决定。
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制度,并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受政治思想、教育理念、文化?魍车纫蛩赜跋欤?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1977年恢复
高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登高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恢复高考的复原与探新

恢复高考的复原与探新作者:刘海峰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03期编者按: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转折点,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恢复高考改变了1977、1978级大学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值得不断回顾与研究。
2022年是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45周年。
本刊特约请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大学生刘海峰,对恢复高考的过程进行富有新意的探讨,并对77、78级大学生群体的命运与作为作进一步的分析。
该文根据许多稀见资料,发掘历史表象背后的事实与意义,让人们对恢复高考与77、78级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摘要:恢复高考是一个过程。
恢复高考的高层决策,充分反映出邓小平作为一个英明领导人过人的胆识、智慧和谋略。
邓小平之所以会力主公布高考分数,与他以国家社稷为重、以人民为重的领袖风范和反对“走后门”的高风亮节与勇气有关。
恢复高考沿用或复原了“文革”前以考试选拔大学生、直接招收应届高中生、重视政审和体检、重点大学优先录取的办法,也有冬季考试春季入学、各省命题标准不一、地市评卷和初选、放宽政审条件、临时扩大招生、招收走读生等创新与变革的部分。
77、78级大学生的构成有来源复杂多样、成绩差别较大、女生比例较低、热衷基础学科等特点。
77、78级大学生群体曾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在风云际会的年代叱咤风云,深度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国崛起的进程,在中国当代史上已经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关键词:恢复高考;邓小平;77级大学生;78级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2)03-0004-10有的事情过去没多少年回想起来便恍若隔世,有的事情过了三四十年追忆起来仍恍若昨日。
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转折性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因而过程激动人心,追忆引人入胜。
恢复高考是哪一年

恢复高考是哪一年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恢复高考是哪一年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恢复高考是哪一年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之后,一些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知青、复原军人等都可以参加高考,并且还规定重点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工作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一共有570多万的人参加了高考,因为但是录取的人数很少,只有不到30万人,虽然录取的人数很少,但是它激励很多人重新拿起书本学习。
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次高考也是非常仓促的,在1977年10月21日登报后,离考试的日期只有一个多月了,时间非常的紧迫。
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数百万知识青年沉寂已久的心田被激活了,而这些知识青年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不好的,甚至有人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念过。
在恢复高考后的20年多年里,我国有很多本专科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有些人还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拓展资料: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后,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是谁提出的是邓小平提出的。
恢复高考的教育意义与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恢复高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是国家教育考试,恢复高考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更为直接。
一是促进学习积极性。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2019年教育文档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1977年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
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来的考生参加了当年高考。
1978年夏,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610万。
恢复高考,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是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他于千头万绪中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恢复高考酝酿已久恢复高考的决策,是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他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拍板决定的。
但是,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一些想法,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开始酝酿了。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统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66年至1969年,中国大陆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教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
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及“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全国295所大专院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七届94万人。
工农兵学员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大动乱的年代成为文化科学的传承者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脊梁。
但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
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的调查,在校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20%,初中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
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

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一直是考生备考的重点之一,也是评卷老师重要的判分标准之一、在这些年来的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使用既给作文增色添彩,又考察了考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成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运用成语,考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作文的文采和表达力。
随着高考的恢复,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种类也越来越多,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内容,丰富多样。
在作文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成语,如“自暴自弃”、“百折不挠”、“不可思议”等,这些成语通过简短有力的表达,能够一下子点燃读者的共鸣,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更好地应对语文试卷中的成语题目,考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备考:
其次,要注重成语的运用。
在平时的写作中,要适当地使用成语,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表达力。
再次,要多阅读优秀的作文和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用法和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要进行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只有通过对课文和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总之,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成为了备考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成语的学习和运用,考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作文和阅读理解的得分。
因此,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成
语的重要性,加强备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高考1977年恢复,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表明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

⾼考1977年恢复,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表明⼀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时代来临。
光明⽇报:恢复⾼考四⼗年刘海峰2017年06⽉02⽇08:09 来源:光明⽇报分享到:原标题:恢复⾼考四⼗年 在⼈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
1977年恢复⾼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个掀起巨⼤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喻。
恢复⾼考不仅是许多⼈命运的转折点,⽽且成为⼀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
今年是恢复⾼考40周年,古语说“四⼗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考的正⾯功能与积极作⽤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努⼒向学、提⾼民族⽂化⽔平。
考试制度的好处有不少,其中之⼀是求⼰⽽不求⼈。
采⽤其他选才⽅式往往需要求⼈,要看别⼈脸⾊,且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
考试则提供⼀个反求诸⼰的机会,能否成功主要靠⾃⼰的努⼒,因此考试选才能够促⼈向学、催⼈奋进。
1977年恢复⾼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参加⾼考,全社会的读书学习热情在⾼考制度的促进下持续发展。
恢复⾼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许多考⽣连最基本的题⽬都不会答。
可是⼏年之后,试卷难度提⾼不少,从答卷反映出考⽣⽂化⽔平已⼤⼤提⾼,可见⾼考极⼤地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有⼒地促进了国民⽂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被“⽂⾰”摧残的⽂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
在恢复⾼考的1977年,选拔了27万⼈,却调动了⼏千万⼈。
尽管当年⾼考录取率只有4.8%,570万考⽣中绝⼤多数没能考上⼤学,但⾼考恢复使每⼀个⼈可以有做⼤学梦的权利和希望。
1997年,多家中央报刊开展恢复⾼考20周年征⽂活动,从应征⽂章看出,⽆论是当时考上的,还是落榜的,都对恢复⾼考唱出发⾃肺腑的赞歌。
不少⼈虽然⾼考落榜,但由于受过⾼考总复习的煎熬,养成了坚毅的个性,得到了⼀笔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高考这些年
2014年全国高考即将举行。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尝尽酸甜苦辣。
本期图话为您梳理这些年高考制度变革下的个人生存状态。
图为1978年5月,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举行开学典礼。
封面摄影:杨素平/东方IC 编辑:morganli
1966年到1977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几近瘫痪,没有高考,没有经过统一正规考试的大学生在校学习。
文革期间,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高考就取消了。
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
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
很快,干部子弟占了工农兵学员的多数。
图为资料图。
(马昭运/CFP)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新华社发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
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
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这只是参考人数的1/29。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
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新华社发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高考的恢复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中国的人才培养也重新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
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
新华社发
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原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
图为197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1977届新生在学习中交流。
新华社发
这是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新华社发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
高考之门终于开启。
在这个历史的拐点上,许多人的命运改变了。
新华社发
1979年6月,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女子中学补习英文。
她们是1978年中国高考录取的学生,在这里补习英文一年以后将选择专业进入大学学习。
新华社发
1982年7月6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张筑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张筑生留校任教后,全心全意投入基础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
曾带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在国际比赛中连续五届夺得总分第一。
患病12年坚持在教学一线耕耘,2002年去世。
他的事迹曾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
新华社发
1983年6月,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抱着娃娃的年轻父母前来买各类课本或参考书。
时兴文凭了。
许多文革中耽误了学业的回城知青,不得不肩挑生活和补学历两副重担。
(蒋铎/CFP)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图为1984年10月27日,上海市总工会,排队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复班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谢伟民/CFP)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图为1986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上海,恢复高考后求知的年轻人,图书馆自修室内座无虚席。
(谢伟民/CFP)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图为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望军不停的给大家夹菜以示感谢。
(武汉晚报周国强/CFP)
1997年7月28日,西安。
发榜了,许多高考生学生落榜。
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包括民办大学便应运而生。
这是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蒋铎/CFP)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图为1998年6月,河北遵化,备战高考倒计时。
冲刺阶段,封闭式教学,至夜晚9时才下学。
(蒋铎/CFP)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图为2014年3月1日,在2014高校联盟自主选拔考试辽宁省大连市一考点,考生在等候进入考场。
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2011年3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首批自主招生的45名学生与教授及嘉宾在开学典礼上合影。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创新型大学。
2011年3月,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学术主导,学术自治。
新华社发(刘智先摄)
在很多省市,高考每年仅举行一次(少数省级行政单位每年举行两次高考,多增加的一次称为春季高考)。
旧时高考时间(2003年前)为每年7月7日―7月8日(少数省级行政单位为每年7月7日—7月9日),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改为6月7日—6月8日(少数省级行政单位为每年6月7日—6月9日)。
图为2001年6月,南京市一中,高考咨询大会举行,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进场设摊服务,考生和家长涌入咨询会场。
(高林胜/CFP)
不同省份的考生人数、高校录取比重不同,导致高校资源与需求失衡。
例如,有些省份的考生考取重点院校的难度很大。
图为2014年2月26日,河北衡水二中举行了高三高考百日誓师励志教育活动。
(闫楠/CFP)
2013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送考大巴出发了,上万家长沿途注视着自己的孩子。
万人送考成为当地乃至安徽省内的一个“高考景观”。
(李冠玉/CFP)
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还需要参加艺考。
考试合格者获得报考院校的专业合格证,持此合格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各艺术类院校进行择优录取。
图为2013年3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阅卷教师正在给考生试卷评分。
2013年有8.5万余人报考中国美院,共面向全国拟招收本科生1700名。
(thomas wei/CFP)
由于户籍制度,不少没有当地户籍的考生需返回原籍参加考试。
图为2012年10月25日,上海,十多位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居民结伴到上海教育委员会信访办,提出开放异地高考的诉求,打出支持“异地高考”标语。
(徐小林/CFP)
2012年6月7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考考点入口处,高考考生们正在依次进入考场。
高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打出事先准备好的助威牌,为高三学长们加油打气。
其中一句助威口号是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
(安心/CFP)
2007年6月8日,在武汉市首义路39中学高考点,一位考生赶到考场,被告之迟到4分钟,不能进场,无奈母女二人在考点外痛哭。
(CFP)
2012年6月25日,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扛起一块大幅“喜报”,一名胸戴大红花的男生穿过天窗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闹市区行人纷纷驻足围观。
据悉,杨元以668分的高考成绩,成为全县以及恩施州的理科状元。
(摄友/CFP 手机拍摄)
2012年6月8日,广东佛山新三中考场,高考结束。
高三的学生将试卷、书籍扔到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