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选科的看法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选科的一些看法。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选科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来选择合适的科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下面,我就选科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选科的目的。
选科并非是为了追求高分,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因此,在选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某一科目充满热情,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
2. 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是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们要在选科时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3.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有发展潜力的科目。
4. 学科搭配:在选科时,我们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搭配,确保各科目之间的平衡。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
在选科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权衡因素:1. 个人喜好与就业前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喜欢某一科目,但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权衡个人喜好与就业前景,做出明智的选择。
2. 竞争压力:部分热门科目竞争激烈,难度较大。
我们要根据自身实力,合理选择科目,避免过度竞争。
3. 家庭期望:家庭期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因素。
在选科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家人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选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认知的不断变化,选科也可能随之调整。
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关注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适时调整选科。
总之,选科是一个关乎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选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1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过去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
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学生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数学课的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做到课前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
新形势下的高考趋势与备考策略

新形势下的⾼考趋势与备考策略新形势下的⾼考趋势与备考策略第⼀部分:⾼考趋势的变化⼀、⾼考的两个重要特性1.选拔考试⾸先明确⾼考具有适当的难度;不能等同于平常的教学要求;能够对考⽣的综合素质予以区别;受不同⾼校的招⽣要求,需要对考⽣分出不同的层次。
2.公平性⾼考试题以⼤纲或课标为依据;回避任何教材(尤其是材料);回避有争议的内容(包括学术上的);不能对某类考⽣有利(如城乡、民族、地区、性别等⽅⾯)。
这两点是⾼考试题出题的标准。
清楚了这些,⼤家对⾃⼰的教学就有了⼀个准确的定位。
也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
⼆、回顾⾼考改⾰1.实施途径考试科⽬的改⾰(减少科⽬)命题思路的改⾰(强调能⼒)组织管理的改⾰(统⼀⾄分散)政策法规对教学的约束(如不准校内办补习班,取消义教中的重点学校等)2.改⾰的轨迹92年三南试验“3+2”并逐渐推⼴98年⼴东试验“3+X”(3+1)2000年⼴东试验“3+1+⼤综”,晋、辽、苏、浙试验“3+⼩综”之后,“3+⼩综”成为主流2007年开始的新课程⾼考,到2008年,已有⼆⼗个省市加⼊到课改,还会进⼀步扩⼤规模。
2010年开始⼴东开始实⾏“3+⼩综”。
这也是⾼考改⾰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的⾼考特点1.⽬标的变化总体⽬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具体改⾰内容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结果的教育改变过于依赖⼀本教材和课堂的教育改变传授式的教学⽅式改变⼀卷定终⾝的评价制度2.主要途径的变化颁布课程标准弱化教材的功能⿎励以探究为主的⾃主学习⽅式,注重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3.试卷多元化(1)整体:2009年全国5套新课标试卷、2套全国卷和13套⼤纲⾃主卷;(2)历史:新课标6套(鲁宁⽂综、粤琼苏单科、粤加⽂基);全国⼀卷(辽陕晋冀豫闽浙皖湘鄂赣桂12省区);全国⼆卷(⿊吉蒙云贵⽢疆青藏9省区);⾃主命题6套(京津川渝⽂综、沪单科加⽂科综合能⼒)(3)特⾊:命题权下放,新旧并存,京派、海派、各省市等;(4)⾼校教师掌握命题权;5.考查主⼲知识化知识是能⼒的依托,能⼒是知识的运作。
高考改革潜藏多面弊端

高考改革潜藏多面弊端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7期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种模式潜藏了多方面弊端。
3+3的模式初衷虽好,但最后可能依然是分数至上。
本刊记者刘燕交刘海欢高考改革怎么改,改革后又会对学生和各级学校带来怎样的影响?2 0 1 5 年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让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3月25日,河北精英教育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接受《民生周刊》记者的专访,全面解读了关于高考改革的利弊。
此外,作为民办教育的先驱者,翟志海也特别针对目前民办教育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高考改革实操待观察高考改革的大幕从去年9月份开始拉开。
当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实行“3+3”模式,也就是说,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这三科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对于高考3+3的模式,翟志海认为既有优势又有弊端。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进入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翟志海更多关注的是高考改革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他认为,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种模式潜藏了多方面弊端。
3+3的模式初衷虽好,但最后可能依然是分数至上。
“咱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搞3+X,搞到最后,又搞3+综合,3+理综、文综,现在又搞了个3+3,绕了一圈儿,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靠分,所以这次改革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翟志海一针见血。
关于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关于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高考是我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教育水平。
为全面了解和评估高考实施方案的效果,本文针对高考实施方案进行了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1.了解高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2.分析高考的影响和问题。
3.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推动高考的深入发展。
二、调研方法1.网络调研:收集相关政策文件和资料。
2.实地走访:走访高中、家长和学生,了解他们对高考的看法。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高中生进行调查,获取他们对高考的认知和态度。
三、调研结果1.实施情况和效果根据网上资料和走访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考实施方案已陆续在各地开始实施,包括取消三门一考和加分政策、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等。
实施后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竞争激烈度。
总体来说,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影响和问题高考的实施对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和家长期望等方面带来了影响。
教育体制需逐步调整和优化,学生心理需得到关注和引导,家长需理性看待高考。
同时,高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训机构泛滥、应试教育强化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改进。
3.改进建议在高考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继续优化方案,保障政策落实;加强学校课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高考。
此外,还应适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完善高考的方案和政策。
四、结论高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高考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的提供参考和建议。
希望各方能共同努力,推动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质量。
以上是关于高考实施方案调研报告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
校长论坛新高考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作为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此,我想就新高考背景下我校的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新高考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新高考改革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校将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一是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二是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三是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我校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我校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师德、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五、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新高考改革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我校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三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
新高考改革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新高考改革的相关问题。
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实际,就新高考改革谈几点看法。
首先,新高考改革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改革之前,我国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过早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高考改革通过取消文理科划分、增加选考科目、调整招生计划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新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正确面对高考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再次,新高考改革对家长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再单纯追求高分,而是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高考改革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1.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选拔。
加强对高考命题的研究,提高试题质量。
4.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负担。
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
总之,新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希望广大同学珍惜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几点看法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为了更好的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
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2008年江西省永新县第一次实行课程改革,到2010年我陪伴我的学生学完了高中数学的所有新教材。
我发现新课程的中心点或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新课改的数学内容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三性”: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可见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体。
必修课内容主要是代数、几何(包括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和概率初步知识三部分,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这三部分内容大致按照代数、几何和概率初步的顺序相对集中安排。
集合与简易逻辑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和数学语言。
安排在全套教材的首章。
接下来第一部分是代数的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三章。
因为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为自变量的函数的值的排列,与函数关系密切,内容又比较简单,所以将数列由原来在高中二年级学习提前到高中一年级。
第二部分是几何的内容,包括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和简单几何体三章,因为立体几何较平面解析几何难学,近年来反映立体几何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立体几何难学,所以本着先易后难,先平面后空间的顺序,先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的两项内容,然后再学习空间图形部分。
地理高考改革的几点体会

师” 变为“ 导师” 凤
的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是指经济现象之 间存在 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的关 系 经济现象一般都存 在 着因果关系。本题中表 2 所反映 的现象是原 因. 1 表 所反映的问题是结果 。 第三设 问其实可 以这样提问 : 为什么要增加农 民收人咙‘ 及怎样 增 加农 民收人? 回答时 , 在 除了根据课本 的相关 内容外 ,一定要根据表 1和表 2 映出来的具 反 体 问题 , 结合党和国家在 “ 三农 问题上的方针 、 政 策. 简要分析增加农民收人 的意义 , 以及提 出 增加农 民收人的具体措施 ,不要生搬硬套课本 的内容
自2 0 0 2年 广西加 入全 国的 “+ ” 3 X
消费情况 ,表 2反映的是我国农产 品的供求 情 况, 以厦我 国与发达国家的农 产品加 工状况 所
以在回答第一设问时就应从这些 方面人手 , 把 这些经济状况表达出柬。
高考模式之列已有 4年 ,15 20 年地理科 3 的考试又I 原来“ + ” 目组 的选考 变 _ } 1 3X 科 为“ 文科综合” 的必 考, 这明显加强 了地 理学 科的地位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 教师 , 我们受重视 自 己执 教的这 门学科 ,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使之符 台素质 教育的基 本要求 和适应
世世代代辛苦劳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演讲 、 抢答等形式 . 引导 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不断改善生活 , 能充分满足 当代人和后代 人 的需求 , 促进社 会的持续 发展 , 也就是我们平 常所说舶“ 幸 福美满 ”然后结合 经济的发 展, , 循序渐进地进 行 目的性教育 和资源——人 口 —— 环境——发展之 间的协谰教学 .从而形 成学习地理的动力 . 要我学” 正转化为 把“ 真 我要学”真正体 , 现“ 学生为主体, 师为主导 教 的新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 : 教会学生学 习, 最有效 的办法是救师用 自己正 确处理教 材的方式 和方 法 ,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 启发学生 ,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 的同时 , 到学法指导 , 自己的认知结构 得 使 与知识结构相吻台 . 具备系统 的开放 的思维方式 . 于从整体 善 出发 , 认识 系统 内外的各种联系 , 而这种思 维的形成 . 要经过
谈谈对高考的看法

谈谈对高考的看法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学生的未来产生着巨大影响。
在谈及高考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高考是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尽管它有其局限性,但也不能否认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学生多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验。
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考察了他们的应试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其次,高考的制度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高考结果对学生的未来十分重要,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都围绕着高考进行布置。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以及对学生的过分学习压力。
为了应对高考,许多学生被迫进行刻苦攻读,而忽视了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改革高考制度,降低对分数的过分依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考的意义。
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唯一标准。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无论考得好还是考得差,学生们都应该有信心和勇气迎接未来。
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们,高考只是一段时间的努力,背后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进步。
最后,我认为高考应该倡导公平竞争。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机会也是不平等的。
为了弥补这种不平等,在高考中应该采取措施来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机会与资源。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公正目标。
总之,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推动改革,使其更为科学、公平、合理。
同时,我们也需要告诉学生们,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2024年新高考教学改革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新高考教学改革培训心得体会五篇新高考教学改革培训心得体会1最近一段时间大多高三老师应该都比较忙碌,6月24日12:00高考成绩出来,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电话成了热线。
紧接着大家关注的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于27日10点正式发布20__年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2__5年整体实施,打破文理科固定组合考试模式,高考实行3+1+2模式。
无论你是否期待、是否恐惧,它真的来了,新变化势必对一线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适应与问题,老师们需要用心思考、学习、消化、实践。
6月28日全天进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培训,上午听取了__老师所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胡晓老师所讲《如何用好统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教科书》,下午学习了尤炜老师所讲《守好学科本位努力开拓创新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为中心的思考》和贾玲老师所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一边听一边思考,时而明朗时而困惑时而又清晰,总之很有收获,简要分享如下。
一、关于新教材。
和老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
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2册,所有高中生都要学,选择性必修3册,理论上可供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
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必修安排在高二,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灵活的安排。
高中统编教材和新高考配套衔接,改革是趋势,必须跟进,我们要欣然接受。
二、关于学习任务群。
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
不是讲授不重要,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案的设计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等。
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看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
老教材有名著导读,篇目较多,大多时候教师只是简单指导学生阅读,效果不显著。
谈论中国的教育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摇篮。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此,我想就我国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教育现状1. 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2.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在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我国不断推进教育质量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
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贫困地区教育帮扶政策等,我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
二、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教育质量低下。
2. 应试教育问题突出。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3.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三、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方向1. 深化教育改革。
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
3. 强化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我国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需不断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一、新课程与新高考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
在新课程实验区,由于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
但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使用新课程以后,将来高考怎么办?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仍沿用现在的高考模式,实施高中新课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校长、教师、家长会问:用新课程可以,但你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或我的孩子三年后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既然是实验,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
问题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阶段,也许只有这么一次高考的机会。
这就决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2007年,参加实验的四省区高中毕业生将面临高考,毫无疑问要有新的高考方案来适应。
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必须关注高考。
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师、家长,都盼着新的高考方案早日出台,而且越早越好。
只有这样,才能给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和家长吃一个“定心丸”,以解决实验的后顾之忧。
2004年高考结束后,部分新闻媒体炒作“南京高考现象”,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新讨论。
有的论者谈到这个问题时,习惯于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我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不能说你搞了素质教育,就可以不管高考成绩。
哪个地方高考成绩突出,就说人家在搞应试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正视高考,而且会有好的高考成绩,这才有说服力。
如果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很好,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恐怕这种素质教育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所说:“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高考。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好也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我对高考语文的几点看法

我对高考语文的几点看法一、语文教育的问题不能全部归罪于高考有人说,当前应试教育的势力十分强大,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压力。
此话不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的确是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矛盾。
但当下社会上的一些指责声,把教育中的问题笼统地全部归结为是高考造成的,似乎高考是学校问题的总根子,成了众矢之的。
在语文教育领域,同样也有把语文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归罪于高考的指责。
我认为这不仅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语文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理念方面的,有教材方面的,也有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面的;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有现实新出现的问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素质问题……把这些问题一概归罪于高考,既说不通,也于解决问题无补。
而且,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当公务员要考试,当技术工要考试,当驾驶员要考试……这些考试似乎都没有成为人们责难的对象,为什么唯独高考不能幸免?我在想,退一步说,即使现在没有了高考,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就会全部消失了?解决了?显然不是。
正像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这些学段并没有升学考试,但大家仍在千方百计争着要进入有限的优质学校一样,事实表明:纵然设有考试,问题依旧存在。
因为各地就这么一点为数不多的优质资源,粥少僧多。
我们只能努力缩小这种差异,而无法真正实现绝对平均主义。
同理,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做到人人上大学,怎么满足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愿望?通过高考来选拔学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即使是大学从“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也是如此。
事实上,国外的教育也是这样,通常都举行包括高考、毕业会考在内的各类考试选拔人才。
只不过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较之国外,竞争更激烈、更残酷罢了。
由此可见,高考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制度,我们不能没有高考,文革十年,真切地见证了制度缺失的悲哀。
因此,在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机制的情况下,高考不失为一种公正的方法,尽管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它毕竟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日后施展才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高考脱颖而出。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改革物理学院12汽本2 何泽安2012954220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的生活需要。
因此,中国的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0万年前。
最原始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教会部落族群的人们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如:生火,狩猎,捕鱼等。
当代之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让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可分为两种:广义上的教育与狭义上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是狭义上的教育,是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世界万事万物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
中国教育自他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从孔子办学,开始就有了私人教育系统,以后的“私塾”教育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是教育的主要体系。
不过从汉朝开始有了“官学”,官办的学校分级有中央的“太学”,地方的“郡学”、“府学”、“县学”等。
宋代以后著名文人办“书院”这种类似孔子教学场所的风气开始不断壮大,许多学院都是一种学派的代表。
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国家,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
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中西方结合的特色教育方式。
这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
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招考制度改革减轻生压力心得体会

招考制度改革减轻生压力心得体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其中提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为引人注目,因此我也认真学习了有关资料并作了相应地笔记,从而受益匪浅!实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减轻考生压力和负担,则体现着政府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公平、规范的选拔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一个好的方案必须具备两点:第一,它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第二,它又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历史趋势。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录取率情况,虽然整体呈下降态势,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部分省份依旧采用传统的划线模式进行录取,导致同样水准的考生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再者就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窄,缺乏特色等原因造成报名人数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种种弊端都反映出高考制度还未达到完善状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促使高考朝健康良性轨道前进。
正如这句话所说:“要想自己不被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无路可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保持优胜劣汰的局面,那么首先得做到不断创新,否则将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在现今的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各类职业岗位的空缺越来越少,求职者往往处于“僧多粥少”的尴尬境遇。
而且随着劳动力价格逐渐攀升,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把文凭作为硬杠子,尤其是对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普遍抱怨找工作太困难。
另外,高校扩招后,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人数直逼万人,据预测,2020年大学生总量将超过8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因此,尽管我国高考制度沿袭了千百年,但却没有跟上时代脚步,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停滞不前,继续按照老套路运行,已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高考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否则将失去吸引力,陷入死胡同。
对于高考生来讲,改革带给你的绝非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近年来,高考制度一直是中国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为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有着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先,高考制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和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高考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高考制度应该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
传统的高考制度中,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成绩、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然而,分数只是一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我认为,高考制度应该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例如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要减少对高分的过度追求和功利心态,让学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提升,而非只是为了追逐高分。
第三,高考制度应该关注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
当前,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学生通常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我认为,高考制度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例如,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最后,高考制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当前的高考制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我认为,高考制度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高考制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高考制度能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相信通过这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新高考选课发言稿模板范文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新高考选课的发言。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选课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选课,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此,我想就新高考选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新高考政策。
新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课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新高考政策,了解各个科目的特点和优势,为自己的选课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要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我们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同时,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
在选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再者,我们要关注未来发展方向。
选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发展。
我们要根据个人职业规划,选择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科目。
例如,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生物、化学等科目;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物理、数学等科目。
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要注重科目组合的平衡。
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科限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选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科目之间的平衡,既要保证所选科目与个人兴趣和特长相符,又要保证科目之间的互补性。
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挑战。
新高考选课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敢于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科目,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不断成长、进步。
总之,新高考选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以下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几点建议:1. 充分了解新高考政策,掌握选课规则。
2. 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3. 关注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与职业规划相关的科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新高考专题研修网络学习和听了程主任的讲座,我对新高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科目设置。
科目设置3+3,我基本持赞成态度。
但高考必考语文、数学、英语的分值设置,应作适当调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分值可以适当加大一点。
我们的学生在英语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后的用途并不是十分的显著,个人建议英语分值适当减少一点。
语文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固然重要,可适当加大分值,但不宜过于加大。
我认为语文命题应该加大文言诗文的考查,增强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
増加写作的应用性,只要文笔流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要公正、科学。
学业水平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一直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
要想把它计入高考,必须严肃考纪和阅卷,如同高考。
我经历了到目前为止的全部的“会考”和现在的“学考”,我看到的是混乱和考风的日下。
如果考试、阅卷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就不能计入高考。
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再谈如何计入高考。
按等级计入还是有些不公平,个人建议按学业水平考试原始分计入高考。
比如即便是相同“级别”的考生,原始分值也会有差异;对于下一等级的最高分有失公平,少了一分,就降到了下一个等级。
如按标准分、正态分布(与名次息息相关),也很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原始分数差距不大,而标准分相差很大。
三、学生综合评价,要货真价实。
我十分赞成综合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标准,但学生综合考查要严肃、客观、公正。
现在的综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大多是造假材料,咱们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劳累、耽误学习时间,很多时候都是盖个章,自己写上完事。
这需要认定相关部门,并能认真执行。
综合实践、服务作为高考录取参考,这是好事,增加了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
但我们才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
在一些认真、负责,执行严格的国家,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义工,必须达到多少个小时。
四、重视自然学科,增加自然学科的考查。
建议増加自然科学学科的分量。
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文科学固然重要,但自然科学更重要,不重视物理、化学、生物,也包括地理等学科,这样的国家没有前途。
治国可以重文,但发展国家必须靠自然科学的发达。
发展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远远多于治国需要的人才。
这或许与我们千百年来的历史有关,因为古代选拔人才就是一篇文章定胜负,定为“状元、榜眼、探花”等,而把一些科技人才划归到末“九流”,打到了的民间。
再看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吧,我不敢信口开河,但我知道在新加坡读预科的学生,只开设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到了大学还是以这些科目为基础,增加别的学科,或许他们国家的没有悠久的历史。
五、取消加分,众望所归。
取消加分,非常赞成。
这里面有太多的不公平。
竞赛导致拔苗助长,很多学科的竞赛实际上是把大学相关课程变成了竞赛的考试课程。
且有太多人为因素,有失公允。
记得有些年份学生优秀干部加分,三好学生不加分,出现过宁愿争取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也不争省级三好学生(不加分)。
即便到了后来只有省级优秀学生加分,到底应该到谁的名头上,都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和程序。
艺体特长也有很多的人为因素。
相比较来说,学科奥赛相对公平些,但也存在少量的人为因素。
高考政策是风向标,近几年,很多“奥赛”不再加分,学生、家长、学校的重视程度在降低。
此外,自主招生要重在考查内容和选拔方式。
我认为,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介于高考和奥赛难度之间,几乎变成了小的学科奥赛。
我认为自主招生命题应该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养、或学科专业特质好的考生,面试应该看学生的文明素养、心理素质和学科潜质,以利于选拔出具有长远发展潜质的学生,自主招生考试不改变成“掐尖”的考试,应该是高考的补充,选拔特殊人才的方式。
同时,也要适当降低学科特优生的门槛。
对于学科优异的考生,可以适当降分录取。
即在报考自己高考成绩优异学科的专业时,可降适当分数录取。
如不报相关专业则不享受降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学生,在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专业中,一定会大有作为。
总之,高考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命题方式,要重视考查考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水平考试要严肃,但可适当降低合格门槛,目的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即培养偏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偏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