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文化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多元文化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董芳源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本文试从多元文化背景出发,指出当前大学生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基础薄弱、自我价值观念缺失等问题,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认同感等方面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在多元价值体系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再次得到重视。
多元文化并存、多域文化相争以及大众文化崛起的时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其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是重拾传统文化、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意义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与时代变化相符合的新特点。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特别是时代精神等基本素质。
(二)重拾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举措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
文化日益多元,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极为迫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重拾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重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深入理解多元文化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价值”。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导向性、层次性、实效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由“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向生动形象的具象教学转变则变得意义非凡。
只有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才能逐步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念,也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元文化的出现一定程度来说是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无形渗透。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价值观念及道德理想传播最大载体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观选择中游弋,一定程度上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学生自我认同带来价值观念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成过眼云烟。
价值标准上的“唯书”“唯实”;价值取向上的“重利”“重义”等,多元化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然而也同样使他们经历着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约束的困惑,面临着精神失重、意义失效、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的重重挑战。
其次,大学生对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怀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90后的大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较强的自主意识;二是较强的网络依赖。
网络信息分享与查阅的快捷吸引了大部分大学生,快速虚拟的社交平台逐渐形成了他们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微信、抖音的普及,使其更期望通过平等、互动的方式交流思想;三是更加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表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效果已不适宜与学生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策
(一)提升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认同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更多强调的是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注,重点在于如何为人。
这不仅需要将高校思政理论课主阵地的显现作用与专业课中人文素质教育隐形作用相结合,更需要对高校校园文化及氛围进行营造,使校园文化与人文关怀充分凝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熏陶。
首先,以静态的校园氛围为载体,加强校园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利用承载着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校训等突出学校人文精神理念,从而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
其次,以动态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丰富而又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最后,以网络等新媒体为载体,加强校园网络的舆论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借助传统文化,促成价值内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源流关系,我们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深厚的文化根系。
且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所以当大学生个体的原有价值观出现偏离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进行软约束,一定程度上能使其摒弃原有价值观念中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内涵;另一方面,则将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统一,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的内化程度。
因而,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
【作者简介】 董芳源(1991—),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下转第26页)
学,现已对整合之后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配,并将机械制图、公差与CAD三门课程整合之后课程命名为“现代制图技术”。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教材全篇以减速器为载体,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围绕减速器展开。
“现代制图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三篇,基础工具篇、能力提升篇、专业创新篇。
第一篇包括两个项目:项目一以从动轴零件平面图形抄绘为载体来学习制图规范、国家标准、投影法与三视图及CAD基本绘图知识;项目二以箱体轴测图与三维实体建模为载体来学习轴测图及CAD三维建模知识。
第二篇包括三个项目:项目三以变速箱体三视图绘制与标注为载体来学习投影法、基本体三视图、组合体三视图、截交线与相贯线及CAD三维建模知识;项目四以箱盖零件视图综合表达为载体来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及CAD中三维编辑知识;项目五以减速器零部件(非标准件)图样识读为载体来学习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及CAD绘制零件图、装配图样。
第三篇包括三个项目(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对象):项目六以减速器零部件拆装与识绘为载体学会运用机械制图绘图与识读、测量与技术要求、CAD综合运用;项目七以典型电气识读与绘制为载体学习电气制图基础知识、CAD绘制电气符号及工厂供电系统电气图;项目八以零部件测绘实训为载体考察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绘制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图样,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学生提前感知真实产品,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典型产品图样的绘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不再是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机制,采取阶段性总结评价和期末测评。
纠正职业院校学校学习只注重期末考试分数,不注重学习能力提升的陋习。
重点强调过程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能力、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六)教师能力的提高
“现代制图技术”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老师既要掌握扎实的机械制图、公差知识,又能熟练操作CAD软件,并能够将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相互融合,用形象、易懂的方法讲授给学生。
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多参与课题研究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整合发展展望
“三合一”课程教学改革,在缩短了总课时的前提下提高了学习效果,希望以后在更多的职业学校推广。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三维软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将更多的应用于实践教学。
职业院校的学生将会学到更多、更有用的先进技术与技能,为将来他们适应社会、立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莫莉.现代CAD技术与机械制图[J].科技传播,2012,4
(21):53,40.
观培育,则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
但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大多为“95后”“00后”,性格活泼,思想活跃,所以,在其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要我养成”转换成“我要养成”,更好的促成其内化。
(三)创新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灌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
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
因而,依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学生来交流、沟通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育德化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在现如今我们如何发挥好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又该如何将正确的思想、正向的能力、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
长期以来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
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外,激情洋溢的“00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或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通过自我甄别和亲身感受,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或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迸发火花。
因而,除了自身需要加强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堂上的转变——接地气:从理论话语转向大众话语、从书本话语转向生活话语、从口号话语转向故事话语;我们要转变思维,围绕学生,从生活破题,以生活立论,并用生活论证。
同时,我们不仅要会摆事实、讲道理,更要做到会讲故事。
会讲故事不行,还得能够融入新言新语、接得上学生的梗,还要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把有意义的事儿讲有意思,这样我们的思想价值理念才能够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
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地探寻和拓展新路径、新方式,使其真正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丽.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对策[J].人民论坛,
2010(20):274-275.
[2]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OL].<人民日报
>(2013-10-14)[2014.8]. http:/// politics/szxzt/qgxcsxgzhy/.
[3] 张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归因及使命担当[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19-20.
[4] 吴岳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
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36-37.
(上接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