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2019-2020版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3.1.1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广泛存在的习题 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节复习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节复习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总复习【教材分析】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是应用第二章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认识物质的性质,探讨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章教材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组织充分体现了高观点、大视野和多角度的特色。

碳及其化合物以碳元素的多样性为线索,探索碳单质的多样性、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硫及其化合物以硫的转化为线索,探索不同价态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实验室中以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氮及其化合物以氮的循环为线索,探讨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通过海洋这个蕴藏众多元素的领域,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通过探讨从海洋中提取物质的途径,学习镁、溴、碘等元素知识。

本章各节教材密切结合本章的题目,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出一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开阔他们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导他们构建更加富有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本章节复习的重点在于碳、氮、硫元素的但只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复习巩固】一、碳的多样性核心知识提醒:(1)C、CO还原性:高炉炼铁(2)CO2酸性氧化物①与碱反应:如:与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涉及图像)②与盐反应:涉及到知识点有:溶洞形成(化学方程式);除杂CO2(HCl、SO2)试剂CO2弱氧化性:CO2→CO:Mg在CO2中燃烧:(3)Na2CO3和NaHCO3性质对比:(4)离子检验(CO32-、HCO3-):规范语言描述,如CO32-检验方法:(5)Na2CO3和NaHCO3如何鉴别?课件展示,学生回答(5)Na2CO3和NaHCO3如何鉴别?1加热比较:分解产生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钠,无现象的是碳酸钠2加酸反应比较:比较剧烈是碳酸氢钠3滴加CaCl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碳酸氢钠。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鲁科版必修1
(1)高炉炼铁
①原料: □08 铁矿石 (主要成分为 Fe2O3)和 □09 焦炭 。 ②铁矿石被还原: □10 3CO+Fe2O3=高==温==2Fe+3CO2 。
(2)木炭燃烧 C、CO、CO2 的转化关系如图: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① □11 2C+O2=点==燃==2CO

□ ② 12 2CO+O2=点==燃==2CO2
A.672 mL B.336 mL C.>672 mL D.<672 mL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 Fe2O3+3CO=高==温==2Fe+3CO2 易知,要使 1.6 g Fe2O3 完全还原为 Fe,需要 672 mL CO,由于实际实验中需要先通入 CO, 实验结束时还要再通入一部分 CO,因此事先准备的 CO 的体积(STP)应大于 672 mL。

□ ③ 13 C+O2=点==燃==CO2

④ □14 CO2+C=高==温==2CO

3.含碳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1828 年,德国化学家 □15 维勒 用无机物氰酸铵(NH4CNO)首次合成了
有机物尿素[分子式为 CO(NH2)2],开创了以含碳无机化合物合成有机化合物
的先河。
23
课堂探究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 ②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葡
萄糖 ③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④煤炭转化为水煤气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Fra bibliotek答案 C
解析 煤炭转化为水煤气属于人工转化。
答案
解析
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
烧制砖瓦时,若自然冷却,则得到红色的砖瓦;若通过从上口往下慢慢 洒水冷却,则得到青色的砖瓦,试解释其原因。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第一轮复习:《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掌握氮及氧化物的性质。

2、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掌握硝酸的性质。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氨、铵盐及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要点:(一)氮气1. 氮元素的存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

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气的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

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

(思考N2的收集方法?)(2)结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结构式为___________,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①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可逆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③与Mg反应:N2 +3 Mg点燃Mg3N2;Mg3N2 + 6H2O=3Mg(OH)2↓+ 2NH3↑3. 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1)氮气的用途: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 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学案:3.1.1铁及其氧化物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学案:3.1.1铁及其氧化物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学法指导】1.认识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及铁的冶炼历史。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铁与氧化剂反应的产物;认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基础梳理】『情境一』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

反应原理:一、铁单质1、元素及存在(1)人类最早使用铁,是来自太空的陨铁。

铁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于中,铁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2价和+3价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矿石中。

(2)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居第位。

(3)铁位于第周期族,常显+2、+3价,且Fe3+比Fe2+稳定。

2.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

3.化学性质(强还原性)(1)与非氧化性酸反应(HCl )(2)与盐溶液反应(CuSO 4、AgNO 3) (3)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 2、O 2、S) ☑思考讨论一1.铁丝放入CuSO 4溶液、AgNO 3溶液中反应的现象分别是什么?2.一般活泼金属可将不活泼的金属能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Na 、K 是否具有此性质?【典型例题1】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 B.铁能被磁体吸引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纯铁的抗腐蚀能力比生铁强,铁在干燥的空气里不易被氧化 ★答案★:C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

【典型例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 在过量2O 中燃烧生成23Fe O B.Fe 与少量的2Cl 发生反应生成3FeCl C.Fe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D.Fe 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沙子,以免炸裂集气瓶 ★答案★:A解析:Fe 在2O 中燃烧生成34Fe O , A 选项错误。

20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1.1

20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1.1

【迁移·应用】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 化时颜色的变化。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6 mol·L-1的 硫酸,其他试剂任选。 世纪金榜导学号
填写下列空白: (1)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 是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将止水夹E________(填“打开”或 “关闭”),C中收集到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④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F_e_+_C_u_2+_=_=_=_=_F_e_2_++_C_u_。
(2)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 验 装 置
操作 现象 实验 结论
用火柴点燃肥皂液,听到_爆__鸣__声, 证明生成了_H_2
在高温下,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 化学方程式为_3_F_e_+_4_H_2_O_(_g_)=_高=_温=_=_F_e_3_O_4_+_4_H_2
【情境·思考】 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句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这里为何称为“朱门”呢?
提示: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用氧化铁漆成红色,表 示尊贵,称为“朱门”,后来借指豪富人家。
2.铁的氢氧化物(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生成与转化)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 然后各滴入NaOH溶液。
(1)在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_红__褐__色__沉淀,原 因是_F_e_3+_+_3_O_H_-_=_=_=_=_F_e_(_O_H_)_3↓__(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_白__色__絮状沉淀, 原因是_F_e_2+_+_2_O_H_-_=_=_=_=_F_e_(_O_H_)_2↓__(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整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1 (共32张PPT)

【整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1 (共32张PPT)

燃烧
CO2
CO 人、动物
空气中的CO2
食物
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主要有发生哪些反应? 请你们写出来? C+O2=CO2 CO2+C=2CO CO+O2=CO2 如何防止CO中毒? 保持通风
工业中碳的转化 焦炭 煤
CO2
CO2
CO
CO2
石油 (3)、无机
有机
阅读P66最后一段及资料在线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高炉炼铁 木炭燃烧 水垢的形成 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火山 森林草原 化石燃料
喷发 燃烧 燃烧
呼吸 光合作用
呼吸排泄 风化溶解
绿色植物
海洋 动物
岩石
2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 的碳酸氢钙,加热碳酸氢钙又产生碳酸钙沉淀。
CaCO3 + C02 + H2O Ca(HCO ) CaCO
=
Ca(HCO3)2
+ H O + C0
在生活中我们家里的热水瓶用久了内部都会出现一层 水垢,你知道它们的成分吗?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 的吗?你知道可以用什么办法可以除去吗?
FeO+CO
3FeO+CO2
Fe+CO2
2.碳“三角” C CO CO2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
(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
CO2
2CO
(3)碳还原氧化铜:2CuO+C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本章知识体系构建课件鲁科必修1鲁科高中必修1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本章知识体系构建课件鲁科必修1鲁科高中必修1化学课件

第六页,共十一页。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
的大,易溶于水、易液化
SO2
硫及 其化 合物
硫的 氧化物
化学 性质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氧化性:与H2S反应(SO2+2H2S===3S↓+2H2O) 还原性:与O2、卤素单质、KMnO4反应(SO2+Cl2+
2H2O===2HCl+H2SO4) 漂白性(与Cl2原理不同):使品红溶液退色,加热颜
硝 化 具有酸的通性,但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
酸学
不稳定性:4HNO3 =受==热==或=见==光==2H2O+4NO2↑+O2↑
性特
与Cu Cu + 4HNO3( 浓 )===Cu(NO3)2 + 2NO2↑ +
质 性 强氧 反应 2H2O
化性 与C反应3C:uC++84HHNNOO33((浓稀))====△===3=CCuO(N2↑O3+)2 +4NO2N2↑O↑ +

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合氨

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催化氧化:4NH3+5O2 =催=高=化=温=剂==4NO+6H2O


原理:2NH4Cl+Ca(OH)2
△ =====
实验室制法
2NH3↑+CaCl2+2H2O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检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CO23-===BaCO3↓ 与酸反应:HCl+Na2CO3===NaCl+NaHCO3,NaHCO3+
HCl===NaCl+H2O+CO2↑ 与Ca(OH)2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第一页,共十一页。
两种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 二氧化硫(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 二氧化硫(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3章第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硫二氧化硫(含答案)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2.掌握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SO2的性质。

细读教材记主干一、自然界中的硫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硫又有化合态硫,游离态的硫主要存在于火山喷发口附近,化合态的硫广泛存在于含硫矿物中。

二、认识硫单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硫的用途:制硫酸、化肥、火柴、杀虫剂、火药等。

三、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1.硫元素的化合价主要有-2、0、+4、+6。

2.当硫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含这种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可能具有氧化性,浓硫酸是一种强氧化剂。

3.当处于中间价态时(如S和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4.当处于最低价态时(如H2S),含有这种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只具有还原性。

四、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用途制硫酸、漂白剂、消毒剂和防腐剂。

[重点剖析]硫单质中硫元素化合价为0,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既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表现出还原性和氧化性。

1.表现还原性当硫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反应时,通常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表现一定的还原性,如S +O 2=====点燃SO 2。

2.表现氧化性(1)当硫与H 2、部分金属等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反应时,通常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如:S +H 2=====△H 2S ,S +2Cu=====△Cu 2S , S +Hg===HgS 。

(2)在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中,硫的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化学方程式为:S +2KNO 3+3C=====△K 2S +3CO 2↑+N 2↑。

3.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硫与热的碱溶液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如3S +6NaOH=====△2Na 2S +Na 2SO 3+3H 2O 。

[特别提醒](1)在黑火药爆炸反应S +2KNO 3+3C=====点燃K 2S +3CO 2↑+N 2↑中S 0→K 2S -2,KN +5O 3→N2,C 0→C +4O 2,S 和KNO 3作氧化剂,C 作还原剂。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整章教案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整章教案鲁科版必修1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整章教案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一、新课标导航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增强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知识归纳本节重点: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2.碳元素之间的转化.本节难点: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2.碳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本节考点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辨析。

以金刚石、石墨、足球烯为例。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3.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4.单质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碳酸盐的转化。

5.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联系。

二、典型例题剖析基础题例1.苏打和小苏打有着广泛的用途.试从消耗反应物量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做面条时防止面粉较长时间储存变酸味,常加入适量的碱面,宜选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2)作为泡沫灭火器的药品,宜选用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方程式CO-23+2H+=CO2↑+H2O,HCO-3+H+=H2O+CO2↑知,中和等量的酸,消耗苏打和小苏打的质量比53∶84,即苏打用量少;而产生等量的CO2,消耗苏打和小苏打的质量比为106∶84,即小苏打用量少,且NaHCO3与酸反应放出CO2的速率快.答案:(1)苏打中和等量的酸,苏打用量少。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件: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本章整合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件: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本章整合 含答案解析

-14-
本章整合
专题1 专题2
知识网 整合构建
小专题 概括总结
(1)F的俗名是

(2)反应①的用途是
,反应②在实验室中常被
用来
,工业上利用反应③生产

(3)另有一种物质能与H反应生成E,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4)某气体M具有漂白作用,将等物质的量的M和D通入水中,所得
溶液没有漂白作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10-
本章整合
知识网 整合构建
小专题 概括总结
专题1 专题2
3.解题关键:找“题眼” 常见的无机推断题的“题眼”有以下5种类型: (1)物质的特殊颜色:如浅黄色一般为S或Na2O2或AgBr。 (2)特征反应现象:如先使品红溶液退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的气 体是SO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的是Cl2等。 (3)特征转化现象:一些特别的连续转化关系如 A B C
-6-
本章整合
专题概括总结
4Zn+10HNO3(极稀)
4Zn(NO3)2+NH4NO3+3H2O,浓硝酸与木
炭、单质硫、磷的反应等。
作为氧化性酸,不仅能氧化金属而且还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
而酸的氧化性即H+的氧化能力较弱,只能氧化较活泼的金属(即金
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
2.溴和碘 3.海水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5-
本章整合
知识网 整合构建
小专题 概括总结
专题1 专题2
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概念辨析 酸的氧化性:实质上指氢离子的氧化性,任何酸都有不同程度电
离出 H+的能力,H+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电子生成 H2。因此在某些反应 中酸作氧化剂其实质上是 H+作氧化剂如:锌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都可以用 Zn+2H+ Zn2++H2↑离子方程式表示此类反应的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广泛存在的
1.科学家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离子键
D.C60的摩尔质量是720
2.下列各组中是同素异形体的是(D)
A.H2O2、H2O
B.Cl2和氯水
C.CO、CO2
D.S4、S6
3.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最好的是(D)
A.加澄清的石灰水
B.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C)
A.向CaCl 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气体:Ca2++CO2+H2O CaCO3↓+2H+
B.碳酸钠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
C.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 3+2H+ Ca2++H2O+CO2↑
D.向Ca(C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制取次氯酸:
2ClO-
5.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A)
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稀盐酸
6.下面有关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中错误的是(C)
A.相同浓度溶液的碱性:Na2CO3>NaHCO3
B.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
C.与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率:NaHCO3<Na2CO3
D.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7.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CO2时,最佳的除杂试剂和方法是(C)
A.水、浓H2SO4,洗气
B.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洗气
C.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洗气
D.NaOH溶液、浓H2SO4,洗气
8.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先将w1 g样品充分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A)
9.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某学生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A、B中分别有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A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快
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 mol·L-1
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 mol·L-1
D.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解析:n(Na2CO3)=n(NaHCO3)=0.01 mol,依据Na2CO3+2HCl 2NaCl+H2O+CO2↑、NaHCO3+HCl
NaCl+H2O+CO2↑可知,当两者均完全反应时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说明盐酸足量,B选项正确;C选项应该小于2 mol·L-1,错误;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一定不同,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D选项错误。

10.在下列的空白处填写最适宜的除杂试剂或方法。

(1)小苏打溶液中含少量苏打: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2)苏打固体中含少量小苏打:充分加热。

(3)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4)NaCl中含有少量碳酸钠:加适量稀盐酸。

11.A、B、C、D、E、F六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E为淡黄色粉末,通常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1)A、C、E、F的化学式:
A.Na,C.Na2CO3,E.Na2O2,F.NaHCO3。

(2)向饱和的C的溶液中通入足量CO2,会出现的现象是析出晶体,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
2NaHCO3↓。

(3)鉴别C与F溶液应选用的试剂是CaCl2(或BaCl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3+Ca2+CaCO3↓(或Ba2++CO2-3
BaCO3↓)。

解析:由题意可知E为解题突破口。

E为淡黄色粉末,通常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故E为Na2O2。

据框图逆推A为Na,则B为NaOH,C为Na2CO3,D为NaCl,F为NaHCO3。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若用实验Ⅳ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则试管B 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NaHCO 3,实验现象是左边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若用实验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Ⅱ、Ⅲ、Ⅳ(填装置序号)。

其中能够说明泡沫灭火器中选择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制CO 2而不选择碳酸钠的实验是Ⅱ。

(3)若测定Na 2CO 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HCO 3的质量分数,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若能,请说明其计算所需的数据:能;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固体样品的质量和沉淀总质量(或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

解析:(1)因为NaHCO 3不稳定,加热时易分解,而Na 2CO 3稳定,加热时不易分解,故把NaHCO 3放入内层小试管中更有说服力。

(2)因为Na 2CO 3和NaHCO 3与盐酸反应时都能放出CO 2,故Ⅰ不可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CO 3溶液、NaHCO 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NaHCO 3的反应更剧烈,故Ⅱ可以;加热NaHCO 3和Na 2CO 3固体时,NaHCO 3受热分解,Na 2CO 3不分解,故Ⅲ、Ⅳ也可以。

(3)需要知道混合物的总质量和生成沉淀的质量或反应前后试管内固体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