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2016/11/30
香山红叶
25 25
2016/11/30
26 26
2016/11/30
27 27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 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 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 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心中之秋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30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40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去 掉 豪 华 见 纯 真 ︒
一 语 天 然 万 古 新 ︐
一 曲 悲 凉 的 颂 歌
闲清 笔水 出出 真芙 情蓉 。,
41
《故都的秋》是一碗好茶,细细品尝,更体味其清醇 可口; 《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享受其馥郁 42 醉人。
《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悟其神 韵高妙; 《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领略其意 43 韵深远;
有关咏秋诗回顾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6/11/30
—— 王勃《滕王阁序》
11
2016/11/30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 登 高 》
2016/11/30
不无 尽边 长落 江木 滚萧 滚萧 来下 。,
33
——
2016/11/30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11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12
本文描绘了 哪几幅故都 秋景的画面, 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 括?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13
秋 晨 图
秋晨图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4
• 破屋 浓茶 天色 日光 牵牛花 • 破屋:陈旧、沧桑;浓茶:虽苦,味甘。 • 天色:纯净而高远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光影的斑驳,清淡, 15 宁静;“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 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 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4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16/11/30 55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016/11/30
——王实甫《西厢记》
66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读第四段,找出反映作者情感态度的词?
19
• 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 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或许,这就是秋天 “深沉的地方”吧。
20
桥云 头散 斜雨 影霁 叹谁 秋点 凉缀 。,
秋 雨 图
21
思考: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
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 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 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 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
45
22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 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 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 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23
合作讨论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 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
17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悲凉氛围。
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 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 的氛围,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喧嚣、浮躁、郁 闷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18
秋槐图
花 事 凋 零
物 是 人 非
7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可 见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2016/11/30
北雁南飞
8 8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9
听读课文,找出故都的秋 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10
快速浏览
思考: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品味王安石的两句诗
•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 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 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 透出的是什么?
16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牵牛 花所处的环境, “破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
• 北国秋——清、静、悲凉 • 南国秋——慢、润、淡 •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 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35
赏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的呢?
38
课外练笔
• 仿照下面这段话,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 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39
课外练笔
• 模仿句式仿写: • 北国之雪比起南国的雪来,正像是白酒之 与红酒,米饭之与红薯,白鲸之与海蟹, 白猫之与黑犬。
• 东方之美比起西方的美来,正像是旗袍之 与塔裙,豆浆之与奶油,腊肉之与牛扒, 黄鹂之与天鹅
31
笔下之秋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 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 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 美情趣。
32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 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 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 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 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 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 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背诵天净沙(秋思) ,试着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 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浓茶破屋残垣 秋草鸽声云天 枯草漏光鸣蝉 槐蕊飘飞 落寞人在深院
44
课外延伸
在体会了 故都的秋味之 后,结合古诗 词及现代散文 中的秋味,感 悟我们真实生 活中的秋味!
36
• 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温和与浓烈 ),
• 稀饭之与馍馍(清淡与厚重 ), • 鲈鱼之与大蟹(淡的对浓的), • 黄犬之与骆驼(味浅对味深)。
37
•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 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 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 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 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 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明了于胸。
28
心中之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 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 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 诗人气质,浪漫情怀。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 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 《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 季》。 29
33
提问:本文的“形” 、“神”是什 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 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 色图。 •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 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 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 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 “结合点” 是“清、静、 悲凉”。
34
提问: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 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 到南国之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