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范围山东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充分就业:所有愿意工作的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状态。
4、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导致的消费增加量。
(取值在0—1之间)5、名义利率:银行支付给客户的利率6、实际利率:增加货币购买力的利率7、凯恩斯效应(利率效应):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引起的实际余额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产出增加。
8、庇古效应:当实际余额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时,人们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加上公债的实际价值增加,人们变得更加富裕,从而将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
9、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10、自然率产量:又称充分就业产量,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产量11、潜在的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
12、均衡产出: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也就是居民户,企业的全部愿意支出等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总支出的产出,均衡产出水平状态:Y=AE13、边际储蓄倾向(MPS):(1-c)或者简写为s(0<s<1),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引起的储蓄增加量,即S sY∆=∆14、平均储蓄倾向(APS):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S APSY=15、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6、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揭开了经济运行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国家经济的整体表现和趋势。
期末考试临近,让我们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重要方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
在复习时,要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以及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它会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我们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等,以及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失业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失业不仅给个人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要清楚不同类型的失业,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失业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复习的要点之一。
接下来是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的均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掌握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以及贸易顺差和逆差对经济的作用。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实现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范围山东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充分就业:所有愿意工作的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状态。
4、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导致的消费增加量。
(取值在0—1之间)5、名义利率:银行支付给客户的利率6、实际利率:增加货币购买力的利率7、凯恩斯效应(利率效应):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引起的实际余额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产出增加。
8、庇古效应:当实际余额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时,人们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加上公债的实际价值增加,人们变得更加富裕,从而将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
9、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10、自然率产量:又称充分就业产量,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产量11、潜在的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
12、均衡产出: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也就是居民户,企业的全部愿意支出等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总支出的产出,均衡产出水平状态:Y=AE13、边际储蓄倾向(MPS):(1-c)或者简写为s(0<s<1),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引起的储蓄增加量,即S sY∆=∆14、平均储蓄倾向(APS):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S APSY=15、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6、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3)新凯恩斯主义Ⅰ(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4)新凯恩斯主义Ⅱ(1980’中期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提出)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6)货币主义(7)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8)供应学派(9)新奥地利学派(10)公共选择学派(11)伦敦学派3、其他流派(12)新制度学派(非自由主义派)(13)新制度经济学(自由主义派)(14)德国学派–奥尔多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15)瑞典学派(16)希克斯的经济思想(17)罗斯托的经济思想(18)熊彼特的经济思想(19)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激进经济学思潮弗莱堡学派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本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
弗莱堡学派的定义特点:联邦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1、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又主张国家要尽量少地干预维克多·范伯格:当代弗莱堡学派掌门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2、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对资本的某些权利予以限制,让公众得到好处;3、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特征:1、这个学派的研究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制度问题,而这个秩序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涉及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领域。
2、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
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
总之,就是依靠法治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并保障完全竞争。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一、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弗莱堡学派认为,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地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解析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解析一、重点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20′4×5′=20′1、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时引起投资减少的趋势。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2、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3、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指的是停滞(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胀的原因:第一、预期心理因素,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记为MPC,MPC在0~1之间:额外的一美元收入增加了消费,但增加额小于1美元。
这是因为家庭得到了额外的1美元收入,他们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P575、结构性失业:工资粘性和工作岗位配额所造成的失业。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所产生的失业。
6、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具体说来是指因工作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P5257、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活动。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doc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3.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匸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4.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5.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或者: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6•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7.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8•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10•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1.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复习范围】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 GDP(或GNP)的含义;】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原则【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GDP=C+I+G+NX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 GDP-折旧额(3)国民收入(NI)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
1.3 流量与存量分析
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 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
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
e.g:资本是存量
2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2.1 公共产品
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
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
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
含义
3.3 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
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
4 国民收入的决定
4.1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掌握消费函数曲线
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
4.2 国民收入决定论
3 国民收入的统计
3.1 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
两部门经济
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
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
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 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
山东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人们就会卖出有价证券。
(√)2、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人们就会买入有价证券。
(×)3、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出去一些比少卖一些时GDP要增多一些。
(×)4、某国对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少,可能是由于利率上升。
(√)5、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的变动导致LM曲线反方向变动。
(×)6、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的变动导致LM曲线同方向变动。
(×)7、一般物价水平不影响货币需求。
(×)8、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9、货币供给的减少会使LM曲线向左方移动。
(√)10、货币乘数是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
(×)11、有通货漏出的货币乘数要小于简单的货币乘数。
(√)12、净投资不可能是负数。
(×)13、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
(√)14、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的效力就越小。
(√)15、LM曲线平坦,IS曲线越垂直,则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16、LM曲线右移且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17、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没有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
(√)18、在LM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差。
(×)19、在LM曲线上任何一点,利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结合都实现了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20、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21、若IS斜率曲线不变,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22、当IS曲线右移且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陡,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23、给定总产出不变,当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24、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元。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

计算题知识点:1.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量。
实际GDP是以固定价格计算GDP,即从名义GDP中剔除价格变化的GDP。
两者的关系: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GDP紧缩指数的计算:设基期年的GDP紧缩指数为P1=1,物品价格为1美元,第二年的价格为2美元的话,第二年的GDP紧缩指数为P2=2/1(当年物价水平与基期年价格水平之比)。
相关具体计算:a.某一时期世纪GDP增长的计算:2.乘数类的计算乘数即倍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可得到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量。
计算公式:KI=△GDP/△I(其中K代表投资乘数)3.CPI的计算(某特定数值的含义):CPI : 消费者物价指数计算: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1995年为基期)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125-100)%=25% 。
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食品、住房和医疗),消费者在这三种商品上的花费占其全部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0%、50%和30%。
以为基年,假设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100。
则(基年)的CPI是:(0.2×100)+(0.5×100)+(0.3×100)=100假定食品、住房和医疗的价格分别为102、106和110,请计算CPI。
A:CPI(2006)=(0.2×102)+(0.5×106)+(0.3×110)=106.4换句话说,若的CPI是100,的CPI是106.4。
CPI两位数以内:低通货膨胀CPI呈两位或三位数字时:急剧通货膨胀CPI为百分之一百万或者包分之万亿时:恶性通货膨胀4.通货膨胀率的计算:t年的通货膨胀率=100%*P(t)- P(t-1)/P(t)5.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C+I+G+X-M简答题知识点: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C):指的是居民户在最终的商品与服务上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述、计算、论述)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①理论依据不同:微观经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宏观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
②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资源配置;后者是资源利用。
③基本假设不同:前者为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④分析方法不同:前者是个量分析;后者是总量分析。
⑤分析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家庭、企业和市场;后者是国民经济总体。
⑥研究中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价格;后者是国民收入。
⑦主要目标不同:前者是个体利益最大;后者是社会福利最大。
⑧核心理论不同:前者为价格理论;后者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派—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复计算。
③GDP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计算周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土原则)。
⑥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计算GDP应注意的几种情况: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还是租赁住房,是现期生产还是过去生产,是否为最终产品,是否是国内生产。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劳务。
4.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生产法(部门法):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该法反映了GDP的来源)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GDP = C + I + G + ( X - M )居民个人的消 投 政府购 =NX,进口M与出口费支出 资 买支出 X的差额,净出口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d5d7428bcd126fff7050bd9.png)
第十一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1.流派的划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
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胀”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
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两支力量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
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
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
按时间顺序排列,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篇: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N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所谓积极的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资本广化: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s,y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置更多的资本设备,成为资本的深化;第二部分的储蓄一方面要用&k数量的储蓄替换折旧资本,另一方面要用n,k数量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第二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山东大学成人教育《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模拟题1一、名词解释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公共物品:通常是指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的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澎胀。
挤出效应: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利率的上升,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支出减少,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
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
也可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二、简答题1、除了价格外,影响需求变动的其他因素大体可以包括那些?他们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答: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1)商品本身价格。
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
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6).人口规模(7).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分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则为正常商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则为劣质商品。
(8).替代品和互补品。
第一,替代品,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1.流派的划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
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胀”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
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两支力量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
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
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
按时间顺序排列,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一批经济学家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理论中,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并进一步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出现了供给学派,并且盛极一时。
此外,在自由主义阵营中具有影响的还有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主义学派。
二、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1.新古典综合派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
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和希克斯等。
(1)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②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③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的IS-LM模型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既适用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期。
④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的长期稳定性。
⑤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引入市场不完全理论来解释“滞胀”现象。
(2)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新古典综合派以自己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各个时期他们的政策方向也有所不同。
(3)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新古典综合派还能在目前勉强维持其正统地位,但已经日渐衰微。
简单地说,导致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①不能解释也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②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里总是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看成是系统的外生变量,也就谈不上如何解决该问题。
③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十分鼓励消费,结果导致了储蓄率偏低,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形成,这也是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2.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
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他们以凯恩斯的正统传人自居,与师承一脉的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理论上的尖锐对立,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折中性的大综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背叛。
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所以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纷争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1)注重历史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
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以自己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缺陷在于收入分配失调,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的经济政策应重点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反对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
他们的主张如下: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消灭私人财产过分集中的趋向。
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长。
②补助低收入家庭,缓解贫富不均。
③发展民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加政府控制经济的实力。
④实行投资管制,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向;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3.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方经济学动态的一个流派。
这一流派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利茨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
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
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三、当代自由主义学派1.货币学派货币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于70年代蓬勃兴起,是当代自由主义阵营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它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主要阵地,因此又称为芝加哥学派。
在西方经济学界,这个学派可以说是反对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
(4)崇尚经济自由。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是所谓单一政策。
具体而言,又有如下几点:第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第二,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第三,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
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第四,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
2.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
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J·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①理性预期假说;②自然率假说。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方经济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