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文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据此回答1—2题。
1. 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
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
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人人都有哲学
2. 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 2009年,好莱坞电影《2012》幻想世界在2012年将会毁灭,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应。
有人断言:地球毁灭之后,只有更强大的神才能把人重新创造出来。
“这种论断”()
①是正确的,看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极其荒谬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4.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5. 有人曾问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哲学( )
①能够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②能够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③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能够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 “坐直了,挺起胸!”,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坐得笔直,不仅可以美化外表,对骨骼和消化系统也是有利的。
然而在英国阿伯丁市伍登德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135度角的坐姿是最佳生理角度,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90度。
这说明()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 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
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
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D.意识能够决定事物的发展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③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10. 一头驴子又渴又饿,在它面前等距离放着一束干草和一桶水,因为驴子不能确定先喝水还是先吃干草,结果死于饥渴,这就是法国哲学家布里当提出的著名的论点——“布里当的驴”。
回答:“布里当的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最优目标②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取舍④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 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12. 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在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
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阿杜的《天黑》异常受FANS们的追捧,尤其其中一句“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更是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从哲学上看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4.一作家说:“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笔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
”这表明 ( )
A.散文随笔的写作可以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有时可以决定物质
15. “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C.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D.是否承认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16.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上沁出汗珠。
突然,听到一声“啪”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冲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18. 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
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9. 首家太空旅馆“银河套房”将于2012年对外开张,它将以每80分钟环绕地球一次的速度运行,不过费用也是银河系中最昂贵的,入住3天需要花费400万美元。
人们能够建成“银河套房” ( )
A.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C.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 打开地震分布图,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各地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
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又不难发现它们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
这说明 (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③规律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
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由此可见 ( )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②④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③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一性问题
④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3. 对于追求和探索真理,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
这表明( )
①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
②追求到终极的真理是人生乐事
③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
④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和占有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4.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二、简答题
26. 2010年初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旱情,大多数群众开始积极抗旱救灾。
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
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
第二种人说,旱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
第三种人说,旱情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
请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三种人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9分)
27.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12分)
28.情景回归: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首个宇宙实验室项目组成部分。
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搭载3名宇航员,包含首位女宇航员刘洋,在太空停留13天,于29日返回。
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返回地面。
目标:我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用了12个字总结此次任务。
“整个飞行过程,所有的重要事件,都是按照我们的预定计划进行的。
很多人说我们在表演,的确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堪称是过程完美。
”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8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
(9分)
29.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
但黄金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大了对景区的破坏,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等。
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增设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12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答案(文)
1-5BDCAB 6-10 CADCB 11-15 CADCB 16-20DBDCA 21-25BACAD
26.①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分)②第二种人认识到“荒灾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分)③第三种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分)
2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4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分)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们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4分)
28.(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于29日返回。
我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
(4分)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制定载人航天目标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4分)
(2)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
我们载人航天必须从我国的的实际情况出发。
(3分)
②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我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3分)③必须尊重规律客观性,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将二者相结合。
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
(3分)
29、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
但黄金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调整法定节假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设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国家对法定节假日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体现了国家深化和发展了设立法定节假日的认识。
(3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要顺应现实的需要,符合变化的客观实际,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