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还乡侨批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纸还乡侨批情■ 林璇封侨批和市篮等华侨文物共500件,这是无法用市价来衡量的无价之
宝!我对这位老人不由地肃然起敬,产生采写他的念头。
经多方寻觅,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
虽年近九旬,仍然精神矍铄、动作矫健,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难得
他不仅是迄今为止捐赠侨批数量最多的华侨后人,而且是为数不多的尚健在的最高龄的
侨批亲历者。
笔者寻觅到老人的老家揭阳玉滘镇上乡西面埕村,与老人多次深入交谈,从中获
“我家五代人中有13人‘过番’打拼,与侨批结缘近百年。
托共产党
谢老伯的泪水一次次模糊了眼睛,心酸困苦齐涌心头,打开了记忆的
侨眷谢昭璧家族捐赠给政府的侨批 ▲
57
闸门……漂洋过海下南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1905年,旧中国的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地少人多的潮汕地区,本来就粥少僧多,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沉重,更是民不聊生,难以度日。
谢昭璧的老家是一个典型的贫瘠村,他的记忆从祖父开始。
祖父有三兄弟,老大谢逢记,老二谢逢妹,老三谢逢照。
老二、老三已先下南洋,但去后杳无音讯。
谢逢记时年25岁,新婚不久,就生下儿子,取名南清。
当时家境贫寒,经常揭不开锅。
他看着出生不久嗷嗷待哺的儿子,妻子池顺容因为缺食没奶水,幼子使劲吮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吸到乳汁,发出虚弱的哭声。
这让当父亲的他感到非常心酸,但又束手无策,十分无奈。
谢逢记心里想:“我正当青年,与其在家里饿死,不如下南洋去寻找二弟三弟,与他们一起闯闯,也许能闯出一条生路。
”他和年轻的妻子商量,说:“在家里常常吃不饱饭,甚至可能会饿死,我想去新加坡寻找你两个小叔,一赚到钱就立即寄给你……”贤妻低头垂泪,毕竟是少年夫妻,池顺容真舍不得丈夫去外漂泊。
但她望着四壁空空的破屋,心里纵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啊!谢逢记背上家里仅有的能盛东西的“行旅”——一个用篾青编成的旧市篮,带着仅有的几件旧衣裳,外加一条几成新的浴布,深深吻了一下熟睡中的儿子,和爱妻依依惜别。
谢逢记心怀憧憬,毅然消失在云雾之中。
他步行到澄海樟林古港,身无分文的他向船老大下跪,恳求让他上船,以后赚钱一定还钱报答他。
一溪目汁(眼泪)一船人,红头船随风漂向茫茫大海,飘向海那边……一封由剪字拼成的家书
海这边,池顺容在家里带着瘦骨嶙峋的儿子南清,在
娘家有限的接济下,勉强苦熬着。
过了一春又一春,谢逢
记一去如泥牛入海。
她千呼万唤夫不应,常常独自一人躲
在阴暗角落里暗自啜泣。
有上顿没下顿艰难度日。
南清命
大,虽常常食不果腹,骨瘦如柴,却顽强地活着,逐渐长大。
五六岁时,就被母亲叫去捡猪粪,卖得一两分钱补贴家用。
小南清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门捡猪粪。
有一次,南清
捡不够一筐猪粪,忐忑不安地回家,母亲很生气,责罚他:
“捡不够猪粪,别吃早饭了!”小南清噙着泪水,饥肠辘辘,
缩在墙角里不敢吱声。
翌日,他比往常起得更早,就又背
着粪筐出门了。
母亲望着儿子瘦小的背影,泪流满腮,心
酸地说:“儿啊,不是为母狠心,实在没办法呀!”
池顺容心里时刻惦记着背井离乡的丈夫,她常常翘首望着村口,盼着批脚(送批的人)出现。
批脚一来,她就上
前询问:“有没有我家的批?”每次都失望而归。
她心里想:
“夫君呀,你还活着吗?就是赚不到钱也该寄封信回家报
平安呀!为妻日夜挂念你,儿子逐渐长大,也时刻想念着
你。
”
然而,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算起来已经10多年,
池顺容望眼欲穿,奇迹没有出现。
她心里想:“逢记,你这个负心郎!你究竟是死是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要想办法写封信托人带到南洋去,寻觅你的下落!”
池顺容略识字但不会写字,她十分聪明,会念歌册。
家里有泛黄的破损歌册,她在里面找出她想说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剪出来拼贴在纸上,终于“写”成一封家书。
池顺容把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托付给村里下南洋的朋友,再三嘱咐:“拜托阿兄一定要把信保护好,我所有的希望都在这封信上,有劳你交到逢记手里,我感恩不尽!”
她重重地磕了3个响头。
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大家都默默流泪。
受托的朋友动容地说:“阿嫂,放心吧,我一定想方设
法把信送到!”
苍天有眼!
这封由歌册字拼成的“信”飘洋过海到达新加坡,几
经辗转,万里传书,终于传送到谢逢记手里。
谢逢记捧着信,双手颤巍巍,还没看完,已经泣不成声了。
“妻呀,这十多年苦了你了,我何偿不想念你们,不想
寄钱回去呀!因为事出有因,一言难尽!”
原来,当年谢逢记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历尽艰辛到达新加坡后,人已奄奄一息。
从死神边上好不容易活了下来,
他想寻找先他而来的二弟三弟,能找的地方都找了,衣不蔽体的他被划得遍体鳞伤,终于在一处极为偏僻的地方找
到二弟谢逢妹,谢逢妹也鹑衣百结。
兄弟俩紧紧抱在一起。
作家林璇与谢昭璧老伯亲切交谈,,谢老伯诉说着爷爷谢逢记下南洋的往事
▲
“二弟,三弟在哪里?”
“我也在找他!我和老三到这后就分头找活干,后来就失散了,再也找不着了。
听知情者说,他可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但后来就没有音信了!”兄弟俩潸然泪下。
谢逢记先在码头当搬运工。
在一次寻找工作时,误入猪仔馆。
当“猪仔”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在契约期内,为防止“猪仔”逃跑,雇主在支付工资时,只发用陶瓷制作的代用币,代用币不能流通,每月几枚代用币也只能勉强糊口。
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妻儿,但“猪仔”不自由呀。
日子一天天一年年流逝,他甚至以为妻儿已不在人世了。
此时此刻,谢逢记拿着这封特别的“信”,仿佛看见在风雨中翘首苦盼的妻儿。
他终于按捺不住思念之情和多年的艰辛,把10多年积压在心头之苦,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像决堤的河水,像咆哮的浪涛……
不久后,谢逢记带着这封独特的书信,带着微薄的血汗钱,背着跟随他十多年的市篮,重越远洋,飞回到久违的家乡。
久别重逢,夫妻俩相拥而泣。
任何话语已显得苍白多余了,泪水无声地流淌着,任眼泪在脸上纵横,怎是一个苦字了得!
正是这封剪字贴成的“信”,开启了谢家长达一世纪的两地书。
万里跋涉救命“批”
潮汕人有个传统,无论身在何处,不管在外如何拼博,都不能没了根,家里要留人拜公祖,续香火。
谢逢记第一次回家时,儿子谢南清已长成一个少年了,谢逢记留下他在家里守香炉。
因人丁稀少,就买了个同是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做干女儿,取名谢娥香,然后带着妻子和干女儿,再度闯南洋。
谢逢记回到新加坡后不久,儿子谢南清就接到他寄来的侨批:“平安抵叻,寄去港币20元给儿买稻谷。
”这是谢南清首次接到父亲寄来的侨批,甭提有多开心了!批脚催促谢南清写了回批,注明收到批的准确时间和款项,他小心翼翼揣在怀里。
此后谢逢记时不时有寄批来,钱虽不多,但这些由父亲寄来的活命批,可以让谢南清购买粮食煮粥果腹。
后来他才从批脚口里获知,父亲首次寄来的批款是先向批局赊来的,当时他身无分文,但船期已到,又恐儿子饿着,不得已到侨批局借钱寄回家里。
批脚先把钱付给谢南清,把回批送回批局,批局再根据回批向谢逢记索要借款。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寄批流转过程中并不少见,足以说明从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流转传递过程的严密和信誉,也是拼搏南洋的潮汕人互相帮助、互相照应的佐证。
侨批业作为民间金融机构,始终把诚信贯穿于整个行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之中。
首先,作为寄批人的海外侨胞,他们不忘根,守承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恪尽赡养父母妻儿的义务。
其次,侨批局则千方百计地确保批信和批款安全快捷地如期送达侨眷手里。
再次,收批者对侨胞在批信中交办分发给亲友的批款、物品都按批信的嘱咐执行处理,代书回批的代书者也准确无误地表达寄、收批者的意愿。
侨批局后人魏壁光的先辈创办的魏启峰批局、曾益奋老人的父亲曾仰梅开办的振盛兴批局等,都是远近闻名、信誉很好的批局。
1925年,谢逢记再次背着市篮回到家乡,这个市篮已跟随他20多年,别小瞧它,耐用又实用!谢逢记曾用这个市篮盛着小物件在码头摆卖。
市篮外面涂上油漆,不怕水,可装好多东西,又可背在肩上。
谢逢记这次是特地回来为20岁的儿子谢南清置办婚事的。
事毕,又背着市篮重返新加坡,这个市篮已两度来回4次跟随主人远渡重洋。
谢南清成家后陆续生下两个儿子,长子谢映潜,次子谢映逵,即本文主人翁谢昭璧。
儿子渐渐长大,家里的日子依然难熬,谢南清决定去新加坡找父亲共拼一条生路。
他先借钱筹措船租,带着大儿子谢映潜,留下妻子照顾年龄尚小的小儿子谢映逵。
他也是提着个小市篮,和乡亲朋友一起坐着红头船从韩江出海,经过约半个月的颠簸,来到新加坡投奔父亲,这是谢家第二代人“过番”。
谢南清到新加坡后,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困难。
他什么苦工杂工都做,开垦种植、沿街叫卖、店铺打工。
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逐步站稳脚根,按月寄批回家。
妻子和谢映逵靠着父亲寄来的侨批维持温饱。
然而,晴天霹雳,1939年6月21日,横祸从天而降。
日军攻占了时为国际口岸的汕头,开始了对潮汕地区长达6年的血腥统治。
在日军占领潮汕地区时期,谢映逵母子的生活被完全打乱。
年仅10岁的小映逵多次被日军强迫去修军事基地,受尽欺凌。
有的乡亲还惨遭日军杀害。
在此时期,潮汕与南洋的海运、贸易受到严密控制,侨批路被切断,侨眷苦不堪言。
雪上加霜的是,1943年,潮汕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天灾,广东大部分地区水稻缺水无法插秧,田园颗粒无收。
粮价飙升,食物奇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爆发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1943饥荒年”,当时饿尸遍野。
潮汕地区最为严重。
谢家断了侨批,谢映逵的母亲只好把家里的几亩薄田贱价卖出,每亩只卖得100斤稻谷,很快就吃光了,又把家里仅有的从南洋寄来的毛毯卖了。
什么都卖光了,还是上顿不接下顿,眼看着空空如也的破屋,再也撑不下去了,只有死路一条。
母亲抱着形销骨立的小映逵,颤抖哽咽:“儿啊,咱快饿死了,为了活路,妈只能把你卖到有口饭吃的人家,你去到那边就有吃的,你要活下来。
”
“娘,我不去,就是死,也要和您在一起!”
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映逵乞求的目光,让母亲心
59碎。
“傻孩子,眼看就要饿死,娘实在是无路可走了,卖你
是为了给你一条活路,你不走,咱俩只有一块死。
”
母亲瘦弱的身体紧紧地抱着儿子,母子哭成一团。
“批来了!”
正在此时,一声“批来了”响遏行云,如震天春雷。
批
脚来了,送来了父亲谢南清寄来的侨批。
母亲悲喜交集,边哭边喊:“我儿不卖了!”
这是一封救命批呀!
母亲对批脚感激涕零,这时才发现她的鞋磨破了,露
出流着血的脚趾,浑身泥土,又累又饿又渴地瘫坐在泥地
上。
由于战乱,正常的海运被封锁了,魏启峰批局和振盛兴批局急侨户所急,想办法把侨批转运到韶关或广西,再曲折迂回送到潮汕。
批脚兄说:“我们知道侨眷的困难,披星载月赶路,一刻也不敢怠慢!收批人又多分布于穷乡僻巷,多为不识字的老幼妇孺。
在这兵荒马乱时期,实属不易呀!”浓浓亲情养家“批”雨后初霁,云开日出。
1945年,日本投降了,侨批的路又通了。
谢映逵也上学了,改学名叫谢昭璧。
来自万里之外的新加坡侨批,每月一封进入谢昭璧的家,一纸侨批情意深,演绎了近半世纪的侨批情。
每一封侨批承载着身处异国他乡的亲人的无限挂念,承载着家乡亲人的生存希望,所有的两地牵挂寄托于一纸还乡的侨批。
我手里拿着一封侨批,工整的繁体毛笔字,右边写着:“揭邑梅岗区玉滘乡西面埕交谢昭璧吾儿收拆。
”左边写着:“外付港币柒拾伍元,
抹出拾元为母亲收,伍元媳妇收,余为家中应用,由叻(新加坡)谢南清寄。
”侨批,维系着亲人间的浓浓情愫,记录着华侨的生活状况,传递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对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谢昭璧说:“我家祖父、祖母、老二叔、老三叔、父亲、姑母、哥哥、妹妹等三代共13位亲人相继过番打拼,我妹妹是我家最后一个过番的,我被父亲安排在家乡守香炉。
老一辈过番后吃尽了苦头,但时刻不忘家乡。
爷爷虽赚钱不多,但他勒紧裤带,从牙缝里省出钱寄给我们,有10元就寄10元。
我父亲也是历尽劫难,但他的运气比爷爷好多了,他特别勤快,得到旅叻华侨的信任和喜欢,从做苦工到沿街叫卖小物品,逐步有了积蓄,便做点小买卖。
后来,生意越做越顺,逐步赚到钱,就在码头租了个铺面,做起干果生意,这是父亲过番后最兴旺的时期。
”60年代,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乡什么都缺,尤其缺化肥。
谢南清购买了1000斤德国产化肥,装成两大木箱。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带着化肥等物资押送回乡。
这些化肥当时在国内的价格高达2500元,可是一笔巨款!他慷慨地拿出800斤赠送给生产队,自己家只留200斤。
谢昭璧现年59岁的大儿子谢梅波对祖父谢南清寄来
的食品、用品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祖父除了按时寄来
侨批外,还寄来瑞士梅花牌手表、英国三枪牌自行车、仙都
牌缝纫机,羊毛衫、香皂、洗衣粉等用品,和巧克力、阿华田奶粉、猪油、饼干等食品。
在当时,这些用品、食品是国内稀缺物资,村民看了羡慕不己,我们家相对村里人的生
活要好得多。
父母乐善好施,时常省出一些食品接济乡邻,每当青黄不接时,村里有些村民揭不开锅,就会到我家来借米,我们都慷慨地给他们。
”
谢昭璧56岁的二儿子谢龙波说:“我五六岁时,在村
里晒谷埕帮忙晒稻谷,看到批脚来了,高兴得抱着批脚叔
叔,喊着‘爷爷来了’。
有一位吴叔叔经常送批来,和我们
熟了,还上我家吃顿便饭,喝口热茶,歇歇脚呢!”
谢家是村里的侨批大户,他们乐善好施的品德被传为
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华侨政策,谢昭璧被选为县侨联委员、玉滘公社侨联主席,从事侨务工作30多年,勤勤
恳恳为侨属服务,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
他热情协助侨眷办理出国与海外亲人团聚,接待侨领、归侨等,最为突出的是带头出资建设玉滘戏院。
他看到公社文化生活贫乏,向时任揭阳梅岗区区委书记陈燕发说出建设玉滘戏院的想法,陈书记说:“咱现在百废待兴,集体经济薄弱,哪来的钱?”
谢昭璧说:“我来想办法,我带头出资,不够的发动侨眷集资,以股份的形式,好不好?”
看着谢昭璧饱含激情的眼睛,陈燕发握着谢昭璧的手,说:“谢谢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支持你!”
在领导的支持下,玉滘戏院风风火火地建起来了,总投入5000元。
别小看这区区5000元,当时的5000
元相当
谢家第四代代表人物、中国海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梅波(左)接受作家林璇采访 ▲
于现在起码5000万元以上!谢家占二成的股份。
戏院开张后,夜以继日演出场场爆满,这对于贫瘠的农村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大大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繁荣了经济发展。
继建戏院之后,谢昭璧又办起书店,适应当地文化、教育的需求。
村民们一见到他,都伸出大拇指。
他的善举得到玉滘干部群众的拥戴,得到各级侨联的表彰,全国侨联主席还接见了他呢!“沉重”侨批激自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次,谢南清租用的货轮从新加坡送货去印度尼西亚,货轮一去不复返,货物也下落不明。
这次灾难使谢南清遭到重创,生意一落千丈,几乎陷入绝境。
1972年6月,谢南清寄来一封侨批,批中说:“昭璧吾儿,现寄去200元用于购买稻谷。
叻快速发展,码头扩建,吾在码头租用的铺面被拆了,加上年事已高,不再做干货生意了,不能每月都寄钱回家了,每年一般只寄四次,分别为春节、中秋、夏收、秋收,每次200元,只能添温饱,其余要靠吾儿自己努力了。
”谢昭璧接到这封沉甸甸的侨批,陷入沉思之中,他召集妻儿,一字一句读了批中内容。
忧伤地说:“断批就是断奶,虽然温饱可靠生产队分稻谷和父亲每年4次支持,但四兄弟的学费等衣食住行日常开支就要靠我们自己另想办法。
”“爹娘,我不上学了,我做木工,赚钱补贴家用。
”大儿子谢梅波最先表态。
“不行不行,新中国成立前没办法读书,现在有书读,你们兄弟要继续刻苦读书,以后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不能中途辍学!”母亲李木杏着急地说。
母亲接着又说:“咱想办法多养猪和鸡鸭鹅,但缺柴草、饲料。
”这封沉甸甸的批信给家庭带来很大触动,大家沉浸在伤感之中。
但伤感归伤感,骨子里勤劳、顾家的传统好家风使他们很快就调整心态,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看到这么懂事的儿子,父亲紧绷着的脸露出了微笑。
他说:“咱们要多出工多挣工分,还要种好自留地,种上包菜以便用于炒番薯减少米的用量,多种厚合菜补充猪饲料。
买一头母猪生猪仔后再留几头小猪仔来饲养,另外,再养些鸡鸭鹅。
梅波、龙波课余帮忙干活,全家大小一起拼搏,一定会度过难关的!”说干就干,事不宜迟!谢梅波心里想:“我是大哥,要帮助父母撑起这个家!”他课余跟着母亲到生产队做工,什么累活脏活都干,一天能挣到7分工分。
当年潮汕地区肥料严重不足,为了给土地增肥,秋季稻谷收割后需要用耕牛拉着犁把田里的土深深犁翻过来。
然后,使用人工把土块垒成一垅一垅的土堆(潮汕人把这种活叫“搬田头茇”),以便增加太阳光的照射时间。
这种活必须一天接一天连续干,中间不能停。
谢梅波干得直不起腰,全身像散了架似的,晚上睡觉翻身都疼。
这还不是最累最苦的农活,更要命的是薅草!谢梅波回忆起当年薅草的情景,还深感胆寒。
一年有两季水稻,每当插完秧几天后,就要薅草。
薅草时,人要跪在一行秧中间,两手伸到力所能及的地方,用手指头当梳子一样梳出长在田里的杂草,再把杂草用手指头埋进土里,就这样爬着、梳着,一连好几天。
手指都被磨破了,指甲也差不多被磨平了,指甲缝里渗出血。
膝盖最惨,长时间泡在泥水里,被小瓦片刮开一道又一道血痕。
小腿前部汗毛被磨没了,皮肤像个镜面。
小腿两边长着红褐色的田锈,整个小腿几乎没有感觉了。
潮汕流传着一句俗语“读书畏考,作田畏薅草”,可见有多恐怖!夏收季节,还有一件繁重的农活挑稻草。
当时燃料紧缺,水稻的杆晒干后正是很好的燃料。
刚割下的水稻在甩打出稻谷后留下湿漉漉的稻草杆,需要挑回村里晒干,水田离村里至少七八里的路,本来割稻甩稻谷体力已消耗殆尽,还要接着干。
直到夜幕降临,才把稻杆挑回来。
这时,整个人趔趔趄趄,浑身湿辘辘的,拿着碗的手颤抖着,谢龙波的腰也因此落下毛病。
养肉猪也是增加收入的好途径,但要喂饱它才能长骠。
谢梅波兄弟每天上学前,太阳还没露
脸就去墟市买番薯藤,把薯叶摘
下来,切碎放到大鼎里熬,这是一天的猪食。
薯叶不够猪吃饱,就种厚合菜补充。
这种菜耗水耗肥,每天放学后,谢梅波兄弟就直奔池塘挑水浇菜,经常要抢在
别人前面舀下水沟低洼处黑臭的水,黑水的肥力比溪水强些。
有
一次,谢梅波看见一头牛刚拉下一坨屎,他如获至宝,喜出望外,马上用双手捧起来,小跑到自留地上撒给厚合菜“饱餐”一顿。
浇完菜地,谢梅波带着一身泥土和臭汗摸黑回家,四周已一片漆黑,很多村民点不起灯,只隐约
作者采访谢昭璧的二儿子、汕头市卫健局
干部谢龙波先生(左),并与之合影 ▲
61
看到像萤火虫似的暗淡的光。
回忆起养鸭子的情景,谢梅波的眼眶红了,他说:“养鸭也是一件辛酸活。
农村里养鸭最好的饲料是苍蝇幼虫和
小薄壳。
苍蝇幼虫需要拿着捞网挨个到村旁的“东司”去找,“东司”苍蝇乱飞,臭气熏天,但我顾不上臭,只要能网到幼虫就开心极了。
问题是别人也在找,这种幼虫也不容易被找到。
”怎么办呢?村里人说的“薄壳”,是一种生长在溪、海水中石头上的小贝壳,鸭喜欢吃。
谢梅波带着弟弟冒着生命危险到溪边寻找。
按照祖辈总结出来的潮水涨潮、退潮规律:“初一十五中午返,初九二三早晏干。
”意思就是,初一及十五中午涨潮,初九及二十三早晚退潮。
兄弟俩带着小网兜,提前到大溪桥边等溪水在低平潮时,立刻下水游到桥墩后马上潜入水中,抠出附着在桥墩底部的小薄壳,每次大约只有20分钟,在涨潮前就得撤,如果动作慢点可能连小命都没了。
他们常常把手脚划破了,鲜血渗出,伤痕累累。
有的人要伸手抠石洞里的贝壳,如果洞口小,抓到薄壳后回抽时手就卡住了,这时不懂得松手,小命就没了。
鹅与鸭喜爱不同,鹅喜欢吃嫩草。
谢梅波说:“割嫩草可就是件技术活了!必须在天刚蒙蒙亮就抢占地盘,比别人先到达田埂。
草天天被釆割,刚长出来还不足一厘米,割草需要左手轻按着草,右手握刀。
左手按的力度太大,刀无从下手,稍不留神就割到手,弄得满手是血;力度太轻也不行,刀碰到草的时候,草就倒了,也割不到。
我割了一个多小时赶回来上学,累得腰酸背疼,割的草还不够小鹅一顿饭。
”谢梅波调侃:“青葱岁月的情景,我至今难忘,历历在目。
奇怪的是,当时猪养在屋里天井,屎尿横流,我不但不感觉臭,还觉得挺开心、挺幸福,看着母猪生下小猪仔,小猪仔一天天长大,我满怀希望,虽累着、臭着,但快乐着!”此情此景,在现在的同龄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不可思议!谢梅波就这样带着弟弟边读书边劳作,挑灯苦读,年年成绩优秀。
1978年,谢梅波参加高考,被江汉石油学院录取,成为当年玉滘公社高考状元!也是全公社当年唯一考上大学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择优录取时期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1955年才过番去新加坡的姑姑谢映貂每月寄20元资助侄儿完成学业。
她还给谢梅波寄来了学习用的计算器,省出很多计算、查表的麻烦,提高了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效率,同学们都羡慕极了!读大三那年,母校请来了任丘油田发现者之一的校友来校开讲座,他讲到油田用的很多材料、装备、技术都来自国外,贵得吓人,谢梅波当时就暗下决心:“我学成之后一定要为国出力,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国泰民安事业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戊午年,万马奔腾,全党全国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拓创新伟大征程,一心一意奔小康。
1982年,谢家第四代佼佼者谢梅波乘着祖国改革开放
的春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刚刚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
这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英俊睿智的海油专业青年才俊,怀着为国家海油事业贡献青春和才智的抱负,踌躇满志地踏进中国海油的大门。
谢梅波的大学专业是石油勘探专业,但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干钻井、完井作业。
深知学业来之不易的他潜心于钻井、完井技术实践之中。
在作业现场,在技术攻关车间,在基层一线,到处能看到谢梅波青春焕发的身影。
工作伊始,谢梅波看到,西方石油工业显示出他们的先进性。
从勘探开发理念、技术、工具、材料、装备等方方面面,从日常使用的扳手、管钳、油品、螺丝螺母,到钻井
平台、重型船舶、浮吊等大型工程设备以及井下工具等,都感觉到可望不可及的技术壁垒。
他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引起心灵震撼的是,我平时工作常用的0厘米左右直径圆形橡胶密封圈,进口一个近300美元,按当时美元人民币汇率折算,相当于人民币900元,而我当时的工资是每月54元,也就是说,我工作一年还买不到一个密封圈。
”
这种差距震撼也激励着谢梅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国产化的产品,振兴中国!
在实操过程中,有件事让谢梅波刻骨铭心。
中国海油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成立的重要央企,他刚进中国海油时,设备基本是进口的。
1983年在使用刚引进的一台机械式压力计卡片读数仪的时候,他非常仔细地翻译其说明书,
唯恐操作失误,但不幸的是,有个配件一插电就烧坏了。
当时不敢随便拆开他们的配件,只好又花钱重新订购配件,
没想到一插电还是被烧坏了。
这次只好试着把配件拆开,发现有类似电阻的东西烧坏了,他判断,这是变压器的原
因,按照常规的原理,用电阻降压肯定就容易烧坏。
谢梅波找来国产变压器,将220V电改用110V的电,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这件事,谢梅波领悟到:“以前对西方技术的心态
是仰望的,不敢怀疑他们设计的问题。
现在才发现,这是他们随便弄个变压器糊弄我们的,落后就受欺负!”谢梅波更坚定了要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而殚精竭虑的决心。
谢梅波揶揄着:“无独有偶,有一位航天设计总工程师
在电视上介绍学习引进国外技术时,也谈到开始时对国外技术的仰望,说有一次打开一台进口的仪器时发现里面放了块肥皂,就一直想着这块肥皂在里面究竟起什么作用。
但一直没有搞明白,所以,我们研制类似仪器时也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