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修复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窥镜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唐新辉李京刘英高静谢福庚金顺女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討内窥镜技术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在收治的3 051例乳房整形患者中,有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236例,选取其中的105例(术后急性血肿3例、腔隙剥离不到位23例、腔隙分离过度15例、假体移位12例、包膜挛缩7例、双包膜4例、双泡症7例、左右不对称19例、轻度下垂4例、乳沟过宽11例等),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

结果:105例患者中的72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

除了2例Ⅳ级包膜挛缩患者,经手术修复后,手感仍为Ⅲ级包膜挛缩,患者自觉已经有明显改善,不再要求处理。

其余患者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和修复,原有并发症无复发,患者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内窥镜技
术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术中,具有可视、微创、精准、可控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窥镜;乳房假体;隆乳术;并发症;包膜挛缩;修复术;血肿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1)03-0061-03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 in the Repair of Complications afte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with Prosthesis
TANG Xin-hui1,LI Jing2,LIU Ying1,GAO Jing1,XIE Fu-geng1,JIN Shun-nv1
(1.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Fuhua Medical and Aesthetic Hospital,Shenzhen 518001,Guangdong,China;
2.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11,Guang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ndoscopic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and repair of complications afte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with prosthesi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March 2020, among 3 051 breast plastic patients, 236 had complications afte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105 of which were selected (3 cases of postoperative acute hematoma, 23 cases of inadequate cavity detachment, 15 cases of excessive cavity separation, 12 cases of prosthesis displacement, 7 cases of capsule contracture, 4 cases of double capsule, 7 cases of double vesicular disease, 19 cases of left-right asymmetry, 4 cases of slight ptosis, 11 cases of over width of the cleavage) and the complications were treated and repaired by comprehensive methods with the aid of endoscopy. Results Of these 105 patients, 72 were followed up effectively, 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6 to 24 months. In addition to two patients with grade Ⅳ capsular contracture, the hand feeling was still grade Ⅲ capsular contracture after surgical repair. The patient's self-consciousness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no longer required treatment. The complications of other cases were effectively treated and repaired. The original complications did not recur, and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repair effect. Conclusion Endoscopic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s of visual, minimally invasive, accurate and controllable in the treatment and repair of complications afte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
Key words: endoscope; breast prosthesis;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complications; capsular contracture; repair; hematoma
硅凝胶乳房假体从1962年开始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全世界众多爱美女性带来了美丽和自信。

总体来说,假体隆乳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随着乳房假体制造工艺的持续提升、临床医生经验的逐渐积累、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采用,假体隆乳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加有保障。

但任何手术都难免出现某些并发症,假体隆乳术亦是如此。

“追求安全、稳定、持久的美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严格控制并发症”成为当今隆乳术的目标[1]。

随着微创、精准治疗理念的兴起,内窥镜技术被广泛引入到假体隆乳手术中[2-7]。

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在收治的3 051例乳房整形患者中,有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236例,选取其中的105例,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105例(197側),其中处理和修复双侧92例,单侧13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术后12h~35年(从初次假体隆乳到本次修复时间);并发症类型:术后急性血肿3例,腔隙剥离不到位23例,腔隙分离过度15例,假体移位12例,包膜挛缩7例,双包膜4例,双泡症7例,左右不对称19例,轻度下垂4例,乳沟过宽11例。

术前常规进行身体检查,排除乳腺肿瘤、乳腺炎等疾病。

2 处理方法
2.1 术后急性血肿:假体隆乳术后出现急性血肿,临床表现为引流液(鲜血)明显增多、局部明显肿胀、皮肤瘀斑、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等。

全麻下,经原切口(腋窝切口)进入,取出假体,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浸泡备用。

清除积血,生理盐水冲洗吸净。

应用内窥镜仔细检查腔隙及创面,找到出血点,用电凝钳钳夹,电凝止血。

再次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腔隙,再用内窥镜彻底检查创腔,然后等待观察30min,用内窥镜观察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置入原假体。

放置较粗的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球,确保术后负压引流通畅。

术后弹力绷带棉垫加压包扎,应用止血药和抗生素。

2.2 腔隙剥离不到位和左右不对称:术前在乳房表面标记腔隙剥离不到位的位置或对称性标记。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内窥镜直视下,用8号针头插入精确定位,用电钩精确分离需要剥离的位置,有粘连带存在时可以同时切断。

注意双侧的对称性。

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腔隙,然后置入新的乳房假体。

2.3 腔隙分离过度和假体移位:术前在乳房表面标记拟设计新腔隙的标记线。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分离过度的位置,切除局部包膜(包括前后两层包膜),形成新的创面,在内窥镜直视下,应用内窥镜下专用持针器,用3-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使新的创面粘连重新愈合。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7d,特别注意新创面位置的包扎。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和挤压乳房,穿弹力背心,促使牢固愈合。

2.4 包膜挛缩[8]:在全麻下,乳房局部肿胀麻醉。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用电钩分离假体前方包膜与胸大肌之间,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内窥镜直视下切除大部分包膜,特别是穹窿部包膜要切除干净。

位于肋骨表面的包膜如果粘连严重,可以保留,以免发生损伤肋间肌和胸膜而导致气胸。

彻底止血。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

2.5 双包膜:双包膜往往是毛面假体隆乳术后长期大力按摩所致。

双包膜特点是外层包膜较薄,内层包膜厚、硬,内层包膜包裹束缚假体。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直视下,切开首层包膜,用电钩分离两层包膜之间的粘连带,切开内层包膜,取出假体,再取出内层包膜,外层包膜保留。

置换新的圆形假体(使用圆形假体的目的是防止旋转移位)。

2.6 双泡症:双泡症的产生是由于在假体隆乳手术中,新设计的乳房下皱襞位置下移,原下皱襞位置的纤维束带(下皱襞韧带)没有松解,对假体产生横向张力,形成类似于葫芦的畸形外观。

修复手术术前标记纤维束带(下皱襞韧带)位置。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用针头从标记线上穿刺,内窥镜直视下,用电钩纵向(3~5道)切断纤维束带,松解并释放横向束带张力。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

2.7 轻度下垂:术前站立位设计高位双平面[9-10]位置并标记。

经原切口(腋下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设计的高位双平面标记线处用8号针头穿刺定位,用电钩沿高位双平面标记线离断胸大肌,形成高位双平面。

然后用乳房剥离子向头侧牵拉胸大肌近侧端,使离断的胸大肌下外侧端上移,形成Ⅱ型或Ⅲ型双平面[11],置入更换的中高突水滴假体,矫正轻度下垂。

2.8 乳沟过宽:乳沟过宽产生的原因有乳房天生外扩、乳房扁平、过瘦体型、手术中内外侧腔隙边缘处理不当、假体选择不当等。

术前标记需要重新分离的范围和新乳沟的宽度。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用电钩分离到术前的设计范围,置入新更换的合适假体。

在大腿等部位抽取自体脂肪,1 000r/min、3min离心备用。

把制备好的脂肪注射到新设计的乳沟位置皮下与乳腺之间(注意注脂针走行的方向和层次,保护和防止损伤假体),进一步使双乳外形集中,塑造乳沟。

3 结果
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对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105例,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

其中72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

除了2例Ⅳ级包膜挛缩患者,经手术修复后,手感仍为Ⅲ级包膜挛缩,患者自觉已经有明显改善,不再要求处理。

其他病例的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和修复,原有并发症无复发,患者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

典型病例见图1~2。

Key words: endoscope; breast prosthesis;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complications; capsular contracture; repair; hematoma
硅凝胶乳房假体从1962年开始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全世界众多爱美女性带来了美丽和自信。

总体来说,假体隆乳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随着乳房假体制造工艺的持续提升、临床医生经验的逐渐积累、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采用,假体隆乳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加有保障。

但任何手术都难免出现某些并发症,假体隆乳术亦是如此。

“追求安全、稳定、持久的美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严格控制并发症”成为当今隆乳术的目标[1]。

随着微创、精准治疗理念的兴起,内窥镜技术被广泛引入到假体隆乳手术中[2-7]。

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在收治的3 051例乳房整形患者中,有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236例,选取其中的105例,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105例(197侧),其中处理和修复双侧92例,单侧13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术后12h~35年(从初次假体隆乳到本次修复时间);并发症类型:术后急性血肿3例,腔隙剥离不到位23例,腔隙分离过度15例,假体移位12例,包膜挛缩7例,双包膜4例,双泡症7例,左右不对称19例,轻度下垂4例,乳沟过宽11例。

术前常规进行身体检查,排除乳腺肿瘤、乳腺炎等疾病。

2 处理方法
2.1 术后急性血肿:假体隆乳术后出现急性血肿,临床表现为引流液(鲜血)明显增多、局部明显肿胀、皮肤瘀斑、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等。

全麻下,经原切口(腋窝切口)进入,取出假体,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浸泡备用。

清除积血,生理盐水冲洗吸净。

应用内窥镜仔细检查腔隙及创面,找到出血点,用电凝钳钳夹,电凝止血。

再次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腔隙,再用内窥镜彻底检查创腔,然后等待观察30min,用内窥镜观察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置入原假体。

放置较粗的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球,确保术后负压引流通畅。

术后弹力绷带棉垫加压包扎,应用止血药和抗生素。

2.2 腔隙剥离不到位和左右不对称:术前在乳房表面标记腔隙剥离不到位的位置或对称性标记。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内窥镜直视下,用8号针头插入精确定位,用电钩精确分离需要剥离的位置,有粘连带存在时可以同时切断。

注意双侧的对称性。

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腔隙,然后置入新的乳房假体。

2.3 腔隙分離过度和假体移位:术前在乳房表面标记拟设计新腔隙的标记线。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分离过度的位置,切除局部包膜(包括前后两层包膜),形成新的创面,在内窥镜直视下,应用内窥镜下专用持针器,用3-0可吸收线
进行缝合,使新的创面粘连重新愈合。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7d,特别注意新创面位置的包扎。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和挤压乳房,穿弹力背心,促使牢固愈合。

2.4 包膜挛缩[8]:在全麻下,乳房局部肿胀麻醉。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下,用电钩分离假体前方包膜与胸大肌之间,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内窥镜直视下切除大部分包膜,特别是穹窿部包膜要切除干净。

位于肋骨表面的包膜如果粘连严重,可以保留,以免发生损伤肋间肌和胸膜而导致气胸。

彻底止血。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

2.5 双包膜:双包膜往往是毛面假体隆乳术后长期大力按摩所致。

双包膜特点是外层包膜较薄,内层包膜厚、硬,内层包膜包裹束缚假体。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直视下,切开首层包膜,用电钩分离两层包膜之间的粘连带,切开内层包膜,取出假体,再取出内层包膜,外层包膜保留。

置换新的圆形假体(使用圆形假体的目的是防止旋转移位)。

2.6 双泡症:双泡症的产生是由于在假体隆乳手术中,新设计的乳房下皱襞位置下移,原下皱襞位置的纤维束带(下皱襞韧带)没有松解,对假体产生横向张力,形成类似于葫芦的畸形外观。

修复手术术前标记纤维束带(下皱襞韧带)位置。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用针头从标记线上穿刺,内窥镜直视下,用电钩纵向(3~5道)切断纤维束带,松解并释放横向束带张力。

置入更换新的假体,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

2.7 轻度下垂:术前站立位设计高位双平面[9-10]位置并标记。

经原切口(腋下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在设计的高位双平面标记线处用8号针头穿刺定位,用电钩沿高位双平面标记线离断胸大肌,形成高位双平面。

然后用乳房剥离子向头侧牵拉胸大肌近侧端,使离断的胸大肌下外侧端上移,形成Ⅱ型或Ⅲ型双平面[11],置入更换的中高突水滴假体,矫正轻度下垂。

2.8 乳沟过宽:乳沟过宽产生的原因有乳房天生外扩、乳房扁平、过瘦体型、手术中内外侧腔隙边缘处理不当、假体选择不当等。

术前标记需要重新分离的范围和新乳沟的宽度。

经原切口(腋窝切口),内窥镜辅助下,切开包膜,取出假体。

用电钩分离到术前的设计范围,置入新更换的合适假体。

在大腿等部位抽取自体脂肪,1 000r/min、3min离心备用。

把制备好的脂肪注射到新设计的乳沟位置皮下与乳腺之间(注意注脂针走行的方向和层次,保护和防止损伤假体),进一步使双乳外形集中,塑造乳沟。

3 结果
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对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105例,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

其中72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

除了2例Ⅳ级包膜挛缩患者,经手术修复后,手感仍为Ⅲ级包膜挛缩,患者自觉已经有明显改
善,不再要求处理。

其他病例的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和修复,原有并发症无复发,患者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

典型病例见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