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
《分析物体的受力》导学案

§3.4分析物体的受力1.知道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2.理解物体的受力示意图.3.能够比较准确地绘制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4.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1.选取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就是要分析受到的力.因此,首先要明确,这是受力分析的着眼点.力学中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物体的一部分或某个作用点.2.分析步骤:选定研究对象后,接着就可以围绕着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重力、、摩擦力)的,逐个确定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最后依据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画出受力示意图.3.注意事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防止“漏力”和“添力”现象,按一定的进行受力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最有效的措施.分析物体受力的顺序一般是先,再,后.4.受力示意图: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时,一般我们都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画在物体的同一个点上.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可以把这些作用力视作集中于一个点,这一点称为.主题1:生活中的受力情况情景:某商场安装了一部有水平台阶的电动扶梯,扶梯匀速运动.该商场还安装了一部主要用于传输货物的无台阶的电动扶梯,扶梯也是匀速运动.现有一商场工作人员分别乘这两部电动扶梯匀速运动,如图甲、乙所示.问题:该工作人员在这两部电动扶梯上的受力情况是否相同?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该工作人员站在这两部电动扶梯上的感受是否相同?主题2:对受力分析的理解问题:阅读教材P77前四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这个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是否要分析在内?(2)我们对物体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主题3:判断物体最多受几个力的方法问题:因为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但当两物体相接触时,两物体之间也可能不存在弹力或摩擦力.如果研究对象和三个物体相接触,那么该物体最多可能受几个弹力,几个摩擦力,几个重力?该物体最多可能受到几个力?主题4:传送带上物体的受力情况问题:阅读教材P79“多学一点:行李箱怎样才能随传送带一起转动”,水平传送带正以速度v匀速转动着,此时将一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刚放上去的时候,物体的受力情况怎样?物体将做什么运动?(2)在物体和传送带的速度等大以后,物体的受力情况怎样?物体将做匀速运动,为什么?一、判断某个力是否存在例1如图所示,分析在粗糙斜面上匀速下滑的木块的受力情况.有人认为木块受三个力,重力G、弹力N、摩擦力f;也有人认为受四个力,除了上面三个力外,还受到一个“下滑力” F.谁说的对呢?二、分析某物体的受力情况例2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 A、B保持静止.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A. 2B. 3C. 4D. 5变式训练如图所示, a、b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a=1×103 N/m, k b=2×103N/m,原长分别为x a=6 cm, x b=4 cm.在下端挂一物体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 N,平衡时()A.弹簧a下端受的拉力为4 N, b下端受的拉力为6 NB.弹簧a下端受的拉力为10 N, b下端受的拉力为10 NC.弹簧a的长度变为7 cm, b的长度变为4.5 cmD.弹簧a的长度变为6.4 cm, b的长度变为4.3 cm三、整体和隔离思想的应用例3如图所示,甲物体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乙物体上,乙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现增大外力F,两物体仍然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对甲的摩擦力一定增大B.乙对甲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C.乙对地面的摩擦力一定增大D.乙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增大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而处于静止状态,则()A.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有一对平衡力B.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有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其中有两对平衡力D.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其中有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一铁块m被竖直悬挂着的磁性黑板紧紧吸住不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铁块受到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三个力的施力物体均为黑板B.铁块与黑板间在水平方向有两对相互作用力——互相吸引的磁力和互相推斥的弹力C.磁力和弹力是互相平衡的力D.磁力大于弹力,黑板才能吸住铁块不动3.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A受到两个力的作用B.物体A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物体A受到四个力的作用D.物体A受到五个力的作用4.对下列四图中的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某个物体2.弹力产生条件方向3.步骤和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4.重心1.解答:该工作人员在这两部电动扶梯上的受力情况是不相同的,甲图中该工作人员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作用,乙图中该工作人员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甲图中该工作人员站在电动扶梯上与站在水平地面上的感受是一样的,而乙图中该工作人员在电动扶梯上与站在斜面上的感受是一样,有一种要沿斜面下滑的感觉.2.解答:(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我们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施加给其他物体的力;(2)任何物体的运动变化,都跟它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3.解答:因为研究对象最多和三个物体相接触,故该物体最多受三个弹力、三个摩擦力和一个重力.故该研究对象最多受到7个力.4.解答:(1)在刚放上去的时候,传送带和物体间将发生相对运动,二者之间有滑动摩擦力存在,故物体受摩擦力、重力和传送带对物体的支持力三个力,此时物体将做加速运动.(2)物体和传送带的速度等大以后,传送带和物体相对静止,此时物体受重力和传送带对物体的支持力两个力,物体将做匀速运动.一、判断某个力是否存在例1前者说得对,木块受到三个力作用.【解析】只要分析每个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问题就清楚了.重力G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木块的吸引,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弹力N产生的原因是斜面与木块的接触处发生了形变,斜面要恢复原状,因而对木块产生一个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施力物体是斜面;摩擦力f产生的原因是木块与斜面接触,且相对于斜面向下滑动,因而斜面对木块产生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施力物体是斜面;至于“下滑力” F,找不到力产生的原因,也找不到施力物体,所以它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力.【点拨】某个力是否存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判断:(1)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如找不到的话,这个力也是不存在的;(2)找出这个力的产生原因,如找不出,这个力可能就不存在.二、分析某物体的受力情况例2 C【解析】以物体B为研究对象, B受重力G、向上的外力F、A对B的压力N,物体B有相对A上移的运动的趋势,故A对B的静摩擦力f沿斜边向下,如图所示.【点拨】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再分析外界对研究对象的作用,本题还可以分析A的受力情况,同学们不妨一试.变式训练BC【解析】物体被弹簧b拉住后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弹簧对物体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弹簧b作为研究对象,物体拉弹簧b的拉力与弹簧a对弹簧b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为轻质弹簧,即不计其重力),所以弹簧a对弹簧b的拉力等于物体对弹簧b的拉力,大小为10 N,所以两弹簧的拉力均为10 N.由胡克定律可得k a(x a'-x a)=10 N, k b(x b'-x b)=10 N由以上两式和题设中的已知条件可得x a'=7 cm, x b'=4.5 cm.三、整体和隔离思想的应用例3 C【解析】水平外力F作用在甲物体上,甲受到的摩擦力情况未知(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沿斜面向下),则增大F后甲受到的静摩擦力情况无法判断,A、B两项错误;由整体法可知,地面对乙的摩擦力与F等大反向,因此F增大,地面对乙的摩擦力增大,即乙对地面的摩擦力也增大, C项正确;整体分析可知,地面对乙的支持力始终等于系统的总重力,因此乙对地面的压力保持不变, D项错误.【点拨】通常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为了能正确全面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熟悉各种力的物理含义、产生条件及其特征.2.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三、受力分析的注意点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物体,如指不出施力物体,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1.C【解析】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选项正确.2.D【解析】通过对铁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铁块受重力、黑板产生的弹力、摩擦力和磁力四个力作用.除了重力以外,其余三个力的施力物体均是黑板,在水平方向上铁块受到两个力作用,即磁力和弹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这两个力产生两对相互作用力,即产生铁块与黑板间相互吸引的磁力和相互挤压的弹力,故选项A、B、C说法均正确.3.C【解析】因物体A做匀速运动,物体A一定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物体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作用,所以A物体一定受到拉力F、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四个力.4.。
高三物理上册《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识别各种力,并进行合理的合成与分解,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关键信息,建立物理模型,运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9.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直接输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播放运动员举重、抛接物体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受力情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物体的受力分析》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1-5,旨在加深对受力分析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实践应用: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如抛球、拉弹簧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力的示意图。要求注明各力的名称、大小、方向,并简要说明分析过程。
2.提出问题: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运动员在举重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抛接物体时,为什么能够成功接住?”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认识和看法。
4.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受力分析的重要性,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阐述各种力的性质和特点。
2.牛顿三定律:详细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及其意义2.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受力分析的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问题。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受力分析的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
2.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
3. 教具: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用于展示物体受力分析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重物,引出受力分析的概念。
2. 讲解受力分析的意义:解释受力分析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重要性。
3. 演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展示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并运用受力分析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复习: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2. 选取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讨论,分析其受力分析的正确与否。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受力分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结构工程、力学研究等。
2. 讨论受力分析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如航空航天、汽车设计等。
九、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受力分析的练习。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体的受力分析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物理一年级学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的概念b.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c. 让学生学会运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d.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b. 力的作用效果c.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d.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2. 教学难点:a. 力的合成与分解b. 受力分析的复杂情况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受力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复杂受力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的图片和动画。
3.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受力分析题目。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力的分类?它们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学习力的图示表示方法a.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b.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用细线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练习受力分析a. 出示练习题: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用力的图示表示。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b. 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b. 提问:什么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2. 学习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a.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确定物体的位置,识别物体所受的力,画出力的图示,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
分析物体的受力导学案.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学习目标】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知识概要】(一、受力分析1. 受力分析的任务:物体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研究对象(受力物体共受几个力,各力的方向并作出受力示意图。
2.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⑴确定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
⑵弄清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物体, 找出周围哪些物体对它产生作用, 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⑶按顺序找力,先场力,再找接触力,分析接触力时注意它们产生的条件。
⑷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⑸检验所分析的力是否存在:能否找到力的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
3. 受力分析的方法:⑴隔离法:把要分析的物体从它所在的系统中独立出来单独研究的方法, 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
⑵整体法:把要分析的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使用时, 往往会使问题简化, 但要注意区分内力与外力。
整体法使用的条件是:组成系统的各个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
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整体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外力。
(二、整体法和隔离法合理选取研究对象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第一步。
如果研究对象选择不当, 往往会使解题过程繁琐费时,甚至无法作出正确解答。
如果研究对象选择恰当,则能事半功倍。
在解答问题时, 若选取某个与所求力有关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不能顺利解答, 应该变换研究对象, 选取与该物体相互作用的其它物体为研究对象, 或者把该物体与周围的其它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整体法是指在分析问题, 选取研究对象中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隔离法是指把所研究的物体从其所在的众多的对象中隔离出来, 单独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 整体法和隔离法通常结合起来使用。
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力,和整体之外的物体的作用力叫做外力,在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 不分析内力的作用。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 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 (或部分间相互作用时, 用隔离法; 有时解答一个问题需多次选取研究对象 , 整体法和隔离法交叉使用 . 一般先用整体法再用隔离法 .【例题】如图所示,两个用轻线相连的位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块,质量分别为 m 1和 m 2。
3.4 物体的受力分析.导学案

班级:姓名课题:3.4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目标:1、巩固以前学习过的知识2、掌握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方法与技巧一、知识巩固1.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的相互作用。
作用的相互性: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
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2)作用效果: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力是使物体发生。
(3)力的三要素:、和(4)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用语言描述(5)力的测量:如弹簧秤)2.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重力(1)概念:重力是由于的力,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一般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2)大小:由于G=mg,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成正比;在不同地点,如从两极到赤道、离地面越高,g值均减小,从而使同一物体的重力;物体的重力与其运动状态无关.(3)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不能将重力的方向描述为“垂直向下、向下、指向地心”.(4)测量:用由二力平衡测得.对重心的理解(1)重心是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的位置可以在上,也可以在外.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铜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3)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放置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或形状发生变化时,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弹力(1)产生条件:、。
(2)方向:(3)大小摩擦力(1)产生条件:、、、发生和(2)方向:沿接触面,与方向相反(3)大小(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二、课前练习:1、A物体都静止,分析A物体的受力情况以上A 处于静止状态A 沿着墙向上运动A 沿着水平面向右运动A 沿着斜面向上运动2、对下列物体作受力分析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对物体受力分析教案

对物体受力分析教案教案标题:对物体受力分析教案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物体受力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使用力的平衡条件进行物体受力分析。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并举例解释力的作用。
2. 提问学生:你能想到哪些物体受到力的情况?步骤二:讲解力的分类(10分钟)1. 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推力等常见力的分类,并解释每种力的特点和作用。
2. 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不同力的作用情况。
步骤三:力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讲解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和力的矢量图相互抵消。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3. 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步骤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一个斜坡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力的平衡条件分析。
2. 引导学生列出受力分析图,并解释每个力的作用和方向。
3.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
步骤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析。
2. 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力的平衡条件,解答问题。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步骤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分类和力的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在其他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力的分析和平衡条件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互相解释和评价对方的受力分析过程。
教案扩展: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力的作用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 让学生研究其他力的分类和特点,例如电磁力和浮力等。
3. 鼓励学生应用力的分析方法解决更复杂的物体受力问题。
初中物理_《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力、弹力、重力的学习之后,还未对摩擦力进行学习,此时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学生的思维还未接触全面的受力分析。
并且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
效果分析经过完整的复习体系,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了具体的顺序,漏力和添力的情况明显减少,作图的细节更加严谨。
《物体的受力分析》检测1. 如图,物体A放在物体B上面,B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请画出物体B的受力情况。
AB2.如下图,在二力平衡实验中,将小车换成纸片,纸片静止,请画出纸片的受力情况(纸片的重力忽略不计)。
第一个题目物体受到三个力,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全面性。
第二个题目将二力平衡中的小车换成纸片,没有了重力和支持力,将学生思维进行发散。
受力分析复习课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应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和两种基本力的认识,并且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能正确地作出物体受力图,理解并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能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操作,认识到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学习难点:1. 建立"隔离"的思想方法,受力分析时将受力物体和其它物体隔离2. 在受力分析时防止"漏力"和"添力"3. 受力分析时,一般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进行受力分析第一部分:上节核心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本节知识点讲解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为了能正确、全面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熟悉各种力的物理含义,产生条件及其特征;2.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二力平衡等.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高中物理 专题 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专题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物体的受力分析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1、进一步熟练判定弹力方向,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和方向、2、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大小的计算方法、3、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二、课前自学,提出问题1、几种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___________的方向、(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_____的方向、(3)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_____物体、(4)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并指向_____物体、(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_____的连线上,并指向受力物体、(6)球与球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________,并指向受力物体、2、静摩擦力(1)运动的物体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受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3)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跟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变化而_____,但有一最大值Fmax,静摩擦力的范围_____________、3、滑动摩擦力(1)静止的物体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受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跟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4)滑动摩擦力F=μFN,F与正压力FN 成正比三、学习过程1、师导生学,合作探究探究一、弹力有无的判定图1例1 如图1所示,将一个钢球分别放在量杯、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和三角烧杯中,钢球与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相接触,处于静止状态、若钢球和各容器都是光滑的,各容器的底部均处于水平面内,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B、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C、量杯的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D、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的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方法总结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假设法(1)假设无弹力:在该处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不存在弹力,看研究对象在该位置是否保持原来的状态、(2)假设有弹力: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存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此弹力存在、针对训练在下列各图中,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图2探究二、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例2 如图2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分析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并判断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间无相对滑动);(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方法总结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2)假设法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探究三、摩擦力的计算例3 如图3所示,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力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图3(1)当F=25 N时,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图4(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规律总结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应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在0<F≤Fmax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根据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为接触面受到的正压力、探究四、受力分析的步骤例4 如图4所示,用力F去拉叠放在一起的两物体A、B,但没有拉动,两物体仍然静止,则 ( )A、B受三个力B、B受两个力C、A受五个力D、A受六个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受力的概念:什么是力,力的分类。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
3. 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4. 受力分析的实际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相关问题。
5. 物体受力分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情况。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受力现象。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重物等。
3. 准备案例题目和相关问题,以便进行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体受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的分类、受力分析的方法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情况,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应用。
4. 实验观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受力现象,加深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5.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分享受力分析的心得体会。
6. 总结与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进行复习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平衡条件的应用。
2. 重点: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主题一 第六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的观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力的正负、方向、作用点等。
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尤其是重力、摩擦力等复杂力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物模型,如木块、小球等,用于演示和示范。
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供学生实践和稳固所学知识。
4.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学生操作和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让学生回顾力的观点及三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钻研对象。
(2)将钻研对象周围的力找出并加以分析,去除无关的力。
(3)画出受力示意图,标明各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传授受力分析的方法:(1)确定钻研对象时,应选择整个物体或所钻研部分的整个接触面。
(2)按照力的产生原理,逐个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其他外力。
(3)按照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受力分析,如运动方向上的外力。
3. 实例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教师进行指导。
(三)小组活动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例如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稳固受力分析的知识。
(四)教室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五)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对一些复杂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于下次课的反馈和进一步的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受力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物体受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如何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引入(10分钟)利用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如简单的推拉物体,引出物体受力的概念。
2. 物体受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物体的受力和力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延伸;2)解释物体受力的基本性质,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3.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0分钟)1)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画出受力示意图、选取合适的坐标系、列出受力方程等;2)详细解释受力分析的步骤,包括确定物体受力情况、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析、列写垂直和平行方向的受力方程;3)通过实例让学生上台演示受力分析的过程,引导全班同学参与分析讨论。
4. 应用示例(40分钟)1)选取几个常见的力学问题,如斜面问题、平衡问题等,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2)指导学生应用受力分析方法,步骤解决这些问题;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拓展应用(25分钟)1)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力学问题的受力分析讨论,鼓励创新思考;2)提供一些复杂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3)展示并讨论各小组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受力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评价学生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讲授法:系统而有条理地介绍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3. 示范法:通过演示和实例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受力分析的具体步骤。
4. 合作学习法:借助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共同解决力学问题。
5. 归纳法:通过课堂讨论,概括总结受力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
《主题一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的观点,掌握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2.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体受力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找到物体受到的力,并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受力物体的图片和示例。
2. 准备相关教具,如橡皮筋、小球、砝码等,用于实际操作演示。
3. 准备一些基础物理知识的问题,用于引入新课。
4.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让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 提出新问题: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二)新课教学1. 受力分析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
2. 示范教学:教师进行受力分析示范,包括对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3. 学生实践: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受力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受力分析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室互动1. 提问:教师提出与受力分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砚进行讨论,增强教室互动性。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2. 作业:安置与受力分析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物体的受力分析导学案

物体的受力分析导学案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在力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重力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普遍受到的力,是非接触力,其本质;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从本质上讲,都是由引起的,但产生的条件不同: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
对于摩擦力可分为两类:即: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有关两类摩擦力的要点归纳如下:这一节,我们综合前面学过力学知识,学习一种分析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物体的受力分析。
二、导学:1、明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意义,认识和理解受力分析的含义。
受力分析是处理任何力学问题的一个基本环节,物理学中,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离不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因此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对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受力分析?所谓的受力分析,就是对物体的受力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具体来讲就是:将研究对象(分析的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考虑它受到的力,而不考虑它施加的力,并将受力情况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受力分析既是一种方法,又是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综合的力学知识有:力的基本概念、力产生的条件、力的相互性、力和运动的关系等。
2、从分析物体受力的练习中,归纳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思路,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练习1: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中A、B、C各物体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图,并说明分析判断各力的依据。
①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②物体A、B、C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③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④被竖直绳子悬吊的小球A静止在光滑的斜面上归纳总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①由力的产生条件及各种力的特征,定性分析力是否存在,并确定力的方向。
②根据力的相互性进行辅助分析:若A 对B 有作用力,则B 对A 必有同样性质的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 ,方向 。
③根据物体受到的其他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物体的受力分析》 学历案

《物体的受力分析》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常见力的特点和性质,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学会对单个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能画出受力示意图。
4、能够分析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受力情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常见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2)对单个物体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并画出规范的受力示意图。
2、难点(1)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力的传递和相互作用关系。
三、知识回顾1、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常见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 G = mg(g 为重力加速度)。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3)摩擦力: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四、学习过程1、受力分析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2)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便于分析其受到的力。
(3)分析重力: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都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通常是已知的。
(4)分析弹力:观察研究对象与哪些物体接触,是否存在挤压、拉伸等形变情况,从而确定弹力的有无和方向。
(5)分析摩擦力:判断研究对象与接触面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进而确定摩擦力的有无、类型和方向。
(6)检查受力情况:检查画出的受力图中,力的个数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力的方向是否正确。
2、单个物体的受力分析示例例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 A,质量为 m。
分析:物体 A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 = mg,桌面给物体 A 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N,因为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没有运动或运动趋势,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受力分析(一)讲授人:刘伟教材分析:受力分析作为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和牛顿第二定律应用问题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材中要求学生知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会分析物体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情况,能正确画出受力示意图。
学情分析:在学生刚学完三种性质力的情况下,对于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还有吃不准的情况。
通过这次课的讲解,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物体在不同的物理情景中的受力。
教学目标:1.知道受力分析。
在弹力和摩擦力容易判定的情况下会执行受力分析的步骤。
2.通过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经历反思、积累经验。
3.感受受力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感悟生活中的物理。
教学重点:受力分析一般步骤的建立教学难点:复杂物理情景下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在高一学生刚学完三种力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学生还不具备一般情况下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知识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这是现阶段只能进行初步受力分析的原因。
目前学生只能利用已有的二力平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惯性的知识,结合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受力分析。
由于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多数情况下物体的形变是不能被观察到的,只能用“假设法”进行推断弹力是否存在。
摩擦力的判断在相对运动(或趋势)容易识别的情况下进行,以体现学习的阶段性。
学生往往要在物体的运动方向上“添加力”,这说明“力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力维持运动”的前概念,为此设计了“自动扶梯”问题,本问题联系了实际生活,体现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此课教学主要有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两个物理情景下受力情况的分析,老师给学生作出示范,第二环节:学生在三个物理情景中进行实践,模仿老师分析过程。
第三环节:学生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受力分析的步骤。
第四环节:加大受力分析难度,将受力分析技能进行迁移,从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学过程:一、引入:呈现:播放自动扶梯载人上移的视频设问:在自动扶梯载人匀速上升的过程中,此人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引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受力分析。
人教版必修1学案:3.6受力分析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物体的受力分析专题【学习目标】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3、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学习重点】1、正确画出物体受力图;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学习难点】1、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方法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学习过程】受力分析的步骤:(认真阅读,体会)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所以分析出的各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研究对象受到的力。
画受力图时,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
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
2、受力分析的顺序(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按先找已知力,再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以上三种力要根据力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进行分析)3、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示意图4.注意事项(1)不能总认为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即在画力时要明确该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一个。
(2)受力分析是分析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把研究对象对外界物体施加的力也画在受力图上。
(3)判断弹力的有无可假设把外界物体移走,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判断接触面处有没有弹力。
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可假设接触面光滑,通过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任务一、力的分类(按性质分):1.重力①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对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②重力的大小:G=__________。
③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
④重力的作用点:_________。
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__________,有些物体的重心在物体__________,也有些物体的重心在物体____________。
2.弹力①定义:物体由于__________形变,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弹力,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2.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计算.
3.学会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
预习导学:
一、几种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的方向.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的方向.
3.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物体.
4.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并指向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的连线上,并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并指向受力物体.
二、静摩擦力
1.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变化而,但有一最大值F max,静摩擦力的范围.
三、滑动摩擦力
1.静止的物体(填“可以”或“不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可以是,也可以是动力.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F=,F与正压力F N成.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a、b(a、b均处于静止状态)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m A>m B,则物体B()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3.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G,平衡时小球在A处,今用力F压小球至B处,使弹簧缩短x,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
A.kx B.kx+G
C.G-kx D.以上都不对
4.如图所示,物体m静止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用垂直于斜面的推力F=kt(k为比例常量、t为时间)作用在物体上.从t=0开始,物体所受摩擦力F f随时间t的变化的关系是下图中的()
课后作业:
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
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3 N,方向竖直向上
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6.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绳子的质量及绳与衣架挂钩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B端向下移到B′位置,稳定后衣服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A.绳子的弹力变大
B.绳子的弹力不变
C.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变
D.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不变
7.质量为m的物体B置于地面,通过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与物体A相连,开始时A、B 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现通过细绳将物体A向上匀加速提升,到B刚要离开地面,下列关于物体A的加速度a、速度v、细绳拉力F与物体A的坐标x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哪些?(假设弹簧一直在弹性限度范围内,以A静止位置为原点,建立方向向上的x轴坐标)()
8.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A.N=m1g+m2g-F sin θ
B.N=m1g+m2g-F cos θ
C.f=F cos θ
D.f=F sin θ
9.如图所示,一个处于伸长状态的弹簧,上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弹簧拉着质量为m的物块保持静止.若将斜面倾角θ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块始终保持静止,则物块受到各力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斜面的弹力变大
B.受斜面的摩擦力变大
C.受弹簧的弹力不变
D.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变大
10.有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物体之间不光滑,如右图所示,现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B物体上,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
B.A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B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右
D.C受到五个力的作用
11.如右图所示,各接触面粗糙,A在拉力F作用下被匀速抽出,在A完全抽出前,B在绳子的牵制下,始终静止.试分析此过程中A、B的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