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鲁迅研究関二论考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的三大文化遗产是————、————和————。
(批判旧传统,反省新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
(《狂人日记》)3、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4、赵太爷、鲁四老爷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阿Q正传》和《祝福》)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嘲》)6、鲁迅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7、鲁迅生前的第一个杂文集是————,最后一个杂文集是————。
(《坟》、《且介亭杂文》(末编))8、鲁迅的小说《故乡》,出自他的小说集————。
(呐喊)9、史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题小像)11、所谓的“周氏三兄弟”分别为————、————和————。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12、鲁迅的小说《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
(彷徨)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14、鲁迅散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一是————。
(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悼丁君》)16、鲁迅晚年,参加了一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
(“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小说————中的人物。
(《铸剑》)18、鲁迅一生曾经任教过的大学有————、————和———。
209019鲁迅研究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 (四)

《鲁迅研究》作业 (判断题)1、《朝花夕拾》的基本主题:休息与沟通。
()2、《补天》和《奔月》基本上与鲁迅的《呐喊》、《彷徨》同期,因而引人瞩目的当然是这三篇小说所洋溢的主观色彩与理想色彩。
()答案:(1)、ylitw2008(2)↑↑↑微信↑↑↑(3)智金宝资料库3、《出关》属于《野草》集子。
4、黑色人、眉间尺是《铸剑》中的人物。
5、《奔月》中的逢蒙是影射高长虹。
6、创造社的钱杏村(阿英)曾作《死去了的阿Q时代》。
7、鲁迅杂文从内容上有一个从理念到事实、从抽象到现实的演变过程。
8、鲁迅杂文仅仅是"社会人事档案”。
9、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10、《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合集。
11、“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12、“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华盖集·忽然想到(七)》13、“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复仇(其二)》。
14、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三闲集》。
15、鲁迅的小说《伤逝》、《孤独者》在收入《彷徨》集前均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16、“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上述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17、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朝花夕拾》。
18、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鲁迅研究试题的答案

鲁迅研究试题的答案【篇一:0404鲁迅研究自考试卷】ss=txt>鲁迅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812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叭儿狗”2.“精神胜利法”3.“油滑”4.“过客”5.“中间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鲁迅小说________________,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2.祥林嫂是鲁迅小说________________中所塑造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
3.杂文是鲁迅一生________________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________________”,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5.“_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7.鲁迅评价“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8.“________________”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9.鲁迅说“________________”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
”10.鲁迅一向主张“________________”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2分,共20分)1.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
c.挖苦幽默〔〕〔〕的形象。
4.鲁迅说,《故事新编》是“〔〕00812#鲁迅研究试题第 1 页共 3 页d.叙事小品 b.思理 d.联想 b.哀而不伤 d.乐而不淫 b.《华盖集》 d.《热风》 b.现实主义 d.象征主义 b.辩证的进化的 d.挖苦幽默 b.富国强兵 5.天物、思理、美化等因素在艺术美创造中,鲁迅特别重视〔〕〔〕。
a.婉而多讽 c.笑中多苦,幽默含讥 a.《坟》7.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
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

鲁迅研究模拟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A.开放性B.反叛性C.包容性D.逻辑性答案:B解析:“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
这种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怀疑”。
2.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A.韧性的战斗精神B.自我牺牲的精神C.自我批评的精神D.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3.鲁迅去南京求学的时间是()A.1895年B.1896年C.1897年D.1898年答案:D解析: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
4.提倡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的杂志是()A.《新青年》B.《未名月刊》C.《莽原》D.《现代评论》答案:C解析:《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势。
5.1935年,瞿秋白英勇就义,为了悼念他,鲁迅全面负责编校装帧他的遗著,并将其定名为()A.《海上述林》B.《赤都心史》C.《鲁迅杂感选集》D.《多余的话》答案:A解析: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前英勇就义,鲁迅万分悲痛,为了哀悼这位殉难的知己,他全面负责编辑、校对、装帧瞿秋白翻译的遗著,并将这部译稿定名为《海上述林》。
6.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 )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斯巴达之魂》D.《“友邦惊诧”论》答案:C解析:鲁迅最早是在《斯巴达之魂》(1903年)中,提到“国民”。
7.鲁迅通过“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的文章是()A.《五猖会》B.《狗·鼠·猫》C.《二十四孝图》D.《琐忆》答案:C解析: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乐”、“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10.“油滑”一、名词解释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1.“匕首”、“投枪”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过客”11.“媚态的猫”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3.“吃人”12.“民族魂” 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4.真的猛士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13.“为人生”5.《摩罗诗力说》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疗救的注意。
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14.“叛逆的猛士” 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国。
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鲁迅研究》作业

2010年《鲁迅研究》第一次作业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正确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
A:为艺术而艺术派。
B:为人生而艺术派 C:英美绅士派 D:旧式消闲派正确答案:B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正确答案:C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杂文 B:白话诗 C:小说 D:旧体诗正确答案:B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A:《域外小说集》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正确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正确答案:C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 B:《打到孔家店》 C:《文化偏至论》 D:《估〈学衡〉》正确答案:D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 B:周作人 C:俞平伯 D:胡适正确答案:D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 B:《狂人日记》 C:《风筝》 D:《风波》正确答案:D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 B:厦门大学 C:中山大学 D:西北大学正确答案:B第二次作业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正确答案:C2、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A:《河南》 B:《新生》 C:《浙江》 D:《浙江潮》正确答案:D3、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
鲁迅研究历年真题试卷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81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认为,只有“______”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A.美B.真C.善D.好2.据胡风回忆,鲁迅曾告诉他______这篇小说就是“写我自己”。
()A.《孤独者》B.《孔乙己》C.《示众》D.《阿Q正传》3.鲁迅自发表小说《狂人日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一系列小说,从而显示了______的实绩。
()A.文化革命B.思想革命C.文学革命D.社会革命4.“只取一点,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是鲁迅所说的创作新型历史小说______的方法。
()A.《呐喊》B.《彷徨》C.《朝花夕拾》D.《故事新编》5.散文诗是一种新的文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现代散文诗______的标志。
()A.开端B.发展C.开拓D.成熟6.______是鲁迅关于“科学”的一篇重要的论文。
()A.《文化偏至论》B.《科学史教篇》C.《人之历史》D.《破恶声论》7.鲁迅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强调自觉性,反对()A.盲动性B.盲目性C.主观性D.主体性8.对于鲁迅来说,“______”也就是他的价值理想。
()A.立业B.创业C.立人D.立志9.“别求新声于异邦”这句话,出自鲁迅的《______》一文。
()A.《摩罗诗力说》B.《文化偏至论》C.《科学史教篇》D.《人之历史》10.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中提出了“______”是“第一义”的思想主张。
()A.保存国粹B.保存传统精华C.保存我们D.保存文化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
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
”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
”女辛说。
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
(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伤逝》研究索引:1980年-----1993年 2

《伤逝》研究索引:1980年-----1993年注:凡是没有标明出处的都是选自“《鲁迅研究季刊》—复印报刊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伤逝》的主旨与涓生(与方一飞副教授商榷)——陈华滇j31,1982.3,p52悔恨和悲哀的歌——读《伤逝》——陈遇春1982年第二期,144页悲自长夜出,深从求索来(从《伤逝》悲剧的社会性看它思想的深刻性)——廖超慧,j31,1982.1,p55谈爱情的生灭与消长(从鲁迅小说《伤逝》得到的教训)——吕俊华j31,1984.2,p55深沉的题旨,幽远的意境(《伤逝》叙述语言浅析)——张小影j31,1984.6,p38《伤逝》——悲壮动人的诗篇——魏绍馨j31,1984.9,p55《伤逝》谈片——钱模祥,沈继常j31,1984.9,p61自我内省中的苦闷(论《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的情感价值)——李德光j31,1986.6,p102子君和涓生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赵晓迪//北方论丛(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1986,4.65-69 《伤逝》的思想艺术/材菲//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辽),1986.3.22-28安娜和子君的悲剧意义浅探:《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比较/萧德光//云南师范大学函大中文学员论文选(七九级),1984.176-189《伤逝》诗意美初探/黄瑛//零陵师专(湘),1984.1.28-32论子君/吴宗蕙//文艺论丛(19),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64-283《伤逝》的心理描写/杜王香,严铮//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开封),1985.2.20-24对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浅薄”的再认识/吴承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1.146-147,149《伤逝》的心理描写技巧/程致中//文学知识(郑州),1986.9.14-15爱情的沉思和启示:《伤逝》主题与创作动因新探/苏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粤),1986.4.19-23《伤逝》、《沙菲女士的日记》分合论——万书元,j31,1987.2,p86《伤逝》漫议/田本相//名作欣赏(太原),1987.3.54-58《伤逝》与现代世界的悲哀——李怡j31,1988.2,p101《玩偶之家》和《伤逝》的比较分析——宋凤英,j31,1988.4,p64《伤逝》的爱情悲剧探/加人//绥化师专学报,社科版(黑),1988.8.21-23试说子君的悲剧/孟涛//语文学刊(呼和浩特),1988.6.42-43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新论/王加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黑)1988.6.42-44从《伤逝》的评论看当前鲁迅研究的问题——程仁章j31. 1989.2,p91《伤逝》:苦闷的象征/胡锦屏//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3.49-54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上)——《伤逝》新论——李允经,1989第一期p55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下)——《伤逝》新论——李允经,1989第二期p25爱情悲剧《伤逝》赏析——力群,1989第十二期p29“你说便是你错”——对鲁迅小说《伤逝》的一种解读——叶世群,第十二期p27(注:这是选自“《鲁迅研究动态》”)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康林,1990.1,p91《伤逝》的悲剧思想意义/许继伟//徽州社会科学院学报:社科版(皖)1989.3/4.69-73“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伤逝》的爱情悲剧试论/江胜青//孝感师专学报:哲社版(鄂),1990.1.49-54《伤逝》艺术特色新论/陆文采//泰安师专学报,社科版(鲁),1990.2.46-48、45个人奋斗三部曲:斗争、挣扎、毁灭:谈《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悲剧/陈琪//思茅师专学报:综合版1990.2.39-42沉痛的反思,执着的追求。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鲁迅的原名是什么?A. 周树人B. 周作人C. 周建人D. 周树森答案:A2. 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是在哪一年发表的?A. 1915年B. 1917年C. 1918年D. 1920年答案:C3. 鲁迅的《呐喊》是哪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集?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戏剧答案:C4.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的全名是什么?A. 阿贵B. 阿强C. 阿QD. 阿福答案:C5.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以下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A. 散文集B. 小说集C. 诗歌集D. 戏剧集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
答案: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2. 鲁迅的《药》中,主人公华老栓为了治疗儿子的病,购买了一种名为________的药。
答案:人血馒头3. 鲁迅的《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其中收录了________篇短篇小说。
答案:十一4.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他重新诠释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其中不包括________。
答案:《红楼梦》5. 鲁迅的《热风》是他的第一部杂文集,其中包含了多篇关于________的评论。
答案:社会和文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答案: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主要包括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他的作品多以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礼教和唤醒民众意识为己任,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案:《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采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杂文方面学术考证和学术研究最高的文章

鲁迅在杂文方面学术考证和学术研究最高的文章鲁迅研究界的学术史意识是很强的,早在80年代出现了袁良骏的《鲁迅研究史》等学术史著作,世纪末的最后两年间又有鲁迅研究学术史专著问世。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王富仁著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该书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以鲁迅研究为中心,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文化思考。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鲁迅研究的学术专著,而且是一部罕见的有关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的历史研究著作。
书中许多见解是非常独到、非常犀利的,目前出版的专门探讨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一些书籍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例如关于如何理解“思想家”这个概念的问题、鲁迅之所以称得上是现代中国伟大思想家的原因以及对鲁迅研究各个学派的剖析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全书主要运用的是社会历史的文化分析方法,把鲁迅研究史上出现的各种流派分成了十六七个派别,从政治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术成就等方面辨析其特征、深挖其内涵,又从历史主义的角度追述其兴起、演变、分化、衰落的轨迹,使鲁迅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历史脉络,把鲁迅研究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尚显得空疏和粗糙,缺少学术上的更为细致的梳理和学理上的更为深入的评析。
王吉鹏、李春林编著的《鲁迅世界性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一书,则是专门梳理和评述“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的专题性学术史。
全书40万字,纵向从1919年的滥觞期一直到1998年的深化期贯通80年整,横向从鲁迅与俄国、苏联、东欧、德国、美国、英国一直到日本、印度涉及了鲁迅的全部外国文学接触面,无亏是一部空前系统、详尽、深入的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专史。
刘泰隆著的《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一书,又是一部地域性的鲁迅研究学术史。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化人移居广西桂林,使该城成为抗战文化中心城市之一,被誉为“桂林文化城”。
鲁迅与1980年代思潮论纲

神 的发 扬上 ; 而在 中华 民族再 次 觉醒 、 崛 起 的七八 十 年 代 , 们 的 民族 不仅 需要 我 再 度发 扬 民族 精神 , 而且 要 补 历 史 的 一
课 : 新 认 识 、 价 、 扬 自我 的 价 重 评 发
的伟大代表的鲁迅 , 从世界范围内, 从人
类思 想发 展 史的 广 大 时 间 、 间来探 讨 空
鲁 迅及 其思 想 、 艺术的 价值 。
19 90年代以后或多或少改变 了对鲁迅 的看法 , 甚
至也改 变 了对 革 命 文 化 对 鲁 迅 的权 威 解 释 的 看 法 。我 们也 很 容 易 发 现 ,9 0年 代 的鲁 迅 研 究 , 18 受 制于 当时两大 思 潮 的 影 响 : 蒙 主义 与 现 代 主 启 义 。后 者不 仅仅 提 供 了新 的 研究 鲁 迅 的动 力 , 而
2011年 5月 第 40卷 第 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n hi oma U iesy P isp y& Sc c ne dt n orl f ag a N r l nvri ( hl oh n S t o oi Si csE io ) l a e i
收 稿 日期 :0 01.8 2 1 — 1 0
鲁迅研究的偏差 ,党 的鲁迅” “ “ 、 民族的鲁迅” 就 ,
是被充分“ 意识形态化” 了的鲁迅 , 没有 了他的独
作者 简介 : 薛
毅 (95 )男 , 16- , 上海人 , 上海师 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 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 。 主要
丰富这一“ 新文化 ” 权威的形象, 结果 其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一)领会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二)理解、运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
补充:1.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
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重讲鲁迅何以可能_兼评竹内好的_鲁迅_

重讲鲁迅何以可能兼评竹内好的 鲁迅张春田(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级硕士生)一如何看待和讲述鲁迅,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话题;甚至也是思想界!左∀!右∀交锋的基本命题和立场!考验∀。
!左∀!右∀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会发生某种位移,而这种位移又常常会叠印在对鲁迅的阐释、改造和!发明∀中。
最近二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即是明证。
#1980年代代表性的鲁迅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回到早年的鲁迅。
由于不满传统叙述中塑造的!后期鲁迅∀ 那个半像教主、半像打手的神像,更直接地说,出于对!毛话语∀经典论述的反感,他们重视的是早期鲁迅的思想和文学。
或者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角度分析 呐喊 、 彷徨 ,努力!回到鲁迅∀,激活他的!反封建∀性(王富仁);或者探寻作为知识者的鲁迅特有的心灵世界(思维、心境、情感等),呈现出一个与庸众相对抗的!孤独者∀形象(钱理群);或者剖析鲁迅身上的!鬼气∀和深陷精神痛苦的激愤,把鲁迅后期的选择视作一种!逃离∀,惋惜!双驾马车的倾覆∀(王晓明);或者从 摩罗诗力说 、 破恶声论 、 文化偏至论 等入手,讨论鲁迅所受尼采、叔本华、施蒂纳等的影响,提炼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动力(汪晖)∃∃这些研究总体上塑造了一个启蒙的、痛苦的、绝望的鲁迅形象。
早期鲁迅,特别是写作 野草与 彷徨 的鲁迅,受到不约而同地关注。
研究者们倾向于把视野集中到作为!个人∀的鲁迅 为鲁迅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体的!孤独和悲凉∀所打动;同时,扩大到作为!人类思想者∀的鲁迅 发现鲁迅!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的本体意味,以及与西方现代思想和哲学的相通性。
李泽厚当时有一段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
∃∃这种孤独悲凉感由于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溶合在一起,才更使它具有了那强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的。
鲁迅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真正最先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研究-汉语言文学测试题

B.《伤逝》
C.《肥皂》
D.《离婚》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
暂无
7[单选题,10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于鲁迅的杂文《______》。()
A.长城
B.战士和苍蝇
C.现代史
D.记念刘和珍君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暂无
8[单选题,10分]“只取一点,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是鲁迅所说的创作新型历史小说______的方法。()
D.陀思妥也夫斯基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收藏本题
展开解析
3[单选题,10分]鲁迅将“吃白相饭”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欺骗”、______和______。
A.“溜走”
B.“乖巧”
C.“阿谀”
D.“软弱”E.“威压”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收藏本题
展开解析
4[单选题,10分]鲁迅将缺乏精神信仰的“假知识分子”称之为
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
暂无
2[单选题,10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是鲁迅以下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祝福》
B.《示众》
C.《兔和猫》
D.《鸭的喜剧》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暂无
3[单选题,10分]九斤老太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头发的故事》
B.《故乡》
C.《风波》
D.《高老夫子》
收藏本题
A.川端康成
B.雪莱
C.亚里士多德
D.奥尼尔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收藏本题
展开解析
7[单选题,10分]鲁迅哪部小说被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三鲁”之争,鲁迅研究的众声喧哗时代

“两个 口号 ”是 指 1930年代 中国 左 翼 文 艺 运 动 中 提 出 的 “国 防 文 学 ” 和 “民族 革 命 战 争 的 大 众 文 学 ”。前 一个 口号 是周 扬 提 出来 的 ; 后 一 个 口号 是 冯 雪 峰 与 胡 风 商 量
后 ,征得鲁迅 的同意提 出来 的。 对 于 “两个 口号 ” 的争论 ,从
第 二 阶 段 ,从 1957年 到 1966 年 。
1957年 反 右 运 动 中 ,作 为争 论 一 方 的 主要人 物 冯雪 峰 被错 误 地划 成 右 派 ,对 “两个 口号 ”争 论 的评 价 ,也 随之发生 了根本变化 。
反 右 运 动 开 始 后 ,在 声 讨 冯 雪 峰 的 “罪 行 ”时 ,“两个 口号 ” 的争 论 成 为 其 重 要 的 “罪 状 ” 之 一 。8 月 14日,中国作 协党 组第 十七 次扩 大会 议 ,专 门清算 了冯雪 峰 在 “两 个 口号 ”争 论 中的错误 ,对冯 雪 峰 进行 了歼灭性 的打击 。
往事 漫 忆
“三鲁"之争 ,鲁迅研究的众声喧哗时代
◇ 徐 庆 全
北冈正子鲁迅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现 ,原本受到关注的文学与政治 、中国革命和 日本乃至亚洲的现代性 、民族与个人的主体建构等等 议题 ,开始渐渐淡 出人们的思考 中心 。而研究方法和 阐释架构上也 出现 了从综合的思想评论和社会 历 史方法向以更为科学规范的思想史 、社会文化 史 、比较 文学 、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转 变。本文将北 冈正子以 实证 方法和文化 比较 分析 为特征 的鲁迅研 究置于上述背景之 下 ,考察其成就 、影响和方 法
论意义,并试 图阐明其对 中国鲁迅研 究未来发展 的借鉴价值 。
关、实证研究 、方法论 意义
1 8 年代 日本消费社会的到来与思想学术的转型 0 9
战 后 日本的 经济变 动大 致经 历 了四个发 展 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1年 间是社会混乱与 0
间、场域等的价 值意义 ,由此从近代哲学 的 “ 边 缘 ”向处于 “ 核心”地位的 “ 理性 ”发难 ;或者 在文化人类学方面运用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 方 法 ,重 新 关 注 被 “ 代 历史 ”叙 述 所 遗 忘 了 的 近 比较 能够 代表 这种 普遍 的思 想 学术转 型 , 神话 、传说 、习俗 、边缘文化 的固有 力量 ,而 向 并在1 8 年代至今的时期里于鲁迅研 究方面做 出 90 以 “ 理性 ”为核心的现代精英文化提 出挑战 ;或 了重要贡献 的 日本学者 ,大概有四位。他们是北 者在文艺批评上倚重解构主义 的思考理路和 分析 冈正子 、丸尾常喜和藤井省三 、代 田智明。前 两 工具 ,从反思 “ 现代性 ”的立场 出发对 明治 维新 位分别从实证研究、比较文学和思想史与文学内 部研究相结合的方面 ,构筑起独特的鲁迅阐释架 构 ;而后 两位 则 各 自在 鲁 迅与 俄 罗斯文 学的 关 系 ,鲁迅作品阅读史和鲁迅小说叙述结构分析方 面 ,开拓 了崭新的研究领域与方法论视角。如果 说 ,北 冈正子和丸尾常喜与丸 山升等属于同一代 现 了由重视文学 内外指涉关 系的线性 分析向重视 学人 ,只是研究成果的推出略微晚些 ,自然就也 “ 外部 ”和 “ 间性 ” 的立 体研 究 的方法 论 转 感染到 了18 年代前后 日本社会的变化和思想学 空 90 换 。总之 ,他们在推动 日本的学术思 想 由 “ 存在 术界的转型 ,其学术风格 明显地政治性诉求和思 到 结构 ” 的转 变 同时 ,使广 大知 识 青年从 马 克 想 辩 论 的 性 格 已然 淡 泊 而 趋 向于 内 敛 和 学 术 化 , 90 思 主 义 、人 道 主义 、存 在主 义等 观念 体 系 ,乃 那么藤井省三和代 田智明则完全属于 18 年代之 至 “ 度秩 序和 近 代 自我 ”两重 束缚 下获 得 了 制 后成熟起来的新一代学者 ,在他们的鲁迅研究中 更鲜 明地反映 出 日本学术思想从 “ 存在到结构” 解放 。 的转型 ,相应地源 自社会史 、思想史和后现代主 1 7年 代后 期 以来 出现 的这股 “ 学术 ” 90 新 思 潮 ,作为在此 前以观 念论 、科学主义为中心的 义解构批评的思考路径与阐释方法得到 了更多的 知识谱 系和此后 以语言 解构为中心的后现代思想 运用 。这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战后 日本鲁迅研究 话语之 间的一个过 渡性 存在 ,具 有特殊的承前启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化 而 不 断 发 展 和 深 化 的 轨 迹 。本 文 后的意义 ,它为 日本知 识界走出背负战争责任与 将重点考察处于战后 日本鲁迅研究史发生重大转
鲁迅研究历年真题试卷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81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认为,只有“______”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A.美B.真C.善D.好2.据胡风回忆,鲁迅曾告诉他______这篇小说就是“写我自己”。
()A.《孤独者》B.《孔乙己》C.《示众》D.《阿Q正传》3.鲁迅自发表小说《狂人日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一系列小说,从而显示了______的实绩。
()A.文化革命B.思想革命C.文学革命D.社会革命4.“只取一点,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是鲁迅所说的创作新型历史小说______的方法。
()A.《呐喊》B.《彷徨》C.《朝花夕拾》D.《故事新编》5.散文诗是一种新的文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现代散文诗______的标志。
()A.开端B.发展C.开拓D.成熟6.______是鲁迅关于“科学”的一篇重要的论文。
()A.《文化偏至论》B.《科学史教篇》C.《人之历史》D.《破恶声论》7.鲁迅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强调自觉性,反对()A.盲动性B.盲目性C.主观性D.主体性8.对于鲁迅来说,“______”也就是他的价值理想。
()A.立业B.创业C.立人D.立志9.“别求新声于异邦”这句话,出自鲁迅的《______》一文。
()A.《摩罗诗力说》B.《文化偏至论》C.《科学史教篇》D.《人之历史》10.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中提出了“______”是“第一义”的思想主张。
()A.保存国粹B.保存传统精华C.保存我们D.保存文化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代の魯迅研究に関する二つの論考中井 政喜Ⅰ.はじめに2004年11月25日、第3回「多元社会と未来社会」研究会において、私は「革命文学論争(1928年頃)以降の魯迅」という題目で、簡単な報告を行った。
そのなかの課題の一つとして言及した、中国の魯迅研究史において画期的な内容をもつ、1980年代における魯迅研究の二つの論考をここに紹介する。
それは次の論文と本である。
①「第三章 歴史的“中間物”与魯迅小説的精神特徴」(『反抗絶望-魯迅的精神結構与《吶喊》《彷徨》研究』、汪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132頁-190頁、「第二編 魯迅小説的精神特徴」〈125頁-313頁〉に所収、初出は、『文学評論』1986年第5期)、②『心霊的探尋』(銭理群、上海文芸出版社、1988・7、全362頁)。
この二つの文章について、その特徴と意義を私なりに追究してみたい。
ただ私は、その後の魯迅研究史を十分追跡することが現在できていないので、論文の内容の紹介と2005年の現在から考える私なりの評価ということにとどまる。
ここに提起された諸問題を、日本の一研究者として、いまどのように受けとめるのかを記してみたい。
そのことによって自分なりの魯迅研究の課題を明確にしていきたい。
Ⅱ.論文「歴史的“中間物”与魯迅小説的精神特徴」〔歴史的〈中間物〉と魯 迅小説の精神的特徴〕(おうき汪暉、第三章の章名を使用する)について一、内容の紹介当論文の節の構成は以下の通りである。
*「第1節 “中間物”与中国社会的現代化進程」〔〈中間物〉と中国社会の近242中井政喜代化過程〕*「第2節“中間物”的精神特徴及其心理発展」〔〈中間物〉の精神的特徴とその心理的発展〕*「第3節「『吶喊』『彷徨』的精神発展与“中間物”的心理過程」〔『吶喊』『彷徨』の精神的発展と〈中間物〉の心理過程〕*「第4節“中間物”与魯迅小説芸術体系的激情類型」〔〈中間物〉と魯迅小説の芸術的体系における激情類型〕*「第5節“中間物”与魯迅小説的語言特徴」〔〈中間物〉と魯迅小説の言葉の特徴〕汪暉氏は、中国における『吶喊』『彷徨』に関するこの五〇年あまりの研究が、反映論(「鏡」)を基礎とする研究方法に基づいてきたとする。
こうした研究は大きな成果を収めると同時に、内部世界の連係の中から小説を探求することを阻んできた。
魯迅の小説における内在精神の追究を行わず、また小説内部から小説集の統一的基調を追究することをしなかったとする。
汪暉氏は魯迅の小説を彼の全精神史の表現とし、小説を作家の心理史の展開とする。
魯迅の思想の矛盾と、彼の〈中間物〉意識に基づいて、1)『吶喊』(北京新潮社、1923・8)、『彷徨』(北京北新書局、1926・8)の小説集を分析する。
魯迅の精神史として小説をとらえる場合、歴史的〈中間物〉としての彼の、認識と態度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する。
それは小説集の中に、理性的啓蒙と、絶望に反抗する人生哲学として現れる。
魯迅の〈中間物〉意識とは、中国旧社会における先覚者としての自覚と反逆者としての自信、そして自己否定(自己省察)を内容とする。
汪暉氏は1920年代において自己否定を含む魯迅の〈中間物〉意識が生みだされ確立したとする。
(それがなぜ、どのように生みだされたのかという点について、汪暉氏の解釈はない。
)魯迅の小説集を、従来の中国における研究のように中国旧社会の認識論的反映とするばかりではなく、さらに〈中間物〉意識の基礎にたてられた放尃的な体系として考察する。
汪暉氏は、改革者と普通の知識人を兹ねた精神的戦士として魯迅をとらえる(それが〈中間物〉の意味である)。
この〈中間物〉の心理過程(孤独、悲憤、1980年代の魯迅研究に関する二つの論考243愛から憎へ、復讐へ)を、『吶喊』『彷徨』の内在精神を解釈する手がかりとする。
汪暉氏は歴史的〈中間物〉の特徴を次の三点に見る。
①自己否定(「人を食べたことのある人間」)、②生と死の人生問題に対する注視(死=過去と絶望、生=未来と希望。
「絶望の虚妄なること、希望に相同じい」〈「希望」、『野草』所収〉とは、〈中間物〉意識の集中的表現)、③黄金時代の否定(自己が黄金時代にふさわしくない、すなわち自己否定。
また進化論的発展の一過程として歴史を考え、絶対的理想を想定しない。
現実の闘争に執着する姿勢)。
汪暉氏は、改革者と大衆の関係を、魯迅の小説を解釈するうえでの具体的な中心的手がかりとする。
例えば、「薬」(『吶喊』)における夏瑜と大衆との隔絶についての表現のされ方、「頭髪的故事」(『吶喊』)における大衆に対する改革者の憤激、〈中間物〉としての改革者の内心の虚無、悲観、「孤独者」(『彷徨』)における覚醒者の社会改造に対する渇望と、憎悪への転化、自己破壊的な方式で行われる復讐、この〈孤独者〉の人生が歴史的〈中間物〉の運命とする。
「私は『吶喊』『彷徨』を一つの全体、一つの過程としてみる。
魯迅の小説は覚醒した知識人の心理過程のなかで、中国社会・歴史の〈食人〉の本質を発見し、落伍した大衆を、とりわけ農民のひどい精神的欠陥を批判し、〈国民性〉を改革する歴史的課題を提起した。
同時にまた否定の矛先を知識人自身に向けた。
魯迅の小説のリアリズムというこの内在的発展の過程は、まさしく否定の過程である。
それは知識人の自己覚醒に始まり、外部世界に対する認識と否定を経由して、自己に対する再認識と否定に帰結した。
」(163頁-164頁)汪暉氏のこうした論について、私には、「狂人日記」に適切であっても、「孤独者」にはあてはまらないと思われる。
「孤独者」における自新のためのカタルシスに注目してよいと思われる。
魯迅の小説集における内在的全体性の基点が、すなわち歴史的〈中間物〉という自己意識自体が、不動不変のものではなく、変化していることを私は考えたい。
「歴史的〈中間物〉意識の誕生は、魯迅が臂を振るって一呼すれば応ずるもの雲の如しという英雄の夢想から、現実に戻ったことを表示している。
そのことは自己と、自己による批判の対象との間にある、実際は徹底的には切断されていない244中井政喜連係の認識を、魯迅にもたらした。
自己による批判の対象とは、長い歴史的伝統、落伍した社会生活、愚昧な民衆、残酷な道徳体系である。
まさしくこうした深刻な〈中間物〉意識によって、魯迅は若年の〈英雄〉の心理状態で現実に対することはなくなり、旧陣営から来て矛を翻して一撃する〈普通人-中間物〉の心理状態で同一の現実に存在する人民を描いた。
この意味から、魯迅のリアリズムは〈中間物〉の角度から反封建の問題を提出した。
〈中間物〉の言葉が含む〈先覚者〉と〈普通人〉の二重の内容は、魯迅の小説の思想意識の先進性と芸術的人民性の内在的根拠を物語る。
」(176頁)私には、魯迅の二〇年代が、もう尐し複雑な経過をたどったと思われる。
私は、魯迅の「中間物」(「写在『墳』后面」、1926・11・11、『墳』)という自己認識は、1926年に始めて生まれたと解釈する。
1926年頃に、自己を歴史的「中間物」として肯定できる面を認識したことに、正当に評価できたことに、魯迅にとっての大きな意味があった。
辛亥革命(1911年)挫折以降から1926年以前において、魯迅は先覚者としての自己の思想の正しさに確信を持っていたとはいえ、挫折を体験した改革者としての憤激の心情が、魯迅の心の核としてあったと思われる。
そこには魯迅自身がバイロン、シェリーのような優れた先覚者ではなかったという自覚もあった。
それは自己を進化論的に解釈するものではあれ、過渡的存在であるがゆえに、自己を否定的にとらえるものである。
否定的な自己評価が、肯定的な面をも含む「中間物」としての認識に転換する時期が、1926年頃であり、それには青年文学者に対する憤り等が契機になったと私には思われる。
最後に、汪暉氏は次のように〈中間物〉という概念を総括する。
「要するに、〈中間物〉というこの概念は非常に豊かな社会文化的内容を含んでいる。
第一に、それは深刻な自己意識であり、次のような精神過程を含んでいる。
作家は独立した自己を現実の中に還し、そこから自身の使命と、克服できない制約の認識を獲得する。
第二に、それは知識人と現実世界の客観的な多方面の関係を、そしてこの関係の在り方から生みだされる多重の身分を、体現する。
伝統的秩序との関係の中では、彼は反逆者である。
大衆との関係の中では、彼は先覚者である。
未来社会とその原則との関係では、彼は追求者であり、同時にまた過渡的一代に属する。
第三に、それは作家が現実を自己にとって唯一意義のあるもの1980年代の魯迅研究に関する二つの論考245とすることを規定し、そこから現在に執着するリアリズムの態度をつくる。
それが体現する作家と現実との多方面の関係が、創作過程の中で複雑多様な情感の在り方を構成する。
第四に、こうした自我の本質、人生哲学、情感の在り方に関わる概念は、作家が自我と社会およびその相互の関係について真の認識からえたものであることによって、中国近現代社会関係の産物でもあり、中国近現代社会文化の〈過渡性〉を深く反映している。
」(189頁-190頁)複雑な魯迅の心情・思想を、あるがままに精神史的に追究し、上のように詳細に分析した汪暉氏の試みは、中国の魯迅研究史のなかで画期的なものである。
二、評価について汪暉氏の論文は、従来の中国における魯迅研究を、すなわち基本的に社会の反映という角度からする研究方法に基づいた魯迅小説研究を、さらに豊かにするものとして、大きな価値を持つものであると考える。
二〇年代の魯迅の複雑な精神・心情を明らかにするうえで、中国における魯迅研究史の中で、大きな意味があった。
しかしながら、次のような課題もあると考える。
丸尾常喜氏は、「魯迅の“歴史的中間物意識”について」(『学人』第1輯、江蘇文芸出版社、1991・11)において次のように論評する。
「やがて、魯迅の〈進化論〉は、社会と個人の双方において、さまざまな障害や裏切りに出会うことになる。
閉じこめられた生の一回性が、しだいに呻き声をあげ、魯迅を突き上げて苦しめてくる。
私たちは『彷徨』『野草』の諸作品に魯迅の生の一回性の反抗を見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
なかでも〈頽れた線の顫え〉は、魯迅的な〈進化論〉の崩壊の苦痛に満ちた過程を、象徴的に表現している。
〈『墳』の後記〉は、上記のような苦痛の過程を経て生まれた魯迅の新しい自己認識を示している。
その自己認識は、〈魯迅における現在の回復〉(木山英雄〈『野草』的形成の論理ならびに方法について〉)とされる許広平との結婚の選択と並行して獲得されたもので、〈『墳』の後記〉の成立を重視するならば、これを指して“中間物認識”と言うべきであって、〈狂人246中井政喜日記〉に反映しているものは“中間物意識”と呼んで区別したほうがいいかもしれな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