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课件专题三、四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复习课件(人民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理解近代史的角度
屈辱史 抗争史 革命史 探索史 现代化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各阶层抵抗西方侵略 反封反侵的暴力斗争,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制度 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
理解近代中国史的思路(一)
西方 压力 侵略 示范
局限于中国 看眼看世界
近代史主题
独立: 救亡图存,民族独立 发展: 落后 现代化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向 西
技术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学资本主义
方 制度 制度:
革命派: 革命思想:民主共和
学
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习
制度:
文化 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
技术层面
背景:
时间:
学 习
抵抗派 概况:代表人物,活动,主张 评价: 积极,局限
技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内忧外困
术 人物: 洋务派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活动: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 影响:
1、传入技术,思想,培养人才 2、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 3、一定程度抵制西方侵略 4、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
5、(阶级)资产阶级壮大 6、(反思)对前期学习西方制度失败的反思
化 反
序幕: 目的:
建立民主共和,促进资本主义
思 概况 派别:
: 新
人物 指导思想: 民主科学,进化论 中心:
文 化 运
内容 前期
后期
前后分期是故意设置的一个历史误区,目的是让人们觉得 马克思主义 成为主流,取代其他思想,事实不是这样。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理解近代史的角度
屈辱史 抗争史 革命史 探索史 现代化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各阶层抵抗西方侵略 反封反侵的暴力斗争,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制度 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
理解近代中国史的思路(一)
西方 压力 侵略 示范
局限于中国 看眼看世界
近代史主题
独立: 救亡图存,民族独立 发展: 落后 现代化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向 西
技术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学资本主义
方 制度 制度:
革命派: 革命思想:民主共和
学
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习
制度:
文化 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
技术层面
背景:
时间:
学 习
抵抗派 概况:代表人物,活动,主张 评价: 积极,局限
技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内忧外困
术 人物: 洋务派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活动: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 影响:
1、传入技术,思想,培养人才 2、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 3、一定程度抵制西方侵略 4、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
5、(阶级)资产阶级壮大 6、(反思)对前期学习西方制度失败的反思
化 反
序幕: 目的:
建立民主共和,促进资本主义
思 概况 派别:
: 新
人物 指导思想: 民主科学,进化论 中心:
文 化 运
内容 前期
后期
前后分期是故意设置的一个历史误区,目的是让人们觉得 马克思主义 成为主流,取代其他思想,事实不是这样。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PPT课件

•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 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 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 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 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 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 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 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 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 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 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 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 “工农武装 割据”道路。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 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 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 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 技术 (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 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 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 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 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 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 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二、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 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 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 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与世官制相比,有何进步性?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二、察举制
•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 举贤良,董仲舒应对策,建议: • (一) 诸侯、郡守、二千石, 每年荐吏民之贤者各二人; • (二) 所荐之人「贤」(优 秀)有赏,「不肖者」(不合格) 则罚; • (三) 量才授官。
指导意见: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 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课堂小结
名称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士族制度) 科举制
开始时期/朝代
先秦 (战国) 西汉武帝 三国曹魏 (魏晋) 隋唐 明朝
专 制 主要特点 主 义 贵族范围内,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中 (以军功赏爵) 央 集 官员推举(德才能),中央任用 权 地方“中正”评定等级,中央授 不 官 断 (按出身担任相应官职) 加 强 中央组织考试,按成绩选拔任用
• 较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1)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2)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结合起来 (3)使官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议政能力和 高尚德行 (4)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选拔权,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这个制度后来怎么又实行不了了呢?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的延续和发展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诗人左思 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 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 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 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董仲舒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德国、美国、苏联在二战中战略的探讨
查找有关二战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
假如没有希特勒 ——二战会不会爆发?
个人不可能缔造历 史,历史也不会因为个 人而改变,即使没有希 特勒,帝国主义国家受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 律支配,原有的“均势” 一旦被打破,战争仍将 不可避免。
“二战”可否避免?
答: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 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定有何意义?
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战早期德国屡屡得手的原因
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 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 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夹击。我们在 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 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个师德军对峙的将近 110个师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摘自德军将领约德尔在纽伦堡 军事法庭的供词
支 援 支 援
支 援
世界反法西 斯联盟建立
德 意 日 法 西 斯 集 团
签一 署九 了四 《二 联年 合初 国二 家十 宣六 言国 》共 同
一 《九 大四 西一 洋年 公八 约月 》发 表
世界各 国人民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同 盟 正 式 形 成
日
本
德
国
一 九 四 0 年 正 式 结 成 军 事 同 盟
敦刻尔克 大撤退 西线 攻势
挪丹
建立 “东方 战线”
英
法
1939、9 宣 战
德国
1939、9 闪 击
波 兰
入 侵 扩展疆域
苏联
莫斯 科保 卫战
1941、6 闪击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
1940、6 不宣而战
查找有关二战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
假如没有希特勒 ——二战会不会爆发?
个人不可能缔造历 史,历史也不会因为个 人而改变,即使没有希 特勒,帝国主义国家受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 律支配,原有的“均势” 一旦被打破,战争仍将 不可避免。
“二战”可否避免?
答: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 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定有何意义?
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战早期德国屡屡得手的原因
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 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 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夹击。我们在 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 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个师德军对峙的将近 110个师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摘自德军将领约德尔在纽伦堡 军事法庭的供词
支 援 支 援
支 援
世界反法西 斯联盟建立
德 意 日 法 西 斯 集 团
签一 署九 了四 《二 联年 合初 国二 家十 宣六 言国 》共 同
一 《九 大四 西一 洋年 公八 约月 》发 表
世界各 国人民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同 盟 正 式 形 成
日
本
德
国
一 九 四 0 年 正 式 结 成 军 事 同 盟
敦刻尔克 大撤退 西线 攻势
挪丹
建立 “东方 战线”
英
法
1939、9 宣 战
德国
1939、9 闪 击
波 兰
入 侵 扩展疆域
苏联
莫斯 科保 卫战
1941、6 闪击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
1940、6 不宣而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专题四复习ppt 人教课标版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 命指⑷都(的针都是任,实是党意反践把和答马 人 出对之克民两任统思的点何一主实即教的义践可条思同和,主想中集2分国体义—)的智或—实慧经毛际的验泽和结主东时晶义思代;特其。想征核,相心作结都为合是一的实产事切物求工;是作。的
⑸伟大的抱负;创—新—的中精共神七;领大袖通的过气的魄《;中顽强国的共意产志党;章忧程国 》
材忧料民四的情怀在。社(会言主之义有改理即革可开,放1分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
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
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
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 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 个睁眼看 的人
《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 魏源
《
》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
了“
”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
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 表
主
张
共同点
资 产 阶 级 维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而奋斗。(3分)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指什么? (3分) 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3分)
材⑷料根二据材我料已三嘱、四国,民简党要进指行出民毛泽族东革和命邓运小动平之创立工的作思,想俾中国 可理免思论想帝成上国果:主有把义什旧加么三共诸民同主中点义国(发的2展分半为)殖新民三民地主状义况(之1分羁)缚;。行为为达上:到此 目⑸人的实结有行起合哪联见所些俄,学共、我知同联已识的共,精命、你神扶国认品助民为质农党孙?工长中(—三此山1大—分、继政《)毛策续致泽(与苏东2你分俄、)们邓遗。提小书平携》三。位伟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复习课件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 在社建中的作用,稳定秩序;但长 远看,造成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严 重破坏(30Y大清洗运动)。 虽能统一全国人民意志;但僵化了 全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不 利于思想文化的活跃(个人崇拜)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依 靠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 题和学术问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体制
三、
俄国十月革命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月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建立
1.十月革命 (1)主要经过(大事记) (2)革命背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和条件) ◇客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主观:俄国拥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 ◇其他:无产阶级深受双重压迫,革命性强;一战; (3)历史意义 ◇对俄国 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2)主要表现(特点)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 计划模式,完全排斥市 场调节,否定价值规律,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权力高度集中(党、党 中央、总书记),党政 不分,缺乏监督
(3)评价
一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 工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 为工业强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但长远看,造成国民经济比 重严重失调,且使生产者积极性严 重受挫,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
◇对世界 革
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列宁领导巩固新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 (1)外:德国威胁;协约国帝国主义干涉 (2)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政);经济遭严重破坏(经) 2.列宁领导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外: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依 靠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 题和学术问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体制
三、
俄国十月革命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月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建立
1.十月革命 (1)主要经过(大事记) (2)革命背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和条件) ◇客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主观:俄国拥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 ◇其他:无产阶级深受双重压迫,革命性强;一战; (3)历史意义 ◇对俄国 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2)主要表现(特点)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 计划模式,完全排斥市 场调节,否定价值规律,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权力高度集中(党、党 中央、总书记),党政 不分,缺乏监督
(3)评价
一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 工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 为工业强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但长远看,造成国民经济比 重严重失调,且使生产者积极性严 重受挫,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
◇对世界 革
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列宁领导巩固新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 (1)外:德国威胁;协约国帝国主义干涉 (2)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政);经济遭严重破坏(经) 2.列宁领导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外: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3-8二战的结束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胜 利 之 吻
第 一 篇 胜 利
美军在太平洋上的艰难争夺 (1942年8月~1945年初)
戴高乐重返法国
诺曼底登陆
第二战场的开辟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1943年12月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易北河会师1945年春
法西斯的投降
在法国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总部,德国将军约德尔(中第 二 篇 英 雄
第三篇
纪
念
第四篇 反 思
• • • • 惊人的数字: 61个国家、地区,17亿人口 卷入战争 9000万伤亡,5500的死亡 1.1万亿美元军费开支,4万亿美元的损失
• • • • •
不堪回首的场景: 奥斯威辛集中营 南京大屠杀 “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
教 训
• 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消除战争隐患。 • 对邪恶势力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协作,不姑息 养奸。 • 创新思想,军事现代化。 • 回归理性,珍惜生命。
意义
• 改变了世界格局
• 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 新兴技术和平利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 一 篇 胜 利
美军在太平洋上的艰难争夺 (1942年8月~1945年初)
戴高乐重返法国
诺曼底登陆
第二战场的开辟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1943年12月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易北河会师1945年春
法西斯的投降
在法国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总部,德国将军约德尔(中第 二 篇 英 雄
第三篇
纪
念
第四篇 反 思
• • • • 惊人的数字: 61个国家、地区,17亿人口 卷入战争 9000万伤亡,5500的死亡 1.1万亿美元军费开支,4万亿美元的损失
• • • • •
不堪回首的场景: 奥斯威辛集中营 南京大屠杀 “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
教 训
• 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消除战争隐患。 • 对邪恶势力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协作,不姑息 养奸。 • 创新思想,军事现代化。 • 回归理性,珍惜生命。
意义
• 改变了世界格局
• 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 新兴技术和平利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4-1两极格局

• (2)消极影响 •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 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 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 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 影响。
• 辩证地评价两极格局
• (1)积极作用: • ①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的世 界大战的爆发。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使 有资格大世界大战的美苏长期处于均势, 双方都不敢贸然行事。这种简历在大国均 势基础上的 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 的根源,但使得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 ②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 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 (2)另一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两 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的表现,两大集 团日益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 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 宁。
• 瓦解的原因
•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 化。 • (2)两极格局瓦解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20 世纪60、70年代西欧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 动兴起以及70年代末中国的崛起都冲击两极格局。 •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直接 原因。
两极格局
•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
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 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 础之上。
• 两个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
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 束,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20 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 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 结束。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3-3走向世界大战

姑息纵容极端势力
英、法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 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 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 场战争。 ——张伯伦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为什么?
根本目的:维护既得利益 实力下降,政局动荡,政府软弱 对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有一定的同情 和平主义思潮 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为幌子,英法受到蒙蔽 反苏仇共,旨在祸水东引 ……
绥靖政策的危害
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 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 初期受到严重损失 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引起苏联猜 忌,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 敌
绥靖政策的破产
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二战爆发 ②1940年春,德国攻击法国,丘吉尔上台,张伯伦下台。 (彻底破产)
崇尚武力,诉诸战争
姑息纵容极端势力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置身于事外,缺少担当
没有坚持对话,达成一致
趁火打劫
“携手建设持 久和平、共同 繁荣的和谐世 界”
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 策和转嫁危机的手段
世界是大家的 一荣俱荣 一败俱败
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心推行绥靖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C )
A争取时间以壮大军事力量 B挑动法西斯向苏联进攻 C稳住局势以维护既得利益 D缓和与法西斯的矛盾
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C
)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 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有( ABC)(可多选)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3-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挪丹
卢荷比
西线 攻势 建立 “东方 战线” 1939、9 闪 击
英 法
1939、9 宣 战
德国
波 兰
扩展疆域
苏联
南斯拉夫
1940、6 不宣而战
意大利
德意日正式结盟
希 腊
一、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1.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 袭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辉煌的时 刻》 • 问:你认为德国进攻法国的战役有什么特点? • 闪电战机动、灵活、快速的特点。还有曼施坦因方案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材料二在另一方面,法国人却拥有近代化陆军的许多构成因素, 但他们却并不曾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高阶层的 军事思想落后20年。……高级将领的自我陶醉也都达到了致 命的程度,这是他们失败的主因。 • ——(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 问:综合两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 • 苏德条约使得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 法国军事思想落后,高级军官素质不高,轻敌思想严重;法国 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脚。
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 敦刻尔克撤退
荷兰
敦刻尔克
比利时 卢森堡
马奇诺防线
法国沦陷的背景
色当 巴黎 斯特拉斯堡
1940年6月17日战线
法
国
维希 日内瓦
根据停战条款 德国占领区域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一批爱国者 马赛 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 动,坚持抗德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挪丹
卢荷比
西线 攻势 建立 “东方 战线” 1939、9 闪 击
英 法
1939、9 宣 战
德国
波 兰
扩展疆域
苏联
南斯拉夫
1940、6 不宣而战
意大利
德意日正式结盟
希 腊
一、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1.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 袭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辉煌的时 刻》 • 问:你认为德国进攻法国的战役有什么特点? • 闪电战机动、灵活、快速的特点。还有曼施坦因方案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材料二在另一方面,法国人却拥有近代化陆军的许多构成因素, 但他们却并不曾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高阶层的 军事思想落后20年。……高级将领的自我陶醉也都达到了致 命的程度,这是他们失败的主因。 • ——(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 问:综合两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 • 苏德条约使得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 法国军事思想落后,高级军官素质不高,轻敌思想严重;法国 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脚。
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 敦刻尔克撤退
荷兰
敦刻尔克
比利时 卢森堡
马奇诺防线
法国沦陷的背景
色当 巴黎 斯特拉斯堡
1940年6月17日战线
法
国
维希 日内瓦
根据停战条款 德国占领区域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一批爱国者 马赛 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 动,坚持抗德斗争。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课件3-1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是如何实践其诺言的?
希特勒
2、德国法西斯纳粹党上台的过程
1)、1932,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总理,掌握国家政权,建 立法西斯专政。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法西斯 政权建立的 标志:
1933.1.希特 勒出任德国总 理(兴登堡任 命仪式)
3、德国法西斯的内外政策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发生变化
探究三: 1、是什么原因导致矛盾的激化而最终引发 战争?
• 材料 •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 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 生产力迅速发展; 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 贫富分化严重 1000美元。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⒋危机影响:
国内:激化社会矛盾 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 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 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⒌摆脱危机的道路 美国: 对内改革型---罗斯福新政
德日: 对外扩张型:走上法西斯道路
概念阐释:
人教版选修3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从野兽不再对人类生活 构成危险后,暴力的使用就转向 了人类自己,成为解决重大争端 的一个主要手段,人类历史上因 而充满了战争。”
—B· 艾伦莱希 著《血的仪式》
知识框架
历史背景(第1、2、3课)
战争经过(第4、5、6、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影响(第8课)
法西斯(Fasces )一词来自拉丁文, 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时卫队所执的仪 仗,形状为一束棒中间插一把斧头, 象征暴力和权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意大利最早出现了以此命名的极 端民族主义组织。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宋理明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含Hale Waihona Puke :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肯定个性自由 发展,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三大进步 2、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家: 3、提倡经世致用
4、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重难点: ●关于“百家争鸣” ●关于儒学地位的确立
●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关于明末清初思想思想活跃局面出现 的背景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 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兴起
冷落 遭到打击 正统
宋明
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明清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的兴起。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儒学地位的确立:
时间: 汉武帝时期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件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三、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影响
1、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并为近代 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2、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 导的地位。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等。福建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 贽。出身世代巨商,信伊斯兰教,至 祖父辈家境渐衰。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 得罪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 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讳,改名贽。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 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26岁中举 自 人。30岁至45岁为官,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 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万历三十年 (1602年),以“敢倡 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并焚毁他的著作。 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 “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主要 著 作流传至今的有《藏书》、《续藏书》、《焚 书》、《续焚书》。 ●
●
春秋
战国 西汉
孔子创立
孟、荀发展
“礼”、 “仁”
“仁政”、“礼” (法) 董仲舒改造 “君权神授”、“大一 统” (科举制)……
宋明
朱、王新儒学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中后期的李贽及其思想
1、李贽简介 反对“天理”
2、李贽的主要思想
否定孔子和儒学的至高地位
王夫之
(1619-1692)
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 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 生”。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 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 后决心隐遁,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 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 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 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 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 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 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 子中稀有的人物。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气魄,对先秦至清初2000多年的文化遗产予 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 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在一定意义 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 哲学发展的顶峰。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还有我呢!
“三个代表”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形成标志 《◇解解放放思思想想,,实实事事求求是是,,团正结确一理致解向马前列看主》义 (毛中泽共东中思央想工;作◇会进议行;经十济一体届制三改中革全。会)
3、历史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和怎样建设 党”这一重大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
是新阶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 主义。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 过来了。
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 3、历史意义 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的重大问题;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 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
对国内外形势、党的任务和建设的清 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提出背景
可能性 “文革”结束;邓小平恢复工作
必要性 百废待兴;“左”的错误和个人崇 拜继续残存
3、历史意义
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1、主要经过 1992初:邓南巡和南方谈话 1992.10:中共十四大 1997.9:中共十五大
2、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 改革、革命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与 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等等。
还有我呢!
“三个代表”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形成标志 《◇解解放放思思想想,,实实事事求求是是,,团正结确一理致解向马前列看主》义 (毛中泽共东中思央想工;作◇会进议行;经十济一体届制三改中革全。会)
3、历史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和怎样建设 党”这一重大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
是新阶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 主义。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 过来了。
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 3、历史意义 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的重大问题;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 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
对国内外形势、党的任务和建设的清 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提出背景
可能性 “文革”结束;邓小平恢复工作
必要性 百废待兴;“左”的错误和个人崇 拜继续残存
3、历史意义
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1、主要经过 1992初:邓南巡和南方谈话 1992.10:中共十四大 1997.9:中共十五大
2、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 改革、革命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与 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等等。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弟子。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 酒”。后来去楚,又曾入秦,
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 又到过赵国,最后老死于楚国。
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 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
境,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 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Hale Waihona Puke 母三迁。的入室弟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 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人,有人说 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 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 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 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 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 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先。”
●
(三)老子的历史地位(影响)
庄子,名周,字子休, 宋国人。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 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 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 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为 “老庄哲学”。庄子的文 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 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