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激发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学习重点】 1、分析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感受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合作探究
1、面对这些困难,“我”的表现是怎样的?折射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表现了“我”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孩子在父亲的引导下,“我”慢慢爬下了悬崖,“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
最后:
3、作者从这件事悟出了什么哲理?(用原文回答)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
(1)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
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悬崖的陡峭从侧面为我后文被困做铺垫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环境描写,景物变得黑暗,烘托了“我”担心害怕的心理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用景物描写衬托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心理
温馨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归纳总结
1、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反映人物的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2、速记口诀: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散文阅读不用怕
思考质疑
1、你如何评价父亲这一形象?父亲找到“我”后为什么不上山崖去接“我”?
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
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
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
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
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
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拓展积累
名人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上天在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