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患者利尿剂使用的护理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腹水患者利尿剂使用的护理观察》
一、疾病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在肝硬化的晚期,常出现腹水等并发症。
腹水是指腹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可导致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因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长期反复的炎症和坏死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胆汁淤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其他原因: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等也可引起肝硬化。
2. 发病机制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内血管扭曲、闭塞,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
门静
脉高压可引起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等并发症。
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腹腔,形成腹水。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肝硬化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醛固酮分泌增加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腹水。
淋巴液生成过多:肝硬化时,肝内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可导致淋巴液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三、临床表现
1. 腹胀
是肝硬化腹水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感到腹部胀满、不适。
腹胀可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进食。
2. 腹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腹痛可呈隐痛、胀痛或钝痛,多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部。
3. 呼吸困难
大量腹水可压迫膈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患者可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
4. 其他症状
肝硬化腹水患者还可出现下肢水肿、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四、治疗要点
1.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限制钠的摄入可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腹水。
患者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mg 以下,相当于食盐5g 左右。
限制水的摄入可以减少腹水的生成。
患者每日水摄入量应控制在1000ml 左右,具体摄入量应根据患者的尿量、腹水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2. 利尿剂治疗
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利尿剂有螺内酯、呋塞米等。
螺内酯是保钾利尿剂,呋塞米是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利尿效果,减少钾离子的丢失。
利尿剂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 腹腔穿刺放液
对于大量腹水、腹胀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液。
腹腔穿刺放液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放液量不宜过多,每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ml,以免引起低血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4. 治疗原发病
针对肝硬化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戒酒、治疗胆汁淤积等。
同时,给予保肝、支持治疗,以改善肝功能。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 血常规
肝硬化腹水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贫血主要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由于脾大、脾功能亢进导致的。
2. 肝功能检查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球蛋白水平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酶可轻度升高或正常。
胆红素水平可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维生素K 缺乏等原因引起的。
4. 腹水检查
腹水为漏出液,外观为淡黄色,透明或微混浊。
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小于5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
腹水生化检查蛋白含量一般小于25g/L,比重小于1.018。
六、护理诊断
1. 体液过多:与肝硬化腹水有关。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肝功能减退、食欲减退有关。
3.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腹水引起的腹胀、皮肤水肿有关。
4. 活动无耐力:与腹水引起的呼吸困难、乏力有关。
5. 知识缺乏:缺乏肝硬化腹水的防治知识。
七、护理措施
1. 利尿剂使用的护理
遵医嘱正确使用利尿剂,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时间。
螺内酯和呋塞米一般在早晨同时服用,以增强利尿效果。
观察利尿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的尿量、体重、腹围等变化,以评估利尿效果。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补充钾离子。
使用排钾利尿剂时,应注意补充钾离子,可口服氯化钾或静脉滴注氯化钾。
同时,应定期监测血钾水平,避免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的发生。
2. 饮食护理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限制钠和水摄入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避免食用高钠食物,如咸菜、腌肉、酱油等。
同时,控制水的摄入量,避免大量饮水。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
肝硬化腹水患者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应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坚果等,以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套,保持皮肤清洁。
患者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擦拭,避免皮肤潮湿。
预防压疮。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可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局部压力。
同时,观察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损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 活动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
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对于活动受限的患者,应协助其进行洗漱、进食、排泄等日常生活活动,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5.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肝硬化腹水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知识。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长期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利尿剂,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时间。
同时,告知患者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如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限制钠和水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
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八、案例分析
现病史:患者,男性,55 岁。
患者有乙肝病史20 余年,未正规治疗。
近 1 年来,患者出现腹胀、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逐渐加重。
1 周前,患者腹胀明显,伴有腹痛、呼吸困难,遂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晦暗,巩膜轻度黄染。
腹部膨隆,呈蛙腹状,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
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3.5×10⁹/L,红细胞 3.0×10¹²/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80×10⁹/L。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0U/L,谷草转氨酶80U/L,总胆红素40μmol/L,直接胆红素25μmol/L,白蛋白25g/L,球蛋白40g/L。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s,纤维蛋白原 1.5g/L。
腹水检查:外观为淡黄色,透明,白细胞计数2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15g/L,比重1.015。
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
治疗及护理:
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低盐、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限制水的摄入。
同时,给予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利尿,补充白蛋白,保肝等治疗。
护理:
利尿剂使用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利尿,每日早晨同时服用。
观察患者的尿量、体重、腹围等变化,以评估利尿效果。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乏力等
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期间,尿量逐渐增加,腹围逐渐缩小,但出现了低钾血症的症状,表现为乏力、腹胀。
给予患者口服氯化钾治疗,同时调整利尿剂的剂量,避免钾离子的进一步丢失。
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限制钠和水摄入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避免食用高钠食物,控制水的摄入量。
同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患者在饮食方面能够严格遵守医嘱,食欲逐渐改善。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套。
同时,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损等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
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未出现明显异常。
活动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情况,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
同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患者在活动方面能够逐渐增加活动量,体力逐渐恢复。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肝硬化腹水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知识。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利尿剂,合理饮食,注意休息。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腹水逐渐减少,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