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后,广大军地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奔赴一线,成为人民生命安全的最美守护者。
为了方便辨认与沟通,他们在防护服上留下各种各样的签名签字。
这些签名和签字,是一种敢战敢胜的宣言。
当“加油”“雄起”等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防护服上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信心被激发,一股蓬勃的力量在迸发。
有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动员能力、执行效率作支撑,有这么多技术和大爱无私的医护人员当先锋,有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力量为基础,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
“隔离不分离,逆行不独行”,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情人节最浪漫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
“云能量,无限大”,通过网络发动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新时代另一种形式的“与子同袍”。
还有那俏皮的“湖北姑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打赢湖北保卫战倾心尽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发生自然灾害,还是应对外敌入侵,(),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爆发破釜沉舟豪迈精深
B.爆发义无反顾豪放精湛
C.暴发义无反顾豪迈精湛
D.暴发破釜沉舟豪放精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
B.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情人节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C.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D.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是中华儿女秉持的文化精神
B.中华儿女始终秉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的文化精神
C.中华儿女秉持的文化精神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
D.中华儿女始终秉持的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的文化精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开通旨在支持各地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帮助学生居家学习。
据介绍,平台首日运行通畅,点击量达800多万人次。
B.《少年的你》像一根尖锐的针一样,刺向无数人不愿、不忍、不堪面对的窘迫现实,对公共秩序当中令人堪忧、有违人性的一面进行了冷酷的讽刺。
C.那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小诗。
D.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虽这么说,这条路也实在是够折腾人的了。
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山又高,路又窄,力气似乎已经耗尽,后来完全是麻木地抬腿放腿、抬腿放腿。
山峰一个个无穷无尽地陈列过去,我内心已无数次地产生了此行的后悔,终于连后悔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得在默不作声中磕磕绊绊地行进。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突然对古代文人产生了深切的认同。
是的,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浮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已经可以地来君临山水,因此总是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
读他们的山水诗常常可以感到一种生命脉流的搏动。
在走向三叠泉的竭尽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我终于产生了熔铸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给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着办吧。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已出现在眼前。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的一下,( ① ),轰然震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了一阵,拼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之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做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蹿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因为我们已经看到,( ② ),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排列过去,我内心已产生了此行的无数次的后悔
B.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排列过去,我内心已无数次地产生了此行的后悔
C.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陈列过去,我内心已产生了此行的无数次的后悔
D.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陈列过去,我内心已无数次地产生了此行的后悔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盛气凌人毕竟消逝
B.豪放不羁毕竟消亡
C.豪放不羁究竟消逝
D.盛气凌人究竟消亡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②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B.①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②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C.①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②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D.①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②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kuī)视一下彼岸彼土。
那里白鹤在飞翔。
你看那玉羽红顶,踯躅徘徊,一飞千里。
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hè)鸣,缠绵,娟丽,仪态万芳。
B.看原画真是不同。
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名家的辉煌作品!还有那些神奇的教堂里的壁画、塑像和美仑美奂的建筑,我们的画家都看到了。
许多杰作他都维妙维肖.(xiào)地临摹.(mó)了下来。
C.他们真是生活在美丽的风景中。
风景排闼.(tà)而入。
从窗口看,看不尽的那些锯齿形的山峰。
那些峰嶂云烟,变幻莫测。
青青的漓江,萦.(yíng)绕其间。
好一座精致的风景城市!
D.重庆美术院那时正被一批国民党分子霸占着。
他们把一些优秀的画家排挤之后,自己又互相倾轧.(yà)排挤,闹得乌烟瘴.(zhāng)气,如在恶梦之中。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②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③,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① 1219—1222年,崔与之,南宋广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
②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③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因岭上多梅,故称。
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
作者曾隐居于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词牌,属于长调。
上阕中词人立马于剑门关北望,触景生情,报国情怀见于虚实结合的词句中。
B.“乱山”,景中有情:词人在北望之际看到的群山不堪入目就是因心绪颇不宁静,但词人还是坚信上天会把边疆战死者的尸体还给他们的家人。
C.在上阕的起承转合之中,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词人愿为国家守住疆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D.此词苍凉沉郁,寄慨遥深,感情和风格与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作相似,有人给出了“此词豪放,何减稼轩!”这样很高的评价。
2.请结合下阕的“妨”与“怪”来概括词中作者的形象。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曹操《短歌行》)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
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
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① 狂风呼啸而过②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③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④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
依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
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
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
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对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
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赛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
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
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
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
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
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
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
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
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
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
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
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⑧雨水还有什么功能呢?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干净,落地之后却变成满地泥泞。
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净化某个角色,就让他从甲处穿过雨中走到乙处。
淋了一场雨,他火气也消了,头脑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身上的污点也可借此涤除。
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
就会沾得满身泥泞,污点会变得更多。
雨水还有复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水让人联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则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无关联。
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让世界回春。
⑨雪呢?雪跟雨一样意涵丰富,但是两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凉的、沉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同时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洁白又污秽(落地隔一阵子之后),既严寒又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
史蒂文斯在诗作《雪人》中利用雪来表现抽象、疏离的思想,特别是用来象征“虚无”的概念,正如诗尾所述:“永远无我/不为虚无所动/始能洞见虚无的处所”,这真是严寒彻骨的意象。
在《死者》的结尾,乔伊斯让主角贾柏瑞顿悟;他在整篇小说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却在情节推演中一点一点瓦解,最后,他看着窗外“大雪纷飞,铺满整个爱尔兰岛”,这幅景象宛如当头棒喝。
他顿时明白:原来雪和死亡一样,不分贵贱彼此。
正如小说美丽的结语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与死者身上。
”
⑩往后探讨季节时,一定还会再提到天气?天气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写一本书也写不完。
现在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下次读诗或看小说时,别忘了看一看天气。
1.第①段“□词□调”一词,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
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
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意象,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与暴风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雨非雨,雪非雪”。
(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
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
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
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
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
“义之实,从兄是也。
”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
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
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
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心爱护弟妹。
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争吵之声。
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
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
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
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
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
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
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当代文学: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迈进
胡燕春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伟大变革,对世界发展进程和人类前进方向的影响不断加深。
这个过程,必然孕育着代表人类精神进步方向的时代精华。
而文学作为时代进程的忠实记录者和发掘者,正在以全面加速、深入拓展的势头,实现着自身的世界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更多的机会,并以更积极的姿态漂洋过海,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共同体中越发重要、极具活力的创造性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创作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更应该强化自身的世界性,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底色,描绘与世界潮流共振的时代特色,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掘进。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伴随着新旧力量的冲突与角逐,开始向现代转型。
尽管在主体性建构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终究难以摆脱“被译介的现代性”阴影。
世界文学格局还是被西方审美和思想价值主宰,中国文学的地位无法彰显,所谓与世界文学同台竞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中国文学闻风而动,重整行装,向外眺望,透过不同的棱镜来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变革自我,在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融合上艰辛探索,持续地推动自身勇猛精进。
经过持续发力和苦心经营,中国当代文学正在不断赢得世界性声誉,以强劲势头将中国的精彩故事、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呈现于世界各地的读者。
曹文轩充满自信地断言,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具备了世界水准。
贾平凹明确表示,真实准确地写出中国现实社会、写出中国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过,当代中国文学已完全接轨世界文学。
从总体上说,中国当代文学力求表现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探析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在奥秘,世界性价值逐渐得以彰显。
不过,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格局,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书写要有新的思路。
其中,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举世瞩目,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致力于世界性
书写的底气与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中国故事真正写好了,自然就有世界性。
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写好了,也就能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无论他来自哪里、身处何方。
所以说,中国当代作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智慧才情,一面坚持立足本土、根植传统、面向时代,一面恪守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的创作理念,把自己摆到世界格局中去,摆到人性的基点上去,摆到为人类写作的高远目标上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面对伴随高度全球化而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的局势,应该担负起崇高的使命,写出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担当,为其扬帆出海提供压舱石般的“精神重量”,这是关乎登临世界文学之巅的重要命题。
作家理应独具慧眼,瞩目如画卷般精彩纷呈的中国现实,深刻挖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内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一种人性目光,写出一种天下情怀。
好的文学作品是塑造未来的,是直抵灵魂的。
作家是以文字为犁的辛勤劳动者,脚踩大地,心向天空。
好的作家都怀有为全人类而写作的高尚目的,都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饱满与丰盈奋笔直书。
期待中国当代作家在文学书写中注入终极关怀,注入深刻的人类意识,不断书写出展现人类精神进步的中国新史诗,为世界文学格局标示出一个新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正加速推进自身世界化的进程,在世界文学共同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中国文学虽然曾在主体性建构上不懈努力,但在审美和思想上还是难与世界文学匹敌。
C.关切人类共同命运,探析人类精神世界内在奥秘,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彰显世界性价值。
D.只有担负起书写人类共同命运的崇高使命,中国当代文学才可能达到世界文学的巅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前,先阐述时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为论述提供了背景。
B.文章在闸述中国文学世界化进程这一话题时以时间为序,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因果等论证方法。
C.文章引用些曹文轩、贾平凹、马悦然等人的话,意在佐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取得了非凡成就。
D.文章最后重申中心论点,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表达了对中国当代作家勇攀世界文学巅峰的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强化世界性才能坚持民族性,从而表现人类共有的精神情感,与世界潮流共振。
B.能够真正表现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当代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就带有世界性。
C.曹文轩的《草房子》注入作家的悲悯情怀和人类意识,为世界文学格局标出了新高度。
D.小说《三体》中“人类命运中国担当”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价值。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先母行略
方苞
吾母姓吴氏,先世莆田人,后迁京师。
外祖讳勉,为名诸生,贡成均,知同、光二州,同知绍兴府事。
以直节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