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合集下载

应急能力评估的框架

应急能力评估的框架

急能力评估的框架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童星张海波[摘要]本文从应急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我国应急体系的现实特点出发,澄清了应急能力评估在功能设定、层次确定、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等四个层面的理论问题。

我们认为,应急能力评估应以风险识别和脆弱性分析为基础,开发分别适用于城镇和社区、城市、都市区域、国家的多层次模型,注重应急能力的整体性,探索应急准备与应急绩效之间差异与因果关系,依据评估层次和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方法,加强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推动应急能力评估的有效反馈。

希望本文能对佛山市政府提高应急能力、增强应急管理效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能力;能力评估《“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然而,关于这一主题的理论探索和经验尝试在国内尚有许多空白,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亟待开展,应急能力评估(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应急能力建设的前提。

那么,如何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能力评估体系,使其既符合应急管理的一般原理,又适用于当前中国应急体系的现实特点?这首先至少要在理论上澄清四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评估?即应急能力评估最终要满足哪些需求?实现什么目的?达到何种程度?这就需要为应急能力评估设定功能。

第二,对谁评估?即评估对象是谁?需要在多大范围内收集评估数据?这就需要确定评估层次。

第三,评估什么?即哪些指标应该被评估?应该获取哪些数据?获取何种类型、精度的数据?这就需要明确评估内容。

第四,如何评估?即如何获得评估数据?如何分析评估数据?如何解释评估数据?这就需要选择评估方法。

一、功能设定如果从建国开始算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单一灾种防灾减灾。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范本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范本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范本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用来预防、应对和恢复各种紧急情况的组织架构和机制。

它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灾害和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构建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对于保障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构成的范本,包括预警系统、指挥体系、资源调配机制、培训和演练、社会参与等内容。

一、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灾害预警、事故预警和公共卫生预警等各种预警机制。

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例如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警;2. 强化事故和灾难性事件的预警能力,例如化工爆炸、交通事故、火灾等事故事件的预警;3. 公共卫生预警体系,例如传染病的预警、食品安全问题的预警等。

预警系统的建设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的手段,例如遥感卫星、传感器、网络监测等技术手段。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并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二、指挥体系指挥体系是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核心。

它是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决策、指挥调度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的总体指挥和协调;2. 建立多级指挥机制,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各级指挥机构,确保指挥体系的垂直和水平协同运作;3. 制定应急指挥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权责和职责,确保指挥体系的稳定和高效运转;4. 加强指挥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资源调配机制资源调配是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了资源预案、资源配置和资源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资源调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制定资源预案,明确各类资源的来源和调配途径,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 建立资源调度中心,负责协调各类资源的调配和调度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3. 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资源调配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4. 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体制。

(一)党和政府统一领导我国实行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应急管理的体制模式。

不能认为这仅仅是针对中央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体制,因为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行使全国行政权,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责任主体和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的领导是在全局意义上讲的,是覆盖全国的。

国务院设有安全生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相关领域的应急管理。

遇到重大公共危机,通常是启动非常设指挥机构,或者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例如,在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时,2004年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国务院都成立了临时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全国防治疫情工作。

为了加强国务院非常态管理的协调职能,2005年末,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内设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司局级机构,职能是负责国务院办公厅所承担的相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值班、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1]中央政府统一的行政权是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实现的。

地方政府在国务院领导下具体实施应急管理的领导,即由党委和政府共同负责,并承担管理责任,在政府办公厅(办公室)内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各个相关部门确定管理职能,将政府应急管理权限落实在这些机构中,同时,接受国务院和上级政府的指导。

(二)分类别、分部门管理一种或几种相关重大公共危机由国务院对口主管部门为主负责预防和处置工作(见表1),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参与配合。

国务院各职能部门中负责应急管理的机构为了应对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危机,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见表2),并形成了危机事件的预警预报体制、部际协调体制、救援救助体制等。

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要求

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要求

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要求应急管理体系是指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流程、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总体框架。

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循环持续完善的体系,包括预防、应对、救援和恢复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应急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减少事故损失、降低社会风险。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总体框架、专项体系、单一措施。

1.总体框架:总体框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由政府主导制定,并要得到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

总体框架涉及应急组织架构、应急法规制度、应急预案体系、信息化技术支撑等方面。

总体框架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群众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规范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2.专项体系:专项体系是指在总体框架下,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特点,制定专门的应急规划、预案和措施。

专项体系包括公共卫生应急、环境应急、交通运输应急、地震应急、火灾应急等。

在制定专项体系时,需充分考虑该领域的风险点、紧急情况、资源准备和处置流程,制定合理、可行的应急预案。

3.单一措施:单一措施是指在专项体系下,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的具体处置措施。

单一措施包括扑灭火灾、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物资保障、警务处置等。

单一措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明确职责和分工,进行针对性的应急行动。

二、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1.风险评估要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基于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并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风险点,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2.预案编制要求: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

应急预案编制需要充分调研、分析,明确预案内容、预案组成、预案执行流程和组织架构等,做到合理、高效、可行。

3.组织架构要求: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必须清晰明确,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职责和权限要明确,能够做到迅速反应、适应变化。

4.信息化建设要求: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共享和分析,确保信息能够全面及时地传递和利用。

全国应急预案体制的总纲

全国应急预案体制的总纲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我国公共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总纲。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适用范围本总纲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四、组织体系及职责1. 国家层面(1)国务院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具体实施。

2. 地方层面(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省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市级、县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单位层面(1)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2)学校、医院等特殊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和处置程序。

五、运行机制1. 预防预警机制(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信息。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预警措施,发布预警信息。

2. 应急处置机制(1)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职责和处置程序。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3. 信息报告与发布机制(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2)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

六、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充足、可靠。

(2)加强应急物资调度和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及时供应。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1.引言应急管理体系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并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而建立和运行的一套组织架构和流程。

它旨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档旨在介绍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

2.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和系统性:应急管理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措施,在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的系统。

- 预防为主:应急管理体系应注重预防措施,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 整体应对:应急管理体系应考虑不同应急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从整体上进行应对,确保各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

- 层级管理:应急管理体系应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包括各级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划分,以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

- 持续改进:应急管理体系应不断研究和改进,通过对过往事件的总结和分析,改进应急方案和应对技术,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和能力。

3.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3.1 领导和组织结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指定专门负责应急管理的领导,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2 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应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威胁,并建立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渠道,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3.3 应急预案和演练应急管理体系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流程、资源调配方案等,并定期进行演练和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3.4 应急准备和资源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应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物资储备、设备更新维护等,并建立资源保障机制,保证足够的资源供给。

3.5 应急响应和处置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灵活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流程,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对。

3.6 信息共享和宣传教育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4.结论应急管理体系是一种有力的手段,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降低其影响。

中国应急管理知识体系

中国应急管理知识体系

应急处置、指挥与救援 工作回顾
Work review
■应急处置 主要指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全过程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或介入措施。
应急处置是应急管理的中间环节。 ■应急指挥
主要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中,上级领导及其机关,对所属 下级的应急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特殊的组织领导活动。可以看 出,应急指挥是行政权限,是领导对具体行动的任务分配。 ■应急救援
工作回顾
Work review
应急资源与物资管理
■应急资源管理
主要包括资源储备、资源获取、资源供给、资源处置等内容。
■应急物资管理
主要分为通用类和专用类两大类型。
通用类:食物、药物、饮用水等
专用类:疫苗、有氧设备、特殊药品、特种设备等。
工作回顾
Work review
应急财政
■应急财政:是指各级政府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
2.应急管理的内容与功能
• 应急管理体系
• 应急处置、指挥与救援
• 应急资源与物流管理 • 网络舆情与应急管理
• 应急财政
• 应急疏散与密集人群管理
• 应急体制构建
• 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
• 应急志愿者管理 • 风险与预警管理
• 应急预案与演练 • 危机沟通与媒介管理
•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 • 安全与应急文化
■事中风险评价:灾中进行的实时评估 1)可减缓性评价 2)可挽救性评价 3)可恢复性评价
■事后风险评价:事件结束之后进行的整体性评估 1)价值损失核算方法 2)人员伤亡损失评价
风险矩阵
• 风险矩阵的两维坐标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 也即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按照直观地理解,其实风险矩 阵是对期望损失的一种刻画。

应急管理 能力评估指南

应急管理 能力评估指南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频繁发生,应急管理越来越被重视。

然而,不同的机构和组织在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

一、评估指南的意义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是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评估工具,旨在帮助机构和组织全面、客观地评估其应急管理能力,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评估指南的意义在于:1.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评估指南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机构和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促进应急管理标准化。

评估指南能够规范应急管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促进应急管理的标准化。

3.增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可持续性。

评估指南能够发现机构和组织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增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可持续性。

4.促进应急管理的信息化。

评估指南能够将评估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促进应急管理的信息化。

二、评估指南的框架评估指南的框架主要包括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四个方面。

1.评估目标评估目标是评估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评估指南的核心。

评估目标包括:应急管理目标、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范围和评估时限等。

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评估指南的基础,是评估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标准包括:应急管理标准、评估指标、评估等级和评估分值等。

3.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评估指南的实施方式,是评估指南的重要内容。

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评估和数据分析等。

4.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是评估指南的核心输出,是评估指南的最终目的。

评估结果包括:评估报告、评估总结和评估建议等。

三、评估指南的实施步骤评估指南的实施步骤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分析和评估报告等。

1.评估准备评估准备是评估指南的第一步,包括:明确评估目标、评估范围和评估时限;确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组建评估团队和明确评估职责等。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由于研究者专业所限,基于本次子课题研究的主题,在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下面 建立以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为评价对象、以地震灾害为针对应急领域的评价指标体 系框架(如表 8-1)。当然这个框架体系只是初步启发性的,有不少待定之处,各专门系统 的指标体系需要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制定。
表 8-1 全国性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解释(以地震为对象)
灾害过后,被疏散的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返
回原来的住房、住地,或迁移到新的住地,这就
是回归。回归也要有预案,保证有序进行。
1.2.1.3 应急决策能力
应急决策是对相关领导人员的评价,这里包括决
策命令的传递渠道。
1.2.1.3.1 决策者及其团队能力
对决策者的风格及特点作出评价;发现习惯特点,
制定补偿完善预案。
1.2.1.3.2 信息资源的获得能力
对出现应急情况时,决策者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
及方式作出评价。在事前评价中,这是一种预期策命令的传递效率进行评价。决策命令的传
递程序应该作出预案。
1.2.1.4 应急调度能力
应急组织指挥的核心能力之一,包括交通调度、
物资调度、人力调度等,既资源调度。
1.2.1.7.1 应急公共信息系统预案的功能属性 1.2.1.7.2 对各类人群的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1.2.1.7.3 国内外媒体应对预案的功能属性
1.2.1.7.4 负责官员能力 1.2.1.8 应急通信保证能力
1.2.1.8.1 通信系统备份保障水平
1.2.1.8.2 1.2.1.8.3 1.2.1.8.4 1.2.1.8.5
应建立专业的灾情评估队伍(包括应急需求评估
和损害评估)。
1.2.1.5.1 评估队伍能力

应急管理 能力评估指南

应急管理 能力评估指南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机构,评估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时的应急能力。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详细介绍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的背景、目的、内容、实施方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背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屡见不鲜,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和灾害,需要各方面的机构具备应急管理能力。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机构之间的应急管理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机构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而有的机构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因此,为了提高各方面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评估指南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目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评估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为机构提供改进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方向和建议。

3.促进各方面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整体水平。

三、内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2.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3.应急演练和培训情况。

4.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情况。

5.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情况。

6.应急协调和沟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7.应急管理工作的监测和评估情况。

四、实施方法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估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机构。

2.制定评估方案和标准,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和标准。

3.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对评估对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

4.撰写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明确评估对象的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5.提供改进建议,为评估对象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五、意义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使其在突发事件和灾害面前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应急管理的整体框架

应急管理的整体框架

总结词 预防为主、快速处置、消除影响
消除影响 企业及时通报事故情况,积极配 合相关部门调查处理,主动承担 社会责任,努力消除事故对环境 和社会的影响。
预防为主 该化工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 首位,通过加强设备维护、员工 培训等措施,降低泄漏事故的发 生风险。
快速处置 一旦发生泄漏事故,企业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迅速 控制泄漏源,防止事态扩大。
信息报告与共享
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情况,与相关 单位共享信息。
03
02
快速响应与处置
一旦事件发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进行处置和救援。
社会动员与参与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鼓励 民众自救互救。
04
恢复与重建
受损评估与恢复计划
对受损地区进行评估,制定恢复计划和重建 方案。
灾后心理干预
关注灾后民众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干预和支 持。
ABCD
分析潜在风险和威胁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可 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预案审批与发布
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批,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正式发布预案,供相关人员执行。
应急预案演练
确定演练目标和范围
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确定演练的目 标和范围,以及参与演练的人员和部 门。
制定演练计划
根据演练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演 练计划,包括演练场景、时间、地点 、流程和评估标准等。
储备与调度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度物资。
采购与生产
加强应急物资的采购和生产能力,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
运输与配送
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快速送达目的地。
技术资源保障
监测与预警

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吧,说白了就是为了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能迅速、有效地应对,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想象一下,突然来了一场大雨,淹了街,车子像漂流瓶一样乱撞,大家慌得不行,这时候就需要应急管理来拯救场面了。

别说,这事儿可不是小事。

首先呢,我们得有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切,像个大管家,谁负责啥,得明明白白的。

要不然,关键时刻都懵了,谁来指挥谁,那可真是笑话了。

再说,除了这个大管家,咱们还得有个行动方案。

就像打仗,得有军令,不能说来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开会讨论。

每个部门都得知道自己该做啥,比如说,消防、医疗、交通,统统都得安排得妥妥的。

这样才能在突发情况下,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无间,才能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掉。

要是没有计划,那就真成了“见风就是雨”,啥也干不了。

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得经常熟悉一下流程,像打篮球一样,多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工作都是大事,不关我事,别瞎扯。

其实不然,大家都得参与进来,不能光指望那几个负责的。

比如说,咱们自己也得懂得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识。

发生火灾的时候,怎么扑灭,或者地震的时候,怎么找安全的地方,都是得学会的。

就像生活中,学会骑自行车、游泳,这些都是基本技能。

人家说“天有不测风云”,可不就是提醒我们得有点准备吗?越早准备越好,别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后悔,那就晚了。

科技也得跟上。

这年代,智能化的工具可不少,咱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来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

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时监控天气变化、事故信息,这样一来,咱们就能更快做出反应,像玩游戏一样,及时调整策略。

就像医生看病,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

用得当了,效率就高,结果自然会好。

说到培训,大家得明白,这可不是个小问题。

每年都得搞个培训,把新老员工一起拉过来,传授一下应急知识和技能。

让大家心里都有个底。

就像打铁要趁热,不训练,关键时刻就是个“空心炮”。

我国全国应急预案框架

我国全国应急预案框架

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建立了全国应急预案框架。

该框架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

一、预案体系结构我国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分为六个层次:1.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由国务院制定,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实施。

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2.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由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个类型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应急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

3. 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职责为应对某一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或履行其应急保障职责的工作方案。

4. 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主要指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根据上级应急预案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

5.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和地方应急预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

6. 大型活动预案:针对大型活动如体育赛事、展览、节庆等制定的应急预案。

二、预案编制依据1. 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2. 国家和地方应急预案;3.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4. 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5.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

三、预案编制原则1. 科学性:预案编制应基于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 全面性:预案应涵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全面应对;3. 可操作性: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职责、流程和措施,确保应急行动高效有序;4. 动态性: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

四、预案实施与演练1. 实施与演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 资源保障:确保应急物资、装备、技术和人力资源充足;3. 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框架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框架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框架体制是指组织模式和主体相互权力关系的正式制度建构。

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公共危机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制,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框架作指导,需要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制度设计。

一对应急管理的界定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一般是指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事件。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水灾、风灾、森林火灾等,这类事件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重大事故,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危险品泄漏、爆炸、火灾等,这类事件通常与科技发展有关,在现代社会有日益增多的态势;重大社会事件,如社会骚乱、非法聚集、恐怖袭击、外敌攻击等,这类事件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

纵观各种突发事件,其大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①不确定性,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则,事先难以准确预测;②威胁性,即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害;③紧急性,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或者只有短时预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鉴于突发事件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生态、气候、环境和社会秩序产生破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有可能妨碍或中断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重要性日益凸现。

在应急管理活动中,政府因其职责、地位和能力所在,必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应对危机,而且要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各项应急事务。

从这个意义来说,应急管理也就是指政府应急管理。

与突发事件相对应,应急管理又被称为紧急事务管理、危机管理,一般是指政府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活动,主要任务是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架构设计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架构设计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架构设计目前,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国家应急管理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国家需建立一个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并编写相应的应急预案。

本文将按照编写应急预案的步骤,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架构进行详细介绍。

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编写应急预案前,需要明确编写预案的目的和范围。

目的是指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和影响,提高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

范围包括应急预案所涵盖的领域、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协调各方合作的机制。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

团队应包括各领域专家和代表,例如公安、消防、医疗、救援等。

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并能够有效合作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写工作。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预案之前,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具体做法包括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现有应急资源的调研、利用专业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等。

通过评估和分析,可以确定可能面临的紧急情况类型、发生概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应急预案中最核心和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不同的紧急情况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

应急响应流程应包括责任分工、信息收集和传递、指挥调度、资源调配、协调沟通等方面的内容。

流程应尽可能简明易懂、操作规范,并兼顾应急时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在紧急情况下,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资源调配计划。

计划包括各类应急资源的类型、规模和分配方式,以及协调各方合作共享资源的机制。

资源调配计划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需求,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紧急情况下的沟通和协调是应急预案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的平台。

2023年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2023年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2023年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以及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和提供有效的救援工作,2030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经历了重大变革和改进,形成了一套全面、高效的机制和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一、应急管理机构2023年的应急管理机构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重点包括国家、省级、市级和区域性的机构。

国家级的应急管理机构是核心,负责制定国家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以及各项应急预案,并协调各级机构的应急工作。

省级和市级的应急管理机构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包括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应急演练、开展灾害应对工作等。

二、应急救援队伍2023年的应急救援队伍是由专业的救援人员组成的,包括消防队、医疗救护队、抢险救援队等。

这些队伍会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还会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救援队伍,通过公民参与的方式增强救援力量。

三、预警系统2023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中,预警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预警系统的建设包括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行动预警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技手段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信息通信系统2023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系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系统包括应急通信设备、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多个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通信系统,应急管理部门能够快速收集、分析和传递各类应急信息,实现指挥决策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五、救援设备与器材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2023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和器材。

这些设备和器材包括无人机、救援车辆、救生设备等。

通过这些设备和器材的运用,救援人员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

六、技术支持与应急科研2023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还重视技术支持和应急科研。

应急能力体系构建

应急能力体系构建

应急能力体系构建在现代社会,安全问题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灾难和紧急情况下。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我们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能力体系来应对。

什么是应急能力体系?应急能力体系是一套包括预警、预测、响应等一系列措施的组合体系,旨在保障公众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它不仅仅包括技术设备、救援工具和人员组成,还包括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预案制定等多个方面。

该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国家级组织和规划,还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应急能力体系包括哪些要素?应急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预警与预测预警是指在灾害或紧急情况发生前,通过早期预警系统提供各类信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行动。

预测则是根据历史数据、环境变化和预期情况等因素,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紧急情况作出预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二、组织协调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各机构之间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以快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需要扮演重要角色,调度并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与资源。

三、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以降低损失和保障公众安全。

这包括救援和抢救措施、物流保障、人员疏散和撤离等行为。

四、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而提前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预案,以保障公众安全和满足日常运转所需配置的一套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包括事件分析、预案制定、演练、评估和改善等环节。

对应急能力体系的重视有一套完善的应急能力体系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以及维护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和完善预案、强化应急资源调度和组织管理、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减轻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应急体系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紧急情况应对能力和危机处理水平。

结语在今天的世界,安全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事情之一。

对于政府和公民来说,应急能力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

随着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推进,希望我们有更加完善的应急体系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能力体系

应急能力体系

应急能力体系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各种风险和安全威胁也愈加复杂和多样化。

为了应对灾难和突发事件,各个组织和机构开始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搭建起应急管理的体系架构。

应急能力体系是指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流程和系统,包含预案制定、风险评估、资源调配、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响应和复苏恢复等方面,以实现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

应急能力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在各种不同的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充分思考和规划,以达到减少损失和保护后继发展的目的。

制定应急预案需要进行现场勘察、风险评估、资源调配、与社会资源对接等多方面考虑,才能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中应包含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人员职责分工、联系方式、疏散方案、能源供应、水源保障、卫生医疗、物资运输等方面内容,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技术方案可循,可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应急能力体系中的风险评估流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和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制定灾难风险等级,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和防御措施,以制定出最佳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地质、气象、水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建立多种模型,分析各种可能的灾害原因和发生时间、范围、影响等,以确定应急响应的方案和级别。

应急能力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资源的调配和优化。

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需要将调配资源列入应急预案,以确保必须的物资和技术保障可以及时到位。

资源调配包括人员、物资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需要编制统一的调度计划,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地响应和调派。

例如,在地震、洪涝、滑坡等灾害发生时,需要及时调配抢险队伍、疏散工具、救援车辆等急需资源,以快速地支援灾区,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应急能力体系中的应急响应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流程。

在灾难发生之后,相应的应急响应体系需要迅速展开,配合协同,才能保证所处处境的安全。

应急管理四大体系

应急管理四大体系

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四大体系。

下面笔者将分步骤阐述这四大体系。

第一步,建立信息报备制度。

在应急管理中,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需要建立信息报备制度,即各部门和单位定期向上级单位报告最新的信息。

这包括突发事件的原因、影响范围、受影响的人员、救援进展等等。

只有通过及时并准确的信息报告,才能指导应急管理决策。

第二步,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

应急预案体系需要覆盖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灾害、工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

同时,应急预案应当按照不同等级和类型进行分类,并明确应急响应措施和应急人员职责等。

第三步,建立应急体制。

应急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建立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领导体系、应急办公室、指挥体制等。

通过建立应急体制,可以实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反应、准确指挥,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第四步,建立应急演练体系。

应急演练是验证应急预案有效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应急演练体系需要有不同等级的演练内容,为实战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应急演练需要不定期进行,以发现漏洞并及时改进。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四大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应急管理工作之上的框架,涉及方方面面,要想真正实现应急目标,四大体系不可或缺。

我们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建立专业的灾情评估队伍(包括应急需求评估
和损害评估)。
1.2.1.5.1 评估队伍能力
有无专业评估队伍,评估能力水平如何。
1.2.1.5.2 评估预案的功能属性
应急救灾评估需要预案,不能临时制定方案。评
估预案中包括评估启动、组织、方案、程序、报
告等方面的程序和方法规定。
1.2.1.5.3 评估标准有效性
由于研究者专业所限,基于本次子课题研究的主题,在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下面 建立以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为评价对象、以地震灾害为针对应急领域的评价指标体 系框架(如表 8-1)。当然这个框架体系只是初步启发性的,有不少待定之处,各专门系统 的指标体系需要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制定。
表 8-1 全国性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解释(以地震为对象)
评估标准属于预案的范围,这里单独列出,突出
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对评估标准的评价是看其完
备性与合理性。事前评价主要来源于专家判断。
1.2.1.5.4 调查协调能力
灾情评估需要现场搜集大量数据资料,需要各方
面的配合,对此有合适的法规配合。如必要可以
在防灾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予以规定。
1.2.1.6 恢复管理能力
与上级及外界的通信能力 境内各种应急处所的通讯能力 通信系统响应能力 移动通信能力
1.2.2 应急行动能力评价
1.2.2.1 应急现场救日常状态
1.2.2.1.2 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保障能力 1.2.2.1.3 应急救援技术水平
预案中应制定若干种恢复水平下所需资源的基本 估计及其来源计划。 恢复重建 媒体在应急活动中的意义越来越大,需要政府加 强管理疏导(包括控制谣言的流行) 应急公共信息系统是政府发布灾害与救灾信息的 系统 在灾害和应急行动中,不同人群(受灾者、救灾 者、相关亲朋、一般公众)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公共信息系统应恰当满足,通过适当的媒体发布。 国内外媒体作为商业性信息载体,对应急活动有 自己的需求,会要求政府部门发布,或自己现场 采集,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成员需要 恰当应对。 负责的官员应有充分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与媒体正 确交往的能力。利用智慧掌握媒体能发挥媒体的 有益导向作用,避免干扰甚至破坏作用。 信息系统的畅通运行是应急系统的动力保障。应 保持相关硬件设施的完好性。这里的通信系统仅 指应急管理系统内部及各级应急系统之间的相互 通信系统。 历史的教训使我们懂得,通信系统有时很脆弱, 容易遭破坏,所以,对关键部分应做备份,以保 证应急管理政令畅通。事前备份系统的完好性应 经常检查。 根据通信故障率和需求满足率作出综合评价 根据通信故障率和需求满足率作出综合评价 根据通信请求情况,统计正确响应率。 根据通信故障率和需求满足率作出综合评价。这 是对应急指挥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考察。 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支 持能力。 为搜救、救治灾民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是挽救灾 区人民生命的主要力量。 由经过专业救援技能培训、配有专业救援工具的 应急救援组织,包括人员搜救队伍和医疗救护队 伍;另外还包括军队和志愿者等非盈利的、自愿 的公益救援组织。事前评价主要评价队伍人员数 量、培训质量等日常建设。 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是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工作的主 要工具,事前评价要对各类应急设备的储备数量、 质量和种类(能否满足该地常发灾害类型的需要) 进行评价。 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是实现应急救援的有力支
2. 动静结合原则。应急系统平时处于值守状态,大多数组成部分都处于非活动状态, 所以平时定期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在静态中,许多问题和矛盾不容易暴露出来,所以应定 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根据演练中的表现对系统做出动态评价。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还 可以建立应急模拟演练系统,根据模拟结果做出动态评价。事后和事中评价实际就是真实动 态评价。
1.2.1.4.1 责权配置状态
资源调度需要权力分配,需要权威,否则可能造
成有令不行。对调度者的权力应在恰当的层次水
平上。
1.2.1.4.2 法规准备状态
要保证资源的顺利调度,需要法规保证,否则,
被调方可能据理不执行。关于这方面的法规需要
专门研究制定。
1.2.1.5 灾情评估能力
灾情评估是制定救灾应急方案决策的信息基础,
恢复管理能力是指灾后对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家
园的工作的管理能力。
1.2.1.6.1 恢复预案的功能属性
恢复预案应包括恢复重建领导管理体系、恢复重
建行动程序。对恢复预案的评价包括有无恢复预
案、恢复预案的有效性评估。
1.2.1.6.2 资源保障能力
恢复重建需要额外的资源,在每一种灾害的恢复
1.2.1.6.3 恢复管理能力 1.2.1.7 媒体信息管理能力
灾害过后,被疏散的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返
回原来的住房、住地,或迁移到新的住地,这就
是回归。回归也要有预案,保证有序进行。
1.2.1.3 应急决策能力
应急决策是对相关领导人员的评价,这里包括决
策命令的传递渠道。
1.2.1.3.1 决策者及其团队能力
对决策者的风格及特点作出评价;发现习惯特点,
制定补偿完善预案。
1.2.1.3.2 信息资源的获得能力
对出现应急情况时,决策者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
及方式作出评价。在事前评价中,这是一种预期
分析。
1.2.1.3.3 命令传递效率
对决策命令的传递效率进行评价。决策命令的传
递程序应该作出预案。
1.2.1.4 应急调度能力
应急组织指挥的核心能力之一,包括交通调度、
物资调度、人力调度等,既资源调度。
3. 需求目标原则。前面我们提出了应急能力评价系统的建设总目标,而对于系统设计 来说,必须全面分析应急管理任务对评价活动提出的各种信息需求,建立需求信息表,然后 根据需求信息表制定评价系统建设的各项具体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具体需求目标 为准则,并符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科学原则(刘新建 2007)。
1.2.1.2.3.2 疏散预案的功能属性(完备性, 对疏散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制定比较详细的行动
可操作性等)
预案,使相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使疏散在
既定有效时间内完成。事前评价,一是对重要基
本单元进行疏散演练,二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
条件进行模型模拟。根据模拟结果进行预案评价。
1.2.1.2.3.3 回归管理预案的功能属性
1 事前评价 1.1 动态评价
指标名称
相关解释或说明 没有突发事件时的评价 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类似事后评价,可以通过应急 演练等形式实现对应急管理系统的事后评价。
1.2 静态评价 1.2.1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1.2.1.1 应急响应能力
1.2.1.2 应急组织能力 1.2.1.2.1 通知与报警能力 1.2.1.2.1.1 工作人员状态 1.2.1.2.1.2 设备状态 1.2.1.2.1.3 程序状态 1.2.1.2.2 应急中心运作能力 1.2.1.2.2.1 快速反应能力
2)评价模型方案包括评价目的与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测度技术体系、评价 数据处理系统、评价结果形成系统。不同类型的评价(如事前、事中和事后,地震、冰雪和 海啸,等等)有不同的评价目的和目标。评价结果形成系统包括评价模式、评价结论形成机 制、评价结果分析方案等。
3)评价实施方案包括组织领导机构方案、专家组成方案、活动管理方案、时间计划、
1.2.1.2.2.2 人员岗位配置状态 1.2.1.2.2.3 通信系统状态 1.2.1.2.2.4 资源请求与征用征调能力
1.2.1.2.2.5 机构协调性 1.2.1.2.2.6 机构重建效率
1.2.1.2.3 疏散管理能力 1.2.1.2.3.1 疏散命令发布体系效率
根据系统的固定特性作出评价 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与应急组织指挥管理系统直接 关联的人员和物资系统。评价指标设置是从应急 管理职能角度制定的。 应急响应(反应)能力是指从灾害发生到建立一 级指挥系统和临时现场指挥系统(即两端指挥系 统)做出第一批决策并发出指令的速度和适当性。 这是特别提取出来反映应急管理系统特征的一个 指标,其内容与下面的相关指标有重叠。 应急组织能力是应急管理的基本能力,是应急成 败的基础保证。 通知与报警是在预警信息基础上的工作,是应急 响应活动的继续。主要任务是负责内外联络沟通。 对人员的态度、技能、职责的评价。人员指办公 机构人员。 指一切与通知与报警活动相关的设备,如计算机、 通讯设备、交通设备等。 包括工作行动程序和计算机运行程序,考察其完 整性、有效性、动态性。 应急中心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组织系统,事前应急 中心是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部门。 是指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种汇聚到应急中心的 信息快速作出性质判断和处理决定的能力(在规 定时间内完成反应)。处理决定包括如存档保存、 向恰当级别的首长通报、向职能部门分发信息。 符合各种应急管理的需要,达到事有人做,责权 明确。 这是应急中心的核心硬件,包括光纤系统、互联 网系统、移动通讯。做到畅通无阻。 对事前评价,这是对应急预案相关部分的检查。 要保证物资按照标准准确到位。这里主要考察其 制定计划和向正确的对象发出命令的能力。 指应急中心机构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衔接 与协作的能力。 这主要指中心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机构或人员设备 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时间内恢复运作的能力,以 应付不测。在事前评价需要假设一定的情景进行 分析或演练。 在突发自然灾害中,对受灾人群的疏散工作是应 急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疏散的第一步是作出疏散决策,并发布疏散命令。 因为居民的分散性,所以,使每个居民都收到命 令并按照既定路线疏散到制定地点是十分重要 的。
活动资源筹划方案等内容。 4)评价报告方案包括详细评价结果报告规范、评价总结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汇报方案、
评价结果社会发布预案、评价材料存档方案等。
8.5.2 全国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系统是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 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原 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