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2)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2)(无答案) 苏科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A、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A、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B、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A、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体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2.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3.描述一下摩擦起电的现象.回顾摩擦起电的本质.4.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二.以学定教(引入:观看PPT—显微镜下看人体)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观察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水分子图片,从颜色、结构、形状、体积大小等角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学生答案得到初步结论:水分子中有更小的微粒,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观察生物分子,你又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富勒稀分子,对比前面的观察结果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总结得: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再来观察酒精分子,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酒精分子中有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有构成富勒稀分子的碳原子。
)进一步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请同学们思考: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是否完全相同呢?分析书本图7-11中的三种物质结构,结合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得到什么结论?得结论: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导致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Ⅱ.原子的内部结构(按照科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教学)(1)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回顾上节内容,你有何感想呢?(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微粒组成,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课堂讨论教案
本文将围绕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的《7.2 探索更小的微粒》这一课程展开讨论。
此次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是微粒物理学,引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中微粒的内部结构与性质。
课堂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讨论模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声音,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一、教师的讲解在授课开始时,教师首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微粒物理学这一概念。
微粒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学科,用于研究微粒的内部结构与性质,其中微粒也可以称作素子。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不仅对“微粒”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还了解了这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在介绍微粒物理学的同时,教师还向学生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要研究微粒。
教师告诉学生们,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研究微粒的结构与性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属性与现象。
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微粒的实物模型,学生们因此更加容易地理解微粒的概念。
二、学生的讨论在教师的讲解后,学生们进入了讨论环节。
学生们分组,展开活跃的讨论。
他们以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微粒物理学的概念,并尝试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
在一个团队内,学生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并且借此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三、教师的引导在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教师利用示例等方式,让学生们理解了微粒的概念,引导学生们了解物理学家发现微粒所需的技术和仪器设备。
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微粒结构的复杂性,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
四、总结此次课程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都为学生在理解微粒物理学学科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老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探索更多并且反复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达到了更好地学习理解的目的。
此外,对学生进行课程适量的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也十分重要。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新版)苏科版
探索更小的微粒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_教案
大分子: __________________m 原子:__________________m
原子核: __________________m 质子: __________________m
请你给以上的粒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1)电子围绕____________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____________。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________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____________。
5) 既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有没有可能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家出走”呢?
课堂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循环-差异教学”课堂结构组织教学,为能让活动更有序、探究更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将六个环节层层递进的进行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讨论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展示的空间。
利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和方向。学案的学习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学习的惯差,不爱动脑筋,“循环—差异”的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既有学习的氛围,又有老师和同学的督管。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提服务者、帮助者,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翻看课本中的定义,或主动请教老师、同学等多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多元化。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准备】
第一次集体备课(通案)
第二次备课(个案)
【导入课题】
1.物体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
2.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示例实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示例实验教案是一份十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它能够为八年级的化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本篇文章将从教案的内容、教学效果及教学意义三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中学化学老师带来借鉴和参考。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教案的具体内容。
这份示例实验教案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更小的微粒,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该教案从实验需求、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记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做到了详细易懂,即便是化学小白也能够轻松上手。
在实验部分,学生们通过使用高倍率显微镜、过滤器和电解装置等工具,掌握了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的方式来确化学物质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教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表现如何。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们成功地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学会了使用实验头盔、手套和护目镜等安全措施,其次学生们也加深了对化学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微观领域的分子构成和常见的化学反应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引导和帮助十分关键,他们经常会通过展示这些实验结果,在学生们间激发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对化学的探究者,更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自觉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教学意义。
教案包含了典型的化学实验和观测等方法,是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工具。
这份教案通过提供实验金材料、步骤和实验记录模板等方式,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培养了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实验中逐渐闻到化学实验的趣味之处,他们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化学实验锻炼思维,提高实验操作水平,这对于今后深入学习化学及做科研都会大有裨益。
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示例实验教案的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份教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提高化学实验水平,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展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无色无味的液体,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给出各种答案,这时我会点燃一根火柴,并将其放入瓶中,火柴熄灭。这个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惊讶,我会借此机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一种特殊的气体,它可以扑灭火焰。今天我们将要探索这种气体以及构成它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能运用原子、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原子、分子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实验、讨论和探究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例如,一组探讨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另一组研究原子的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并与其他小组分享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设计教案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设计教案。
该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小的微粒,探索微观世界,同时通过设计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更小的微粒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方法;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3.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1.更小的微粒的分类方法及特性;2.原子和分子的构成及基本概念;3.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环节:板书设计: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原子模型、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1)更小的微粒的分类方法及特性:板书设计“更小的微粒”,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分子、离子、原子核等微小微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2)原子和分子:板书设计“原子和分子”,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通过“拼图”游戏等实验活动,加深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3)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板书设计“元素和化合物”,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实际应用:板书设计“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实际应用,如氧化、还原等。
3.实践拓展环节:板书设计: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如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样品的微粒、分析不同元素的特性等,进行实际应用和实践探索。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更多有趣的微观现象。
4.总结环节:板书设计:微粒世界,奥秘无穷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总结和思考,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四、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通过课堂实验和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主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估标准为:1.掌握更小的微粒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方法;2.熟悉原子和分子的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3.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探索。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1、结合课程资源,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可适当增加一些
能说明分子是可分的如化学上的事例进进一步来说明。
2、用摩擦起电实验来说明原子内部有带电的微粒跑出,从而证
实檐子是可分的.。
再结合课本资源和学生查找到的信息了解科学家
是怎样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3、通过对加速器介绍,了解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让学生知道中子、质子等还是可分的。
从而归纳出物质结构的图解。
导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
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2.那么分子是不是可分的呢?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
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
二、新课导学
1.把一滴水一分两半,再把余下的一半一分两半,这样不断的
分下去,分到只剩下一个水分子时,再分下去,物质就不再是水了,水分子将变成三个微粒,分别是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文件大小:13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通过阅读讨论了解科学家探索更小微粒的历程。
教学重点
知道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可以分的。
教学难点
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带电体。
5、质子、中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它们是更小的什么粒子组成?
6、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探索更小的微粒,请按发现微粒的先后顺序,写出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梳理出答案,并以板书的形式建立知识体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用塑料尺(或塑料笔)摩擦头发,吸引小纸屑,验电羽等,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问:(教师从原子的电中性引导学生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
问:在生活中有与此相似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四、课外作业:
查阅资料写150字左右的小论文《微观世界探秘》并交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学生可以回答出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自然过渡到“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二、新授课
科学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在微观世界探索微小粒子,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下面大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本节内容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问题:(投影)
1、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什么物质?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师备课教案
近年来,人类的科技水平飞速提升,我们不断地在探索各种未知领域,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
其中,探索微观世界是科学家们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在这个领域里,物理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尔-玻姆效应等等。
作为初中物理的教师,我们应该教授学生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灵感与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篇文章将聚焦于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这一教材,介绍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备课方案。
一、教材主要内容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这一章节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介绍了人类如何探索微观世界。
在教材中,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谈谈光的波粒二象性;2.解释波尔-玻姆效应的实验原理与结果;3.介绍超导物理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上述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波尔-玻姆效应的实验原理以及超导电性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或模拟来探讨相关知识,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来整合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备课方案1.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尔-玻姆效应和超导电性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模拟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教学方法:(1)听、讲、讨论:通过讲解、互动问答、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尔-玻姆效应和超导电性的基础概念和实际应用,掌握相关公式和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探究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
(3)探究、综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
3.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资源:选择质量高、内容丰富的视频、动画、图像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和实验原理。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阅读理解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阅读理解教案,是一份精心制作的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粒的性质。
该教案涵盖了科学知识、阅读理解、科学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资源。
该教案的主题是“探索更小的微粒”,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微粒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理解微粒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本质。
同时,该教案也涵盖了科学方法、实验设计和科学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具体设计方面,该教案以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通过搜集信息、观察实验、讨论和总结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知识构建和学习反思。
在课文阅读环节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
在实验环节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思考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困惑,提高互动和参与度。
总体而言,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阅读理解教案,既有科学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科学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既有个人学习的自主性,又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该教案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是一份值得推广的优秀教学资源。
《探索更小的微粒》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探究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由原子构成,知道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知道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
(2)知道卢瑟福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
(3)能根据原子的结构来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4)初步了解亚原子粒子。
(5)在了解人们发现电子的过程中,体会逻辑思维力与洞察力对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6)在物理知识学习和对物理学史了解的过程中,形成在有根据的情况下勇于放弃自己原有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用原子的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教学难点: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用原子的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口述: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人们对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远不止于此。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比分子更小的构成物质的粒子。
讲授新课一、分子构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化合物,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
19世纪末,科学家用真空管进行放电实验时,发现管的阴极能发出一种射线。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它们是从原子内部发出的,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汤姆生的枣糕模型汤姆生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均匀分布着带正电的粒子,电子镶嵌在其中,犹如糕中的枣儿,因此被称为“枣糕模型”。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基于α射线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了他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间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它只占有极小的体积,却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较大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这一模型被称为“核式模型”。
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与当时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但它也并不是完美的。
以后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电子云分布在原子核的外围。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主要涉及微粒、元素和化学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学生对微粒的认识需要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推理和升华。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粒的概念,懂得元素和化学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掌握探索微粒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微粒的概念,了解元素与化学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解、个案分析、组织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
在课堂讲解时,教师要注意阐述知识的前后关系及其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验探究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通过引导学生对微粒的认知,了解微粒的概念与作用;2. 课文解析:让学生理解元素与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运用它们探索更小的微粒;3. 组织实验活动:通过组织实验,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性质和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 拓展知识: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种类和作用,拓宽他们的视野;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复述能力;6.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知识。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2)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智慧碰撞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生: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呈现怎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正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组成。
拓展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从而揭开了人们对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延伸3.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4.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A原子核不带电B 中子不带电C 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D 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情感升华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6.通常情况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中,不显电性的是()A 整个原子、原子核 B 整个原子、质子C 整个原子、中子D 质子、中子7.1cm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8.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课件(苏科版八年级下) (2)ppt
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
三、原子核的组成 1. 原子核:
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 的中子组成
2.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问题:质子和中子还能分吗? 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认为夸克是比强子更深层次的粒子。 这是一种理论上假设的构成强子的 组成粒子,盖尔曼因此获得了1969年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夸克设想的提出:
夸克轨迹图
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讨论: 1. 夸克还能再分吗? 2. 如果能需要什么条件?
应该可以再分, 需要提高粒子的运 动速度。
大分子
单质 化 分子 合
二、原子的组成
汤姆生的“葡萄干+蛋糕” 模型
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 电,绕核高速运动。
卢瑟福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 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直 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5_10-14m。
问题:原子核还能分吗?
人类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和它的变化 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919年,卢瑟福用α 粒子轰击氮核,打出一种粒 子,经测定荷质比知道它是氢原子核,叫做质子。 以后又从氟、钠等原子核中打出质子,从而断定 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想一想: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 能不能再分呢?
2.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 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 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 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下新)
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1、《物理补充习题》19页1-5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下列书目:《走向微观世界——从汤姆逊到盖尔曼》,杨建邺,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从原子到夸克》,郁忠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微粒的大小
大家把课本翻到32页,我们来了解一下各种微粒的大小尺寸。
投影: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把结论说出来。一般学生会认为电子比质子、中子大,在这里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看图总结,也可以纠正学生在前面学习知识时的错误概念。
1、一般分子比原子大,但有的原子比分子大
2、原子与原子核直径大小比值约为 ,所以,如果原子是一座摩天大楼,原子核就是大楼中1的一个樱桃。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个小颗粒,但是可以通过模型来认识这些微粒的性质。其实科学家以前也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所以在最初,对于原子内部的结构模型有了很多种猜想,比较典型有1904年,J.J.汤姆逊提出了“枣糕”模型,但后来与其他实验现象不符合,所以就被否定,能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和赞同的模型是这样的(图片)
3、电子比质子和中子小,质子和中子一样大。
粒子加速器是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并思考几个问题。
思考问题:
(1)我国建立的粒子加速器叫什么名字?
(2)粒子加速器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
(3)“eV”是物理中什么单位?
四、课堂小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答:一尺长的木棍,一天截去一半,万世也截不完。说明物质可以不断地往下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 探索更小的微粒 (2)
教学设计第2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
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二、探索更小的微粒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子模型,接触到微小粒子,但深入到分子的内部去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课前要安排学生搜集与阅读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与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与讨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
(二)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虽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三、教学方法
实验
教学辅助手段ຫໍສະໝຸດ 多媒体四、教学过程复备内容
(一)互动突破: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问题:原子是可分的,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阅读课本,交流下列问题: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若把原子核看成是一个小球,则小球的半径约为10-15m,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乒乓球,那么原子核只有针尖般大小。原子核虽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1、让学生意识到世界的组成的奇妙之处,从而对自然对生活充满激情。
2、通过阅读教材,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 教案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有更小的微粒组成。
3、通过实探索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索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金刚石、石墨原子模型,橡皮泥、牙签、塑料尺、纸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二、原子和分子的种类:三、碳原子的介绍:四、摩擦起电(电子与原子核):五、科学家与微粒:六、课堂小结:化合物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单质分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微观和宏观: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从而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发生了转移。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七、反馈练习:(1)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你所知道的组成物质微粒的名称、直径大致大小排列出来。
(2)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A.1897年汤姆逊B.1919年卢瑟福C.1932年查德威克D.1961年盖尔曼(3)下列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八、作业:1、评价手册第七章第二节 P23—P25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下列书目:《走向微观世界——从汤姆逊到盖尔曼》,杨建邺,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从原子到夸克》,郁忠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
科版初二下) (2)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能够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隐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明白这种探究
还要连续进行下去。
二.教具:
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
三.教学过程:
1.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能够再分?
生〔谈谈分子后回答总结〕:分子是有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师;从刚才的实验能够看出什么?〔摩擦能够使原先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咨询]〔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什么缘故摩擦能起电呢?
[启发] :原子是能够再分的
〔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
[观看录象后提咨询]:
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对电子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使得电子围绕中央的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有许多的夸克组成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出现如何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因此原子核
确信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因此质子确信的是带
正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
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
组成。
2.原子模型
师: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究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第一发觉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
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
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
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依照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结论]:〔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师:既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有没有可能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家出走〞呢?〔会〕刚才我们做的〝摩擦起
电〞实验就能讲明那个咨询题,下面我们来讲明一下摩擦起电
的过程
3.讲明摩擦起电的过程
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通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
胶棒,橡胶棒通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
了电子带正电。
[提咨询]丝绸和玻璃棒相比,哪个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毛皮和橡胶棒呢?
生:丝绸和玻璃棒相比,丝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毛皮和橡胶棒相比,橡胶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一些。
师:从以上的结论,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摩擦起电的本质缘故是什么呢?
[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2〕摩擦起电的缘故: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们回忆一下,你把握了哪些知识?
〔1〕分子的组成、原子的组成结构、组成原子的微粒的
电性
〔2〕明白原子结构得出规律
〔3〕摩擦起电的过程、缘故
五.课堂练习:
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第一发觉了,从而掀开了人们对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假设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
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
3.平常所讲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制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同时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4.通常情形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
A 原子核不带电
B 中子不带电
C 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
D 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
等
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因此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6.通常情形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中,不显电性的是〔〕
A 整个原子、原子核
B 整个原子、质子
C 整个原子、中子
D 质子、中子
7.1cm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8.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试依照后面〝相关连接〞,简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