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小时候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读百温
龙湾区永兴一小孙更生
指导师:王华芳
话说刘基小时候人非常聪明,只是脾气有点古怪。
早年,孩儿们进私塾读书,先生教上一段,便会限定时间,叫学生背书,背不上来,就用戒尺打手掌心。所以啊,其他的孩子,只怕先生听不见,个个摇头晃脑,拼命地叫。只有刘基一人总是翻着书,从来不读出声音来。
开始时,先生以为这孩子笨,不会读,便没有叫他背。但是一次,两次,他总是默不作声,先生便捋了捋胡子,说:“刘基,你资质不够聪颖,还是趁早回家去吧!”刘基听了,拍着胸脯,说道:“先生,这些太简单了,我早就会背了”。
先生一听,勃然大怒,把戒尺往桌上一拍,说道:“你这孩子,不会读书没有关系,怎么说起大话来了?”刘基委屈地说:“先生,我真的会背。”“那你倒是背来听听。”只见刘基合上书本,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向先生行了个躬。便开始背了起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背得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心里想:这孩子怎么能背得这么好呢?这一定是在家中读熟的,或许是家里的人早就教过他会背了,恩,一定是这样,让我再来考考他。于是,先生又从桌上取来一本书,拣了一段文字难懂的文章,说:“刘基,你把这段话背来给先生听听。这刘基还是老样子,一声不响坐着翻书,看了几遍后,便一字一句的背了起来,还是一字不漏。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哈哈哈,背的好,背的好啊!”
散学后,先生顾不上吃饭,一口气赶到刘基的家里,对着他的母亲说道:“刘基他妈,不得了啊,不得了啊!”
刘基妈妈吓了一跳,说:“先生我们家刘基怎么了?”
先生连忙解释道:“不不不,不是这样的。你们家孩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啊,将来好生培养,必成栋梁啊!”
刘基妈妈听了,笑得合不拢嘴来!
可是,刘基后来并没有十分专心读书,相传刘基去石门洞读书时,见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便沉醉于山水之中,日日玩耍,无心读书。当先生拿出《荀子•劝学篇》给刘基,要他读一百遍时,刘基只读一遍,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背得一字不差了。若先生叫他再读,他便会厌烦起来。先生便又会拿出孔子的教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大道理来教育刘基。刘基呢,当面总是诺诺是听,过后便我行我素,先生很无奈。
有一天,刘基去溪边玩水时,突然传来棒槌击打之声,循声望去,只见溪边堆积着如小山般的棉纱,一个姑娘槌槌洗洗,一刻也不停。刘基想,这么多的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完呢?这姑娘怎不嫌烦呢。正当刘基在思忖之时,那姑娘口中飘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天下没有浣纱女,
人间哪有衣暖身。
没有百温不厌者,
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棒磨针为至理,
问君攻书可专心。
刘基听完这歌声啊,心中涟漪顿起,满脸通红,愧疚之情阵阵涌来。一阵小跑,便回到学馆书房中读书去了。后来,刘基为感谢浣纱女的提醒,也为警戒鞭策自己,就给自己取名“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从此,刘基奋发图强,常常通宵达旦,勤奋攻书,大有作为,成了明朝开国元勋。后人为了尊敬他,又因为他被封为诚意伯,就把“百”改成“伯”叫他伯温。“刘伯温”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