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合集下载

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莫 言小学未 毕业 即辍学 ,沈 从文十 四五 岁时便浪迹他 乡,按现在 的说法就是他们 没有受过正规 的学校教育 。但
学奖,中国人莫言终于拿到了本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 1
1 9 5 5 年 出生在 山东 高密 的农 民莫言 ,小 学未毕业就辍 他们在 文学上却 取得如此大 的成就 ,不禁 让人 肃然起敬 。
【 4 ] 王淑梅 等. 论 大学语 文教 学方法 的创新 【 J 】 . 河北农业 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 0 0 9 ,( 0 2 ) . 直接推 动语文教 学改革 ,促 进语文教 育教学 的发展 。通过 (
[ 5 ] 叶 圣陶. 叶 圣陶语 文教 育论 集 【 M ] . 北京 :教 育 科学 出版社 ,
开发课程 资源,灵活运用 多种教 学策 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 遇 、真实 的欢 乐与痛苦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 品的意 中学会学 习,要增强 学生在各种场 合学习语文 、运 用语文 义 ;要细心地 去体味 、沉吟 、把玩文学大 师笔下具有 生命
的意 识 ,多 方 面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 能 力 。
( 陈露
张晨
解放军信息工程 大学理学院 4 5 0 0 0 1 )
2 01 3 . O“ 折 腾 ” 语 文 , 让 语 文 理 性 地 己 的 言 行 日趋 高 雅 。 回归 !

在 阅读 中提 升写作 ,在 写作 中领悟 阅读 。学好语文 ,
0 1 0 ,( 0 8 ) . 语文专 题化 的教材 不一致 ,这些 需要学校方 面的统一 ,任 育 ,2
重 而道 远 。
大 学语 文 想走 出边 缘 ,改 革 势在 必行 ,改 革 “ 贵在 得法 ”。俗话说 : “ 教学有 法 ,教无 定法 ,贵在 得法 ”, 教学方 式有很 多,世界上没 有放之 四海而 皆准 的最佳教学 方法 ,要因材施教 ,结合课 程特 点和 自己的特长 ,开拓 思 路 ,大胆尝试 ,这样才 能使大学语文的改革越走越远 !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摘要:“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好文章”一、“语文”的原初含义与“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内容定位,其争议和相应的试验历有年所,各持己见。

有的意见,甚至主张“根本改造”。

表现于教材编写上,就有学者将近年关于语文“人文性”的提倡发挥到极致,推出“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有的学者则添加进更多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号为“高等语文”。

后来更有“大学文学”之倡,震动亦不小。

这些教材,或为人文思想论集,或为文化史讲座,或为纯文学选本。

有媒体在宣传时称欲以此“取代”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学界引发了疑惑和争议。

这实在牵涉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语文教学的独立价值和独特功用等复杂问题,是需要详加讨论的。

首先,不论如何改革,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行体制下,“大学语文”课程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同于中文系的专业课程。

它应当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接受语文教育后的实际水平,服从于各类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习及培养目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切实提高语文修养和能力。

这一点应该是这门课程的标准探索者、教材编写者、课堂讲授者的基本认知和共同出发点。

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亟待培育高级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当务之急和专项之需,无限制地扩充领地,致其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尝试自是不妨,但如果根本改造的结果是削弱、偏离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或使其面貌模糊不清,名存实亡,则委实不妥。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人:**系部主任:韩文根**人:***编制日期:2014年月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目录(本页的目录内容是参考,实际做时请自动生成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设计(三)考核方案设计(四)教学组织形式(五)教学材料(六)说明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1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内容2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三)教学内容3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若还有内容,请往下增加)《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大学语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基础课学分:2学分所属系部:基础部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如下: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勾 勒 文 学 史 发 展 脉 络 为 知 识 基 础 . 以 深入 揭 示 文 学 史 发 展 脉 “ 交 型 ” 间 氛 围 , 学 生 就 学 于 课 内 益 于课 外 . 而 达 到 立 空 使 得 从
络 中展 现 的 人 文 精 神 为精 髓 , 正 感 染 学 生 升 人 文 素 质 真 提
哲 兼 修 有 一 定 的 困难 , 这 至 少 应 该 是 高 校 努 力 的 方 向 . 样 与 中学 语 文 重 复 , 师 哀 叹 老 课 文 无 法 使课 堂 教 学 焕 发 魅 力 。 但 这 教
做 不 仅 对 学 生 有 益 、对 社 会 有 益 .而 且 对 现 今 大 学 过 分 学 科 学 生 抱 怨 大 学 语 文课 类 似 高 四 语 文 . 是 乎 . 学 语 文 教 学 在 于 大
种 方 法 : 师 讲 课 应 有别 于 中 学 的 讲 授 方 式 . 教 可采 取 专 题 学 术
人文 精 神 是 大 学语 文 教 学 的 灵 魂 ,是 大 学 语 文 与现 实 人 报 告 形 式 附 加 答 疑 讨 论 ,这 样 既 有 利 于 把 最 新 的 知识 教 给 学
生产 生 联 系 的 桥 梁 , 大 学 语 文 产 生 实 质性 教 学 效 果 的 关 键 是
化 、 业化 的偏 向也 可 以起 到 纠 偏 的作 用 专
因 而 ,大 学 语 文教 学 真 正 的教 学 任 务 应 该 是 促 进 人 文 精

片声 讨 中处 于 尴 尬 的 境 地
其 实 ,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看 , 生 经 过 中学 阶段 较 长 时 间 的 从 学
神 的 教 育 。 学 生在 文学 作 品 中得 到美 的陶 ) 让 他 们 学 会 欣 学 习, 本 掌 握 了 阅 读 现 代 文 和 浅 显 文 言 文 的 能 力 . 掌 握 了 让 台. 基 也 赏 、 会 品味 , 学 让作 品 中 的人 文精 神 深 入 到 生 命 的底 层 比 如 ,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文学学院目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

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

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

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

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制三年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撰写教师李双双专业负责人王小玲系主任刘河元教务处二○一七年十月课程基本信息表1、课程定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自开设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提升、母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宏观上承担着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血脉、凝聚民族力量等重大使命;微观上是民族内部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分工、从事社会工作的必须工具。

而对于天津科技大学来讲,它更是理工科学生在具备硬知识的情况下,夯实软实力的必须课程。

在夯实理工科学生软实力、体会汉语言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新世纪人才的目标下,上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下接新媒体新平台配合下的任务型学习——将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当中,理解、品读,感受汉语、感受母语文章的魅力,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表达输出,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大学语文》绝不是传统语文课程的高教版,它一定是新思路、新方法、新平台融合后的将知识、能力、德育作为三位一体目标的全面教学升级,课程思政正是这样目标追寻中,自然地融入课堂。

首先是作家作品的选择。

一个学期的作品讲授中不乏名家名作。

这其中有“人民艺术家”王蒙,跟随王蒙,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与建设;有著名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他的笔下,我们重温“西南联大精神”;有现代诗派“诗坛领袖”戴望舒,在他的写作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作家从困惑于“小我”到书写“大我”的成长。

更不要说跟随苏轼在江边吟诵《临江仙》,揭开《蝶恋花》的迷雾,品读王国维人间词中第一篇……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对教学专题的设计,在单元教学《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我们以“思维·语言·文学”启发学生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其启发学生警惕语言的“陷阱”,警惕语言暴力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在单元教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们以幽默表达为主题,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所谓“幽默”其实是痛苦和泪水中长出的花朵,它是思考和追问的智慧;在单元教学《金岳霖先生》中,我们带领学生重温“西南联大”精神。

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层次

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层次

读写方法 , 不只是在课文分析 中提及 , 也可单独 介绍理论 知识 。比如 , 在比较集中地选 讲 几首古诗 后 , 由篇章引出
理论 , 讲授一些古典诗歌理 论和 古诗欣赏方法 , 这可以让
学 生 在 知 识 的获 得 上 能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正 习 得 一 真 种方法。
美理论知识 , 让学生掌握 基本 的文 学欣 赏方 法和一些主 试观念。可 以尝试综 合几种考试 方式 , 以笔记 为主 的 要 的读写方法 , 如 使他们 形成 良好 的读写 习惯 。这 就不仅 自助考试 的构 想。这里 的所 谓笔 记 , 是集 听课 、 阅读 作 以课文本身感染学生 , 更以 系统的文化、 知识丰富学生的 品、 理解作品 、 课堂讨 论述评 、 课后 心得 感受、 课下练笔 习 作于一体 , 是对课程基 本理论 、 本规律 、 基 基本方法 运用 和阐释 。这种笔记 式的 自助 考试只有 统一要求 、 没有统
作为一门课程 , 学语文应该 以一定 的知识体 系贯 大 能否实现。传 统 的语文教 学长 期以来 受应 试教 育 的影 穿在课文教学 中, 实现 知识的 系统化 。在 以课文为最 小 响, 学生 的学 习效果 , 仅仅是通过 一次考试 、 一张试 卷来 教学单元的教学 中 , 要通 过课 文间 的组 合以及课 文的向
个知识板块的教学 。
具体地说 , 要尽量传授系统的人 文知识 , 最终力求做 到让大学生对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化 有个概 貌认 识和了解。 同时 , 通过文本的阅读教 学 , 归纳 出一 些系统 的语 文、 审
正确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这种 考试形式 , 不可 能调动 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积极性与创 造性 , 也培养不 出创新 型的人才。因此 , 必须改变传统 的考核评价体 系 , 更新考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摘要: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到底改什么、怎么改,专家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来阐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关于《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过了,基本达成了它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共识。

尽管如此,《大学语文》在高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的,这当然和《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功效性和实效性不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大学语文》在被边缘化很多年以后,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结果也不是很令人满意。

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的,课时占70学时左右,其次有30多学时的,还有的院校根据部分专业的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大学语文》,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则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既不能和“两课”相提并论,就连计算机和外语课,也无法相比。

这样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些背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

让《大学语文》课处于这样的境地,只是注意到了目标中“技能”的培养,缺忽略和弱化了“高素质”和“人才”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

”这在整个培养目标中,把最根本的“健全的人”目标缺失了,有着很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即便是开设70左右的课时,也难以完成这门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使命。

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院校,想再增加更多的课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一门课程的建设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的选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作者:龚贤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0期内容摘要:本文以一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形式,对“专题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化模式教学改革“专题化”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

从具体实施来讲,就是从教材中抽取某一知识点或寻找一个角度,从中引申提炼成一个专题,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并以这个专题作为研究的载体,授课内容围绕专题展开。

这样,不但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而且能有效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沟通课堂内外,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也大有裨益。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讲什么?如何讲?是很多教师都在探求的一个问题。

如果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讲授《大学语文》,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将知识系统化和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就不能有效完成《大学语文》所承担的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使命。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改实践中,紧紧抓住整合与延伸两个关键环节,尝试着将“专题化”模式引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之中。

下面是这次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具体过程。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选有四篇:王粲《七哀诗》、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和陶渊明《咏荆轲》及《归去来兮辞并序》。

王粲属“建安七子”之一,刘勰是文章理论家,陶渊明是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大家,分别讲解,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是零散的,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印象。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不仅使学生习得单篇文选的知识,还应以点带面,增强授课内容的人文性。

对于中国古代文选,应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在讲授中,最好能联系现实生活,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基于此,笔者将教材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篇文选整合为一个专题:魏晋风流,延伸出四个板块:建安文学、正始之音、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的理想世界。

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解读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解读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

《 高等语文 》是在新 的教 育理念下编 写的,其基本 出 为两个 转变: 由偏重语 文的工具性 ,转变为偏重语 文的人
发点是要寻 求建立一种适 合当代大学生特 点的语文教育模 文性 ;由偏重语文知识 和能力 的培养 ,转变为偏重 语文素
式和教学规 范。其最大 的创新 之处 ,在 于提 出 了一种具有 养 的培养 。 《 高等语 文》将 语文素养 的培育作 为教 学的首
系。学术定位 的含混不清 、价 值取 向的功利 片面 、教学路 定 位 始 终 立 足 于 “ 文 ” , 扣 紧 “ 文 ” , 体 现 了 “ 出 语 语 走 数 的千篇一律 、教材的粗制滥造 ,凡此都制 约着 这 门课程 语文 ,又 回 到 语文 ” 的 总体 设 想 。 的建设和发展 。摆脱 了中学应 试教育 的束缚 ,大学语文本
味 的课 程 。
即采用 以经 典文本阅读 为基 础的审美性教育 方式 ,把教 学
相 比于 中学 语文 ,大 学 语文 还相 当 不完 善 ,至 少作 的重点仍然放 在经典篇章 的解 读与涵泳上 ,而不是单纯 地 为一门课程而 言,迄今还没有 建立一套相对成 熟的课程体 传授文 学史或文化史 的知识 。总之 , 《 高等语文》 的教学
专家 、学者联合编写 的 《 高等语文 》教材, 自问世 以来, 但 同时又兼顾其 必要的工具性 。在 专题教学模 式中 ,教学
引起 了学术界 、教育 界和 出版界 的普遍 关注 。这 部教材的 各 环节始终没有 脱离 “ 语文 ”能力进行 ,在教 学中安排必
倾力 打造,既是对 当下不断深化 的中学语文教学 改革的积 要的读写训练 ,而不是单纯地讲 成一般 的文 学欣赏课 。而
综 合性本 是语文学科 的一大特 点 ,但是在 当下 的大 学 了 《 高等语 文》教材 的品味和档次 ,同时也从另一个侧 面 语 文教学 中,一般都采 取单纯 的文选讲解 方式 ,在无 形中 彰显了大学语文的高等意义。 把 “ 语文 ”狭 义为 “ 学欣赏 ”。而专题模 式则不然 ,它 文 能在重点讲 授文选 的同时,科学地整 合语 言、文学与文 化 四、引发 的问题与思考

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作者:陈露张晨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1期本文主要探讨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模式,即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运用,发挥这个教学实践模式的引领作用,构建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专题式探究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推动学校创造专题集中学习的条件,推动教师转变授课方式的思维,推动学生形成自主感悟学习的风气。

通过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对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传统学习路径,无疑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行走在院校边缘的大学语文,往往不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再加上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方法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效果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创新性的研究往往都是星星之火、单兵作战,不能构成体系。

今天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学校为侧重点的角度谈谈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究模式,从而走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关于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信息。

[1]大学语文的大容量,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大而深。

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有所得。

[2]由此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隔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以实现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和作用《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因此,我们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

大学语文的作用不是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而是“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教育

科技教育682015年6期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蒙巧芝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并且能够启动一种有效激活教学内部动力的新机制。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因此,如何改进和提升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摆在有关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就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措施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5-0068-011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1.1课程性质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从所作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往往不同类型的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态度迥异,有的强调其人文使命,有的偏重其工具性能;有的呼吁其为公共基础课,有的建议其为任意选修课。

而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厚薄不均、课堂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原因在于不同院校与不同专业对学生有各自的培养方向,培养方向与目标各异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堂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效果期待。

而目前各院校却对大学生语文的定位过于模糊与宽泛,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作多向度的再划分,忽视了不同群体的独特性而采取千人一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的差异性需求被漠视,才会出现大学语文在部分院校与专业遇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消极后果。

1.2课程资源配置与学生实际需求冲突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材资源、课外学习资源等方面。

而据调查,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或对这些资源没有合理的配置,导致与学生实际需求激烈冲突,从而无法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的。

老师资源方面:很多高校没有大语专门的教研室,担任大语课程的教师多是专业课教师兼任,导致教师在这门课上投入精力明显不足。

且教师安排随意,不同专业没有各自固定的大学语文授课教师,多是见缝插针轮流上课,教师做不到术业有专攻。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谈谈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

谈谈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

谈谈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作者:刘亚莉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大学语文课是改革呼声比较大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在笔者所在学院所有本科班级都已开设。

教学课时为统一的36学时,课文数量一个学期下来15篇左右,教学内容是纯文学的、封闭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或者说只是中学语文的重复,其水平甚至还不如中学语文老师水平高,语文教学的大学水平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这种教学内容单一有限、教学方式方法较为陈旧的现状造成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没有胃口。

因此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事关语文教师的地位以及语文课程的未来命运。

“不改革无以求发展”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一、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同时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要达到这一目标,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从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究会研究的信息来看,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专题模式,已是许多高校专家、学者的共识,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实施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彻底扭转长期以来语篇教学的散、乱、无系统、无规律的现状,有利于打破纯文学的、封闭的课程内容结构,建立起跨学科的开放内容结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研究性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我院实施人文素质培养兼及语文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专题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基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院是以培养边消警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为主的院校,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不能是只懂政治而没有人文情怀的冷血动物。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第2 3卷
第1 期







Vo . 3 No 1 12 .
M a . Ol r2 l
21 0 1年 3月
J u a fT rm iest o r lo ai Unvri n y
文 章 编 号 : 0 0 6 (0 10 — 0 7— 4 1 9~ 58 2 1 ) 1 0 8 0 0
在祖 国优 秀 的语 言文化 的熏 陶中身心获得 更加健康 的发展 , 紧张 的专业学 习之余身 心获得调 适 、 到 在 得
陶冶 . 让学 生在 中西 文学 的 比较 阅读 中 了解 中西文 化 的差异 、 阔视 野 , 开 因此 笔者认 为大学语 文在 内容 的选择上 可 以天南 地北 、 阔天空 , 海 在授课 方式上可 以百花齐放 、 百家 争鸣 , 只要 能够提 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调动学 生的学 习积 极性 、 只要 对学 生 的 身心健 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进 入大学后 的第一 门强化母 语 的人 文素质 教育
课, 要让 刚刚进 入大学 的学生一进 校就懂 得 , 一个 大 学生 与中学生相 比, 止是 进一 个 门出一 个 门 的简 不 单 问题 , 而是在 本质 上 的跨 越 。首 先是 人 文修 养 上 的跨越 , 从此 以后 要 使 自己成 为一 个对 祖 国灿 烂 文 化 自觉学 习 、 自觉 鉴 赏 、 自觉 体 验 、 自觉 奉 行 的有修 养 的中国人 ¨ ’ 。 。因此进入 大学 后 的大 学 语文 有 理 ’ 由让学生 摆脱应试 的压力 , 轻松地 爱上语文 , 让学生
收稿 日期 :00— 4— l 2 1 0 0 作者简介 : 王玮 (9 1 , 讲 师, 18 一) 女, 硕士 , 主要从事外 国文学 与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

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

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

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作者:余文博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4期余文博内容摘要:理工院校需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形成新的思考,并科学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确保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即理工院校需确立科学的课程设置原则、注重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由此,真正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育人作用,确保理工生在专业技能、学术研究、文化底蕴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现阶段,大多数理工院校都展现出“重理轻文”的教学问题。

在具体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教学的功利性倾向。

过于注重专业教学、而对文化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理工生人文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出现汉语水平不高、文学素养过低的现象。

而现代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倘若理工院校无法对当下的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建立正确的认识,会不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

因此,理工院校需能对大学语文教学给予重视,并能科学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并将其归纳到理工院校教学体系中。

一.做好课程定位理工院校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与完善的过程中,需能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客观、全面思考当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能够精准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即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

各企业不仅需要具备夯实理论基础、超强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在乎岗位人才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因此,理工院校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需重视培养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对理工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等进行有效培养与提升。

因此,理工院校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实,对语文课程进行精准定位。

(一)注重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引入研讨专题理工院校在确保做到语文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基础上,需在课程中科学引入研讨专业。

使语文教学与理工院校的本身育人特色产生高度的一致性,不仅使理工生的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还可强化其科研精神与探究能力。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将以“规范、质量、特色”为核心抓手,在总结“综合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绿色指标的学业质量评价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关键,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抓常规养习惯、抓教学、抓素质保质量。

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积极组织、指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语教学的质量和品位;努力推动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为语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工作措施(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继续组织组内教师对《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基本要求》《中小学基于学科标准的命题测试框架》等进行专题研讨,根据教研组、备课组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深入研讨,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加深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为即将到来的新的课标和教材的施行做好理论准备。

(二)创新教研方式,提升学科教研品质。

1、立足课堂,专业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

本学期教研组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学习区级视频直播课,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听课,积极参与评课,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讨,继续开展听、说、评、讲等教研活动;各备课组本学期按照备课组计划表的安排,探讨语文阅读课、写作课、名著导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学习课的教法、学法和评课标准。

2、利用网络,强化交流。

利用网络教研的形式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语文教研的集体智慧,营造浓厚的语文教研的氛围。

集体备课是上年度我们语文组的优良传统,不能流于形式。

本学期要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首先备课组长思想上要重视,措施要到位,其它老师要紧密配合,讲究求真务实,对各种课型都要进行研讨,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总体思路思路。

让教师沿着“备课——评议——修改——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和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摘要:大学语文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实际课时安排的有限性,形成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突破困境,很多教师和学校不谋而合,寻找出一条有效路径——大学语文教学专题化。

专题化教学应及时适应形式所需,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编写配套教材,建设网络课堂,改革考试方式。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专题化;课程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新学科、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随着各学科的日益交叉与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日益精细和特色化,越来越多的新课程走进大学课堂。

推陈出新本是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有了新课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老课程。

作为“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被边缘似乎也在情理。

单从课时上来讲,纷纷从原来的三四周时减为2周时。

大学语文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方面大学语文要传播古今中外无数经典名篇,所谓“语文真大”;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被压缩的课时,又所谓“我真小”①。

为解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时而生,即用一个专题带多篇课文的教学形式,以打通古今,融合中外,增加课堂容量。

一、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正逐渐成为大学语文界共识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全国各地类似这种提法的不乏其人,也有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②,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1],其共同的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信息量的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特别是教材的大容量,上百篇美文,若还像如中学两课时学习一篇文章的做法,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课堂的需求了,“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相对较‘大’而‘深‘。

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得。

同时将之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老师有很大选择空间,不必都教,也不指望学生百分之百掌握,但希望这个教材时时取读,总有所得”[2],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割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4],以实现一堂课学习多篇课文,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

随之,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进而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南通大学从2004年始进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尝试[5],湖北经济学院也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本学期开始,承担我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新闻传播学系开始对语文课进行改革,推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

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课文融合到十二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

‘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道德经》与道家文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教学篇目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每一个专题都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的知识一步步拓展。

学生使用的教材也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6]。

很多学校都成为专题化教学的受益者,一致认为“这种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解决课堂沉闷、课时量不够等诸多问题”[7]。

二、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纵观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个体教师或整体学校,目前共同的层面是立足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与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改革仅限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仅限于对徐中玉版,或王步高版,或后来的陈洪版大学语文教材的二次专题化,并没有深入到整个课程建设的高级层面。

即没有从学科定位、教材、网络建设、考试改革等的整体上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专题化教学改革。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有的学校对教师使用教材有严格的限制,必须是某些出版社出版的方可使用,限制了部分学校进行教材的整体改革。

有的学校师资队伍尚弱,还没有力量编写出一部能体现专题化教学思想的高质量教材来。

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统考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专题教学等。

针对教材制约问题,认为:(1)高教社可充分调研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组织专家力量编写相关教材,进行课程建设,为学校大学语文的深入改革创造条件。

(2)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搞一刀切,支持学校老师自编教材,进行学校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或联合同层次的几所学校,用几所学校的力量解决教材编写等课程建设的质量问题。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专题化教学尝试。

前期改革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也专限于对原有教材的重新整合与梳理,且每个老师专题化的渠道和方法都不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是,各个班教学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网络课堂建设不便统一开展,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到了语文考核更不知如何兼顾。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团队达成共识,认为应倾全体教师力量编写一本专题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一个专题化教学网站,进行专题化教学考试改革和研究。

新教材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写体例完全按照专题教学要求进行选文。

除了兼顾经典文质兼美的特点外,更注重各篇文章的内在
专题联系。

而且,专题的设置针对一个学期17个教学计划周安排了17个专题,一周2课时一个专题,便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落实。

17个专题分别是:
1. 风雅精神·比兴传统:从《诗经》起源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文学传统。

2. 香草美人·寓有兴寄:从屈原楚辞发端的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文学成就。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积极入世精神。

5. 来自底层百姓的歌唱:汉乐府以来文人作品对底层弱势百姓的人文关怀。

6. 廪实知礼·商业都会:经济社会特色,商业经济思想。

7.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特殊的人,一篇篇富有人情人性的锦绣华章。

8. 山水田园·人类至朋:人类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9. 月亮是文人的醉眼:自古以来文人与月亮的情结与诗意表达。

10. 诗歌巅峰·诗坛巨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对比研讨。

11.问世间,情为何物:古今爱情名篇,文学永恒的主题,人类至美的体验。

12. 歌咏宋词·陶情养性:至美宋词,妖娆天下。

舞动的音符,都是词人驿动的词心。

13. 五四精神·民间启蒙:新文学新文化的呐喊,要将黑屋子里的人们催醒。

14.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文人与文人、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与精神传承。

15. 信仰与人生: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16. 女性世界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成果和对女性文学的影响。

17.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的实用问题运用。

17个专题以文学史为经,从文学起源《诗经》,历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到现当代诗文,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便于帮助学生梳理文学
史,培养学生的文学史观。

以人文素质目标为纬,专题安排有侧重文学史的,比如专题一、专题二,追索传统,在文学史中走来回。

有侧重文体的,如专题九、专题十,一个诗歌专题,一个宋词专题。

还有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的,如专题四、专题五,培养学生有所担当,关注社稷苍生,百姓民生。

另外,爱情、友情、女性问题等,也都单独编排专题,可直接用文人的榜样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