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的对比
明代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园林对比分析
明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对比分析第一部分:建筑举例,中国(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紫禁城)外国(佛罗伦萨主教堂,卢浮宫)中国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境内房屋的布局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
北房为正厅,是起居、会客、祭祖的房间;东西厢房和倒座是居室。
院落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一般为1:1.4至1:1.6;院落宽度和建筑高度之比约为1:1.8至1:2。
在居室的分隔上,一般采用“三破二”的做法,即将三开间的房屋从正中隔开,成为两个一间半的房间。
每个房间除去一个顺山炕外,尚有足够的活动面积。
大型住宅则采用“一明两暗”的传统分隔形式。
室内顶棚多作在高窗以下位置,使屋顶空间可以充分利用。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外国佛罗伦萨主教堂——建于1334年—1420年穹窿坐落于高达55米(180英尺)的鼓座之上,八边形对边跨度42米(138.5英尺),拱矢高度超过30米(100英尺),呈柔和的尖拱形状。
拱壳分内外两层,中间的夹缝藏起一条通往穹隆天顶采光亭的通道,总计463步台阶。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
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
全长680米。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将原先的哥特式“口”字形建筑改建为文艺复兴式样新宫殿,保留了意大利式的壁柱、檐廊,运用了雕刻品装饰手法。
第二部分:对比分析1.形态不同:明代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平行于地面沿着水平方向展开,展开的方式不是一个单一建筑的体量扩大而是以群体性的建筑进行扩大,按照中国传统的秩序形成建筑群落。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空间形式是向上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追求建筑单体量的扩张,以单个建筑来增加空间的高度和跨度,让建筑最大限度延申。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形自由,富有动 感,追求富丽的装 饰和雕刻,并注重 强烈的色彩反差。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1、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 采用的是木结构,而 西方古建筑却更多采 用的是石材。
木制建筑 VS 石制建筑
2、建筑屋顶不同
---屋顶的构造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 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建筑的屋顶构造则为 拱券、穹顶。 中式屋顶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 而西式屋顶的构造方式庞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 技术和人力。
---屋顶的造型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 檐赋予了屋顶丰富的造型,或轻盈、或朴实、或 威严。
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 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
中式屋顶有多种造型,以等级为基准,有硬山顶、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Chinese hipped roof)等。 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 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对比共24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建筑的对比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建筑之性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属于实物结构上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
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中西方某一特定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进而明确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都产生了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在建筑、造船、制瓷、纺织等诸多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后波及至欧洲各国,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一、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建筑中国明代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都是在继承早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杰出的建筑作品。
(一)享誉世界的中国宫殿——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兴建,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已历尽沧桑,却依然可见当日的壮丽与辉煌。
故宫的建筑外围构成一个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矩形,矩形平面内,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 2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14世纪后, 腐败的教会利用基督教为他们的权利扩张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因而对基督教产生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 由于商业经的发展,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 发现了许多的现世生活的乐趣, 对苦行生活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人们意识到1000多年的基督教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苦难也是个悬案。
他们从上帝那里空手而归后, 便返回人间寻找出路。
具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 又怀念起古希腊人的自由生活, 开始像古代人那样追求世俗享乐, 争取个人生活的健全和完美。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整体的艺术特点即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这个时期的雕塑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艺术家们都按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神。
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
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融合成了精心表现人体美、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
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 全身肌肉处在绷紧鼓胀状态, 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的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
其创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们创造了一尊又一尊完美的人体雕像,一次来肯定人多存在,赞美人的力量。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仍取材于《圣经》,但他们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得热爱。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使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
在艺术处理上,雕塑家们以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求实精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的写实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等,使雕塑艺术无论在圆雕还是浮雕方面都达到古典艺术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班级:园林五班姓名:付思桦学号:20121996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12至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宗教建筑,其特色为“高”、“尖”。
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变为宫室。
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豪华,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外加很多精美的饰物。
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
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也采用这种作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代表作梵蒂冈宫梵蒂冈宫位于圣彼得广场对面,自公元14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教皇的定居之处,数百年来已几经改建。
梵蒂冈宫内有礼拜堂、大厅、宫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
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过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经堂。
西斯廷小教堂素以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这些出自于艺术大师之手的绘画,内容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美学-明代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ニ)论理性和科学性
特点:北京故官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 筑都有较强的秩序感形式严谨、结构精准 但两者在思想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北京故宮 中轴对称的布局既代表帝王的意志也是儒 家即等级思想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 建筑崇尚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中世纪哥 特式的神秘和宗教性质提倡个性解放在结 构、造型的设计上结合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特别是力学、透视学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 念古代皇帝即为“天子”象征至高无上 的权利。广泛意义上讲,“天”就是自 然。“天人合一”说明人与自然在本质 上是相通的因此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而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则 是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人造物应该以人 为本人的需求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受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注重 “气”和“神”,西方艺术重视”形” 和“色”。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的的潘道菲尼 宫一墙面作灰处理、大 和墙角却用粗环的条石 处理:立面没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但 窗框贴着薄壁柱窗上三 角形与弧形山花交替出 现,以增强肌理效果和 的律感。
中国明代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璃瓦屋 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 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 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 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址 面。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 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中国明代
(1)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及三和四 倍数的8和9的数字运用体现建筑的 规格及主人的等级,如:故宫是皇 帝居住的地方,门每为九九八十ー 个,王爷家门钉最多使用八九七十 二个。 (2)民居建筑的木构架艺术、技 术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 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 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 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 民居砌墙。
中西思想的碰撞——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从设计 风格上看 ,明代宫殿 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都具有 比较严格 的形式 ,体现出统一 、严 谨 、理性的视觉效果 。但 两者所蕴含 的设计 思想和文化意 蕴又有所不 同,明代宫殿的 规整 、宏大是传统 理学思想和至 高无 的皇权体现 ,而文艺 t z 复兴时期建筑更 多的是一种人文 主义精神 ,具有更 自由、科 学的设计思想 。因此 ,在艺术表 现上 ,欧洲文艺复必 时期建 筑的科学性 、人文 性要高于 明代 宫殿建筑 ,而 明代宫殿则显 出更强的政治性 和精巧性 。
艺木论坛
中西思 想 的碰 撞
— —
中国明代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比较
刘玉磊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 0 6 10 5
摘 要 : 中 国明 代 与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处 于 同 一 时 期 ,都 为人 类 创 造 了无 数 艺 术 瑰 宝 , 特 别 是 建 筑 设 计 , 各 具 高 超 的 艺术 构
格
究 其根 本 ,艺 术 表现形 式 上 的不 同反映 了 中西 方人思 = 、中国 明代 与欧 洲文 艺 复兴 时期 建 筑 的设计风 格 想性格 的差异 。中国人 向来讲究 “ 中庸之道 ”,群体 意识较 分析
中 国经 济在 明代 发展 繁荣 ,开始 出现 资本 主义 萌芽 , 随着经 济水平 的提高 ,建筑材料 、技术 、工艺等都得到进一 步发展 , 为建 筑设 计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初期 这 的封建帝 王在 土木营造方面 ,继承 了 自秦汉 、隋唐 以来 的贪 求 高巨、宏 阔的文化 传统。 因此 ,故宫的 巨大规模和雄伟气 势 ,不仅是高超 建造 工艺的结果 ,更 是封建社会皇权思想 的 高度体现。在建造规划上 ,故宫严格遵循了 《 周礼・ 考工记 》 中 “ 前朝后寝 ,左祖 右社” 的帝都 营建原则 ,处处体现 出皇 权 的至高无上 ;在区域划分和功能分类 方面 ,故宫体现 出森 严 的等级制度 ;在排 布形式上 ,采用左 右对称 的布局方式 , 但在细部也有巧妙细致的变化。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浅谈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时期宫廷绘画之异同
浅谈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时期宫廷绘画之异同作者:李艺峥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一个时代的艺术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中法两国不同地域的艺术差异更突显出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14至16世纪,法国处于鼎盛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也处于艺术呈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本论文从这一时间段入手,对两国宫廷绘画艺术浅作比较,进一步了解中法两国的社会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宫廷绘画;文艺复兴;明朝;审美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1-01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我国明朝在历史发展上大致处于同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中国在思想文化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动向。
而法国虽不是文艺复兴的领航者,但在文艺复兴中也展示了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魅力。
宫廷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这两个不同国度上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当时两国社会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
两国的宫廷绘画在绘画风格特点上存在相同之处。
构图优美而精致,线条高雅而优美,笔法细腻工整是中国明朝时期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绘画所追求的共同风格特点。
原因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这一历史时期两个地域的宫廷绘画都是围绕着帝王和皇室贵族的生活而进行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创作,功用多为迎合帝王皇室审美口味。
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的王室贵族,他们效仿意大利的王室贵族的奢侈生活,追求风雅和高尚的艺术品位,要求艺术品品位高雅、细腻、工整。
中国明朝宫廷人物画在艺术内容上有鲜明的御用美术性质,人物画创作上则强调协调上下、雍荣华贵、细腻工整,并强调思想统治的宣教功能。
两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不同。
法国文艺复兴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转折点,领导者的开化和王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经济飞速发展,这是发生文艺复兴的首要前提。
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导展开的,人文主义宣扬个性的发挥,追求现世的享乐,强调人的本性意志与情感。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对比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的潘道菲尼宫—墙面作抹 灰处理,大门和墙角却用粗琢的条 石处理;立面没有柱式,但窗框两 侧贴着薄壁柱;窗上三角形与弧形 山花交替出现,以增强肌理效果和 韵律感。
塔尔努夫市政厅——波兰
意大利城鸟瞰
中国明代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屋 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 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 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 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 面。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 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三)“天人合一”与“人本主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古代皇帝即为“天子”,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广泛意义 上讲,“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说明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而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则是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人造物应 该以人为本人的需求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注重“气”和“神”,西方艺术重视“形”和“色”。
中国明代
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及三和四 倍数的8和9的数字运用体现建筑的 规格及主人的等级,如:故宫是皇 帝居住的地方,门钉为九九八十一 个,王爷家门钉最多使用八九七十 二个。
中国明代
民居建筑的木构架艺术、技术,建 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 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 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 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 民居砌墙.
第三部分
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明代是我国设计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初期与末也有很大的不同。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 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变革,从迷信“神权”到追求“人性”,开启了人性解放的大门。通过对特定 时期典型建筑的对比,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性,中国设计师应该认清差 异,去粗取精,吸收西方设计思维的精华,使本国设计在创新性和人性化方面得到突破,使其在国际舞 台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小议明朝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陈设艺术(1)
同一时期中西方的室内陈设小议明朝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陈设艺术14世纪—17世纪是中国明代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继周朝,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盛世。
在这个盛世的期间明代的室内装饰与陈设都已形成独特的格局,并产生了对后世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在西方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它对当时欧洲的建筑、室内装饰、室内陈设的改变与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那么这个同一时期的两个地区的室内陈设会有什么有趣的联系与区别呢?让我们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一看。
风格特征中国的文化从汉代以来就推崇儒家学说,所以文人们推崇儒雅、古朴、清新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时的室内陈设。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是以木结构为主,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起到围护的作用,室内空间较大,运用格扇门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对空间进行多种划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当柱,斗拱加以美化,并以中国字画和陈设艺术品等作为点缀,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到明代形成了中国建筑室内固有的传统风格样式。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描绘细致、丰裕华丽的风格,以及稍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那种曲线优美、线条流动的风格常在居室装饰及家私陈设中出现。
这种风格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
文艺复兴风格样式的装饰装修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将文化艺术的中心从教堂、宫殿移向了广大民众,以及在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再认识的基础上具有古典样式再生和充实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装饰讲求丰满、完美,不露瑕疵。
装饰花纹繁杂,图案美观。
可以说整个装修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由于该时期的文化交流而相互融合,使之变得更具有广泛性,较当时大多数欧洲人推崇,但因其过于强调整体的艺术性和协调性,近代装修中已经罕有运用。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2.3. 2222.3. 22Tues day, March 22, 2022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9:5 7:4019: 57:4019 :573/2 2/2022 7:57:40 P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2.3.22 19:57:4 019:57 Mar-22 22-Mar-22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
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 March 22, 202222-
Mar-2222.3.2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2.3.2219:57:4022 March 202219:57
西方建筑内部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神的雕刻或雕 塑,体现的是对神的崇拜与信仰。
5、空间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 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北京故宫 VS 巴黎卢浮宫
小结
总的来说,西方古代建筑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宗教引 导着世俗;中国古代建筑则以家居和皇宫为主,世俗改 变着宗教。两者个性鲜明,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随着 历史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相继 投入使用,中西方建筑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两者在现代日益趋同。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家具的对比研究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家具的对比研究作者:苏子杰彭嵘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12期关键词:明代家具;文艺复兴家具;比较分析家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之一,它的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反映了各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同时,它也与该地区同时期的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彼此融合,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性质、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促成了两者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中国明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大致属于同一历史阶段,两种不同风格的家具形式更是中西方家具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对比分析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设计形式、造型、选材、装饰纹样与审美趣味。
1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家具的缘起与发展1.1 明代家具的缘起与发展明式家具是在宋元两代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工艺、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1]。
明朝社会安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手工业较为发达。
江南私家园林兴起,部分明代文人也热衷于家具的设计与研究,赋予了家具淳厚的文人气质和艺术品味[2]。
同时《天工开物》《髹饰录》《长物志》《鲁班经匠家镜》《遵生八笺》等理论书籍相继出版,指导了明代家具的设计与制造。
此外,明代商贸发达,大批从南洋输入的优质硬木,为明代家具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明代家具产业的繁荣与兴盛。
明代家具产业兴起于洪武,发展到嘉靖至万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家具产业规模及生产技艺也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明代家具,用料精良,制作精美,不论是美学价值还是工艺水平,都可以被视为明代家具的代表。
1.2 文艺复兴家具的缘起与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兴起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大量的古典元素也被融入当时的家具设计之中。
这一时期西方市场经济繁荣,高贵奢华的艺术风格影响着当时欧洲的家具设计领域。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 “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 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 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 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 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 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 排泄雨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 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于建筑物上 施彩绘是中 国古代建筑 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建 筑物不可缺 少的一项装 饰艺术。
它原是施之于 梁、柱、门、 窗等木构件之 上用以防腐、 防蠹的油漆, 后来逐渐发展 演化而为彩画。 古代在建筑物 上施用彩画, 有严格的等级 区分
仙人走兽
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骑凤仙人凤, 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单数), 9为最高 依次是: 龙, 凤, 狮子, 天马, 海马, 狻猊, 押鱼, 獬豸, 斗牛。
人类在世界上生 存繁衍,最离不 了的就是房子。 中西方不同的文 化背景,造就了 具有不同特色的 建筑。
那么,中西方的 建筑,到底各有 怎样的魅力呢? 我们今天就从以 下三方面说起
在材料方面的差异 在细节特色方面的差异
在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基 本上西方都是以砖石 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 造的,属于砖石结构 系统。诸如古希腊的 神庙,古罗马的斗兽 场、输水道,中世纪 欧洲的教堂……无一 不是用石材筑成,无 一不是这部“石头史 书”中留下的历史见 证。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与制的封建体制下,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物无论亭台楼榭还是桌椅板凳, 无论是装饰屋顶门窗还是建筑群体的装饰这都 是有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等级观念强烈的封建体制也刚好反映在 了当下建筑的细节特点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的美术作品差异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的美术作品差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在历史时间上属于同一时期,它们在中西艺术史上都具有代表性,且对后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朝在美术题材、表现形式、造型、色彩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与不同之处,这种中西对碰的异同主要是由中西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习俗、审美及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怀所致。
本文通过浅析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朝在美术作品上的差异,希望能给现代艺术家、教育者以启示,给现代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带来新思路。
标签:文艺复兴;明朝美术;中西美术差异1.文艺复兴与明朝历史背景的对比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瓦解了长达千年控制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艺术家在这场浪潮中开始怀疑和推翻中世纪神学,提倡尊重人权、解放人的思想,主张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
中国明朝是1368-1644年,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立国,明朝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发展,经济较繁盛,社会风气逐渐从俭朴到开始出现奢侈情形;文化方面:由于明朝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再加上朝廷对文化的重视,明朝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大量的民间书院也涌现,用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在美术绘画代表人物方面,它们分别出现了各自代表的画家。
文艺复兴有“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明朝有“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2. 美术题材的对比意大利从中世纪一直到17世纪,几乎所有的美术题材都是以宗教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倡导,美术题材方面明显具有了世俗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更加人性化。
圣母玛利亚形象是最为被画家喜欢和用来描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作品与中世纪圣母作品相比,明显的具有了凡间的人性、母性的特点。
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与圣婴》,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二、选取世俗的人物形象为绘画对象。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的建筑屋顶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的美学追求,更展现了各个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水平。
本文将以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为主题,从建筑屋顶的形式和风格、建筑材料的选择、屋顶技术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西方皇家园林中的建筑屋顶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各有特点。
西方皇家园林中的建筑屋顶常见的形式有尖顶、穹顶和拱顶。
法国凡尔赛宫的建筑屋顶多采用尖顶形式,尖顶的设计使建筑整体呈现出高大、雄伟的感觉。
而在中国的皇家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屋顶形式有歇山顶、攒尖顶和飞檐顶等。
歇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屋顶形式,它的特点是两边倾斜而中间平坦,形如一座小山。
攒尖顶则是由多个尖角顶出现在一个屋顶上,形状有点像层叠的尖锥。
飞檐顶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屋顶形式,其特点是屋檐外延,如有飞舞之状。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皇家园林中都有讲究。
在西方,常见的建筑材料有石头和砖块,这些材料可以用于建造坚固耐用的建筑屋顶。
而在中国的皇家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木头和琉璃瓦,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能营造温暖和谐的建筑风格。
屋顶技术和结构在中西方的皇家园林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屋顶常采用建筑梁柱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支撑屋顶的重量并分散荷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而在中国的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常采用木结构,通过榫卯连接,梁架承重,使得建筑屋顶能够承受重力荷载。
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屋顶的形式和风格、建筑材料的选择、屋顶技术和结构等方面。
西方的建筑屋顶常采用尖顶、穹顶和拱顶等形式,并选用石头和砖块等材料。
而中国的建筑屋顶常采用歇山顶、攒尖顶和飞檐顶等形式,并选用木头和琉璃瓦等材料。
建筑屋顶的技术和结构在中西方也有所差异,西方的建筑屋顶常采用梁柱结构,而中国的建筑屋顶则常采用木结构。
通过对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点,丰富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浅析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比较研究
引入廉政文化 . 坚持制度和文化的融合 , 通过“ 制度反腐”J
和“ 文化倡廉” 达到相融相生 在分公 司. 如果说企业管理制度 J
是 让 想犯 错 的人 没 有 机 会 或 少些 机 会 犯 错 .那 么 企业 文 化 就
尼
一
服 饰 仍 是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通 过 分 析 比较 中 国 是让即使有机会犯错的人也不愿意犯错 多年来, 分公司抓教 l
1 . 明 代 服饰 文化 背 景 中 国各 朝 代 服 饰各 有不 同 . 但 无 论 怎 让“ 廉政 ” 的 举 措 真 正落 实 到 各 项 具 体 实 践 中 . 通 过 建 立廉 政 l 样变化 . 服 饰 都 受 到 当时 的法 规 制 度 和 民风 习 俗 的影 响 公 元
中, 以文化的力量 和影 响感化人 、 约束人 . . 分公 司抓制度规范 , J
、
内领先 的煤层气技术工 艺体系: 坚持经营模式创新 , 加快推进 【
完善规范化、 集约化、 信息化管理: 坚持党建工作创新, 着力抓 l
与 中 国截 然 不 同 公元 l 4世 纪 到 1 6世 纪末 . 一 场 由 意 大 利 起
源 的 资 产 阶级 文 化 运 动 . 使 一 些 新 兴 的 资 产 阶级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好“ 五项工程 ” ( 塑心工程 、 领航工程 、 提素工程 、 清风工程 、 强 :
多 表 现 为无 省道 线 与 其 他 结 构 线 . 使 服 装 呈 现 出 自然 下 垂 的 效果 : 纹饰对称 整齐 . 倾 向于端庄 、 平衡; 整 体 造 型 在 行 走 时 可 以随 步 而 动 . 随风 而 扬 . 充满 飘逸 的律 动感 。 2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服 饰 造 型 。 与 明 代 的 宽 松 自然 、 对 人 体 的 掩 盖 而 着 重 表 现 服 装 的色 彩 图 案 不 同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 服
中西方古建筑发展及差异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人对建筑的本质看法:建筑形式总是让人被动地接受,而关于建筑的本质看法只能意会于心,而本能经常发现于 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人们知道要恰当设计一个建筑物的维度,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比例。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现身,有时建 筑形式的完美性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偏爱的形状。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式、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 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 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 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 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 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 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建筑 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 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 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 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 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 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 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 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纵观我国的建筑史,他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夏商时期是这个体系的萌 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产生了。到了周代和春秋战 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 从周制。秦代和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两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 章宫等,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文化的繁盛,国力的 强大,使唐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在公元7世纪中晚期至8世纪中期的盛唐,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至于 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的建筑,则上续盛唐之余脉,下启不同之风格。其中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 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进入延续600余年的明、清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和世界潮流相悖的价值取向,使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 中华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没落。但落日依然辉煌,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北京紫禁城,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天 坛,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 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 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幻想与理念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 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人在造型方面,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的对比放眼世界建筑史,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七个主要建筑体系,这些体系所使用的主体材料不外石、木、土三大类。
其中,古埃及建筑、古代欧洲建筑、古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以石为主;而使用木材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建筑。
如今,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建筑体系。
他们当中,又以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就也最为辉煌。
东亚建筑体系以古代中国为中心,影响遍及亚洲东部众多国家,如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做个体系的建筑既有统一风格,又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东、西方建筑特色鲜明、各有不同且时间延续都很长,下面我就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为出发点,通过时代背景,宗教与代表建筑,建筑技术、结构与施工,建筑类型与服务对象,建筑装饰,建筑师及著作,园林,建筑体量、空间与造型,感性、理性与理论传承,建筑与环境关系等多方面的阐述与对比,总结两者的特点,让我们以小见大,了解东西方建筑史的不同。
1时代背景“文艺复兴”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本意为再新或复兴。
13——14世纪,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悄然崛起。
在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知识分子开始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才是文明发达的典范。
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鼎盛。
在这期间,人们力争通过“复兴”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来发扬新的时代精神;以人性的复苏来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禁锢一切的统治。
提倡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鲜明宗旨。
这场运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对人类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和再生创造。
中国明代1368~1644年,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
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奉行“明教”,后国号为“明”,起初由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其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后定都北京。
2宗教与代表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标志,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
佛罗伦萨在13世纪是意大利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之一。
1293年,行会发动起义,把封建贵族完全摒弃在政权之外。
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市政当局决定新建“和市民的财富相称”的主教堂,并将其名正式定为“圣母百花大教堂”。
虽然欧洲奉行是基督教,但他们没有提到宗教的热情。
大教堂在1296年动工,平面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形,但已突破教会的禁制。
它的圣坛被设计成八边形,其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高42米多一点;而圣坛的东、南、北三面又各凸出大半个八角形祭室,这样一来,整座建筑便明显带有以圣坛为中心的集中式教堂的特点。
此外,圣坛上部还建有一个明显具有拜占庭风格的穹顶。
这又是一个重要而大胆的创新。
其设计师伯鲁乃列斯基为这座主教堂的穹顶呕心沥血,主教堂完工时其已去世20余年。
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建筑师的越久纪念,人们把他的墓穴恭恭敬敬的建在了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地室下。
伯拉孟特与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从局部吸收古典元素不同,其作品从整体上,结构上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精神。
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建筑很感兴趣。
在罗马伯拉孟特的建筑表现出一种气魄宏大的古典风格,对此后意大利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坦比哀多”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作,是小神庙的意思,据说其设计灵感得自罗马的威斯塔神庙,但成就远比后者高,充分表现出人文主义者对神圣感、对完美和统一性的追求。
它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小——教堂位于罗马修道院的院子里,其中心部分的直径只有约15英尺。
第二个是细部对古典柱式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建筑下部的外圈由16根古罗马托斯卡那柱围成,其形状比多立克柱细巧精致,简朴的风格非常适于小型建筑。
教堂上部为穹顶,由一圈柱栏围绕。
上下两部分之间是装饰性浮雕,它们表现的虽是基督教仪式所用的器物,造型却仿照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装饰风格。
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北长961米,东西长753米,四周围绕10米高的宫墙,城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
紫禁城是一个由许多组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靠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组合起来的庞大建筑群,其格局延续了自周代以来的“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之制。
北京紫禁城充分体现了明清建筑群体结构空间组织的高超艺术。
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按顺序为大明门、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三殿、御花园、神武门等。
作为紫禁城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形成了起、承、转、合的漫长而完整有序的空间序列,通过起伏、收放等变化和建筑尺度的对比映衬,成功的突出了太和殿的巍峨壮丽,营造出皇权至上、无以复加的氛围。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
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环抱合围的环境,期间散布着十三座明代帝王的陵墓。
这十三座陵墓在天寿山区各依地势,分别选择山峰作为依靠。
明十三陵具有很多创新性的设置,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为了整个陵区设置了神路。
这条神路原本为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所建,但后来成为了整个陵区共用的神路。
神路从石牌坊起,向陵区内依次设置大红门一座、华表两对、碑亭、石像生十八对(其中包括十二对石兽,六对石人),最后通过一座棂星门进入陵区。
石牌坊采用汉白玉石雕砌而成,其上原有彩漆绘制的图案,今已不存;大红门是十三陵的正门,其两边原建有围墙并派兵把持,碑亭也是最先为长陵所建的。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欧洲建筑大多石材建造,主要是神庙和教堂,神权佛罗伦萨主教堂 坦比哀多色彩浓厚,人们总是希冀它们能屹立万世而不朽。
因此其施工往往精益求精,不计时间与工本。
有的教堂往往建筑上百年。
而中国建筑更多的是追求服务于现世人生,宗教色彩没有西方那么浓烈,中国建筑往往用木材,因为木材很容易毁于火烧、水浸和虫蛀,所以人们知道它们会老去腐朽掉,并不会花太长时间去完成。
偌大的紫禁城才画十几年就完工了,这其中还包括准备材料的时间。
明十三紫禁城平面图3建筑技术、结构与施工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木材,代表建筑主要是宫殿、坛庙等官方建筑,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等。
运用榫卯结构的穿插结合。
柱梁承重的建筑结构体系使得建筑在地震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在震波将墙体摧毁的情况下往往能做到“墙倒而屋不塌”。
明代制砖技术娴熟,民用建筑广泛采用砖砌,万里长城主要为明代修建的,大量用的是烧结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石材是主要建材,建筑多以墙体为承重结构。
石材抗压能力杰出,而抗剪和抗弯能力极差,建筑师往往扬长避短,用石块砌筑的墙体来作为主要承重构件。
建筑师在结构和施工上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如混合应用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头,上层用砖;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等。
他们还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成果运用到建筑实践中,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新的施工机具等。
例如:为了突出穹顶的形象,伯鲁乃列斯基设计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
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这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鼓座的墙厚达4.9米,但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穹顶的重量和侧推力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其采用的办法是: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圆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结构,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
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而且也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
4建筑类型与服务对象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
认为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人的世俗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城市公民的商业利益、军事防卫和生活日用服务。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类型繁多,市政厅、行会大厦、交易所、广场以及为贵族营造的别墅、府邸、园林等世俗建筑大量出现,其设计业纷纷世俗化,拉近了建筑与人的距离。
中国明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的晚期,宫殿、坛庙、园林等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在封建社会,皇权与阶级观念很浓,好的建筑多为上层阶级服务,广大百姓还是住简陋的房屋,建筑处处体现着等级制度,如:色彩规制、房屋顶规制、建筑体量大小规制、建筑开间与进深以及建筑装饰等等。
5建筑装饰文艺复兴建筑装饰上的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壁面装饰的处理上。
其手法有三种,一是利用透视绘画来扩大建筑的空间感,二是室内壁面广泛采用浮雕,三是追求繁复华丽、富有寓意的装饰图案。
建筑、雕塑、绘画这三种造型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历史上最完美的结合。
中国明代雕塑主要有石雕、木雕与砖雕,往往作为建筑的配角服务,常常作为小品出现。
绘画主要是山水水墨画,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实,画中往往寄托作者的寄情山水或感时伤怀的思想。
建筑、雕塑、绘画往往体现着等级制度,联系不比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往往也是绘画师还是雕塑师,而明代则不然,他们往往不具备多种身份的本领,往往是单面手。
文艺复兴的家具往往大气,披金戴银,富丽堂皇;明代家具往往木质,古朴典雅,多为名贵木材精雕细琢而成,收藏价值极高。
6建筑师及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也有很大发展。
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全本在佛罗伦萨被人文主义者发现并受到极大的重视,人们随之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掀起了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就的热潮。
阿尔伯蒂撰写了对后世影响甚大的《论建筑》;帕拉第奥出版了古罗马建筑测绘图集和《建筑四书》;后者的内容包括帕拉第奥对5种古典柱式的研究和他自己的建筑设计;维尼奥拉则将多年的研究和他自己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写进了他的《五种柱式规范》。
其他的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是集建筑家、画家、雕塑家为一身的大师。
他们的贡献都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建筑创作的繁荣。
在中国明代建筑师往往由政府官员担任,设计建造。
蒯祥、吴中、阮安等是明代都城和宫殿的规划与建造师。
明代“御敕”宗教的建筑师有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等。
明代民宅与私家园林的设计师有卢溶、计成、张涟等。
流传后世的有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7园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早期为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用大理石、花岗岩等对齐雕刻,出现了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
如具有典型的英国式庄园府邸风格的哈德威克府邸花园,其周围的花园有水池、喷泉和花坛,修剪成几何形状的灌木篱与建筑的严谨相呼应,杂花和自然生长的树木则点缀其间。
明代皇家园林主要是太液池,少有建树。
私家园林则有了很大发展,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江南则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一带为多。
其园林布局往往是采用主题多样、隔而不赛、曲折萦回、余意不尽、远借邻借等手法,水面往往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