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一、引言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其中《平均分》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通过这一教学单元,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值,并应用平均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平均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引入、讲解、练习和检测等环节。
引入部分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应该清晰地解释平均值的概念,并提供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练习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环节则可以通过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知识点在《平均分》这一教学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平均值,理解平均值的概念以及运用平均值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反思1. 亮点教学中的亮点在于引入部分设计得比较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讲解部分,教师使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练习环节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不足之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有些学生对平均值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示范和练习。
第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际运用情境,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四、改进建议1. 增加实际应用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值的概念,可以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市场调查或班级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多样化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解和练习,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精选】
《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果、圆片、水果图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体验平均分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分过东西吗?生齐答:分过。
师:现在这里有6个桃子,想把它们分成二堆,你们愿意帮老师分一分?生:(个个激情高昂)愿意。
2、动手操作,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师: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的6个苹果圆片代替桃子将它们分成二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堆一个一个地分,每堆分3个苹果。
生2: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堆,再拿3个放在另一堆。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有大部分学生)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1:我想口诀二三得六,我就知道每堆是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2×3=6,就知道一堆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6除以2等于3,就知道一堆是3个。
生4:我想到3+3=6,就知道一堆是3个。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分?生1:这样分,两堆是一样多,比较合理。
生2:这样分很公平,两堆就同样多了。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6个桃子,按你们刚说的公平的分法,分成3堆,每堆是几个?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师:分成二堆和分成三堆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每堆都分得同样多。
师:像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二、巩固平均分的含义3、看主题图,用“平均分”说一句话。
师:同学们刚才动手分了苹果,电视屏幕上的小朋友也在分东西,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善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如何能够上一节“形神兼备”的数学复习课呢?接到任务后,我正在州学院学习,就此也与一些老师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较好的思路。
若上简洁的单元复习课,很简单造成概念的累积和习题的排列。
我个人认为,既有数学的思想和味道,又有我校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的特点才是一节好课。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同学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
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几道基础题,并重点考查4~6号同学。
让同学在讲解中注意数学的依据,在使用判定时关键要找到截线和被截线。
实现了数与形的说理,也进一步让同学理清了判定与性质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其次个环节,我结合典例通过识图,让同学观看、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恰当的使用了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再与平行线所得角的有机结合充分的进行分析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变式训练中我实行了对学的方式,注意思想方法和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同学中师傅给徒弟点拨和纠错,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终的综合训练没有完成,说明同学力量不是很强,平常的训练不到位。
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不足如:同学对推理过程的完成方面还不够娴熟,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的恰当使用与平行线的综合问题应用还不娴熟。
另外本堂课依旧受框架的影响,“形”到位,但课堂教学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渗透的还不是很到位。
“神”方面差点火候。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二上周我的公开教学课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后我感到很纠结。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分》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
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
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篇2《平均分》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反思在完成《平均分》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通过春游的情境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实际应用。
2.实物操作加深理解:利用小棒、圆片等实物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平均分的实践。
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了更多的思考。
二、不足之处1.语言表述需更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某些语言表述过于冗长或不够精确,可能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扰。
今后在备课时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练和精准。
2.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在进行实物操作时,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和监督。
3.拓展应用不够充分:虽然设计了拓展应用环节,但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今后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充分展开。
三、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语言:在备课时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
2.加强操作指导:在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和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正确操作。
3.拓展应用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拓展应用环节能够得到充分展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机会。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拓展应用的难度和广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小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精选3篇)
小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精选3篇)小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平均分教学反思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
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
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6篇)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
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
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分》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
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科技园,分糖、分果冻、分橘子、分矿泉水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糖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平均分》教学反思2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 1》教学反思
《平均分1》教学反思《平均分1》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虽然能够正确进行平均分,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学生在进行平均分操作时,容易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分物体时,没有做到完全平均,或者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发现部分小组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加强对平均分概念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平均分概念的讲解,通过实例、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作用和意义。
强化平均分操作的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平均分操作的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我会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同时,我会加强对小组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对《平均分1》这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我也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活动一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动物分食物的情境,然后依据大熊猫提出的问题“怎样分竹笋呢”先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合理吗?公平吗?小朋友马上就意识到,两个大熊猫要分的同样多才公平。
我把“同样多”三个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我设置了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关键是不是做到分得同样多。
活动二,设计了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三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能分得几个桃子?教师引导学生把桃子的数量转化成圆片的数量,让学生先动手分一下手中的圆片,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还可以怎么样分,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总结出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
之后课件上动画演示平均分的不同分法: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还可以知道,还可以三个三个的分,四个四个的分。
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竹笋后,借助学生的学习用品——铅笔,通过分铅笔,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叫平均分?更深的感受什么是同样多。
活动二之后我继续利用分铅笔,把8只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两个两个的分,还可以先三个三个的分、再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直接四个四个的分,让学生经历每种分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对比各种方法,优化出比较简单的分法,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法来分。
之后再设计10只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心里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但不会用准确的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两种说法,还有待加强。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3)》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3课时平均分(3)教学内容:教科书P10例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
教学目标: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按要求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包含分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为二(1)班的同学分好了糖果和橘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更加直接的思考方法。
今天他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大家能开动脑筋,帮助他们。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
[板书课题:平均分(3)]二、自主探究(一)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
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生:一共有8个果冻,要求每2个一份。
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生:这次是告诉了我们每份的数量,问分成几份。
之前解决的问题是告诉我们要分给几个人,问每个人分几个。
师:每2个为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就是每份都是2个,2个2个地分。
【设计意图】初次回顾等分(分配),同时对比包含分,从“已知”和“要求”出发,形成冲突,留下印象,便于后期的异同点比较,对两种分物的方法的区分。
(二)自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能帮助二(1)班的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学生有学习乘法的经验,在摆一摆和画一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与乘法有关的规律。
本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选择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局限学生的思维,由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动作表征到图像表征,逐步提升到思维层面,为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三)深入理解。
师:用8根小棒代替8个果冻,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之阳早格格创做
原节课的教教,充分分离教死的本质死计,正在教教中以小组为单位让教死正在分小棒的情境中自决创造:精确每份分得共样多,便是“仄衡分”,正在举止道述“仄衡分”的历程中,使用那样的谈话:“每份是几根?您是怎么念的?怎么分的?”让教死道出自己念的历程,分的要领,培植了教死的谈话表白本领.让教死互相评介,抽小组报告,充分安排教死介进教习的主动性.教死正在晃一晃、分一分、圈一圈、道一道的历程中,感知仄衡分的观念,为教死后绝教习认识除法挨下良佳的前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
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苹果、桃子、为小猴子份香蕉、为小兔分萝卜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有的缺乏。
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度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
我预设能够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实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个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
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仅仅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持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了把40颗糖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有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
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
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教课书上的题;让学生动手进行插花,有几种不同的插法。
使学生通过各种插花的方案,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
进行知识间的转化。
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