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报纸人物专访的采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人物专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纪实性报道,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体裁。现在很多报纸都设有人物专访专栏,目的就是增强报纸的魅力,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同时更能凸显人物专访在报纸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和了解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么它对广大读者来说不但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且也对我们媒体记者素质的提高更是一种挑战。本文通过四个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为怎样成功采写人物专访文本作为参考。
关键词:人物专访采访对象访前准备访问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业余时间里看报纸也成为人们的习惯。各家报纸怎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呢?怎样才能抓住人们的新闻欲来作为自己最大的卖点呢?于是,人物专访这种纪实性报道体裁成为各家报社老总们重点安排采写的体裁之一。
纵览关于人物专访定义、分类的各种说法,尽管各家概括不同,但也有其一致之处:选准人物专访对象,进行专题采访;人物专访的真实性原则不容忽视;人物专访要有现场感,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人物专访是记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题采访写就的稿子,不能和本报专访划等号。但人物专访与通迅却有共同之处,即与消息相比可以较为详细和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惟独不同的是人物专访却有自己的特点——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采写成功的人物专访呢?本文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专访前的准备、专访的访问技巧和采写人物专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新闻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选择人物专访的对象要从是否有新闻价值着手,所采访的人物应是最近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有关系的人,如历史变动时期涌现出的风云人物,某一新闻事件中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外国或外地来访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其他知名人士,获得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一举成名的新秀等。
如何选准人物专访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一篇人物专访的成败,人物专访的对象选准了,写成的报道才具有吸引力,才能有更多的读者群。但是,人物专访不是随便地采访一个人,而是需要经过精心的选择。怎样选择人物专访的对象,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说,选择人物专访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人物:
1、读者非常关注的新闻人物。
众所周知,刘翔是2004年的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为什么读者关注刘翔呢?因为他打破了欧美选手对110米跨栏金牌长达108年的垄断。108年的历史是很漫长的,110米跨栏这块金牌,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梦想得太久太久了,要知道那是对瞬间人类肌肉爆发力极限的最强有力的挑战。正是由于这种极限挑战,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
新闻人物像时代激流中跳起的浪花,记者要善于捕捉住,让新闻人物在自己的笔下,在“本报”上闪烁出光彩。如:八十年代《北京晚报》的专访《钱学森为什么没来领奖?》就及时抓住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在荣誉面前往后退,把中青年科学家推上去的高尚情操。这篇专访发表后,很多全国性报纸纷纷转载,社会效果很好。
报纸刊登人物专访就是要抓住读者的兴趣所向,关注读者所关注的人物,以此来吸引读者阅读,这样才能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产生深厚的社会影响。
2、某一方面的权威人物。
“社会之大,皆人物之能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权威人物,权威人物顾名思义就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最高的知名人士。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面发表的看法具有权威性,这是读者们非常关注的。我们专访权威人物,是记者针对读者提出某方面的疑问有目的地请权威人士对某个重大事件进行解释或发表看法。
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市场换技术”是我们国家的策略,但如今渴望“中国制造”声音也越来越高,在中国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上,就信息通讯这块儿,中国企业表现究竟如何?这就需要这方面的权威人物予以解释。经济时报记者因此采访了中国移动通信制造业的权威人物、学者出身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职司长谢麟振。谢就中国移动通信制造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发表了看法,回答了读者想知道的问题。
3、做出不凡之事的“凡人”。
当今社会名人众多,但有的人虽并不是知名人士,他们却在本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或由于所从事的职业,所做之事引起读者兴趣,或由于特定的行动引起读者的注目,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名人”。
《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位在北京宣武区卖卤煮火烧的“小肠陈”。有读者特地去品尝了“小肠陈”价廉物美的小吃,十分赞赏,致信晚报编辑部,希望《北京晚报》多发这些“小人物”的专访。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在旧社会生活凄惨,今天的“人力车夫”的社会境遇如何?《北京晚报》的专访《“骆驼祥子”的今天——随舞台上的祥子访当年的祥子》,报道了“祥子们”老有所养的情况,体现了其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幸福感。还有在北
京市中山公园养菊快50年的老园工杨明生,为首都人民带来了赏菊的愉悦。《北京晚报》以《秋菊有佳色——访中山公园老花匠“菊花杨”》为题,发了这篇专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1]
以上这些人物并不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但对新闻记者来说,仍是重要的人物。因为新闻人物并不是知名人士的同义语,相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接近性因素更易使这些“小人物”为读者注目。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很大的先进人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常常是读者们关注的焦点。荣获2004年“世界粮食奖”的我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他试验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摆脱了缺吃的窘境。北京军区总医院药械科主任药师孙定人,他制取高纯度的医疗用水(纯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成功,为病人带来了福音。他的成果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军区后勤部党委还给他记了二等功,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的称号。孙定人对药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先进事迹,当然是读者们关注的焦点。[2]
总之,对先进人物进行专访,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公众知名度,让公众了解其在某些领域的特殊贡献和先进事迹;另一方面也对先进人物自身提供一些外在动力,促使其不断进行理论和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贡献更多。通过“人物专访”的手段,提升了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人物专访前的准备
1、尽可能了解并研究同采访对象有关的情况。
采访前,记者尽可能地掌握人物专访对象的有关资料,熟悉专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可以尽快找到沟通双方思想感情的桥梁,在谈话一开始就要造成这样一种气氛,要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个朋友,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对你可以无话不谈,这样专访才有成功的把握。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她以特有的采访能力,以采访世界领袖人物和风云人物而闻名。她在采访邓小平同志时,光材料就看了好几公斤。据资料显示,她采访前每次都像一次“高考”,举凡有关的资料都找来研究,直至烂熟于胸,然后准备几十个问题备用,只有在采访前,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采访中才能从容不迫,在预定的时间内采访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新闻。
如果预先没有研究采访对象,你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就会令采访对象感到你与他的隔膜,就会影响谈话气氛。美国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往往鄙视那些表现出对他们的活动和声望不甚了解的记者。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