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 已讲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水湿内停,积 聚成痰,上扰清窍
5.跌扑损伤
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头目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
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 清窍
2.病位:主要在脑(清窍),与肝、脾、
肾关系密切。
3.病性:虚、实
诊断
眩晕

一、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统 称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站立困难,更重 者可见昏倒。
一、概述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 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
及心脏情况
3. 辅助检查:
(2)、颈椎X线或颈椎CT、头颅多普勒了解椎-基 底动脉情况
(3)、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助于诊断是否为 梅尼埃综合征
(4)、血常规、血液检查,助于诊断是否为贫血
(二)病证鉴别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 可为中风病先兆,中风病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 特征,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扑不 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1)暴怒伤肝,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2)长期抑郁,气郁不畅,化火损伤 肝阴,肝阳上亢
(3)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 上扰
2.年高肾亏 (1)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 盈脑 (2)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仆倒者记忆空白、瞬间即清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口舌歪斜诸症。 中风病人, 以眩晕、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呙僻不遂为特征。
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表现。
眩晕重,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视物旋转, 伴呕恶痰涎, 头痛, 面赤, 形体壮实者。 本方滋阴补肾, 填精补髓, 主治因肾精不足, 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 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
5.若血虚较甚, 面色晄白, 唇舌色淡者, 可加阿胶、紫河车粉( 冲服 );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 病位:头窍, ➢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 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 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夹痰, 上扰清空, 均可 发为眩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 ……甚则耳 鸣眩转”。
5、外邪致病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 虚,…… 人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 眩以转矣”。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PPT课件
30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生姜 ——健脾化痰 天麻 ——平肝熄风
PPT课件
31
5、瘀血阻窍
〔症状〕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 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PPT课件
32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祛瘀通络 麝香、老葱——开窍通阳 黄酒——辛窜,以助血行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以防耗伤 气血
PPT课件 39
病案分析(1)

王某,男,50岁,2003年9月6日初诊。 有肺结核、轻度肺气肿、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胃下垂及慢性结肠炎等病史。仅一 月来,因用脑过度,头目昏眩,耳鸣, 恶心欲吐,只能闭目安睡,不能转侧起 坐,形体消瘦,进食甚少,肠鸣腹痛, 舌苔干黄,脉濡细,西医诊断为“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PPT课件
42
第三步:可做哪些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眩晕发作时伴耳鸣、恶心欲吐 之症,可做下述检查: 1、建议其赴五官科会诊检查已排除内耳 眩晕症。 2、可做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3、必要时做脑血管造影或颅脑CT、MRI 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9
方中:肉苁蓉、鹿茸末温肾助阳; 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实 后天; 熟地、枸杞、当归、石斛、牛奶等甘平 滋补,以“阴中求阳”,又可制前药之 燥。 全方补阳配阴,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在温肾补火的原则下,佐以填精益髓等 血肉有情之品,资其生化之源,即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眩晕的经典论述

中医眩晕的经典论述

中医眩晕的经典论述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风寒等因素导致的一种头晕症状。

眩晕既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疾病。

在《内经》中对于眩晕的论述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经典论述: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重不举,眼下坠,耳鸣闷,心中懊憹,下焦弦急不舒,是为水逆,五脏皆受之。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眩眼花,心悸喘促,久久不得卧,是为风痹。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痛眩晕,少气懒言,足下不随地,是为阳气不足。


4.《灵枢·本脏》:“脑为神藏,主精神,若精神不足,则眩晕。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寒则脉凝,热则脉散,散则肝气浮,浮则头眩,故头眩者,必先浅表。


以上是《内经》中对眩晕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为中医治疗眩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治疗眩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提高治疗效果。

- 1 -。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2024/9/18
中医内科学 魏潇
17
四、预后转归
• 轻者------预后较好 • 重者------ 反复发作
中风 失明耳聋
2024/9/18
18
小结
1.眩晕的主要特征: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2.眩晕的主要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 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眩晕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临床特点+兼症;手段—现代检查。 4.眩晕的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 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症虚(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新(病程短)、壮(形体壮实)、症实(呕恶痰 涎、头痛面赤)
2.辨标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3.辨脏腑:肝、脾、肾之别
11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者:清肝泻火,镇肝息风,燥湿祛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9g) 钩藤(12g) 生决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 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次服。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
6
【病因病机】 病机转化--变证 •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 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
中风 晕厥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

在中医学中,眩晕被称为“眩晕症”或“头晕症”。

眩晕指的是头部感觉不稳,伴随恶心、呕吐或失眠等不适症状。

眩晕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内耳炎、晕厥等。

而假性眩晕则是由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眩晕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等。

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四诊”中,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确定眩晕的病因。

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呆滞等。

闻诊则主要依靠医生的嗅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口臭或气味异常等。

问诊则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

最后,切诊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观察反应。

中医学中,眩晕的病因可以归类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亏损、湿热内蕴等。

肝阳上亢证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脾气急躁、面红目赤等。

肾精亏损证型的症状则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等。

湿热内蕴证型则表现为头晕眩晕、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证型,可以使用平肝息风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

肾精亏损证型可以应用补肾养阳的方剂,如左归丸等。

对于湿热内蕴证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

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疗法。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肌肉和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学在治疗眩晕中也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眩晕的症状。

一些有益的食物包括黄豆、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滋补品。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眩晕是指头昏、头晕、头重而无力,站立不稳,或是周围环境似乎在旋转或动荡的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失调,或是外界刺激导致经络阻塞,气血流通不畅所引起的。

眩晕症状的发生和脏腑的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主筋,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若是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眩晕。

同时,中医也把眩晕归为肝阳上亢或肝阴虚衰的表现,如肝阳上亢的患者多为头晕眼花、面赤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而肝阴虚衰的患者则多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口干、失眠健忘等症状。

此外,眩晕还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是脾气虚弱或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气血不通,从而引起头晕眼花、恶心,甚至出现晕厥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

因此,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眩晕症状也有所不同,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归丸
金匮肾气丸减去三泻,然后加鹿角胶、
菟丝子、杜仲、枸杞、当归以加强补阳 作用。 不用泻法,保全补益之力,使药效专于 温补。 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阳得阴助,生化 无穷,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治疗法则。
药物加减
若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
脉弦细数等阴虚生内热者,可加炙鳖甲、 知母、青蒿等滋阴清热; 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 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 心安神; 若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加清肝、平 肝、镇肝之品,如龙胆草、天麻等。
舌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瘀血阻窍证
通窍活血汤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 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 药物加减: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加黄芪、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与肝有关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 虚 元代,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 明代,张景岳——下虚作眩——肾阴虚 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也 后代医家——瘀血有关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
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镇逆止呕。 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 兼耳鸣重听,可加郁金、菖蒲、葱白、白 芷以通阳开窍。 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 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用黄连温胆 汤清化痰热。
瘀血阻窍证
主症: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
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满, 耳 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脑为髓 海”,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导致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 的论述提供基础,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所谓 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 因 有 饮 食 不 节 、 情 志 不 遂 体 虚 年 高 、 跌 打
损伤等因素。病机乃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
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病变脏腑为肝脾、
肾三脏,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体会
武昌县医院实习时一个患者服天麻、钩藤治高
血压眩晕。强调服降压药。 耳源性眩晕(多与痰、湿、瘀有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武汉手表厂厂长,颈 椎病,特征:行动中突然发病,改善强椎环, 保暖,颈椎操,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保证 时间很重要)。 贫血:查清贫血原因、止血、补铁,加中药疗 效更佳。 神经官能症:以眩晕为主时,给她充分的信心。
参益气行血;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加附子、桂 枝温经活血。
预防调护
保持心情开朗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烟
酒、油
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 。
患者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
柔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养生,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 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臣: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 佐:桔子 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 使:甘草——调和诸药
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治半夏之毒 李东垣《脾胃论》“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 眼黑目眩,非天麻不能除。”
半夏白术天麻汤,姜枣调和二陈尝。
药物加减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膝,杜寄黄栀夜神益。 君: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臣:石决明——咸寒质重 平肝潜阳 除热明目
川牛膝 引血下行并活血利水。 佐:杜仲 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 栀子 黄芩——清肝降火 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 夜交藤 朱茯神 宁心安神 诸药同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之剂
兼气短乏力,便溏下坠,脉象无力,合用补中益气汤。
表敛汗。
兼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加薏苡仁、
炒扁豆等。
兼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加桂枝、干姜以温中
助阳。
兼心悸、怔忡、少寐健忘,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
藤养心安神。
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
软,少寐多梦,健忘。
六味地黄茱萸山,三补泄泽茯丹
六味地黄丸
君: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 补养肝肾,涩精(肝肾同源) 山 药 补益脾阴,固肾 三药同用,肝、脾、肾三阴并补,地黄用 量是山萸肉与山药量之和,故补肾为主。 佐:泽泻 利尿渗湿而泄肾浊,减地黄之滋腻 茯苓 渗淡利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丹皮 清泄虚热,制山萸肉之温涩 六味共用,三补三泄,且补药用量重于“泻药” 以补肾为主。

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填
精生髓。 实者: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 痰行瘀。
肝阳上亢证
主 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遇烦劳
郁怒加重,颜面潮红,失眠多梦,甚则 肢麻震颤。
舌 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十二味共凑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归脾汤
心脾同治,重在脾,脾旺气血生化有源,
名为归脾。 气血双补,重在补气,气为血之帅,气 旺血自生,心有所养。 益气养血药中用木香,理气醒脾,既复 中焦运化之权,又防大量补药滋腻碍胃, 使补药不滞,滋而不腻。
加减变化
兼自汗时出,易于感冒,重用黄芪,加浮小麦益气固
病例 1
患者,男,58岁。
主诉:头晕目眩一天 症见:头晕目眩,颈项酸痛,动则加重,恶心呕吐
涎沫,耳鸣,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无高血压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颈椎病史。 诊断:眩晕(痰浊中阻)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和胃 方药:黄连温胆汤 法夏12 茯苓15 陈皮6 枳实10 竹茹10 黄连6 甘草6 葛根30 田七10 郁金12
痰湿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舌淡苔白腻
半夏白术天麻汤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 风痰眩晕要药。
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 晕。
肾阴素亏,肝失所养,致肝阴不足,阴不
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肾精亏虚
先天不足 年老肾亏 久病伤肾 房劳过度
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气血亏虚
大病久病
失血之后
劳倦过度
致气血衰少,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 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种疾病。凡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病、 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 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有关内 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年老体虚 久病伤肾 素体阴虚 恼怒忧伤 久病失血 脾胃虚弱 饮食失调 劳 倦 跌仆损伤 久病血瘀


《丹溪心法· 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
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
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 上,提出下虚致眩。“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 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 阴中之阳虚也。
讨论范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
病证鉴别
眩晕

中风
头晕仆倒 伴半身不遂 有不省人事 伴口眼喎斜 伴舌强语塞
相同 不同
无半身不遂 无不省人事 无口眼喎斜 无舌强语塞
病证鉴别
眩晕
相同 不同
厥证
头晕仆倒 有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无不省人事
短时间自醒
醒后无后遗症
临床检查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眼底、肾
功能,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和低血压。
查颈椎 X 线片,经颅多普勒诊断椎 - 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必要 时作CT及核磁共振。
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诊断美尼尔
综合征。
检查血常规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辨证要点
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 痰浊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肾虚 辨虚实 虚多实少,虚实夹杂 辨标本 标-风火痰瘀 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左归丸
《景岳全书》张介宾,由六味地黄丸化裁成。 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利水之法不宜渗
(故去“三泻”)加入枸杞子、龟板胶、牛膝 加 强滋补肾阴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 不竭。故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 阴,阳中求阴。 左归丸 纯补无泄,阳中求阴是其特点。 眩晕病症,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化裁,久晕多挟 湿与瘀。
眩 晕
学习要求
掌握眩晕的慨念
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 掌握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眩晕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掌握眩晕的辨证论治
能对临床病例作出正确诊治
概 念
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