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铸以为金人十二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2.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因河为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9.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皆明智而忠信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11.秦人开关延敌古义:打开函谷关;今义:开启和关闭,电子元件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③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④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贤才)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④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四、一词多义1.制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7.因①因遗策《过秦论》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过秦论》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过秦论》凭借,依据,介词五、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定语后置;……也,表判断)4.余威震于殊俗(状语后置)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6.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7.锄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一、《过秦论》的背景1. 秦朝的兴起:《过秦论》是司马迁在秦朝灭亡后,回顾秦朝兴起与覆灭的历史过程,对秦始皇进行了批判的著作。

2. 汉代的社会背景:作为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写《过秦论》的背景是汉代社会,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秦朝的不满和批评,而司马迁努力回顾秦朝的历史,试图探寻其中的道理。

二、《过秦论》的思想核心1. 阐述君权和民权:《过秦论》中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众,政治权利应该归于民众。

2. 批判法家思想:《过秦论》对秦朝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法家思想只重视法律的严刑峻法而忽视民众的感受,是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

3. 强调仁义之道:《过秦论》提出了仁义之道的思想,主张君主应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三、《过秦论》的评价1. 史学价值:《过秦论》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为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对研究秦朝历史,了解秦朝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政治影响:《过秦论》对汉代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与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价值:《过秦论》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司马迁的文笔优美、深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而有力。

四、《过秦论》对后世影响1. 《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深远影响,对后世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过秦论》中倡导的“民为重,君为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五、《过秦论》的现实意义1. 历史教育:《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珍贵遗产,对进行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精神力量:《过秦论》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真挚批判,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启迪作用。

3. 政治启示:《过秦论》中主张的仁义之道和民为重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1)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锄头木棍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回顾: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为:表被动)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数量词+名词古文:名词+数(量)词】(1)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之)为十二金人(句式:省略,定后)译:冶炼/铸造把它们做成十二个铜人(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译: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

二、文学常识:1、万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即万辆兵车。

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而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因此诸侯称“千乘”。

2、享国,意思是享有其国,指帝王在位年数。

也指整个王朝统治的年代。

三、重点常考字词1、以,表目的,后一个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因此,“以”表“目的”的时候,前后联系的是两个动作)君臣固守以(表目的,来)窥周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表目的,来)致天下之士铸以为金人十二,以(表目的,来)弱天下之民。

2、有甯nìng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zhěn、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tuó、倪ní良、王廖liào、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其兵士大夫之族(这一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3、及:比得上才能不及(及:比得上;不及:比不上)中人非及(及:比得上;非及:比不上)乡时(“乡”,同“向”,先前,以前。

)之士也。

4、率和将都有带领、率领之意率(率领)疲弊之卒将(带领)数百之众5、注意“兵”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斩木为兵(兵器),揭竿为旗吴起、孙膑、带佗tuó、倪ní良、王廖lio统帅)其兵(军队)6、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总结词
对偶和反复是《过秦论》中较为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和反复强调某个观点的方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对偶手法,如“振长策御宇内,吞二周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残暴。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反复手法,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秦国不施仁义、只注重武力征服的批评。
安居而天下熄:安居不扰,而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意即自己没有一定的官职和职责,也就没有一定的进退行止的准则,这样进退不就显得从容宽裕了吗?这里是说秦国统治者如果能够安居不扰,那么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天下熄,天下安宁、平静、太平无事的状态。熄,平息、静止、平静的意思。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夸张和借代也是《过秦论》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实和借代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等,通过夸大事实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借代手法,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敲扑”是刑具的借代,形象地描绘了秦国统治者的残暴。
愚者: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膏腴:肥沃。
殊俗
风俗不同。
03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形容损失很小。
01
山东
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02

留下。
岂,难道。

被强迫去戍守边疆。
谪戍
丈量土地,这里是说划分地盘、势力范围。

奋六世之余烈
努力发扬六代祖先的余威和功烈。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总汇一、重点字词1.务.耕织(致力于)2.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因:沿袭。

)3.西举.巴蜀(攻取)4.东割膏腴..之地(肥沃)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6.以致.天下之士(招纳)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控制。

弊:弱点。

)8.奋六世之余烈.(功业)9.焚百家之言.(著作)10.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11.隳.名城(毁坏)12.销锋镝.(箭头)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窗户)14.氓隶..之人(下层人民)15.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16.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锋利)1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18.然秦以区区..之地(形容词,少、小)19.一夫作难.(起事、首事)二、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2.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百有余年(“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而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

今义:迁移,搬家。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三、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用席子那样;包:像用包布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2.内立法度(内:对内。

)3.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争割地而赂秦(争:争着。

)6.南取百越之地(南:向南。

)7.北筑长城(北:向北。

)8.南下而牧马(南:向南。

)9.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10.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过:指出……的过失。

)2.瓮牖绳枢(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笞: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02
CHAPTER
《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主题概述
秦朝的兴起与衰落 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秦朝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主题的展开与论述
01
02
03
秦朝的崛起
通过商鞅变法、秦始皇的 统一六国等事件,展现秦 朝的崛起过程。
秦朝的统治政策
详细阐述秦朝的各项政策 ,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 社会的影响。
的进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重视民生
贾谊在《过秦论》中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启示现代社会应关注 人民的生活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强化法治
贾谊批判了秦朝的暴政和滥用权力,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启示现 代社会应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改革创新
《过秦论》揭示了秦朝因循守旧、不思改革的弊端,启示现代社会 应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句式,如“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节奏感强。此外 ,文章还运用了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如“振长策” 、“吞二周”、“鞭笞天下”等词语的使用,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秦朝的强盛和覆灭。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 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强化了汉朝的政治意识
贾谊的《过秦论》在汉朝广为流传,对于强化汉朝的政治 意识、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人的评价与批评
高度评价其思想深度
后人对贾谊的《过秦论》给予了高度 评价,认为其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批评其过于简略
然而,也有批评声音认为,《过秦论 》在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过于简略 ,没有深入探讨其他复杂因素。

《过秦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过秦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过秦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席卷天下:形容占有四面八方,包揽无余。

2.包举宇内:形容夺取天下,控制四方。

也形容统治或治理全国。

3.追亡逐北:指追逐败逃的敌人。

4.流血漂橹:形容杀人极多。

或形容流血极多。

5.伏尸流血:形容死伤惨重。

6.因利乘便:凭借、利用有利的形势和便利的条件。

7.威震四海:也作“威振四海”,形容威势或威名很大,震慑的范围很广。

8.金城千里:形容辽阔的国土金城环绕,坚固可靠。

9.瓮牖绳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苦。

10.斩木揭竿:指发动武装起义。

(另有成语“揭竿而起”,指起义造反,武装暴动。

)11.云集响应:形容响应支持的人很多。

12.景从云集:“景”读yǐng,形容追随响应的人很多。

13.深谋远虑:深远的谋划和考虑。

14.度长絜大:指较量高下。

15.比权量力:比较双方权势和力量的大小。

16.同年而语:即“同日而语”,指把不同的事物或情况放到一起谈论或看等。

17.万世之业: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

18.因利乘便:根据形势顺便达到目的。

19.膏腴之地:成语解释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20.拱手而取: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

指取来毫不费力。

21.区区之地:小小的地盘。

22.度长挈大:度,推测,估计;絜,衡量;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3.打破藩篱: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拘泥于现状。

24.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2.《过秦论》散文篇名。

西汉贾谊作。

分上、下或上、中、下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失。

文章详尽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为汉文帝接受历史教训,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1.制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使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 余威震于殊俗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过秦论》梳理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6.崛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9.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10.威震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3.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1.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1.因遗策(沿袭,动词)。

2.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3.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2.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3.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1.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3.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2.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1.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2.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1.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2.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1.秦始皇的政治手段:《过秦论》认为秦始皇通过强行统一六国,推行统一的秩序以及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来保持自己的统治。

这些手段包括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修筑长城以保卫国家安全等。

2.法家思想与秦始皇的统治:《过秦论》强调了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治中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统治者应该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压制不服从的势力,并通过制定严苛的法律来监控民众。

秦始皇的政治手段和统治思想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3.中央集权的害处:《过秦论》指出,虽然中央集权的政府可以确保统一和秩序,但也带来很多问题。

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豪强势力被削弱,而中央政权的强大可能导致君主集权和个人专制,在政治上缺乏制衡。

另外,中央集权还造成了官僚主义、腐败和不公正等问题。

4.统一的利与弊:《过秦论》认为,秦始皇的统一通过铸币、标准度量衡、修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措施,带来了统一的利益,如便利了贸易和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统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规模的强制劳役、文化的同化和统一思维的压制等等。

5.文化上的一元化:《过秦论》指出,秦朝统一后,中央政权致力于将文化统一为一种标准,通过焚书坑儒等手段来规范思想和文化。

这种一元化的文化统一导致了思想的贫乏和人民个性的受压制。

6.霸权外交的危机:《过秦论》警告了秦朝霸权外交的危险性。

秦朝通过武力强加于他国,将他国变为属国,但这种霸权外交付出了巨大代价,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引发了民族矛盾和地域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7.历史观的思考:《过秦论》对历史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书中以秦朝为例来分析政权的兴衰和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思考,谢林岳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统一的帝国从开始就包含着它自身的衰亡的种子。

8.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秦论》探讨了政治权力的本质与作用。

书中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表达人类欲望和力量的工具,但如果权力滥用或者过度中央集权,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民的不满和政权的灭亡。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论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它以秦国大臣商鞅的形象为载体,分别论述了法治、权力、兵法、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本篇文档将对《过秦论》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

一、法治思想《过秦论》以“化离伪、除权宠、明刑罚、定奸禁”为准则,阐述了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

其中,化离伪主张扫除伪饰,讲究实际行动;除权宠主张不重用贵族,防止权贵集团形成;明刑罚主张有犯必罚、罪大恶极必加重惩,使人民心中有敬畏之心;定奸禁主张以法律制约奸赃嫉恶之徒、限制奸邪不道之人。

二、权力思想《过秦论》中的权力思想主张绝对权力,即一人之力足以谋全国之利。

商鞅认为,为了实现统治的稳定和人民的福利,必须建立严格的权力制度,避免权力分散、内部斗争等问题。

对于权力的运用,商鞅主张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防范权力滥用。

三、兵法思想《过秦论》中的兵法思想强调战争中的实用性。

商鞅认为,准确掌握敌情和地利是取胜的关键,正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所在。

商鞅还提出了“用兵之道,以智为主”、“百人之敌,一人而与之则无所往而不胜”等息兵之道,强调了智谋胜于兵力的思想。

四、修身思想《过秦论》中的修身思想主张克己修身,将人的行为分为正、邪两类,并对邪恶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认为行为不端的人难以为人民所信任。

因此,商鞅提出了“心有所畏、耳有所听、目有所见、口有所言、足有所止”的克己之道,让人们敬畏法律,遵守道德,自我修养,从而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商鞅在《过秦论》中阐述了许多精髓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法治思想、权力思想、兵法思想,还是修身思想,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础。

希望大家在研究《过秦论》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其中的精髓,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朝提供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文才著称,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就是论秦之过。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2、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5)度①内立法度(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3、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致使(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4)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8)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10)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子系)(1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二、名词活用
例句
席卷、包举、囊括
活用类型
n →状语
释义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 样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 样 像影子一样 在国内、向南 招致 登上 用破瓮作 称帝当王 率领 用草绳系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用介词 “被” 表被动, 与今相同。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 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 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 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活用类型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释义
使……离散 使……朝拜 使……争斗 使……退却
使……灭亡
使……漂起
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使动用法 动词作名词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逃兵
宾语位置
形容词活用
例句
素材积累
• (1)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 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 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 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过秦论》)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课件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 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文化常识
• 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
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 合从(通“纵”)
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 俯首系颈
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此外还有:系颈牵羊、肉袒面缚、衔璧舆榇 • 南下牧马 指胡骑南侵。也称“牧马”、“南牧”
翻译重点句子
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疆,击退 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翻译重点句子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 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
翻译重点句子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扼守险要的地方,可靠 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武器缉查询问过往的行 人。
翻译重点句子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一 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食粮如影子 一样跟着他。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翻译文中划线句。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 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素材积累
仁爱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引起下 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六国贵族后人的强烈不满。人 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 帝国则如大厦般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家 而言,是政权稳固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 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 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 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应该 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 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 地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教学目标: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梳理课文基础知识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二、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三古今异义词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四、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七、名句翻译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走近高考(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清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

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何如我?”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答案】A【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3分)【答案】(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