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议论文一)

合集下载

专升本必读大学语文串讲(议论文)

专升本必读大学语文串讲(议论文)

1.召公谏厉王弭谤•文学常识•掌握其别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成书时间:战国。

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分八国记事。

记此条可联系《战国策》、《左传》和《史记》。

•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重要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重点翻译•民不堪命矣!•译文:老百姓无法忍受厉王的暴政。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老百姓不敢说话,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相互以眼睛示意。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因此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讲话。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联系现实•对待群众意见,是以棒止谤,还是虚心纳谏?可以参看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2.季氏将伐颛臾•文学常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思想核心“仁”。

•春秋时期鲁国人。

•《论语》20篇,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

•重要成语•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重点翻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文:季孙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于,介词,对。

•无乃尔是过与?•译文:恐怕要责备你们呢?过,责备。

是,复指代词。

与通欤。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颛臾,当初先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

•以为,把……作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他(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何以,就是以何,为什么,凭什么。

为,语气助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陈,施展。

列,职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人家危险你不扶持,人家跌倒你不搀扶,那又何必用你们去当辅佐呢?相,名词,辅助别人的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想得到它”,实际上为得到它而寻找借口的人。

2021年4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考前串讲笔记(一)(1)

2021年4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考前串讲笔记(一)(1)

2021年4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考前串讲笔记(一)(1)议论文篇:语文知识包罗作者作品知识、语言知识。

作者作品知识,包罗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与作品本身有关的诸如文体之类的一些信息。

语言知识,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为依据,要求能够解释10篇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对于文言虚词,则重点掌握“之、其、以、于、而、则、乃”等的含义和作用,此外还需要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被动句式、倒序句式等。

对于24篇现代白话文则重点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语。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方、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挨次;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方、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方、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示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示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大学语文(专升本)》精华考点6页纸

《大学语文(专升本)》精华考点6页纸

精华考点6页纸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第一部分 议论文单元考点1 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概述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依据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阐发某种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和反对什么。

一篇议论文,包含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2.论点3.论点是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阅读一篇议论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寻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

作者提出的论点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有关事物的本质意义的看法;第二,对有关事物的价值、评价的看法;第三,对有关事物的结果的看法;第四,对把握有关事物本质要害的策略问题的看法。

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依据。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既可以是史实,也可以是具体事例。

理论论据既可以是前贤今人经过实践证明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科学上的公理与规律或者作者推理所得的道理。

所提出的论据必须是确凿的、典型的,与主题有紧密关系,这样才能说服人。

4.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不过立论是正面的证明,驳论是反面的证明。

由于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所以它们可以使用许多共同的论证方法。

这些基本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

考点2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1.作品及作家概述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约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第一部分笔记(自己整理)

自考04729大学语文第一部分笔记(自己整理)
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孟子善用比喻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此外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秋水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
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词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
凶:灾凶此指饥荒
栗: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加:更
好:喜欢爱好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
兵:兵器
刃:刃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
接:接触交错
甲:铠甲
曳兵:拖着武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仅只
是:此这
不可胜食:吃不完
胜:尽
数(cu):细密
罟(gu):网
洿(wu):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以天下之夷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
(以为伯夷的义行为轻)
盘根错节:树木根干枝节回绕交错比喻事情的繁难复杂
艳羡:非常羡慕
用:大概是
蹇(jian):跛(bo)足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遭遇
庸讵(ju):岂怎么
判:分开区别
操舟:驾驶船
参伍:交相错杂
譬如为山见论语子罕
篑(kui):盛土的竹筐平:填平
有为者譬如掘井
见孟子尽心上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汉制七尺为一仞弃井:废井

大学语文 10自考大学语文作文讲解笔记 (1)

大学语文 10自考大学语文作文讲解笔记 (1)
在议论文中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 们着重介绍几种比较容易的方法。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四十九分。
1.开门见山。《论毅力》‘《五代史伶管传序》。
如《锲而不舍小议》。“治学的态度应该持恒专一,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设问作答。
这种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人思索,不等找到 答案,论点自然道出,更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四十九分。
二、事件要写具体 记叙文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叙事,
即写事件、讲故事。事件和故事都是由人引 发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构成), 写好人物是基础,这点,前文已述。当然, 叙事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事件要写具体是 总的原则,细分一下,写好事件,应具备三 个条件:
• 画家画花,总要留点余地,让欣赏者自己去遐想;演员 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并不要把 什么都搬到台上。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穷而意无 穷”。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一 堂好课,应该兼采画画、演戏、作诗、奏乐的诀窍,言简 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的余地,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创 造精神。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四十九分。
1、.要“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车尔尼雪夫斯基在 《生活与美学》中说:“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描绘一 副美丽的面孔的不一样,“美丽地描绘”也就是要描绘出 各个人的特色,用审美的笔调来描写,而不在于对象本身 美不美。
2.重点写“怎么做,‘。要使人物”活“起来,自 然是写动态较好,所以,行动描写就很重要。恩格斯 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 表现在他怎么做。“这里的”怎么做“,就是我们应 着重关注的,实际上就是多写人物的行动。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必过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必过笔记

4729 - 大学语文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梭罗诗歌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题展开论述。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通用3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通用3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通用3篇)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

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

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1、写作特色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

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

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

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

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前言本次串讲的内容有:1、介绍新版《大学语文》;2、介绍考试题型;3、介绍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4、进行整门课程的总复习;5、介绍《大学语文》的作文。

一、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大学语文》是考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属于公共课。

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标准。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

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诗。

新版《大学语文》为四个部分,别离是议论文、记叙文、诗词和小说部分,这四大部分从整个教材的比例看记叙文和诗歌部分的比例是比力重的。

二、考试题型考试题型一般分为单选题、多选题、词语解释、简答题、分析题和作文。

其中单选题在考试中一般占20分。

多选题的选项一般是五个,其中有两个到五个是正确答案,在考试中一般占10分。

词语翻译中一般有两种课文需要翻译,一类是古文,一类是现代文中一些词句。

古文的翻译要注意三部曲,第一部曲要把古文所有的内容都要八九不离十的读懂,第二部曲是重点的字词,要注意课文后面的注释的一些重点字词,同学们要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尤其是一些使动用法、被动用法,这些用法更是同学们重中之重需要掌握的。

词语翻译一般占到10到20分。

分析题中有一道题是从课外找来的,大部分分析题都是课文中的内容。

教材外面找的这一道题,同学们就要用我们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分析。

作文题一般是30分,一般要拿到20分。

三、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要把课文都读懂、读通、读透;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在前两部曲的基础上要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并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掌握的知识点都一一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再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一)议论文类课文《论学问》培根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一)议论文类课文《论学问》培根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一)议论文类课文《论学问》培根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论学问》培根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培根论说文集》,是一篇有关学问的论说性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培根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奥妙,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被马克思誉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还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培根的主要文学著作就是这部由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中文译名为《培根论说文集》,这部作品开创了英国随笔写作的范例,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治学目的和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两大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二是治学的方法。

文章首先阐明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但治学的目的则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指的是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文章强调治学方法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人们在读书为学时应注重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作者主张要针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和代读四种不同的读法,并且要与会谈、写作和笔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慧明智。

3.学问对人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从“有些书可供一尝”至结束部分)集中谈治学的方法,阐明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作者在结束部分谈到了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并举例说明用数学、哲学和研究律师的案卷可以帮助人们补救精神上的缺陷,以此来阐明读书、做学问的重要性。

4.修辞方法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说理性。

本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式的语句随处可见,譬如作者形容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在主张针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时,说道:“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自考笔记-大学语文(专)

自考笔记-大学语文(专)

◆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记叙文文体知识: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诗歌文体知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2、记住语文中的“二”(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4)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5)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6)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记住语文中“三”(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 2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4、记住语文中的“四”(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04
第三节 诗歌部分 一、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的诗句: 《湘夫人》 “聊逍遥兮容与” 《饮酒》“心远地自偏”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句话》“有一句说出就是祸”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是贫穷,我是悲哀。
借景抒情
自然天成:《饮酒》、
03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象征意义:
04
“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
04
03
01
02
古代诗歌文体
汉乐府 :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人乐的诗歌。《陌上桑》
旧题乐府:按照乐府旧的曲谱或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来写作的。李白的《行路难》
新题乐府: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在创作方法上、表现手法上对汉乐府有所继承和模仿。中唐元稹、白居易。
4、《我与地坛》中写母亲每天送行伫望,但从不问为什么,这里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行动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面烘托 5、《我与地坛》中写“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这里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行动描写 C、细节描写 D、侧面烘托 6、《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肖像描写
04
《哭小弟》: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抒情、写人相结合
《都江堰》:夹叙夹议、思辨色彩浓
《我与地坛》:叙事、写景、记人和抒情于一体
《爱尔克的灯光》: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课文的特色
后评议
《纪念傅雷》:
01
写景、叙事和抒情
《秋夜》: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议论文)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议论文)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自考“大学语文”考试是一门考察考生在语文方面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

对于许多自考生来说,参加“大学语文”考试可能是一次很难的挑战,因为它涉及到的范围广泛,难度系数也不低。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大学语文”考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该考试的考点和考试技巧。

考试大纲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学语文”考试的大纲。

该考试共有三个部分:阅读写作、作品分析以及语言应用。

以下是考试大纲的每个部分的重点内容:1.阅读写作这个部分是“大学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

它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

阅读理解可以分为普通阅读和读后感两个方面。

写作包括议论文和其他非议论文体(例如记叙文、描写、说明文等)。

2.作品分析这个部分要求考生阅读选定的文章或书籍,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这里的文章或书籍可能涉及文学、历史或其他人文学科等领域。

3.语言应用这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词语辨析、语法以及修辞等。

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考生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备考计划和实践总结。

重点考点解析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大学语文”考试的重点考点,以便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1.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大学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要求考生在500~800字的篇幅内,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有力的论述和分析。

要想在议论文考试中获得高分,考生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写作:•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论点;•展开论点,构建内部结构;•运用论据进行证明;•运用法律、命题者和个人经验等来进行举例分析;•进行总结和全文情感的宣泄。

同时,考生需要注意一下写作技巧:•文章的结构要清晰明了,段落要分明;•关注问题要尽量简述,不要过多追求深度;•论证要有重点,不能泛泛而谈;•议论文整体篇幅要把握在500~800字之间,不要超出限制。

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大学语文”考试的另一个重点考点。

在阅读理解考试中,考生会遇到各种主观题和客观题。

以下是几个重点考点的介绍:•权衡利弊的题型: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多元思维和分析能力。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一)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一)

议论⽂的⽂体知识 (说明:教材的每个单元后⾯都有⽂体知识的介绍,有些⽂体知识是⾮常重要的,其意义有两个⽅⾯:其⼀,它是选择题的考核点,⽐如议论⽂的三要素、什么是演绎法、归纳法、⽐较法等;其⼆,它是我们对⽂章进⾏分析的⼯具。

议论⽂的基本考核点是⽂章(段落)的中⼼论点、论证⽅法、采⽤了什么样的论据等。

所以我们必需⾸先了解这些⽅⾯的知识。

) 议论⽂就是议论说理的⽂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式的⼀种⽂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要的⼀点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章的论点。

(2)论点有⼏个:⼀篇⽂章的论点,可以是⼀个,也可以不⽌⼀个。

如果论点不⽌⼀个,那就需要明确中⼼论点。

这⼏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的中⼼论点。

(3)论点的位置:⽂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章的中间或结尾。

(4)论点的呈现⽅式:有的议论⽂的论点在⽂章中⽤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要注意: 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这⼜取决于作者的⽴场、观点、态度、⽅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不正确,甚⾄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常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的见解,不是重复他⼈的⽼⽣常谈,也不是⽆关痛痒、流于⼀般的泛泛⽽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第⼀篇 《赵威后问齐使》 第⼀项:作家、作品 本⽂选⾃《战国策。

齐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部史料汇编,《战国策》分国记事,是属于国别体杂史,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策⼠游说各国或辩难的⾔论和⾏动。

第⼆项:⽂体知识 《战国策》也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书》、《修书》、《长书》诸名,本⽂是⼀篇对话体议论⽂。

第三项:主旨 本⽂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严厉批驳了齐使君,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

反映了赵威后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项:学习要点 要点之⼀: 本⽂的议论⽅式,本⽂以问答⽅式展开议论。

通过赵威后对齐使的⼀连串反驳,阐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段针对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

赵威后接连反击“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也?”前两个反诘句阐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个反诘句把“民⽐作树根,把君⽐作树稍”形象地说明了“民贵君轻”的道理,语调急促,且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量。

第⼆段中⽤“何以⾄今不业也?胡为⾄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万民乎?”等反诘句,据事实阐明赵威后的解见。

这些反诘句的作⽤不仅即有逻辑⼒量,⽽且绘声绘⾊的描绘出赵威后的声情语⽓,使本⽂具有了⽂学⾊彩。

学习要点之⼆: ⽂中的铺陈排⽐句。

1.“岁亦⽆恙耶?民亦⽆恙耶?王亦⽆恙耶?”。

2.“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

3.“有粮者亦⾷,⽆粮者亦⾷;有⾐者亦⾐,⽆⾐者亦⾐”。

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

5.“上不⾂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第五项:赵威后问齐使的层次段落 第五项:层次段落 全⽂分两段: 第⼀段(1⾃然段):记叙赵威后“先岁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段(2⾃然段):记叙赵威后对齐国如何选⽤⼈才治理国政的议论。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析议论文课文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析议论文课文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析议论文课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秋水》(节选)《庄子》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和老子合成老庄,同属道家学派.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地,多采用寓言形式.2.文章主旨在无限地宇宙中,个人地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地制约,因而是有限地.在客观上,这一主旨给今人地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3.寓言说理《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地方式说理.文中地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地神话人物.北海若是庄子思想地化身.文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地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地文学性.4.比喻论证在论证上,多用形象地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在论述一个人地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环境地限制时,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这是将同一类型地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较论证.又如论述人地认识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时,连用了几个比喻:“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等.也包含性质相反地对比论证,如将“曲士”与已自知浅薄地河伯对比.在不同地层面上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地道理表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谏逐客书》李斯1.作冢作品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地奏章,是一篇议论文.李斯是秦代著名地政治家,也是著名地散文家,代表作是《谏逐客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地一种文体.2.中心论点本文地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是文章地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提出来.3.说理方法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对举利害,将秦国四位先君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与现今秦王逐客对比,证明逐客是错误地.将秦王对待物与人地不同态度对比,指出秦王重物轻人,并进一步指出重物轻人不是一统天下地方法,从而证明逐客是错误地.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弊.增强了文章地论辩力.b5E2R.4.排比对偶本文大量采用了排比、对偶地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句式地对称美和音调地节奏美;句子长短错落,形成一种不可遏制地气势.《陈情表》李密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文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地一封奏疏.2.故事背景李密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在祖母刘氏地抚养下长大成人,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泰始三年(267)晋武帝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地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地原因.这就是著名地《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情表》词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为李密对祖母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地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地费用.3.不能出仕地理由李密陈述自己是为侍奉相依为命且年老多病地祖母,尤其强调自己与祖母之间相互依存地关系,这是他所陈之情地核心,是不仕地唯一事实根据.李密这一举动对新朝有不忠之嫌,是冒着不合作地风险地.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密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说理方法:朝廷强调“以孝治天下”,自己不奉诏,正是实践朝廷提倡地孝行.这样可以打消晋武帝地怀疑,使自己免于受到责难.5.夹叙夹议这篇文章虽说是议论文,但是作者意在陈情,所以更多地是陈述自己地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6.骈散结合文章大量地采用了整齐地四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又不是严格地四六文,其中有大量地散文地句式.这种骈散结合地形式,增强了文章地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7.成语短语《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地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皇天后土”等,至今人们还经常引用,成为成语.《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地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这篇传记前地序文,也是一篇史论.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论文,都可称为史论.p1Ean.2.中心论点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提出本文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即国家地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DXDiT.3.对比论证本文地对比论证体现在第二、三段.第二段将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地过程作对比,从而论证了王朝地兴衰主要在于人事地论点.第三段引用《尚书》中地“满招损,谦得益”说理,这句话本身就是对比.后面忧劳与逸豫,兴国与亡身,也构成了对比.贯穿全文地盛、衰和成、败也构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盛衰在于人事.4.两种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庄宗兴国地历史、庄宗覆亡地历史.理论论据:《尚书》“满招损,谦得益”;还有精辟论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课文知识要点提示《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作家作品本文是一篇书信体地驳论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神宗时任宰相,改革弊政,推行新法,是北宋时期杰出地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地有力推动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II缶)ll先生文集》.谏议:官名,即谏议大夫.司马谏议:指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地首领之一.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地改革家”.王安石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RTCrp.2.写作背景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当时任右谏议大夫地司马光强烈反对,于熙宁三年一月十七日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地信给王安石,全面反对新法,并指责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王安石便写了这封信一一加以驳斥,从根本上指出司马光地保守观点是不正确地,表现了政治家严正、刚毅、果断地风度.5PCzV.3.反驳论点驳论文章地基本方法有反驳论点、反驳论证、反驳论据.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采用了驳论点地方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王安石在回信中针锋相对,对这几项指责都一一予以驳斥.jLBHr.4.说理步骤《答司马谏议书》反驳司马光观点地说理步骤是采用先总后分方式.在第一段中,虽然是在讲回信地缘由,其实已经表明二人在治理国家地方法上存在根本差别,所以不论怎样解释,也不会说服对方.但同时也表明,对方地种种指责,自己也是从根本上不会接受.这是从总体上对司马光地指责做了否定性地答复.接下来在第二段中,又提出了名实相符地问题,也是从总体上指司马光地指责是不符合实际地,所以下面对司马光地指责一一予以驳斥.最后又转守为攻,表示对皇帝决定地变法大计,要坚决执行,绝不墨守成规.xHAQX.5.柔中寓刚《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语言委婉有礼,柔中带刚.由于这是一封书信,头尾都按照书信地礼仪来写,而且一再表明与对方有交情,并表示希望得到对方地谅解.但在谈到具体问题时,却旗帜鲜明,毫不退让,特别是处处强调自己是在奉上命办事,使对方难以反驳.司马光地来信三千多字,目地也是力求说服对方.而王安石地回信只有几百字,却收到了以一当十之效.对司马光地每一条指责都以简短地一两句话回复,语言简洁有力,一连用了四个“不为”,态度异常坚定,充分体现了其政论散文雄健峭拔、严谨犀利地风格.LDAYt.《大同》《礼记》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地经典著作之一.大同:即人类地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地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地时代.本文是孔子参加鲁国地祭礼后,与弟子子游地一番谈话. 2.文章主旨孔子对春秋末期地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地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地美好憧憬.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地区别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顺应自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社会治安,“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4.正反对比本文以正反对比地方法凸显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地不同.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和政治目地地不同,人事制度、人际关系地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会治安不同等方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孔子对“大同世界”地强烈向往,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地强烈不满.5.排比修辞排比可以增强文章地说理气势.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例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议论文一)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
(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
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希望考生结合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本书,在“串讲及指导”部分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课文所属文体,作者姓名,字号,所属朝代、国别,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写作技巧和方法,诸如对比、烘托等等,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或驳论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的各种记叙方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诗词的熟读或者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