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3.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2.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3. 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4.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6.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 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1. 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3.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4.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6.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7.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8.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1. 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2. 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3.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4. 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5. 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6. 什么是市场调节?实行市场调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7. 市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哪些作用?8. 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9. 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l、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2. 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或货币和资本有什么区别?(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3.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4.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5. 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2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2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的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去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提出,但前人并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

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有关。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私人劳动必须要经过流通、消费过程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产生了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二重属性。

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消费中实现的过程。

马哲 选择题

马哲 选择题

第六章选择题1. 使用价值是(C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C 一切社会存在的范畴D 一个历史范畴2. 商品本质的属性是( 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价格3. 商品的二因素是(A )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交换价值4. 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C )A 使用价值B 供求关系C 价值D 交换价值5.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ABCD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 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D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前三点要记住)6. 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BD )A 商品和劳动产品中都凝结有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价值属性B 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 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7. 劳动形成价值,这是(C )A 劳动的自然属性B 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属性C 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属性D 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都有的社会形式8. 劳动具有二重性是(C )A 一切从事生产的劳动都有的B 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C 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D 简单商品生产所特有的9.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 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10.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BCE )A 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B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C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D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降低E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11.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而对价值量的影响是( BD )A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B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提高C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降低D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E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12. “1只羊=2把斧子”这个价值表现形式是( A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3.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4.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D )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15.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劳动力的价值( D )A 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 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决定D 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16.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 A )A G—W—GˊB G—W—GC G—GˊD W—G—Wˊ17.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D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D )A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 劳动成为商品C 资本的原始积累D 劳动力成为商品19.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是( BD )A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人C 劳动能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D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E 必须有成熟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20.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 BDE )A 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个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D 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须的费用E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1. 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 BC )A 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B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C 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D 永远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E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22. 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A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圣才出品】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1.对以下的说法作出辨析:(1)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凡是人类劳动都创造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2)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

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①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②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3)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都是不变的。

答:此观点正确。

具体分析如下: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单选题

政治经济学单选题

导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A经济)的学科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3、农民耕地时,地属于(A劳动对象)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B生产资料所有制)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生产方式)6、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经济规律)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一章商品经济三,单选题:1.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C:自然经济)2.以下关于简单商品经济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简单商品经济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3.与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物质基础是(D:社会化大生产)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5.商品是(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产生的劳动产品)6.以下产品属于商品的有(B:粮店出售的粮食)7.商品的二重属性是指(C:使用价值和价值)8.商品的价值是(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B:生产商品劳动的两个方面)1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1.随着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单位时间内(A: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12.货币的本质是(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正常表现形式是(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4.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低衡量的标志是(D:分工与协作发展的程度)16.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17.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部门,是依靠(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单选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是资本价值增殖和(B价值规律的矛盾)2、倾向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3、以下关于生产资料的正确表述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D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4、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D货币)7、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8、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其条件是(D带来剩余价值)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并不都是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人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C.19世纪的庸俗社会主义D.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3.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A.圣西门B.亚当·斯密C.傅立叶D.欧文4.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A.柏拉图B.圣西门C.康德D.李嘉图5.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6.科学社会主义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C.共产主义者同盟上D.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布尔什维克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9.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0.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著作是()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费哥达纲领批判》1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通过社会改良实现的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2.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这说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1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C.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1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波兰人民共和国B.巴黎公社C.苏维埃俄国D.中华人民共和国1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B.恩格斯C.马克思D.斯大林18.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C.新中国成立之后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1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2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1.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A.无产阶级先锋队B.工农联盟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民主2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2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和压迫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25.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2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27.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A.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C.什么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政治腐败蔓延D.杰出人物的产生2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A.阶级性和先进性B.革命性和斗争性C.先进性和科学性D.先进性和革命性3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后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后题详解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引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质,许多人谈过。

例如西方有马克思,韦伯,桑巴特(WernerSombart),陶普(MauriceDobb),……中国有梁漱溟,余英时,黄仁宇……最后,哈耶克在1988年发表了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算是给这场“主义”之争盖棺论定。

我要在这篇小文章里叙述的,大致就是这些大学者们说过的话。

但是我把这些话分做两段说,一段是人们在哈耶克那本书发表之前的认识,我称为“传统的看法”。

一段是哈耶克的看法,我称为“最后的看法”。

一提到“最后”之类,就难免有质疑说“僵硬”或“教条”。

不过我这里的“最后的看法”确实是哈耶克最后的看法,这位从本世纪初即参与了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学者已经于1993年3月辞世而去了。

一传统的看法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

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

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

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

”马克思自然被归入第一类。

韦伯是第二类。

诺斯(DouglassNOrth)应属于第三类。

也许这种把作者简单归类的办法会误导读者。

事实上,韦伯和桑巴特以后,黄仁宇,余英时,以及三十年代的梁漱溟,都持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

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

所以余英时先生又称韦伯和他的立场为“历史多元论”,以别于”一元论史观”。

极而言之,从西欧历史中挖去任何一段(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时代,古希腊,……)都会使现在西欧北美的社会不成其为“资本主义”。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后来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一直认为中国即便再独自发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资本主义”。

他的观点后来由余英时先生再度提出。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

(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课件

ppt精选版
10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7.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
ppt精选版
25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2.价值尺度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
13.货币流通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 度。
ppt精选版
12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
ppt精选版
13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ppt精选版
30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 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6-6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6-7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6-8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6-9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6-10资本主义利息率是: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5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2-6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7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7-2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在政治上的统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7-3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4商品的垄断价格高于价值意味着:商品价格总额仍然与价值总额相等。
3-1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1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2-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章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答案(天科版)范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答案(天科版)范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生产关系2.什么是经济规律?怎样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都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经济规律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了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直接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4.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怎样?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核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作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复习填空题doc

政治经济学复习填空题doc

一、填空题l、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

它实现了的紧密统一。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一、填空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经济规律是指。

经济规律的种类有;;。

3、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4、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来表示;二是以来表示。

6、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的分工。

7、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而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

8、社会再生产过程或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是由这四个环节所组成的运动过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一、填空1、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2、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的生产过程。

3、社会再生产是的统一。

4、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是。

5、社会总产品,是由所创造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摘要】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在于经济利益至上、资本控制和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这些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而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则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对工人的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的体现。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利益、资本控制、经济剥削、私有制经济、基本特征、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剥削关系、竞争机制、定义、起源、结论、实质。

1. 引言1.1 资本主义的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资本家通过私人所有权控制生产资源,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产品的所有权是分开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认为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激发个人动力,提高经济效率。

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到私有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

私有财产制度是指生产资料、土地、厂房、设备等所有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或集体拥有。

市场经济机制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和数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和商业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随着商业资本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模式,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1.2 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解体和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依附于封建地主,按照一定的等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生产和交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二)(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16.00)1.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分数:1.00)A.迅速增加社会资本总量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解析:[解析] 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之一,它只是改变了原来众多的中小资本的存在方式,其集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大了单个资本的总量,但是没有改变社会资本的总量,题中其他各选乡都不是资本集中的“直接”结果,最大可能也只是间接结果。

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分数:1.00)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B.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解析:[解析] 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部门在同样的条件下生产的剩余价值比较低,部门的利润率也比较低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得它可以从利润率比较高的部门分割到一部分剩余价值,以保证社会上每个部门都有人在生产。

3.某城市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10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6万元,前者多交的4万元属于( )(分数:1.00)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Ⅰ√C.级差地租ⅡD.垄断地租解析:[解析] 显然前者多交的4万元属于由地理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级差地租。

4.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值( )(分数:1.00)A.低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B.高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C.等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D.等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解析:[解析]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同等条件下,等量资本投在农业部门得到的剩余价值就要高于等量资本投在社会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又有各部门之间相互竞争之后都得到的平均利润,自然,农产品的价值(c+v+m)要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c+v+p)。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1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1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1.资本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形式就是:G-W-G' (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G ’代表增殖的货币,G’= G+G )。

该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适用于各类资本的运动,所以也叫资本总公式。

2.商品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形式是:W-G-W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二者的起点、媒介、终点(目的)都不相同;后者反映着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关系,前者则反映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不平等关系。

3.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区别表现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二是流通目的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是以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

三是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进行交换的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数量有所增多。

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起媒介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值。

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因此,而是已经转化成了资本。

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增值的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1.劳动力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的用来买卖的劳动力。

在劳动力买卖当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两权分离),并且是按照劳动时间来出卖的。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l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从而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这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可能性。

(2 )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

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

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

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1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1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1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8、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1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要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0、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

21、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23、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4、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2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28、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公式是同一关系的表现:第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和资本家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选择题]29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3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3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之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3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3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5、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6、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7、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里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38、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9、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

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41、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是因为:第一,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第二,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四,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

4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43、生产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