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docx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有句成语这样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泰山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有比鸿毛还轻的东西吗?有!那就是空气。
现在知道,水的密度是1,做羽绒衣的羽绒的密度大约是0.23,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0.0128左右。
空气实在太轻了,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存在都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早注意到空气有重量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将一个空瓶(当然里面有正常气压的空气)密封起来,放在天平上与一堆砂子平衡。
然后,他设法用打气筒向那个瓶子打进更多的空气,并再次密封。
当伽利略把这只瓶子再放回到天平上时,这时的瓶子比那堆砂要重一点,只有再往砂堆里加添一两颗小砂子,天平才会平衡。
伽利略推断,瓶子重量增加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增多了的缘故,因此,空气是有重量的。
虽然伽利略科学地测定空气是有重量的,但他却无法解释“大自然讨厌真空”这个老问题。
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来输送水的水管,当它们跨越高度在10米以上的山坡时,水就输不上去了。
在超过10米深的井里,抽水泵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早就知道只要把水管里的空气抽掉,造成一个真空,那么水就会沿着水管往上流。
他们无法解释水为什么会往上流,而不是通常那样“水往低处流”,就借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大自然讨厌真空”来解释。
粗一想也对,大自然是不让真空存在的,一旦真空出现就让水来填补,于是水就被抽上来了。
真空出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
可是,为什么水到了10米高的地方就再也上不去了呢?尽管11米、12米处也存在真空。
对此,伽利略只能解释说是大自然的那种“厌恶”是有限度的,到了10米以上的真空,它就不厌恶了,因而水就再也抽不上去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利略对抽水问题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使他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把老师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他认为,既然空气有重量就会产生压力,就像水有重量会产生压力和浮力一样。
正是空气的压力把水从管子里往上压,压到10米的高度时,水柱的重量正好等于空气的压力,水再也压不上去了。
生活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生活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实验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
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
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升高,而骤冷又会使气压迅速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实验三:“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
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
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
气向上有压强。
因而显示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讲解学习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有句成语这样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泰山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有比鸿毛还轻的东西吗?有!那就是空气。
现在知道,水的密度是1,做羽绒衣的羽绒的密度大约是0.23,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0.0128左右。
空气实在太轻了,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存在都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早注意到空气有重量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将一个空瓶(当然里面有正常气压的空气)密封起来,放在天平上与一堆砂子平衡。
然后,他设法用打气筒向那个瓶子打进更多的空气,并再次密封。
当伽利略把这只瓶子再放回到天平上时,这时的瓶子比那堆砂要重一点,只有再往砂堆里加添一两颗小砂子,天平才会平衡。
伽利略推断,瓶子重量增加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增多了的缘故,因此,空气是有重量的。
虽然伽利略科学地测定空气是有重量的,但他却无法解释“大自然讨厌真空”这个老问题。
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来输送水的水管,当它们跨越高度在10米以上的山坡时,水就输不上去了。
在超过10米深的井里,抽水泵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早就知道只要把水管里的空气抽掉,造成一个真空,那么水就会沿着水管往上流。
他们无法解释水为什么会往上流,而不是通常那样“水往低处流”,就借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大自然讨厌真空”来解释。
粗一想也对,大自然是不让真空存在的,一旦真空出现就让水来填补,于是水就被抽上来了。
真空出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
可是,为什么水到了10米高的地方就再也上不去了呢?尽管11米、12米处也存在真空。
对此,伽利略只能解释说是大自然的那种“厌恶”是有限度的,到了10米以上的真空,它就不厌恶了,因而水就再也抽不上去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利略对抽水问题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使他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把老师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他认为,既然空气有重量就会产生压力,就像水有重量会产生压力和浮力一样。
正是空气的压力把水从管子里往上压,压到10米的高度时,水柱的重量正好等于空气的压力,水再也压不上去了。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1.覆杯实验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
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
2.瓶吸鸡蛋如图2所示,广口瓶内装少量细沙,将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中,然后迅速把剥去壳的熟鸡蛋紧盖在瓶口上。
待纸熄灭后,向瓶外浇冷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小于外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了瓶中。
3.小试管爬升实验如图3所示,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4.用注射器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4所示,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5.用挂衣钩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5所示,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压力衣钩的软塑料托相对,用力挤压,排出其间的部分空气,即使在衣钩下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易将两个衣钩分开。
6.用橡皮吸盘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6所示,将木凳面弄湿,把像皮吸盘直立在光滑的凳面上,握住木柄往下压,这时吸盘内气体被挤压出来,再提起木柄,凳子亦被提起,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用气球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7所示,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
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
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8.用钢笔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将钢笔插入墨水中,按下胶管外的弹簧片,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墨水就被“吸”进了胶管中。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共5篇)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共5篇)第一篇: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1.覆杯实验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
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
2.瓶吸鸡蛋如图2所示,广口瓶内装少量细沙,将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中,然后迅速把剥去壳的熟鸡蛋紧盖在瓶口上。
待纸熄灭后,向瓶外浇冷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小于外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了瓶中。
3.小试管爬升实验如图3所示,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4.用注射器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4所示,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5.用挂衣钩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5所示,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压力衣钩的软塑料托相对,用力挤压,排出其间的部分空气,即使在衣钩下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易将两个衣钩分开。
6.用橡皮吸盘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6所示,将木凳面弄湿,把像皮吸盘直立在光滑的凳面上,握住木柄往下压,这时吸盘内气体被挤压出来,再提起木柄,凳子亦被提起,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用气球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7所示,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
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
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8.用钢笔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将钢笔插入墨水中,按下胶管外的弹簧片,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墨水就被“吸”进了胶管中。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大气压强讲解(优秀2篇)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强讲解(优秀2篇)大气压强是谁发现的?篇一1654年春季的一天,法国勒根堡的郊外风和日丽,山坡下的平地上聚集了上千人,等着观看马德堡的市长奥托格里克表演的一个科学游戏。
皇帝、皇后也兴致勃勃地赶来了,所以现场的气氛格外热烈。
只见奥托格里克一手拿着由他设计制作的两个铁制的直径20厘米的半球来见皇帝。
他告诉皇帝,这两个半球,取名为马德堡半球,把它们合拢后,抽去里面的空气,两边即使各用五六匹马来拉也未必能拉开。
皇帝觉得这真是不可思议,催促奥托格里克赶快把实验做起来。
奥托格里克把两个半球啪地合上,然后用一个小唧筒,三下两下抽光了里面的空气。
他将两根又粗又结实的绳子系住半球两边的环,让两个彪形大汉,一人拉一头绳子使劲拔起河来。
只见那两个大汉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可那两个半球还是紧紧地抱在一起。
两边的壮汉增加到三个,可是两个半球反倒像越拉越紧了。
看的人都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小小的两个半球,怎么会吸得这样紧?这时奥托格里克干脆让壮汉们下来,牵过4匹骏马,一边2匹,让马来进行这场拔河比赛。
“啪,啪”,随着鞭声,骏马扬蹄奋力向前,可是无论骏马如何用力,却是前进不了半步,那两个半球牢牢地粘合在一起,依然如故。
奥托格里克吩咐将两边的马匹一匹一匹地增加,一直增加到两边各是7匹骏马,还是不见分晓。
看得众人都凝神屏息,广场上竟没有一点声音。
这时,奥托格里克吩咐再各加一匹马,驭手的鞭子甩得如爆竹般炸响,马嘶啸啸,尘土飞扬。
人们再也按捺不住,连皇帝、皇后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站起来,跟着人们手舞足蹈地高喊道:“加油!加油!”只听得“嘭”的一声,铁球终于裂成两半。
两边的8匹马各带着一个半球一下子冲出好几百米远。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皇帝看了实验,心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奥托格里克说:“你莫不是在变什么戏法,要不,这两个半球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奥托格里克说:“不是两个半球有什么吸力,而是空气对它的压力,也就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皇帝听了,越发觉得莫名其妙,这也难怪。
趣味实验揭示大气压强的存在
趣味实验揭示大气压强的存在除了之前提到的实验,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实验也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补充的实验示例:1. 瓶吞鸡蛋实验(深入版)实验步骤:●准备一个广口瓶、一枚去壳的熟鸡蛋、一张纸和火柴。
●在瓶内铺一层纸,并点燃纸,然后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上。
●等待片刻,让瓶内的火熄灭,并观察鸡蛋的变化。
实验现象:●随着瓶内火焰的熄灭和温度的降低,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此时,外界的大气压强将鸡蛋压入瓶内。
结论:●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大气压强的作用,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喷泉实验实验步骤(简化版,实际操作可能需更复杂的装置):●准备一个密封的容器,容器内装有水,并连接一根细长的管道。
●通过某种方式(如加热容器内气体或利用外部设备抽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实验现象:●当容器内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水会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通过管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状。
结论:●喷泉实验通过水的喷射现象,展示了大气压强对液体流动的影响,从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3. 针管吸取药液实验实验步骤:●准备一支干净的医用针管和一瓶药液。
●将针管插入药液瓶中,然后向外拉动针管活塞。
实验现象:●拉动活塞时,针管内气压降低,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和药液瓶内的大气压强。
因此,大气压强和药液瓶内的大气压强共同作用,将药液压入针管内。
结论:●这个实验通过针管吸取药液的过程,展示了大气压强在液体传输中的应用,从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4. 吸管吸饮料实验(扩展思考)虽然吸管吸饮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也可以作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个实验。
当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的气压降低,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和饮料上方的大气压强。
因此,大气压强将饮料压入吸管中,使我们能够喝到饮料。
这个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巧妙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综上所述,这些实验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大气压强的性质和特点。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1. 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种压力,来自于地球大气层的重量。
想象一下,你在海边,海浪拍打着岸边,那水的重量给你一种压迫感。
其实,空气也是有重量的,只不过看不见、摸不着。
有人说:“空气无色无味,但绝对不轻!”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你想想,空气的压力能把一块金属放得稳稳的,真的是个神奇的存在。
2. 经典实验:伽利略的水银实验2.1 伽利略的聪明才智说到大气压,得提提伽利略这位老兄。
他在17世纪搞了一个牛逼的实验,专门用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想象一下,一个精力充沛的科学家,正在研究空气的秘密。
他拿来一根透明的玻璃管,底下封住,里面倒满了水银,然后他把管子竖起来,哇,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水银居然没有全部流出来,而是留在了管子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
2.2 水银的升降水银的高度约为76厘米,难道这是巧合吗?伽利略想了想,这可是大气压在作怪!空气的重量压着水银,水银就被“撑”着不往下掉。
于是,伽利略的实验就这么“火”了,成为了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经典案例。
他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揭示了一个深奥的科学道理,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3. 影响深远的发现3.1 震撼科学界这项实验不仅让伽利略成了“科学巨星”,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铺平了道路。
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气并不是无形无质的东西,它有力量,有重量,甚至能影响我们的生活。
科学家们纷纷开始探索大气压的更多奥秘,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3.2 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大气压无处不在。
比如你喝饮料时,用吸管吸的那一瞬间,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
你用力吸,里面的液体被空气压力推着上升。
再比如气球,你吹气时,里面的空气会膨胀,而外面的空气又把它压得严严实实,气球才能“挺直腰杆”。
所以,真的可以说,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是个“幕后英雄”。
4. 总结与启发大气压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世界。
就像一位无形的朋友,默默地支持着我们,保障着我们的生活。
大气压强的故事与照片
神奇的大气压强有句成语这样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泰山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有比鸿毛还轻的东西吗?有!那就是空气。
现在知道,水的密度是1,做羽绒衣的羽绒的密度大约是0.23,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0.0128左右。
空气实在太轻了,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存在都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早注意到空气有重量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将一个空瓶(当然里面有正常气压的空气)密封起来,放在天平上与一堆砂子平衡。
然后,他设法用打气筒向那个瓶子打进更多的空气,并再次密封。
当伽利略把这只瓶子再放回到天平上时,这时的瓶子比那堆砂要重一点,只有再往砂堆里加添一两颗小砂子,天平才会平衡。
伽利略推断,瓶子重量增加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增多了的缘故,因此,空气是有重量的。
虽然伽利略科学地测定空气是有重量的,但他却无法解释“大自然讨厌真空”这个老问题。
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来输送水的水管,当它们跨越高度在10米以上的山坡时,水就输不上去了。
在超过10米深的井里,抽水泵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早就知道只要把水管里的空气抽掉,造成一个真空,那么水就会沿着水管往上流。
他们无法解释水为什么会往上流,而不是通常那样“水往低处流”,就借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大自然讨厌真空”来解释。
粗一想也对,大自然是不让真空存在的,一旦真空出现就让水来填补,于是水就被抽上来了。
真空出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
可是,为什么水到了10米高的地方就再也上不去了呢?尽管11米、12米处也存在真空。
对此,伽利略只能解释说是大自然的那种“厌恶”是有限度的,到了10米以上的真空,它就不厌恶了,因而水就再也抽不上去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利略对抽水问题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使他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把老师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他认为,既然空气有重量就会产生压力,就像水有重量会产生压力和浮力一样。
正是空气的压力把水从管子里往上压,压到10米的高度时,水柱的重量正好等于空气的压力,水再也压不上去了。
证明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
证明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年,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又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大气压强;还听到有少数人在嘲笑托里拆利。
因此,虽然远离意大利的格里克在德国,但他很为托里拆利抱不平。
他匆匆忙忙打听去玻璃管子和水银,再次搞托里伽利略这个实验,推断这个实验就是准确无误的;再将一个密封较完整的木桶中的空气吸到,木桶就“砰!”的一声被大气“甩”打碎了!有一天,他和助手做成两个半球,直径14英寸,约37厘米,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市郊做起“大型实验”.这年5月8日,马德堡市风和日丽,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攘攘十分冷清.有的积极支持格里克,期望实验顺利;有的断言实验可以失利;人们在议论着、在争议着、在应验着;除了的人一边在大街小巷里往实验场走,一边高声大喊:“市长出演马戏了!市长出演马戏了———”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格里克一挥手致意,四个马夫拖去十六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铁链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扎!似的在“跳绳”似的.“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一边打着拍子.4个马夫,8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但是,铜球仍就是原封不动.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大增.马夫们喝了些水,几双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工作着第二次实验.格里克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16匹大马,使劲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实验场上的人群,更是弯曲脖子,一个劲儿地看著,不时地收到“哗!哗!”的响声.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坚信了吧!大气压就是有的,大气压弱就是小得这样难受!这么不可思议!……”原理实验完结后,仍有些人不认知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扎不行,七嘴八舌地反问他,他又冷静地并作着详细的表述:“平时,我们将两个半球密切伸直,无须用力,就可以分离.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存有大气压力的'促进作用;相互抵销均衡了.似的没大气促进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挡住这两个半球……”.即抽气前,半球的外部压力等同于其内部压力等同于大气压。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说到大气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仿佛只有科学家才懂得玩意儿。
不过,实际上,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天天跟我们打交道,嘿,听我慢慢道来!你有没有注意过那种一打开瓶盖,突然“嘭”的一声,气泡冒出来的感觉?就像是气体在憋屈了很久,终于找到出口,真是个小调皮!这就是大气压在作怪。
当你拧开瓶盖的时候,瓶内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一下子平衡了,气体才一拥而出,跟着是那一阵令人心动的气泡声,简直是小小的欢腾啊。
再说了,你有没有玩过那种打气筒?想象一下,咱们用手使劲儿按下去,里面的空气被压缩得密密麻麻,最后气球咕噜咕噜地鼓起来,像个小胖子似的。
嘿,那就是大气压的又一个体现!气球的表面之所以能撑得住,就是因为外面的空气压着它,形成了一种平衡。
真是有趣吧?当你把气球放开,里面的气体猛地跑出来,气球瞬间瘪了,这就说明了压强的变化。
外面的空气压强把它压瘪,而气体一旦不再被困住,自然是要逃跑的,哈哈,真是自由得让人羡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厨房里忙活,想用真空保存一些食物。
于是我就找来了一个真空袋,把食物放进去,之后用吸尘器把袋子里的空气抽掉。
你猜怎么着?袋子里变得扁扁的,就像是一个被压扁的可乐罐。
你看,这也是大气压的一个例子哦。
外面的空气把袋子压得严严实实,食物被保护得好好的,根本不怕变质。
这真是个聪明的办法,让我在美食和科技之间找到了平衡,哈哈,生活就是这么有趣。
除了这些日常的小例子,大气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身影。
比如说,你去喝饮料的时候,咕噜咕噜的声音肯定不陌生。
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宝箱,满满的惊喜。
饮料的瓶子里面充满了气体,在打开瓶盖的时候,外面的气压一下子把气体推了出来,形成了那种清脆的声音。
每次喝饮料的时候,我都会想:“哇,这真是个小魔法!”你说这大气压是不是无处不在呢?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那种小实验吗?用一根吸管喝水,水就能顺着吸管上升,像个小妖精一样。
大气压力的发现(WORD)
大气压力的发现公元14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是何等热闹的地方,它正处在意大利的南北通衢大道上,人口已达十万,手工业工厂发达,仅毛纺厂就达三百多家,而且并不是自产自销,原料来自西班牙,染料来自埃及,产品又销到英、法。
世界各地的商人南来北往好不热闹。
要说文化,这里又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基地,一些有名气的代表人物都是这里的人氏。
伽利略就不用说了,还有写《神曲》的诗人但丁,画《蒙娜丽莎》的达·芬奇,制作了《大卫》雕像的米开朗琪罗,建了著名的无柱圆顶教堂的建筑家伯鲁涅列斯基。
这里虽是扼杀了一些如伽利略那样的新文化名人,但是就连那些上层贵族人物也不能抗拒这个新文明冲击。
一些上层人物也是总想把自己打扮成有知识的样子,想把自己的庭院装修得更华丽些,好向市民们和外国商人炫耀一下自己。
现时这佛罗伦萨的大公爵塔斯坎宁别出心裁,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一个大喷水池。
他想,这种阔气谁人能比?钱是不发愁的,至于设计,他要新自动手。
他安排了水池、喷头、假山,在池山之间栽种了国外引进的奇花异树,建了亭廊,亭间廊边遍设烛台,为的是夜间一样可以酣饮畅游。
为了加大水量,他又特别吩咐管家找来了打井工人,为喷水池专挖一口井。
那井也挖好了,抽水机也装好了,只差机器一转,就可珠滚荷叶,银落水面,人们便可隔着帘,披着湿雾,跳化装舞了。
但这般光景公爵不准备一人独享,这是一次向全市炫耀自己学识、财富、才华和风度的好机会。
这天,他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遍请了市内的头面人物,大工场场主、教授、艺术家,还有那些从波斯、西班牙等东西方来的富商大贾,还特地邀请著名的诺尔鲁神父来光临新水池“开喷典礼”。
这天刚日压西山,公爵家的大门口就车塞马呜,门内廊上亭上也早美酒侍侯,佳肴等人了。
不一会儿红烛高照、华灯齐放,乐声轻轻地漫上了树梢屋檐。
这时塔斯坎宁公爵举起一杯红酒,笑容满面地说:“各位先生,今天本公爵亲自设计的喷水池竣工,特邀你们来参观一下我的拙作,并参加我们家庭庆祝舞会,我和我的夫人及全家表示非常的感谢。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有句成语这样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泰山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有比鸿毛还轻的东西吗?有!那就是空气。
现在知道,水的密度是1,做羽绒衣的羽绒的密度大约是0.23,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0.0128左右。
空气实在太轻了,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存在都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早注意到空气有重量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将一个空瓶(当然里面有正常气压的空气)密封起来,放在天平上与一堆砂子平衡。
然后,他设法用打气筒向那个瓶子打进更多的空气,并再次密封。
当伽利略把这只瓶子再放回到天平上时,这时的瓶子比那堆砂要重一点,只有再往砂堆里加添一两颗小砂子,天平才会平衡。
伽利略推断,瓶子重量增加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增多了的缘故,因此,空气是有重量的。
虽然伽利略科学地测定空气是有重量的,但他却无法解释“大自然讨厌真空”这个老问题。
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来输送水的水管,当它们跨越高度在10米以上的山坡时,水就输不上去了。
在超过10米深的井里,抽水泵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早就知道只要把水管里的空气抽掉,造成一个真空,那么水就会沿着水管往上流。
他们无法解释水为什么会往上流,而不是通常那样“水往低处流”,就借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大自然讨厌真空”来解释。
粗一想也对,大自然是不让真空存在的,一旦真空出现就让水来填补,于是水就被抽上来了。
真空出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
可是,为什么水到了10米高的地方就再也上不去了呢?尽管11米、12米处也存在真空。
对此,伽利略只能解释说是大自然的那种“厌恶”是有限度的,到了10米以上的真空,它就不厌恶了,因而水就再也抽不上去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利略对抽水问题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使他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把老师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神奇的大气压强-做实验作文450字相关作文
神奇的大气压强-做实验作文450字相关作文
一天,我在故事书里看到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马德堡半球实验》。
“难道被抽干空气的两个半球合在一起会比十六匹马的力量都大?”我很不理解地问妈妈。
妈妈告诉我:“我们呼吸的空气也是很有力量的,空气产生的大气压强能托住很多重重的东西。
”我对妈妈说的话半信半疑。
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妈妈提议和我做个实验。
一听做实验,我立刻精神焕发,迅速按照妈妈的要求准备好了一张复印纸,一个塑料杯,并且往杯里倒了半杯水。
我先把纸盖在盛有水的塑料杯上,接着稍用力按住纸,确保纸与杯子之间没有缝隙,然后一只手托着水杯,快速将其翻转过来。
这时我心惊胆战,紧张极了,生怕哪个动作出现问题。
最后我一只手紧握水杯,另一只压着纸的手慢慢移走。
移动的过程中,我感觉杯中的水马上要倾泻下来,我随时准备接住它们。
可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竟然稳稳地待在纸上。
我仿佛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威力,原来它轻轻松松就能托起半杯水。
紧张而愉快的实验结束了,我知道了大气压强是个很神气的东西。
因为它比十六匹马的力量都大。
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神奇的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我期待以后做更多的实验,得到更多的知识。
托里拆利试验是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试验
感受示例二 (压瘪的易拉罐 )
感受示例三:覆杯实验
覆杯实验的解释:
大气
大气 大气
覆杯实验让我们了解什么呢?
毫无疑问 大气压强的存在
水
注 射 器
大小 试管
瓶中的水会怎样呢?
三、大气压的测量
在覆杯实验中,如果能找到大气 压能托起水柱的最大高度,则水 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水柱太高,用水银代替
大大气气压压
大气压
大气压
想一想 在生活中用到大气压 的知识有哪些?
抽水机 钢笔吸水 空气挂衣钩
用吸管吸饮料 …….
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就是大 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 程.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 气体,体积减小它的压强就增大,体 积增大它的压强就减小。
•
PV = KT
大气压强
液体可以流动
液体内部向各个 方向都有压强
气体也可以流动
?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 气包围着,厚度有几千 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 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 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 气体也像液体一样具有 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 力的作用。那么大气是 否也像液体那样在它的 内部存在压强呢?
1642年,科学家 托里拆利提出大 气会产生压强, 并测定了大气压 强的值。
这时大气压强是多少帕?
P = g h
=13.6×10 3kg/m3 × 10N/kg×0.76m
=1.01 × 10 5 Pa
真空
P = g h
760毫米
=13.6×10 3kg/m3 × 10N/kg×0.76m
=1.01 × 10 5 Pa
大大 气气 压压
BA
讨论: (1)如果玻璃 管倾斜,会影 响结果吗? 为什么?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文档资料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17 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 自然界厌恶真空”。
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在 17 世纪中叶,著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听到一个奇特的事实:一台抽水机至多能把水抽到 10m 高,无论怎样改进抽水机,也不能把水抽得更高了。
他想自然界害怕真空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可以用水柱的高度量出来。
不久他就去世了。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由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继续进行。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 14 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 1/14。
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
1643 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
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
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
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
1648 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 1660 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大气压的发现
大气压的发现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界害怕真空的说法,他认为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是因为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不可能有真空存在的.可有一件事,却使人们感到很困惑.1600年,在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人们用一台抽水机想抽走深矿坑里的水.但是用抽水机一试,发现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以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可是仍然不能将水位提得很高.没办法,人们只好去请教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对自然界害怕真空的说法一直有怀疑.他想可能是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靠空气的压力把水压上来的,而这个压力所支持水的高度是有限度的.但是不久伽利略就去世了.后来,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托里拆利想,如果用水银代替水,那么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1642年,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托里拆利的学生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这个预想是正确的,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告诉我们,在管外的水银面上有一个压强,这个压强跟管里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由于管外只有空气,所以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压强,只能是空气产生的,托里拆利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的实验很快传到了法国,引起了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注意,他进一步猜想,大气压既然是由大气重力产生的,那么,越向高处,大气压越薄,大气压也应当越小,水银柱也应该越短.1648年,帕斯卡在巴黎的教堂顶上做了实验,为了得到更肯定的结果,他写信给他的妻兄,请妻兄在高约1000米的多姆山的山顶上和山脚下分别做托里拆利实验,实验结果完全证明了帕斯卡的推论是正确的.这样用帕斯卡的实验就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惑人们的“高山之谜”,在高山上,人们呼吸困难,往往煮不熟饭,这就是由于高山大气压低,空气稀薄,水的沸点低的缘故. 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克在市中心举行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从而使人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
文档:气压的发现
气压的发现1640年10月的一天,万里无云,在离佛罗伦萨集市广场不远的一口井旁,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在进行抽水泵实验。
他把软管的一端放到井水中,然后把软管挂在离井壁三米高的木头横梁上,另一端则连接到手动的抽水泵上。
抽水泵由伽利略的两个助手拿着,一个是富商的儿子——32岁,志向远大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另一个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巴利安尼(Giovanni Baliani)。
托里拆利和巴利安尼摇动抽水泵的木质把手,软管内的空气慢慢被抽出,水在软管内慢慢上升。
抽水泵把软管吸得像扁平的饮料吸管,这时不论他们怎样用力摇动把手,水离井中水面的高度都不会超过米。
每次实验都是这样。
伽利略提出:水柱的重量以某种方式使水回到那个高度。
1643年,托里拆利又开始研究抽水机的奥妙。
根据伽利略的理论,重的液体也能达到同样的临界重量,高度要低得多。
水银的密度是水的倍,因此,水银柱的高度不会超过水柱高度的1/,即大约30英寸。
托里拆利把6英尺长的玻璃管装上水银,用软木塞塞住开口段。
他把玻璃管颠倒过来,把带有木塞的一端放进装有水银的盆子中。
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拔掉木塞后,水银从玻璃管流进盆子中,但并不是全部水银都流出来。
托里拆利测量了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与他料想的一样,水银柱的高度是30英寸。
然而,他仍在怀疑这一奥秘的原因与水银柱上面的真空有关。
第二天,风雨交加,雨点敲打着窗子,为了研究水银上面的真空,托里拆利一遍遍地做实验。
可是,这一天水银柱只上升到29英寸的高度。
托里拆利困惑不解,他希望水银柱上升到昨天实验时的高度。
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雨点不停地敲打着玻璃,他陷入沉思之中。
一个革命性的新想法在托里拆利的脑海中闪现。
两次实验是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进行的,空气也是有重量的。
抽水泵奥秘的真相不在于液体重量和它上面的真空,而在于周围大气的重量。
托里拆利意识到:大气中空气的重量对盆子中的水银施加压力,这种力量把水银压进了玻璃管中。
玻璃管中水银的重量与大气向盆子中水银施加的重量应该是完全相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强发现的故事
有句成语这样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泰山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有比鸿毛还轻的东西吗 ?有!那就是空气。
现在知道,水的密度是 1,做羽绒衣的羽绒的密度大约是0. 23 ,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0. 0128 左右。
空气实在太轻了,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存在都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早注意到空气有重量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将一个空瓶(当然里面有正常气压的空气)密封起来,放
在天平上与一堆砂子平衡。
然后,他设法用打气筒向那个瓶
子打进更多的空气,并再次密封。
当伽利略把这只瓶子再放
回到天平上时,这时的瓶子比那堆砂要重一点,只有再往砂
堆里加添一两颗小砂子,天平才会平衡。
伽利略推断,瓶子
重量增加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增多了的缘故,因此,空气是有
重量的。
虽然伽利略科学地测定空气是有重量的,但他却无
法解释“大自然讨厌真空”这个老问题。
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来输送水的
水管,当它们跨越高度在 10 米以上的山坡时,水就输不上去了。
在超过 10 米深的井里,抽水泵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早就知道只要把水管里的空气抽掉,造成一个真空,那么水就会沿着水管往上流。
他们无法解释水为什么会往上流,而不是通常那样“水往低处流”,就借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的名言“大自然讨厌真空”来解释。
粗一想也对,大自然是不
让真空存在的,一旦真空出现就让水来填补,于是水就被抽上
来了。
真空出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
可是,为什么水
到了 10 米高的地方就再也上不去了呢 ?尽管 11 米、12 米处也存在真空。
对此,伽利略只能解释说是大自然的那种“厌恶”是有限度的,到了 10 米以上的真空,它就不厌恶了,因而
水就再也抽不上去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利略对抽水
问题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使他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把老师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他
认为,既然空气有重量就会产生压力,就像水有重量会产生
压力和浮力一样。
正是空气的压力把水从管子里往上压,压
到10 米的高度时,水柱的重量正好等于空气的压力,水再
也压不上去了。
为了证实这一点,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
并让自己的助手维维安尼帮助去做。
要用10 米高的水管做实验是很不方便的,因为它有三
四层楼那么高,怎样观测呢 ?托里拆利聪明地利用比水重
13 . 6 倍的水银来做试验。
他叫人制作了一根 1 米长的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
维维安尼将水银灌满管子,然后
用手指堵住开口的一端,将管子颠倒过来使开口的一端朝下,
再放进一个盛满水银的陶瓷槽里。
当他松开按住管子的手指
时,管里的水银很快下降,当水银降到距槽里的水银面76厘米高度时,就不再降低了。
换算一下就可以得到,76 厘米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等于10 米水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形象地显示出,水银槽里水银表面所受到的大气压强,刚好等于 76 厘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托里拆利
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大气压强的气
压计。
后来,气象报告中的气压单位也曾沿用多少厘米(或
毫米)水银柱高来表示。
大气有压力这是肯定的,这压力究竟有多大 ?这方面最为生动的例子发生在德国。
1645 年的一天,德国东南部的雷根斯城轰动了:皇帝大驾光临,百姓倾城出动,为的是观
看一个名叫盖利克的人表演。
广场上站立着 16 匹雄壮的骏马,分成左右两队,每队
各 8 匹马。
它们彼此背向排列,用铁链和绳索牵引着一个直
径为25 厘米的青铜真空球。
这只球是盖利克事先在当地铁
匠铺定做的,它由两个半球合拢而成,两个半球的边缘做得
十分平整,因此能紧密地合在一起而不会漏气。
表演一开始,盖利克先用抽气机将铜球内的空气抽光,然后他下命令给两
边的马夫。
只听“啪”“啪”两声鞭响左,右两边的马夫拼命往前赶马,谁知这些骏马虽然使足了力气往前拉,就是拉不开那由两个半球合在一起的青铜球。
皇帝和百姓们都看呆了。
盖利克向大家解释说“这里面没有什么魔力,主要是铜球表面所受到的大气压力把它们紧紧
压在一起。
不信的话,把空气再放回到铜球里面去,使两边
的压力相等,就很容易把钢球打开了。
”说着,他用双手左右一拉,铜球确实轻易地打开了。
多么神奇的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