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劳动经济学 (人大三版)第十二章课后参考答案(蒋鹏辉段佳男)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言名词解释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支出劳动力的活动劳动力——在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看作可变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实证经济学——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规范经济学——用互惠原则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简答题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者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

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即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

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概念。

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问题。

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

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

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是王五之间做出唯一的聘用选择。

劳动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 1 页 共15 页 第一章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一)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短期劳动力需求:所谓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导言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除吸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借鉴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训练的领域。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自然人口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人力资源管理: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1)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2)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3)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4)注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相结合。

如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与企业兼并和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问题。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现代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偶数的复习题的答案2。

下面的语句是“积极的”或“规范”吗?为什么呢?A.雇主不应该要求他们的员工提供的养老金。

B.雇主提供退休金福利会支付较低的工资比他们如果他们没有提供退休金计划。

C.如果进一步不熟练的外国人的移民是预防,而非熟练的移民已经在这里的工资将上升。

D.军事草案迫使人们从事交易,他们不会主动进入,因此应避免军事人员招募的方式。

E.如果再提起征兵,军事工资可能会下降。

答:(一)规范性(B)正(C)(D)规范(五)积极4。

有什么功能和经济模式的局限?答:剥离的一种经济模式的主要功能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原因/效果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的经济模式是类似于一个建筑师的建筑模型。

架构师可能是在设计一个适合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建设,并在这样一个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可以聘请一个模型,捕捉要领没有进入管道的复杂性,他或她的关注(即外观),电气线路和内部办公空间的设计。

同样,一种经济模式,往往会集中在一个特定类型的行为,而忽略复杂,要么是没有密切关系,行为或间接的重要性。

用于生成有关给定的经济刺激的反应的见解的模型往往不打算预测实际结果。

例如,如果我们在弓行为是受刺激乙因素C,D和E,保持不变,我们的模型可能无法正确预测所观察到的行为,如果刺激C到E也改变。

6。

几年前,它是共同为国家的法律禁止从一个星期工作40小时以上的妇女。

使用规范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评估这些法律。

答:防止妇女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的法律基本上堵住了互惠互利的交易。

有妇女谁想要一个星期工作40小时以上,并有雇主想聘请他们为超过40小时,每周。

根据他们的就业限制阻止这些交易的发生,因此,妇女和其潜在的雇主更糟。

8。

“政府的政策频繁防止,帕累托效率,因为他们加强了。

”评论。

答案。

实现帕累托效率,需要完成所有的互利交易。

理想的情况下,政府将加强在提供信息阻止互惠互利的交易,或建立市场(或市场的替代品),当市场不存在。

然而,政府也有权力,以防止交易或扭曲的价格,这两者可以防止互惠互利的交易完成后。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经济学基础12第十二章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12第十二章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12第十二章习题及答案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开放经济习题答案【案例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波动提示:本周期初始阶段,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形成增长的原始动力,之后,改革动力释放完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放缓,而亚洲金融危机又恶化这种趋势,进入谷底,此后,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刺激经济复苏,伴随99年后东亚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外部经济环境趋好,我国经济进入下一轮增长。

【案例讨论】让“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提示:为了促进消费,政府在居民购买家电和汽车方面进行补贴,并且完善农村电网,并征收利息税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并采取了其他措施。

进一步促进消费,政府需要根据现阶段特点,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保障,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着手。

【案例讨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提示: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增加;使出口品价格相对上升,出口下降;外贸盈余下降。

【案例讨论】中美贸易摩擦会否愈演愈烈?提示:中国提升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美国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

【复习与练习】一、选择题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A 复苏、衰退、萧条、繁荣B 复苏、衰退、繁荣、萧条C 复苏、繁荣、衰退、萧条D 复苏、繁荣、萧条、衰退2.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A 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B 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C 存货的增加与总需求的减少D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3.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A 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B 人均GDP值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C GDP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D 以上各项都对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增长的是()A 投资的增加B 就业人口的增加 C发展教育事业 D 人才的合理流动5.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极好指标,是因为()A 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B 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C GDP不仅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反映经济福利程度D 以上说法都对6.小李欲出国一趟,需要从银行购入美元外汇。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作者Borjas)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者Borjas)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CHAPTER 1212-1. Suppose there are 100 workers in an economy with two firms. All workers are worth $35 per hour to firm A but differ in their productivity at firm B. Worker 1 has a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of $1 per hour at firm B; worker 2 has a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of $2 per hour at firm B, and so on. Firm A pays its workers a time-rate of $35 per hour, while firm B pays its workers a piece rate. How will the workers sort themselves across firms? Suppose a decrease in demand for both firms’ output reduces the value of every worker to either firm by half. How will workers now sort themselves across firms?Workers 1 to 34 work for firm A as a time rate of $35 is more than their value to firm B, while workers 36 to 100 work for firm B. Worker 35 is indifferent. More productive workers, therefore, flock to the piece rate firm. After the price of output falls, firm A values all workers at $17.50 per hour, while worker 1’s value at firm B falls to 50 cents, worker 2’s value falls to $1 at firm B, etc. The key question is what happens to the wage in the time-rate firm. Presumably this wage will also fall by half to $17.50 per hour. If it falls by half, then the sorting of workers to the two firms remains unchanged.12-2. Taxicab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ypically own a large number of cabs and licenses; taxicab drivers then pay a daily fee to the owner to lease a cab for the day. In return, the drivers keep their fares (so that, in essence, they receive a 100 percent commission on their sales). Why did this type of compensation system develop in the taxicab industry?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cab company paid a 50 percent commission on fares. The cab drivers would have an incentive to misinform the company about the amount of fares they generated in order to pocket most of the receipts. Because cab companies find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monitor their workers, they have developed a compensation scheme that leaves the monitoring to the drivers. By charging drivers a rental fee and letting the drivers keep all the fares, each driver has an incentive to not shirk on the job.12-3. A firm hires two workers to assemble bicycles. The firm values each assembly at $12. Charlie’s marginal cost of allocating effort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MC = 4N, where N is the number of bicycles assembled per hour. Donna’s marginal cost is MC = 6N.(a) If the firm pays piece rates, what will be each worker’s hourly wage?As the firm values each assembly at $12, it will pay $12 for 1 assembly, $24 for 2 assembly’s, etc. when offering piece rates. As Charlie’s marginal cost of the first assembly is $4, the second is $8, the third is $12, and the fourth is $16; Charlie assembles 3 bicycles each hour and is paid an hourly wage of $36. Likewise, as Donna’s marginal cost of the first assembly is $6, the second is $12, and the third is $18; Donna assembles 2 bicycles each hour and is paid an hourly wage of $24.(b) Suppose the firm pays a time rate of $15 per hour and fires any worker who does not assemble at least 1.5 bicycles per hour. How many bicycles will each worker assemble in an 8 hour day?As working is painful to workers, each will work as hard as necessary to prevent being fired, but that is all. Thus, each worker assembles 1.5 bicycles each hour, for a total of 12 bicycles in an eight hour day. 12-4. All workers start working for a particular firm when they are 20 years old. The value of each worker’s marginal product is $18 per hour. In order to prevent shirking on the job, a delayed-compensation scheme is imposed. In particular, the wage level at every level of seniority is determined by:Wage = $10 + (.4 × Years in the firm).Suppose also that the discount rate is zero for all workers. What will be the mandatory retirement age under the compensation scheme? (Hint: Use a spreadsheet.)To simplify the problem, suppose the workers works 1 hour per year. (The answer would be the same regardless of how many hours are worked, as long as the number of hours worked does not change over time). Some of the relevant quantitie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ength of the contract are:Age Yearson theJob VMPAccumulatedVMPContractWageAccumulatedContractWage21 1 $18 $18 $10.00 $10.0022 2 $18$36 $10.40 $20.4023 3 $18$54 $10.80 $31.2024 4 $18$72 $11.20 $42.4040 20 $18$360 $17.60 $276.0041 21 $18$378 $18.00 $294.0042 22 $18$396 $18.40 $312.4043 23 $18$414 $18.80 $331.2060 40 $18$720 $25.60 $712.0061 41 $18$738 $26.00 $738.0062 42 $18$756 $26.40 $764.40The VMP is constant at $18 per year. The accumulated VMP gives the total product the worker has contributed to the firm up to that point in the contract. The wage in the contract follows from the equation, and the accumulated wage is the total wage payments received by the worker up to that point. Until the 20th year in the firm, the worker receives a wage lower than her VMP; after the 21st year the worker’s wage exceeds the VMP. The contract will be terminated when the total accumulated VMP equals the total accumulated wage under the delayed compensation contract, which occurs on the worker’s 41st year on the job. So the optimal retirement age is age 61.12-5. Suppose a firm’s technology requires it to hire 100 workers regardless of the wage level. The firm, however, has found that worker productivit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its wage.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ge level and the firm’s output is given by:Wage Rate Units of Output$8.00 65$10.00 80$11.25 90$12.00 97$12.50 102What wage level should a profit-maximizing firm choose? What happens to the efficiency wage if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the firm’s output?The data in the problem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elasticity of the change in output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e in the wage. The efficiency wag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 that this elasticity must equal 1. This elasticity is 1 when the firm raises the wage from $10 to $11.25 an hour: (90-80)/80 ÷ (11.25-10)/10 = 1. The efficiency wage, therefore, is $11.25. Note that this efficiency wage is independent of any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does not depend on the demand for the firm’s output.12-6. Consider three firms identical in all aspects except their monitoring efficiency,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Even though the cost of monitoring is the same across the three firms, shirkers at Firm A are identified almost for certain; shirkers at Firm B have a slightly greater chance of not being found out; and shirkers at Firm C have the greatest chance of not being identified as a shirker. If all three firms pay efficiency wages to keep their workers from shirking, which firm will pay the greatest efficiency wage? Which firm will pay the smallest efficiency wage?In this example, there is no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st of monitor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Moreover, the value of unemployment is the same for workers regardless of their employer. Focusing just on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caught shirking, therefore, workers in Firm A have the least incentive to shirk (as they are most likely to get caught) while workers in Firm C have the greatest incentive to shirk (as they are least likely to get caught). The idea of efficiency wages is to use wages to buy-off the incentive to shirk. Therefore, Firm A will pay the lowest efficiency wage, while Firm C will pay the greatest efficiency wage.12-7. Consider three firms identical in all aspects (including the probability with which they discover a shirker), except that monitoring costs vary across the firms. Monitoring workers is very expensive at Firm A, less expensive at Firm B, and cheapest at Firm C. If all three firms pay efficiency wages to keep their workers from shirking, which firm will pay the greatest efficiency wage? Which firm will pay the smallest efficiency wage?In this example, there is no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st of monitor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The efficiency wage, therefore, is determined by the incentives of the workers, not the costs of the firms.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to monitor workers, of course, will depend on the cost of monitoring.) Thus, all three firms will offer the same efficiency wage.12-8. Why will a firm be more likely to pay its factory workers according to a time rate, but be more likely to pay its sales people a piece rate?Each factory worker has a place on an assembly line and must do a certain task for each unit of theproduct made. Thu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equires very little monitoring of workers, as they are more or less forced to do their job or else the assembly line will breakdown, with the factory manager knowing who is at fault. This is the ideal situation in which to pay a time rate.In comparison, sales persons are likely paid a piece rate, because monitoring their efforts is much more difficult. By paying a piece rate, the sales people have an incentive to work hard to make as many sales as possible.12-9. Suppose a worker only cares about her wage (a “good”) and how much effort she exerts on the job (a “bad”). Graph some indifference curves over these two goods for the worker.With the wage on the horizontal axis, any shaped indifference curves as long as they are upward sloping and increasing in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wages and less effort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that wages are a good thing and effort is a bad thing.12-10. Why would a firm ever choose to offer profit-sharing to its employees in place of paying piece rates?Piece rates can be very difficult to pay in some situations. For example,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a group of workers is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the good, determining who made what may be impossible. Consider Southwest Airlines, which is known to have a wonderful profit sharing program. To pay a flight attendant a piece rate, the airline would have to survey passengers as they depart the plane, and then, from the passengers’ opinions, pay the appropriate piece rates. Clearly this is unreasonable. Profit shar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a convenient way to approximate the piece rate system. Since all workers are covered by profit sharing at Southwest Airlines, all workers have a continuous incentive to do their job very well. EffortWageIndifference Curves: Wages and Effort12-11. Describe the free riding problem in a profit-sharing compensation scheme. How might the workers of a firm “solve” the free riding problem?When all workers are covered by a profit sharing plan, an individual worker has the incentive to shirk his responsibilities as his direct effect on profits is tiny. If all workers do this, however, the total profit created by the firm will be much smaller than it would be if workers were paid a piece rate.One way to “solve” the free rider problem is with social pressure. If the atmosphere of the workers is that everyone works and shirkers will be punished somehow – socially, annual reviews, being fired, etc. – then the incentive to shirk is diminished.。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劳经复习资料第一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3.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 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 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6.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 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劳动经济学人力0901出品个别题目未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请自行整理,谢谢~第一章导言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除吸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借鉴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训练的领域。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自然人口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人力资源管理: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1)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2)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3)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第一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劳动就业概论》 第十二章考题

《劳动就业概论》 第十二章考题

《劳动就业概论》
第十二章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考情提要

一、选择题
1.非规范经济有四个部分,其中橙色经济是指( )
A.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从事的非法的市场活动
B.完全合法但不好计算的家务劳动
C.和规范经济相连的正在兴起的私人服务业
D.不计报酬的在社区或社团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志愿工作
2.产业结构的变革必然带来()的变革。

3.谈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人是()
4.紫色经济中的()正在变成一个亚文化群。

5.闲暇时间增加是()的一条普遍规律。

二、主观题
6.黑色经济【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就业结构。

3.贝尔
4.个体经营者。

5.现代社会。

二、主观题
6.黑色经济【名词解释】
黑色经济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从事的非法的(因为不公开)市场活动,也称做隐蔽经济或地下经济。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第一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狭义则是指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之所以存在此种关系,其前提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实现劳动力的物质条件相分离,这种分离是以生产力长期发展为基础的。

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表现形式,它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即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问题。

利益冲突型: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一方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是资本所在者。

利益一体型: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利益协调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制度,是协调劳资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被称为工会运动的“基石”。

1.何谓劳动关系?其特征是什么?
答:劳动关系的狭义则是指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之所以存在此种关系,其前提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实现劳动力的物质条件相分离,这种分离是以生产力长期发展为基础的。

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表现形式,它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即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问题。

其特征有1.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2.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用人单位),另一方是雇员(劳动者);而其他与劳动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并不具有特定性。

3.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服从经营者的管理、命令与指挥,必须服从所在雇主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4.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2.构建协调型劳动关系应坚持何种原则?为什么说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取向应是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答:构建协调型劳动关系应坚持在承认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差别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谈判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利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的原则。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

在劳动关系类型的转变中,发展最突出、变化最重大的是劳动关系双方作为利益主体,被独立和区别开来。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推进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实现了重新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规律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劳动关系,在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形式,但也存在若干区别,主要是体现中国特色。

(1)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产权的终极所有者是全体劳动者,因而劳动者的总体利益仍然
是一致的,在肯定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坚持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

(2)劳动关系的转型具有过渡性。

(3)集体主义的观念、“仁和”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有巨大的差别。

3.通过集体谈判决定劳动条件的社会前提是什么?
答:集体谈判作为劳动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确定工资和其他劳动条件的机制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这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雇员,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集体谈判,雇员可以向雇主施加集体影响,使雇主接受他们提出的有关工作条件的要求。

4.怎样正确理解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
答:集体谈判是劳动关系双方决定劳动条件的行为和过程,其目的是达成集体合同。

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工会组织当然希望达成对自身较为有利的条款,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政府,因为劳动条件的诸多方面的标准,如法定社会保险和休假等雇员的福利项目通常是由政府立法强制规定下来的,不属于集体谈判的内容。

尽管全国的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参政议政等多种活动形式影响立法机构和政府,但这些法规的稳定性较强,短期内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工会实现目标的另一个约束条件是市场,这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约束条件。

5.如何理解效率合约模型的效率含义?
答:现实生活中,劳动条件并不是单方决定,而是工会和雇主协会两大组织在谈判,共同协商工资率、雇用量等问题,这实际上属于双边垄断组织的竞争行为。

由于是双方竞争共同决定工资和雇用量,那么双方的福利从理论上说能够得到改善。

因此就存在一系列至少可以使其中的一方获益而却不使另一方受损的工资和雇用量组合,这些组合被称为“效率合约”。

关于效率,这里指的是狭义上的,广义上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最优。

一种交换如果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同时又没有让任何人的利益受损,那么这种交易就被认为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一般指社会福利的改善,即经济效率。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效率”仅仅是指劳动关系双方福利的改善,它并不意味整个社会从中获益。

6.影响集体谈判范围的因素是什么?
答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教授于20世纪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一种短期工资决定模型,这一模型讨论了劳资双方关于工资的集体谈判的范围。

模型的结构由工会和雇主各自的谈判要求构成:反映工会的工资谈判要求分为上限与坚持点;反映雇主的谈判要求分为下限与坚持点。

当工资率通过集体交涉决定,而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决定时,工资率不再是由劳动供求决定的单一点,而存在一个由工会工资要求的上限和雇主愿意提供的工资的下限构成的“不确定性范围”。

集体谈判中工会的最初工资增长要求(通常高于竞争工资率以上的某一点)决定这个范围的上限,工会认为上限以外的工资增长会对其会员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工会的坚持点(底线)是集体谈判工资增长的最低要求,若低于此点则不被会员接受,而宁愿以罢工为抵制手段。

雇主最初愿意提供的工资增长(通常低于竞争工资率以下的某一点)决定这个范围的下限,认为低于此限度就难以保证生产所需的必要的劳动力供给和企业的市场形象;雇主的坚持点则是最大能够允诺的工资增长,若超过该点则以关闭企业为抵制手段。

“不确定性范围”的长度与劳动力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构成相反方向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