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习重点:1、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难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自主预习:1、阅读课本P40—43,完成《学习导引》P25填空题2、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呢?3、读“图2-55 六大板块示意”观察六大板块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回答:①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②六大板块中地表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其他板块地表都是大陆吗?合作探究:1、小组思考完成P.42活动2、学生阅读P.42“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思考:①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在漂移?②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让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引导学生完成P.43活动。

4、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脉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点拔:1、采取探究法进行教学2、引导学生读图对比,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堂小结:反馈提高:完成《学习导引》P27综合题板书设计: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地变化2.激烈地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与地形第二课时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你了解地震和火山吗?全球数目众多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哪些地区呢?有什么规律?自主预习:1、引导学生完成P.45活动第1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面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面貌单元导学案

地球的相貌单元导教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觉古人勇于研究的精神。

2会.用有关数据对照剖析描绘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概括经纬线、经纬度的区分。

4利.用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色,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区分,经纬网定位。

掌握经线纬的特色、散布、变化规律,可以进行对照剖析。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研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方法点拨】歌诀记忆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约合 8万华里)。

【温馨提示】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区分都是仪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为南纬;赤道以北的半球为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为南半球。

即北纬都在北半球,南纬都在南半球。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髦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好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今日和大家一同学习《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全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久的精细丈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均匀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三、地球仪1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必定的减小后,制作的地球的模型,这就是。

2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设想的轴叫。

3纬.线与经线项目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与地轴垂直而且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连结而且与纬线垂直的4纬.度与经度项目 0线° 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度数的变化规律纬度赤道 0—°90°0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由赤道向两极渐渐经度 0 以°东为,以西为由 0°向东西渐渐5半.球区分: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是&n。

初中地理_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硬纸板、胶水、磁铁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

再加上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等内容,已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已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但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课业,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拼图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探索新知2、观察三组半球图,比较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

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衔接与过渡既然海洋面积大,为什么不叫“水球”而叫“地球”?请听“两小儿辩球”。

观察动画进行辩论1、播放“两小儿辩球”动画。

2、提问:你们认为该叫“水球”还是“地球”?并说出理由。

3、对学生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观看动画。

2、讨论问题。

通过学生辩论更深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地球,合理开发地球。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面貌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2、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3、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阅读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教学重点1、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1、分界线的划分四、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地球?水球?1、设立情景,导出问题视频:观看宇航员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来由。

设问:宇航员说,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认知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宽广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预习教材,自主探究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大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活动2:读图比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看看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北冰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P28的“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这段文字,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说出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海陆分布知识。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小组学习,了解概念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板书列表,学生说出概念2、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分布。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些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北极圈
Hale Waihona Puke 90°N高纬度中纬度
北回归线
低纬度

低纬度
30°S 60°S
中纬度
高纬度
90°S
60°N 30°N 0°
南回归线 南极圈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 极圈、南极圈、北极、南 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C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 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一、地轴和两极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 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 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 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这
种现象反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仪和地球真实原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 在地球上却没有。
活动
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 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吗?
麦哲伦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 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发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
4.培养对地球地形多样性的人文关怀,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学生需要掌握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3.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VR设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地形景观,便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地形类型。
4.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课堂讨论话题和课后作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地理知识。
5.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动手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地形剖面图,学习者可以观察到地形的起伏变化,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平原和盆地适合种植业发展;山地和高原适合畜牧业发展。
-工业:山区利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平原和盆地利于交通和人口的分布。
-城市分布和交通:山区城市分布稀疏,交通不便;平原和盆地城市分布密集,交通发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世界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和区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特别是在没有直观地形景观的情况下。此外,学生在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难以理解地形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形优势和克服地形劣势。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精品教案 4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精品教案 4

形结构。
培养学生运用相对高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求 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 类型。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难点 教法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 教具 学具 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 的探索 熟悉学习目标,一边 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 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 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 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 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 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 享收获的喜悦。
世界的地形
课题
世界的地形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教 学 过程 目 与方 标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
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板书设 计
陆地地形 海拔、相对高度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
教学 反思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精讲点拨 强化识记 当堂检测 反馈纠正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指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及分界线的名称。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海陆分布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 解,今天我们将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进行进 一步的学习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陆地地形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2、 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各有哪些特点?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 和帮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8)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8)
课题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
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法与教具
直观教学法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作者、授课者:鼎湖区桂城初级中学李应华(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和大小,以及洲的界线等内容。

教材的文字和图象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水球”、“地球”名称的依据;从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入手引出全球五块大陆及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和重要分界线;通过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七大洲面积的大小和排序;通过海洋所处的位置、面积、水深差别,说明大洋和海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学会运用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及位置关系;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各自的主要特点;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思路和教法本节运用摸玻璃球游戏的方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海陆比例;通过描图、剪图、拼图的竞赛,培养学生动手及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海陆位置关系的认识和记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资源一、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东、西半球)挂图,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的磁性小黑板4块,七大洲几何形纸板4套,磁铁24粒,玻璃球100粒(绿色29粒、蓝色71粒)。

二、学生准备:剪刀,薄的白纸,铅笔,尺子。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讲述: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了经纬网,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请同学们取出笔记本,做好笔记。

※板书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二】、新课讲授:1、讲述:在地球仪上,大多数是什么颜色?蓝色代表什么?(海洋)从太空望地球,看到的是陆地和海洋两种形式,人们一直把她叫“地球”,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她叫“水球”呢?可能有些同学想到过了,因为海洋的面积很大,是吗?那陆地与海洋的比例有多大呢?我们先不要下结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风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一.知识★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___________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二你知道吗?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5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在哪儿吗?★6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在南北极上空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7.一架飞机从起飞,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8一个人想建一栋四面都朝南的房子,有这个可能吗?在哪里能实现?9你能分辨经纬线吗?【课堂练习】1.在右图的相应位置填注下列地理名称:赤道北极南极地轴经线纬线★2 填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不同经线纬线指示方向长度特征形状特征3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规则球体B正圆形球体C纺锤形球体D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4一个人站在北极,它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 )A正北 B正南 C正东 D正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总第节学习内容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地形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具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考标考点】1.陆地地形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熟记主要的地形区。

2.海底地形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部位。

熟记每个地形部位的特点。

3.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

掌握等高线的基本应用。

二、【知识重点】1、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备课随记(二次备课)【例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米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米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D.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例2】我国某山地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例3】读图,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00米B. 1300米C. 300米D. 500米【例4】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世界陆地最低的死海在海平面以下392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452.43米B. 7452.43米C. 9236.43米D. 9362.43/ 2、陆地类型活动: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例5】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B. 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C. 地面起伏不平,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D.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例6】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是()A. 地面崎岖不平B. 相对高度大C. 地面起伏小D. 多被高原环绕【例7】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的地形类型是()A. 丘陵B. 平原C. 山地D. 盆地【例题8】下面四幅景观图与地形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 高原、丘陵、盆地、平原B.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C. 山地、盆地、平原、高原D. 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例题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地形类型依次是()A. 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C. 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3、世界地形之最【例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原是()A. 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B. 巴西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C. 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D. 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例1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安第斯山脉C. 落基山脉D. 阿特拉斯山脉【例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所在的大洲是(B)4、海底地形:【例13】1.写出①-⑤的名称①__大陆架____、②大陆坡__、③_海沟___、④__洋盆___、⑤___大洋中脊_____。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学习活动2:地球的前世
设计意图:
通过该活动找到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学习活动3:地球的微观地形
设计意图:
通过该活动掌握五种世界地形类型的特点,并总结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特征。
学习过程实施
五、自主学习
自己对照课本、学程、271BAY资源等相关资料,修改和完善学程整体感知部分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1世界海陆分布图的绘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洲、大洋分界线。
七、点评分享
分享一:绘制世界海陆分布图
预设23名同学通过271BAY拍照上传分享自己绘制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教师对展示的图进行评价,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
分享二:预设23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填写的对比不同地形类型特点的表格,如果台下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对于等高线特征进行总结、点评的同学可以通过随机提问、抢答的方式让台下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先对活动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分享,小组长做好分工,确保B2和C先说;再到黑板展示区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小组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学情,另外关注黑板展示内容进行即时评价。
问题预设: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分别会对陆地地形产生什么影响?
活动3:该活动选择拍照上传的方式进行展示,并找至少两个小组进行展示点评,其他小组进行 补充或质疑。
地球的面貌
感知地球的面貌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从全球海陆分布、地表起伏和板块运动等方面,感知地球面貌的特点。
2.根据硬纸片碰撞和拉伸的实验,演示板块运动,说明板块运动对陆地地形的影响。
3.结合世界海陆变迁的规律,预测未来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1.世界海陆分布情况
2.板块运动对陆地地形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周围的地形、自然带等,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分析这些地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书面形式提交。
4.学会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
5.培养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探究。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地球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知识点。
2.强调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实践操作。
设想:开展地图实践活动,如地图填色、绘制学校平面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地理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地球的面貌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面貌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种类二、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利用沙土制作山体模型四、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1)有哪几种地形类型,分别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等高线?(3)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山脊与山谷的判读: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山顶,应为山谷;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山麓,应为山脊。

(1)、指出甲、乙两图分别代表什么地形种类?判断的根据是什么?(2)、在丙图上找出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3、绘制等高线(1)、让学生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然后师生评价(2)学生观察并自制模型,体会各种地形的特点,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脊、山谷的凹凸更加突出。

4探究学习1、小组活动:让学生对照已完成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1)思考:陡坡和缓坡地等高线地形图上疏密情况如何?讨论交流: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2、与平面图自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5小结山谷: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其间多有涧溪流过。

山顶:山的最高处。

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圆顶、尖顶(又称山峰),在地形图上一般比较主要的山顶注有高程和表示凸起或凹入的示坡线。

山脊:山的高处象兽类脊骨似的隆起部分。

鞍部:山脊的形状像马鞍的部位,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七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填下表。

纬线(圈 )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