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导学案

合集下载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色。

2. 通过学习中原地区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介绍2. 中原语言特色的学习3. 中原音乐舞蹈的特色欣赏4. 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中原文化主题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等知识。

2. 示范法:展示中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四、教学资源1. 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料:书籍、图片、视频等。

2. 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示范资料。

3. 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中原文化知识竞猜目的:通过竞猜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方法:教师出题,学生抢答,答对者给予奖励。

活动二:中原语言趣味学习目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原语言的特色。

方法:教师展示中原地区的方言视频或图片,学生模仿并练习。

七、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学习中原语言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步骤三:欣赏中原音乐舞蹈,引导学生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步骤四:学习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

步骤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八、教学反思内容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

内容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内容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方法。

九、教学拓展拓展一:组织学生参观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加深对中原文化的了解。

拓展二:开展中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课程《醇厚的中原韵》第一课时的学习,掌握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特征与基本知识,包括其音乐风格、演奏乐器以及代表作品等,并能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加深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 课前预习:学生需自行查阅有关中原音乐的背景资料,了解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文化特点,并选择一首代表性的中原音乐作品进行初步的听赏与分析。

2. 课堂学习: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系统学习中原音乐的风格特征、演奏技巧及代表作品。

学生需认真听讲,并做好课堂笔记。

3. 作品分析:学生需对所选的中原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乐器运用等方面,并撰写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应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个人听赏感受等。

4. 创作实践: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简短的中原音乐旋律或小型乐曲,以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需与小组成员分享个人听赏与分析的成果,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小组内的作品分析报告。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课前预习需充分,查阅的资料应准确、全面,所选音乐作品应具有代表性。

2. 课堂学习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作品分析报告应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个人听赏感受应真实、具体。

4. 创作实践应尽量体现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旋律与节奏应和谐、流畅。

5. 小组讨论应充分交流个人见解,共同完成小组内的作品分析报告。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情况: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所选择音乐作品的代表性。

2.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况、互动参与度及笔记整理。

3. 作品分析报告:报告的条理性、内容的详实程度以及个人听赏感受的真实性。

4. 创作实践:作品的原创性、是否体现中原音乐风格特点以及旋律与节奏的和谐流畅度。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其思维,使学生们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教学过程
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1【导入】问题导入。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技能,并能初步感受和识别中原音乐的韵味。

3.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原音乐文化的内容,并搜集有关中原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音乐欣赏: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至少选择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音乐曲目进行欣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学生应就所欣赏的中原音乐进行思考,以个人角度写出自己对该曲目的认识,并从曲调、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简要描述音乐特征。

4. 文化理解:完成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原音乐”,学生应阐述中原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认真对待预习和课后复习,保证理解透彻课程要点。

2. 在选择音乐曲目时,需注意曲目的代表性和质量,避免选择低俗或无关的内容。

3. 音乐欣赏记录应详细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4. 感受表达需具有个人特色,观点清晰,表述流畅。

5. 文化理解小论文应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内容真实、积极向上。

6.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如下:1. 预习和复习情况:是否认真对待预习和复习,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2. 音乐欣赏记录:记录是否详细具体,能否真实表达个人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能力:观点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流畅,是否具有个人特色。

4. 文化理解小论文:内容是否真实积极,是否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刻。

5. 整体表现:综合以上四项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会进行认真的批改,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河南豫剧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韵味。

2.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看一部河南豫剧的经典片段,记录其中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并与同学分享。

2. 结合所观看的片段,自行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的豫剧唱腔,模仿并录音(如果有条件,可使用专业的录音设备),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 分组完成一份以“醇厚的中原韵”为主题的宣传海报设计,要求突出豫剧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的音乐元素。

4. 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豫剧的短文,阐述自己对豫剧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少于15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真实、客观,符合课程要求。

2. 独立完成各项作业,禁止抄袭和作弊。

3. 小组合作需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参与设计和制作。

4. 提交的作业应按照要求规范,确保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质量、参与程度、团队协作、创新性等。

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音乐课程的学习。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2.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4.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就作业中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咨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看豫剧经典片段、模仿唱腔、设计宣传海报以及撰写短文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河南豫剧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作业要求明确,评价方式客观公正,旨在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音乐课程的学习。

在作业反馈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提交作业、听取教师点评、修改完善以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获得有益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醇厚的中国韵教案

醇厚的中国韵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辛苦!我是( )号选手周峰,我说课的题目是《醇厚的中原韵》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醇厚的中原韵》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指导和引领学生感受与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情绪以及风格。

柯达伊曾经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醇厚的中原韵》主要介绍了三首比较有代表性的的民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这首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它是流行在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首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更能表现“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以及高一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征的分析,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情绪比较器地方特征有何不同?明白理解“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含义并能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等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分辨出以上的三个地区的民歌。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对中原民歌产生兴趣并愿意探索其地方的音乐和文化知识。

这些预设的目标,体现了音乐课程“以音乐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特征。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会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并生成新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了解独特的民族风特有的地方风格难点:根据它们的音乐风格判断出它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发展水平,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音乐欣赏法。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韵》教学案例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韵》教学案例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醇厚的中原》音乐学案

《醇厚的中原》音乐学案

醇厚的中原音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用比较的方法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能够联系各地地貌特征、语言特点等因素辨识各地民歌,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乐谱分辨经典民歌主题。

四、学习过程高考动向: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各地的民歌。

对于视唱差的学生可以从歌词提示语言着手。

例:(一)1、欣赏《沂蒙山小调》(王世慧演唱)思考:(1)歌曲是()地区的?这首歌曲又叫《》。

旋律来自花鼓调《》,抗日战争时期填上了《》的新词,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

(2)这首歌共分几个乐句?歌曲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共分几个乐句?四句的结束音分别是()、()、()、()。

这种运行方式不进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

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3)学唱《沂蒙山小调》探究: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比较两种唱法的不同?(二)1、欣赏《王大娘钉缸》探究(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分析乐曲的演唱形式。

(2)这首歌的旋律是《》的创作素材。

(3)思考讨论: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三)、1、欣赏江苏的《孟姜女哭长城》思考:这首歌共分()句,四句的结束音分别是()、()、每句的落音在()()()()。

歌曲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3、探究: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与江苏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丰富内涵。

2. 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中原音乐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对比不同的音乐形式,加深对中原音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原音乐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中原音乐的知识。

4. 准备好教室、音响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流行歌曲,请学生辨别曲风。

2. 讨论:什么是流行音乐?它有什么特点?3. 引入本课主题——民族音乐,介绍民族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二)欣赏《二泉映月》1. 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

2. 介绍阿炳的生平,以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3. 再次播放乐曲,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三)欣赏民歌《茉莉花》1. 播放《茉莉花》民歌,请学生感受其旋律和特点。

2. 介绍《茉莉花》民歌的起源和流传情况。

3. 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这首民歌。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四)感受中原韵味1. 播放一段带有浓郁中原韵味的音乐,请学生感受其中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中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3. 布置任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首具有中原韵味的音乐作品。

(五)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学习民族音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豫剧元素,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音乐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doc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doc
教学重点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的创作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
2、感受创作手法,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的音乐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乘坐大巴走进中原,去欣赏那里的民歌。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通过欣赏两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感受中原韵的醇厚,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鉴别、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结构特征,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意Biblioteka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通过教师演唱昌黎民歌,激发大家学习民歌的欲望.
3、简介昌黎“三歌”在国家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总结。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醇厚的中原韵》,了解到:“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找一些自己家乡的民歌听一听、唱一唱,下节课将给每组同学台前展示的机会。下课。
我们知道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那么小调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首先带领大家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山东。欣赏的作品就是山歌风味的小调《沂蒙山小调》。
以旅游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欣赏两个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2、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导入
介绍中原地区
2.授新课
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欣赏《沂蒙山小调》两个不同版本做对比
运用多媒
教师哼唱
学生聆听
4.播放《好汉歌》视频
1)、聆听中原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高中音乐
年级
高一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醇厚的中原韵》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并能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对接触到得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教师提示与《王大娘钉缸》有什么联系
学生仔细聆听
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5.介绍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板书区别
自由回答
6.知识拓展环节
7.课堂总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河南豫剧有初步了解,感受豫剧的韵味和风格;2. 通过观察、聆听、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观察豫剧表演视频,记录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特点,分析豫剧的表演风格;2. 聆听豫剧经典曲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感受豫剧的旋律和唱腔特点;3. 模仿豫剧中的经典唱段,如《谁说女子不如男》,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豫剧的韵味;4.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以“醇厚的中原韵”为主题的短曲目,可以融合豫剧元素,也可以尝试创新。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2. 提交视频、音频或文字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 作业成果应体现对豫剧的理解和表现,注重音乐性和艺术性;4. 按时提交作业,逾期不补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作业成果,评价学生对豫剧的认知程度、表现能力和创新性;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3. 评价结果: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作业设计方案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3. 反馈结果:将反馈结果记录在教案中,作为教学反思和改进的依据。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模仿和创作,深入了解和感受豫剧的韵味和风格,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也希望通过作业反馈,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赏析
二.教学目标:1:聆听两首民歌,分析作品。

鱼咬尾的认识。

2. 对比原体与变体的异同处。

3.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通过聆听和谱面分析来启发学生发现民歌原体与变体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要素来分析作品的习惯,善于发现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四首作品的分析,原体民歌与变体的关系。

引领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还有民歌传唱的特点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试着说说蒙古族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回顾
(二)导入新课:两首茉莉花的欣赏导入新课
(三)新课部分
:1 《沂蒙山小调》简介
欣赏四拍子民歌《沂蒙山小调》,分析曲式。

速度,乐句,调式,拍号。

发现鱼咬尾。

鱼咬尾练习。

2 欣赏三拍子民歌《沂蒙山小调》,分析曲式,速度,乐句,
调式,拍号。

发现拍号不一样,引出原体与变体民歌。

3.同学们唱一唱这首《沂蒙山小调》
4.孟姜女民歌的介绍
5.江苏民歌《孟姜女》欣赏,分析拍号,速度,调式,鱼咬尾。

6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欣赏,拍号,速度,调式。

7,谱面分析对比发现原体与变体的关系。

加花变奏。

五小结
1.《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的欣赏
2 原体与变体民歌的关系
3.小调是什么。

4 预习下节课《飘逸的南国风》。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原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中原地区主要音乐流派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4. 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和思维。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醇厚的中原韵》第一课时展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预习任务:- 学生需自行收集关于中原韵的历史资料、音乐流派及代表性作品;- 了解中原地区地理文化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学习任务:- 听讲中原韵的历史沿革,了解其发展脉络;- 学习并分析中原地区主要音乐流派的音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通过欣赏经典曲目,感受中原音乐的韵味和魅力。

3. 实践操作任务:- 学生需选择一首代表性的中原音乐作品,进行歌词朗诵或旋律哼唱,并尝试分析其艺术特点;- 分组进行小型音乐创作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短小精悍的中原风格音乐片段。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 资料收集要全面,注重准确性;- 形成个人对中原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 课堂学习任务要求:-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见解;-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3. 实践操作任务要求:- 歌词朗诵或旋律哼唱要准确表达作品情感;- 音乐创作要体现中原音乐风格,注重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运用;- 小组内成员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从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实践操作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理解深度、实践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2. 针对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3.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 作业反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河南豫剧的基本了解,包括唱腔特点、表演形式等。

2.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聆听作业:学生需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回家反复聆听豫剧名段,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尽量听熟,能跟随哼唱。

2. 观后感想:请学生根据所听豫剧,写出自己对豫剧的初步感受,包括唱腔特点、表演形式等。

字数不少于100字。

3. 模仿练习:在第二课时开始时,学生需向老师展示自己初步的模仿成果,尝试用自己的声音去模仿豫剧的唱腔。

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豫剧中常见的角色、表演形式等基本知识,并制作一份简单的豫剧角色图谱。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在作业中注明作业完成的时间。

2. 聆听作业需认真完成,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 模仿练习应尽力做到真实模仿豫剧的唱腔,如有困难可向老师请教。

4. 小组讨论应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并确保每个小组的成果都能准确地传达出豫剧的基本知识。

四、作业评价:1. 作业提交后,老师将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完成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2.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老师将制定下一课时的授课重点和内容,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将有权利对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对作业的建议和意见。

2. 老师将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于合理的建议将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老师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模仿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河南豫剧这一民族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能力。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的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背景与特点;2. 掌握本课时所涉及的中原韵味歌曲的旋律与节奏;3.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尝试通过模仿创作表达对中原韵味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在课前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其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2. 歌曲学习:学生需学习并熟练掌握本课时所指定的中原韵味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听唱,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

3. 节奏训练:学生需进行节奏训练,通过敲击简单节拍或使用节拍器来感受中原音乐中特有的节奏感。

4.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中原韵味元素创作简短的旋律或歌词片段,以表达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具体作业要求如下: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交一份简短的文字报告,概述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识。

2. 歌曲学习:学生需录制自己演唱的歌曲视频或音频文件,并保证声音清晰,节奏准确。

3. 节奏训练:学生需提交一份记录自己节奏训练过程的简短日记或心得体会。

4. 创作尝试:学生需提交自己的创作作品,可以是旋律、歌词或完整的音乐片段,需体现出对中原韵味的理解和运用。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预习任务的深度和广度;2. 歌曲学习的准确性和表现力;3. 节奏训练的认真程度和效果;4. 创作尝试的创新性和中原韵味的体现。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一份作业进行认真评阅,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分享其作品。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4. 学生也可就作业中的疑问和困惑向教师提问,以获得更深入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原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中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2. 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创作能力;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欣赏作业:学生需要欣赏一首以“醇厚的中原韵”为主题的中原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是传统民歌、器乐曲或戏曲选段等。

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创作作业: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以“醇厚的中原韵”为主题的短诗或短文,用以表达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展现中原文化的魅力。

3. 课堂分享: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要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交流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要提交录音或视频文件(用于欣赏作业),以及自己的创作作品(诗歌、散文等);2. 提交的作业需要按照要求进行排版和整理,以便于教师的评价和反馈;3.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认真探索,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4.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欣赏作业的感受、创作作品的水平等;2. 教师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纳入期末成绩评价体系,作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评价之一;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邮件等方式向教师反馈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 教师将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还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等多种方式锻炼自己的音乐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醇厚的中原韵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民歌魅力,掌握起承转合及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聆听中原地区民歌,感受中原地区民歌特点,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拓展探究,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和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学唱《沂蒙山小调》,总结其创作方法
三、课前自习知识
1、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区之一,这里的音乐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

2、《沂蒙山小调》
这首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被定为临沂市市歌。

《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
抗日根据地。

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

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

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

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广宗(副团长)、王印泉(研究组组长)、李锐云(乐队队长),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将一首他们搜集的民间传唱的无名民歌,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美好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传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响彻国内外。

3、鱼咬尾创作手法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
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
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

4、起承转合四句体创作手法
起承转合在音乐学科领域里为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

⑴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⑵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⑶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⑷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5、《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6、《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河北晋县的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它的流传与《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传于全国汉族聚居地区,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茉莉花》以“变体”的流传居多,而《孟姜女》则主要以“同体”在各地传唱。

江南《孟姜女》的唱词是“四季体”,内容较为简括,
而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唱词为“十二月体”,共十三个段,细致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曲调方面,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各个乐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连绵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

所以,旋律的装饰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同时渗透了民间自娱歌手与职业、半职业歌手们的一些未必自觉的美学观念。

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7、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检测评价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属于民歌中的。

()
A、山歌
B、小调
C、劳动号子
D、儿歌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旅游车上需要向游客介绍山东风土人情的时候,请你根据山东的地理特点,选择最具有本地风格特点的一组背景音乐,你会选择()
A、《花木兰》、《王大娘钉缸》
B、《弥度山歌》、《黄河船夫曲》
C、《嘎达梅林》、《赶牲灵》
D、《沂蒙山小调》、《微山湖》
3、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歌创作歌曲创作
歌词、旋律
传播
特征
五、拓展探究
请根据所给的乐音和节奏,按照起承转合四句体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自己创作一首乐曲。

乐音:1 2 3 5 6
节奏:如图
六、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并聆听两首山东地区其他民歌
七、学习反思及课堂总结:
(一百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