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探究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特色,全面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开展数学“探究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探究应用型教学模式含义
课堂教学通过引导自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扶学生完成知识探究,并通过生活化的知识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结构六环节模式
数学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案作引导,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力图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与学的最大效益。
课堂结构六环节: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应用--质疑解疑--反思提升
三、课堂教学六环节具体操作步骤
1、情景引入(1-3分钟)
目的: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具体操作: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小故事、现实生活实例、趣味题(或衔接题)、动手操作(活动)、小实验等,也可开门见山的进行。这样引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便于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自学,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2、自主学习(约8分钟)
目的:针对预设(建议使用导学案)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认真细致的尝试完成,使之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适时适度地引导,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总结问题解决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在上一个环节“情景引入”中应有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要设置太难的题目,让大总分学生能够完成。这一环节的设置改变了过场式的“一问一答”的教案剧的表演,从而让学生全员参与。这一环节是漫长的、艰苦的探索过程,教师也要教给方法,帮助学生从纷
繁芜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行为中,舍弃与数学问题无关的东西,抓住问题实质,进而联想、探索、猜测方案、验证方案。学生这些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都需在长期的探究中得到培养。
3、合作交流(约8分钟)
目的:针对自学探究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问等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知识和能力生成的目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勤思、善辩、等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表达欲、分享乐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操作:把学生按异质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内全员参与,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发言,相互释疑。组内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的问题,组际交流,再于组内探讨交流结果。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密切关注讨论情况,相机地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及时掌握讨论的进度,注意把一些小组“偏离方向”的讨论引向正确方向,使讨论保质保量,同时要不择时机及时收集学生的思维信息,作好随机处理疑点的准备。对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及时讲评,规范要求。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
4、展示应用(约12分钟)
目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初步运用已生成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通过展示、来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适当鼓励。
具体操作:
(1)独立练习
教师精选题目,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课前设计好基本练习题,针对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课堂上,教师采取多种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然后学生独立练习。
(2)讨论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后急于对答案,急于知道自己的解题思路对错,于是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当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切忌走过场。教师有时加入讨论,有时抽查学生的练习,为反馈点拨作准备。
5、质疑解疑(约5分钟)
目的:弥补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将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操作:讨论停止后,学生质疑,其他组学生帮助解疑。如果学生都感到困难,师生共同探讨。练习结束后,教师可启发揭示规律性的知识。
6、反思提升(2-4分钟)
目的:由以学生为主全面系统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方法、规律、能力以及收获与体会(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操作:让学生反思问题解决时所用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和问题解决策略及易错点,反思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什么,反思自己在这一节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