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通过以自然为师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规划与开发模式,以达到雨水的、污水的、洪水的以及其他水资源的循环与延缓释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二、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具有高效的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的水logging风险;2.构建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3.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4.推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5.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三、总体规划内容1.雨水利用系统建设通过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雨水收集设施,将城市表层径流纳入系统进行收集、过滤和储存,以供灌溉、降低地下水位、补给城市水体等多种用途。

同时,建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提高城市的地下水储存容量。

2.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等的共同处理系统。

采取先进的处理技术,实现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建设4.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规划防洪设施、调蓄水容量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减少灾难对城市的影响。

5.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通过规划和落实城市绿化、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

四、实施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海绵城市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性。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要点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要点

3.1革新城市规划理念若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就需积极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全面解读海绵城市的理念。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注重城市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排水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城市实际,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完善城市规划设计。

3.2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其设计工作成为划中,需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首先是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时,可结合城市自身的特征加大研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开发中的基中的空间结构布局。

其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区域规划工作,合理评估用地开发强度能够为基然后结合城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控制不同的汇积和城市建筑密度来确定建筑布局,进而完善城最后是修建性详细计划。

城市规划建设中,市土壤的基本特性,工程场地建设的概况等要开发的可操作性。

另外,工作中还要对城市建地面面积十分有限,则需预留足够的土地资源,3.3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城市建设规划中,规划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条件下所形成的海绵体,均可对河水的流量及保护自然形成的海绵体,有必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首先要明确建设区与非建设区,采取强制措其次,积极修护自然生态。

为达到该目的,可态系统的作用。

所以,自然海绵体也能够调蓄保护自然形成的海绵体。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绵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为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奠3.4加大人工生态海绵体的建设力度人类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并改造海绵体也是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海绵体的数量,人们绵体总量,从而推动城市的健康及稳定发展,形式。

其一是人工园林及绿地。

在城市建设中构建的布局形式。

如经济条件和城市面积满足城市大水资源的利用率。

其二是建设科学合理的城绿地建设形式,这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变自然水色资源的要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5大力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也规划建设中,可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建源浪费。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海绵城市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等水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的方式解决水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缓解城市内涝,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内涝防治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地面硬化过度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城市内涝。

四、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具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调蓄雨水:利用湿地公园、雨水调蓄池等设施,调蓄雨水并逐渐释放,减少雨水峰值流量。

3. 净化水质:通过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4. 完善排水系统:对老旧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确保雨水及时排出。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多元化投资: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多元化投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视化分析1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内涵“可视化”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视化是指用于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以便交流沟通讯息的任何技术和方法。

在历史上包括洞穴壁画、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视化有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如科学教育、工程、互动多媒体、医学等,将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图像。

文中将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用术语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当中,内容涵盖数据信息图像可视化、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2个层面的内容。

旨在通过可视化的手法完善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及施工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在数据信息可视化层面,对于设计、研究人员来讲,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数据信息通过GIS、SWMM 等软件录入并得出有助于规划设计方案前期分析的图形资料;对于政府、开发商和公众而言,结合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公众等相关利益人群之间的沟通平台。

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询可视化的项目资料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提供项目活动信息查询,以及客观的公众参与的时空行为研究,通过各类社交网络获取并分析公众主观的意见,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或者后期运行维护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层面,强调水文循环过程或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可视化,提升场地审美体验,促进公众教育。

为保障水文功能可视化的景观感知效果,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态美学的原则,以期创造出集合生态、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可持续景观。

雨水管理可视化尺度范畴涉及城市-社区的系统规划,以及邻里-场地尺度的设计,着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础设施的结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以期建立发挥整体水资源管理、调控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

(1)城市-社区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内汇水和排水的战略系统规划,对其中自然汇水、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以及对系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

例如对自然河道、湖泊、湿地、河漫滩、生态敏感区、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绿色廊道、城市蓝绿线等进行保护性规划,将上述大尺度开放空间作为绿色网络进行综合规划,平衡开放空间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间的冲突,维护水体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方式。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入手,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建设中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最后,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跨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等问题,为海绵城市有效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治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1.引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工业排放的废水量逐渐增加,雨水的渗透性也在逐年减弱。

于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海绵城市被提出。

2.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水灾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包括收集、处理和利用;二是降低城市水灾风险,包括防洪排涝和降雨保水;三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质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海绵城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雨水花园、雨水屋顶、生态河道、人工湿地和蓄滞洪区等。

3.海绵城市的意义和发展现状3.1意义:(1)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地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应对气候变化:海绵城市可以通过降雨保水和防洪排涝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3)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还可以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2发展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重视。

例如,中国的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覆盖了300多个城市,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和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实践和探索。

4.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现4.1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管网、河道疏浚和水资源利用设施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海绵城市理论论文现代城市设计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论文现代城市设计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论文现代城市设计论文摘要:对于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其在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于南方城市,更是可以借助于海绵城市实现自身优化,这也就需要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基本内容要点,切实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价值最大程度体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现代城市;设计中;应用;浅析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概述1.1 海绵城市设计的概念广义上来讲海绵城市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构成城市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体现出最佳的生态功能,从而促使城市整体自然循环有序发展。

狭义上来讲,海绵城市重点严格管控城市雨水径流总量,以及雨水径流形成的污染,特别是严格管理分散的、规模较小的源头雨水,有效打破了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大范围应用消化与循环利用雨水的概念。

1.2 海绵城市生态系统运行过程全面思考城市的整体运行,不仅需要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基础设施和城市用水,同时也需要思考项目技术的可行性。

由于上述因素,海绵城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水文条件、指标规划的差异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设计出城市低影响的雨水生态系统。

其次要全方位有效整合自然要素,科学消化雨水,同时整体应用渗透、净化、外排等各类生活技术,也就是要对地下水有效补充,合理调整利用水循环。

最后,采取上述要素设计的海绵体可以在降雨过程中尽可能留住水,防止城市发生大规模积水现象,在干涸时,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水资源紧张的程度。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2.1 雨水花园设计2.1.1 概述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多为凹浅种植有各种植物的绿地,由砂石层、土壤层、种植层、蓄水层组成。

通过营造自然的雨水渗透系统,引导雨水径流,收集雨水并净化雨水,使之为人们所利用。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降低城市水污染的最佳方式之一。

2.1.2 雨水花园特征低影响开发指导下的雨水花园在系统、功能以及设施使用上都与传统的雨水花园有不同,因为其倡导利用生态并对自然水文情况影响最小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设计,因此相比较于传统雨水花园对于水利设施的依赖,LID理念下指导的雨水花园倾向于借助园林对雨水处理的效果进行雨水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1雨水综合利用1.1雨水利用流程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

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

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

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1.2.1雨水净化系统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灾风险增加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海绵化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方式。

本文将从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背景、原则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背景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

因此,城市海绵化建设应运而生。

二、城市海绵化建设的原则城市海绵化建设的原则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变为一个具有吸水、储水、排水和净水功能的海绵体系。

具体来说,城市海绵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自然化原则:尽量保留和恢复自然水文地貌,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

2. 综合治理原则:将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3. 分散化原则:将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分散到各个小区域,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压力。

4. 多功能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景观、生态保护等。

5. 可持续原则:在城市海绵化建设中,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城市海绵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城市海绵化建设的实施策略是实现城市海绵化建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施策略:1. 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冲洗马路等非饮用水需求。

2. 绿色屋顶与墙面: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墙面上种植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水的蓄积和渗透能力。

3. 湿地建设: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城市的污水。

4. 河道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通过修复河道和建设生态廊道,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5. 道路渗水与蓄水:通过改良道路材料和设计,增加道路的渗水和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就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建设策略、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估。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海绵城市,即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储存、净化、释放水资源的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硬质化地面导致雨水无法有效渗透,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方法1. 制定科学的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建设目标、规划方案和实施步骤。

2. 强化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3. 增加绿地与湿地: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的面积,提高城市的水分保持能力和雨水渗透能力。

4. 科学规划排水系统:在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流量和流速,合理布局排水管网,确保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以某市为例,该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雨水吸收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市的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是否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二是看其是否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看其是否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某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效果评估,可以看出该市在内涝防治、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海绵城市建设论文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引言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

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1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

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

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

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

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控制指标分析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通常包括了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径流峰值控制等。

湖州市作为一个平原城市,重点应放在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上,径流污染与径流峰值控制来体现径流总量的控制目标,基于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的水资源,河网间距在1.2~2km之间,排涝设施规模与河网布局现状满足排涝的基本要求。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摘要: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不仅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也维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经济热点。

其建设规划的关键在于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和城市湿地面积,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

因此城市建设规划人员要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与条件,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雨水技术、生态基础设施技术,正确处理城市雨水排放与水体生态环境问题的问题,进而避免城市因用水、排水问题造成的隐患事故,促进生态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引言城市出现的内涝现象,不单单是排水不畅,地下管网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忽视了生态,使其失去了“弹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防洪防涝的管理方式,通过将雨水、洪水看做一种资源并加以利用,来实现水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进一步强调和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概述1.1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而且可显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概括来说,其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如: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技术措施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排水系统,能有效降低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等。

(2)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共绿地,服务了城市各类人群;二是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提升了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三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改善了人居环境。

(3)经济效益: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洪作为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型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效益。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综合目标及实施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本概念解读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和排水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比例,采用渗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和储存,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2. 海绵城市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绿地与湿地、透水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主体框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三、综合目标解读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地和湿地等设施,有效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2.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暴雨事件时,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和排水压力。

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采用透水路面等措施,使雨水快速渗透和储存,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湿地等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地和湿地等设施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措施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合理规划绿地、湿地、透水路面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海绵城市研究范文

海绵城市研究范文

海绵城市研究范文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概念,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处理雨水,减缓城市内涝和洪水的发生,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概念源于对传统城市在面临日益严重的城市水问题时的一种新型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管理。

传统城市中大量的混凝土建设和密集的人工铺设可以导致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到地下水层,从而导致城市内涝和洪水。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容量,构建海绵状的结构和景观,以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积,减少雨水汇集与排放。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建设绿色屋顶、绿色墙、雨水花园、湿地公园、街头绿化、雨水花园等,从而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城市雨水污染。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多个优势和益处。

首先,它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水的发生。

通过增加城市的湿地和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当暴雨来临时,这些湿地和绿化带能够吸收和蓄积大量的雨水,从而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避免积水。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通过雨水的自然过滤和净化,以及湿地和绿化带的净化作用,可以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提升城市水环境的质量,保护城市的水资源。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湿地,在人们居住的环境中引入更多绿色植被,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和舒适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将合适的区域划定为绿地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水资源。

其次,需要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规划,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灌溉等领域,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还需要建设雨水渗透系统和雨水净化设施,以将雨水自然过滤、净化后排放或用于补给地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具有海绵的特性,可适应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即便遇到自然灾害,也可通过自身“弹性”对自然灾害产生抵御作用。

雨水季节时,海绵城市可通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作用对水资源进行贮存,并加以利用,极大程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保證了城市用水需求。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规划理念滞后。

传统城市规划政策大多出于从局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推广,而不是把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然后在理论指导下设计政策。

如城市理论作为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到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发展依然是“唯规模论”,对城市功能、形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不足,忽略对城市历时性的空间形态机理分析,更难以与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相融合,由此制约、阻碍了海绵城市相关决策设计。

2.2问题与目标脱节。

海绵城市建设是以多目标的制定和优化为目标,针对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生态恶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处理。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由此也不能因地制宜的确定核心目标,盲目套用模式现象普遍存在。

2.3水危机问题与目标问题。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
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径流污染严重等。

针对多重问题,需要制定与优化多个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存在的问题较多,
往往导致不能准确把握核心问题,进而出现无法确定核心目标的问题。

如果盲目套用《指南》中的模式,则会导致规划设计不合理。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
3.1规划程序。

在建设规划海绵城市时,需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全面评估区域场地总体情况,其中包括排水模式、流域、地质条件、植被、天然水体等;?确定城区雨水排水流域,以此来选择相应的基础设施技术;?根据具体的流域,规划上述措施,比如适用的街坊地块等。

3.2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

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

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

3.3具体规划
3.3.1充分利用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应该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

通过对城市河流、湖泊、水渠等资源进行保护,以获取充分的涵养水源;对湿地、林地、
草地等加强保护,使城市保持良好的水文特征;对受到破坏或开发过度的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营造出良性的生态空间。

3,3.2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对城市河流、湖泊、沟渠、坑塘、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加大保护力度,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其良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城市,要加强保护原有的林地、草地、湿地,并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对已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净化功能。

3.3.3绿地广场规划。

规划措施如下:合理规划设计公园的开敞空间,处理好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公园成为吸收和净化雨水的处理场地;对于面积较大的城市广场要建设透水路面,并将雨水调蓄设施设置在广场地下空间,一方面便于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留,另一方面便于储存雨水用于绿化。

3.3.4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要以满足基本交通功能为前提,结合道路绿化空间,以及道路自身的承载要求,采取以下规划措施:加大对建设透水路面的可行性分析,尽量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建设透水路面,而在荷载较高的行车道上慎重建设透水路面;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处建设凹式绿地系统,增强绿化带对雨水的渗透力和储存能力;人行道的树木栽种要推广LID树池形式,消减路面上的径流水量。

3.3.5地块内部规划。

在城市地块内部进行小规模雨水系统开发
建设,推广低影响开发设施,具体包括凹式绿地、屋顶绿化、雨水花坛、透水路面等。

对于新建小区,可尝试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提高雨水收集、储存、利用效率;对于城中村或老城区,合理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降低该区域的内涝风险。

3.3.6实现层次化规划。

对生态斑块进行有效识别,对其中的自然遗产、动物保护区、植物保护区等充分保护;加强生态绿道建设,利用生态绿道将散落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组织为生态环境网络。

通过植树造林、水系沟通等,使人工水体与生态保护区有效连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对河道、湖泊等进行清淤、排污处理,做好水体净化工作,构建良性循环水系;加强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充分发挥湿地水源涵养、观光等功能。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是对传统城市排水思路的革新,它的引入能够有效的留住雨水、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并削减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对于解决城市洪涝积水、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工作日: 9:00-1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