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不幸(论文)
伽罗华最悲情的天才数学家
伽罗华:最悲情的天才数学家作者:姚兴航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9期他是一个天才少年,15岁学习数学,短短5年就创造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群论”,带来数学的革命。
他也是一个悲情少年,两次升学未成,三次论文发表被拒,两次被捕入狱,20岁时就因与情敌对决而黯然离世。
他就是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其惊人才华的背后却是充满坎坷的悲剧人生。
2011年是伽罗华诞辰200周年,当我们再次追忆这段科学史上的传奇时,依然会为其成就赞叹,为其命运唏嘘。
令人惊叹的天才少年伽罗华18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826年,15岁的伽罗华开始选修初级数学的课程,从而使他的数学天赋被彻底激发。
伽罗华很快对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感到无聊和厌倦,开始自学数学大师的巨著,如勒让德的《几何原理》、拉格朗日的《解析函数》等。
伽罗华有着炉火纯青的心算本领,可以凭借纯粹的心算完成最困难复杂的数学研究。
1828年伽罗华在法国一个专业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周期连分数一个定理的证明》。
虽然此时的伽罗华还只是一个中学生,但已经能把大数学家的工作向着更完美的方向推进。
也正是这一年,17岁的伽罗华第一次参加升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竞赛考试,这所学校被誉为法国科学界的最高学府。
但可能因为准备不足,伽罗华的考试失败了。
这次考试的失败让那些惊叹于他数学天赋的伙伴们感到吃惊。
许多人认为这次失败是一种不公正行为的结果,直至20多年后,这种争论仍未停息。
厄运不断的学术生涯早在1828年,17岁的伽罗华就开始研究方程论,他创造了“置换群”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了几百年来使人头痛的高次方程求解问题。
伽罗华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他用群论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面貌。
1829年5月,伽罗华将其研究的初步结果提交给法国科学院。
负责审查这篇论文的是当时法国数学界的泰斗——柯西。
当时柯西意识到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也曾提及要在科学院的会议上介绍这篇文章,但在随后的科学院会议上柯西并未提及伽罗华的工作。
令人痛惜的数学家-陆家曦解析
天才是这样毁灭的——兼答“钱学森之问”【转载】民间数学家陆家羲的惨淡一生1935年6月10日出生。
内蒙古包头九中物理教师,祖籍上海。
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在组合数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建国至今,1949-2010,所有学科总共只颁奖22项,有好多年都是空白,那些获奖者的大名,例如钱学森、李世光、华罗庚等都如雷贯耳,陆家羲就是可以与他们比肩的一位)。
因长期遭受社会打击,论文无处发表,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83年10月31日凌晨1时逝世,年仅48岁。
陆家羲在大学期间即对组合论感兴趣,业余潜心钻研“寇克曼系列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这是100多年来世界上无人能解的难题。
他先后写出十多篇原创性论文,投诸中科院数学所及中国权威杂志《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一篇也没能发表。
1971年国外解决了前一个问题,而他在1961年就已解出此题。
他的“斯坦纳系列”成果也在国内拖了三年得不到发表,投到美国于1983年3月和1984年9月由权威刊物美国《组合论杂志》(1966年创立),分两次发表,共六篇系列论文《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1~6)。
1984年,《数学学报》发表其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也是国际领先。
遗憾的是,他只看到了前三篇论文发表。
组合论是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试验设计、管理科学、国防工业等20多个领域内都有重要应用。
“斯坦纳系列问题”的整体解决,外国权威认为是“世界20年来组合论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一夜之间,这位被祖国藐视的普通中学教师,成了闻名西方数学界的英雄。
1984年9月在呼和浩特召开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会议,肯定了其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1月1日,内蒙古政府在包头召开表彰大会,追认他为“特级教师”,授予特别奖5000元给其家属。
1987年他独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华罗庚、吴文俊曾获首届一等奖,苏步青获二等奖;1982年陈景润和王元、潘承洞共同荣获此一等奖,冯康等人的有限元研究获二等奖)。
令人痛惜的数学家-陆家曦
天才是这样毁灭的——兼答“钱学森之问”【转载】民间数学家陆家羲的惨淡一生1935年6月10日出生。
内蒙古包头九中物理教师,祖籍上海。
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在组合数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建国至今,1949-2010,所有学科总共只颁奖22项,有好多年都是空白,那些获奖者的大名,例如钱学森、李世光、华罗庚等都如雷贯耳,陆家羲就是可以与他们比肩的一位)。
因长期遭受社会打击,论文无处发表,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83年10月31日凌晨1时逝世,年仅48岁。
陆家羲在大学期间即对组合论感兴趣,业余潜心钻研“寇克曼系列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这是100多年来世界上无人能解的难题。
他先后写出十多篇原创性论文,投诸中科院数学所及中国权威杂志《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一篇也没能发表。
1971年国外解决了前一个问题,而他在1961年就已解出此题。
他的“斯坦纳系列”成果也在国内拖了三年得不到发表,投到美国于1983年3月和1984年9月由权威刊物美国《组合论杂志》(1966年创立),分两次发表,共六篇系列论文《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1~6)。
1984年,《数学学报》发表其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也是国际领先。
遗憾的是,他只看到了前三篇论文发表。
组合论是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试验设计、管理科学、国防工业等20多个领域内都有重要应用。
“斯坦纳系列问题”的整体解决,外国权威认为是“世界20年来组合论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一夜之间,这位被祖国藐视的普通中学教师,成了闻名西方数学界的英雄。
1984年9月在呼和浩特召开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会议,肯定了其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1月1日,内蒙古政府在包头召开表彰大会,追认他为“特级教师”,授予特别奖5000元给其家属。
1987年他独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华罗庚、吴文俊曾获首届一等奖,苏步青获二等奖;1982年陈景润和王元、潘承洞共同荣获此一等奖,冯康等人的有限元研究获二等奖)。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收集的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20篇),欢迎鉴赏。
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
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
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
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
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
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
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
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
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
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
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人,总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
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
数学家的故事左右
数学家的故事左右数学家的故事100字左右(精选14篇)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有他们的自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他们人生珍贵的财富,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数学家的故事,欢迎阅读。
数学家的故事左右篇1数学家陈景润在大学读书时,生活极为简朴,他始终穿着一件黑色的学生装。
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一天吃两顿饭,为的是把省下的钱用来买书。
他说:“饭可以不吃,书不可以不念。
”他平时不看电影,不随便和人闲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
那时,宿舍有按时熄灯的制度,他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便把头埋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进军“哥德巴赫猜想”时,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演算全靠自己笔算。
他演算的手稿有几麻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十年过去了,陈景润在1966年终于攻克了“(1+2)”这个堡垒。
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把陈景润的发现誉为“陈氏定理”,说它是“筛法”的“光辉顶点”。
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称赞他:“您,移动了群山!”数学家的故事左右篇2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
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
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
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
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00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
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
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左右篇3欧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城,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
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
议论文的名人事例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0年代后期,华罗庚应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之聘,在那里当教授。华罗庚在那里有着优异的生活、科研环境:他的住屋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五六十人开酒会的客厅。大学还给他配备了4 个助手、1个打字员。 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华罗庚却不再留恋美国的优异条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1950年的一天,这位已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授,在填写户口簿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虽然使许多人惊讶不已,却是事实:他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初中毕业证 书。这位数学大师的数学知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1983年10月,华罗庚重游美国,接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这是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个荣誉称号授予一位中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向华罗庚致赞词的时候说:“他是一 个自学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万的人们。”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数学名人故事7篇
数学名人故事7篇数学名人故事范例(精选篇1)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路程”,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家之一。
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
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令人难忘。
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的,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文化大路程”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
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自己。
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
华罗庚每到一个,是讲专长的,从而得到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
被埋没的数学奇才陆家羲
风雨人生29滨电机厂工作。
陆家羲的悲剧起因在一本叫《数学趣引》的书上。
书中有一道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的世界性数学难题,叫“寇克曼女生问题”:一女教师每天下午带领15名女生散步,她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3人,问怎么安排才能在一周内使每两名学生恰有一天在同一组?陆家羲被这个难题深深吸引住了,心中萌生一个念头,他要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
于是,只有初中文凭的他,辞去收入不菲的工作,靠自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那年他22岁。
在大学求学的四年,陆家羲每天都在研究这个难题。
尽管他的研究是“业余”的,但经过废寝忘食地刻苦努力,到1961年他毕业分配去包头当中学老师时,这道困扰世界百年的难题,奇迹般被他攻克了。
陆家羲把论文寄给北京有关研究所,却石沉大海。
1963年,他又把论文寄给某数学期刊,一年后收到回复:“不予发表,请自行核实。
”陆家羲把论文核实后投寄给另一数学期刊,又经过一年多等待,因“论文篇幅太长”被退了回来。
1965年,他修改后投寄给又一家数学期刊,得到的答复只有冷冰冰的5个字:“此文没价值”。
陆家羲耗费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就这样被视若蔽履,一次次拒之门外,他没有等来奇迹,却等来“十年浩劫”,中国科学的步伐几乎停滞了。
但世界并没有停下科学研究的脚步。
1971年,意大利两名数学家向世界宣布,他们拿下了“寇克曼女生问题”。
陆家羲一遍又一遍阅读报刊上的这条消息,号啕大哭,几近崩溃,因为十年前他就破解了这个世界级难题,要不是没处给他发论文,这个荣誉应该是他的。
中国人问鼎世界数学巅峰的绝佳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不过,陆家羲并没有一蹶不振,很快,他又向另一座组合数学的高峰“斯坦纳系列难题”冲击。
这是与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齐名的另一大世界级数学难题。
有了新目标,陆家羲开启最疯狂的工作模式,白天上课,晚上搞科研。
由于他一宿一宿很少合眼,患上了神经性牙痛,他心一横,索性把满口的牙都拔了,导致双腮塌陷,三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像个老头,姑娘们都不愿嫁给他。
五位数学家因为错误的数学论文获得菲尔兹奖介绍
五位数学家错误的数学论文获得菲尔兹奖王晓明下面文章介绍五位数学家因为错误百出的论文获得菲尔兹奖,说明了这个评奖机构是多么荒唐。
有意大利数学家Bombieri Enrico(邦别里)1974年因为证明所谓【1+3】获得菲尔兹奖。
德国的G.Faltings(法尔廷斯)因为所谓的莫德尔猜想推出费马大定理的一些结果获得1982年菲尔兹奖。
英国的Andrew Wiles(安德鲁怀尔斯)所谓的费马大定理获得1998年特别奖。
英国的戴维·布赖恩特·芒福德(David Bryant Mumford)在证明费马大定理获得1974年菲尔兹奖。
2006年澳大利亚华人Terence Tao(陶哲轩)。
一些问题是非常清晰的,而国际数学界却一无所知,例如费马大定理与谷山志村猜想关系是对称关系,是一种非传递关系,两个命题无论如何都不能互相传递到对方。
这个内容是中国公务员考试题目,至少有1000万中国青年学习过。
(附,吴文俊最高奖的荒唐性和华罗庚一等奖的荒唐性)证明重大数论问题的错误,如果无法识别,标志着人类自我识别系统不能自洽,意味着人类智力系统走到了极限。
第一位,无知少年陶哲轩摘要:陶哲轩论文错误百出,就连句子都不通,论题也是错误的论断,却获得了菲尔兹奖,只能说明这个奖非常荒唐,这个评奖机构是一个缺乏能力机构。
关键词:素数算术级数,集合概念,普遍概念,定义过宽前言数学家王元谈菲尔茨奖获得者陶哲轩的工作说到:“他们得到的结果几乎是一个不能想象的伟大成就,他们证明由素数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任意长,而且有任意多组。
此前,4个数的素数等差数列可以有无穷多个的猜想都还没有证明。
”【科学时报】预备知识全世界的数学定理的主项都是普遍概念或者单独概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数学定理的主项是集合概念。
概念的種類:(1),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a,單獨概念,反映獨一無二的概念,單獨概念的外延只有一個。
例如,上海,孫中山,,,。
它們反映的概念都是獨一無二的。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是指一些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欢迎借鉴参考。
数学家的小故事一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
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
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
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数学家的小故事二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
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
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转载被埋没的数学天才陆家羲
转载被埋没的数学天才陆家羲被埋没的数学天才陆家羲陆家羲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少数几个数学家之一,生前为内蒙古包头九中的物理老师。
他潜心钻研组合数学二十余年,耗尽毕生心血,终于证明了"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满系列"问题等世界数学难题。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出生在上海市一个普通市民家里。
他13岁丧父,16岁只身外出谋生,29岁丧母,过早承担家庭生活重担,充分体会到生活艰辛,但这一切丝毫没有让他失去科学研究的兴趣。
1957年夏,他看了一本孙泽瀛著的《数学方法趣引》,被深深吸引并由此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数学方法趣引》中最吸引他的是其中的"寇克满女生问题"。
早在1850年,英格兰教会的一个区教长寇克满(T.P.Kirkman)在《女士与先生之日记》年刊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女教师每天下午都要带领她的15名女生去散步。
她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3人,问怎样安排,才能使在一周内,每两名学生恰有一天在同一组。
这个饶有趣味的数学游戏乍看起来很简单,而且寇克满本人也于提出问题的第二年在同一刊物上给出了一种解答。
但是,数学家的本能是往往将一个简单的游戏问题进行一般化、抽象化。
比如,我们可以用N代替15,把N个单元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个单元,一种分法构成一个系列,叫寇克满系列。
假定有几个系列,现在问:将N分成若干个系列,使得每一单元与其它任一单元恰有一次在同一组里。
N所满足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系列的分法又如何构成?这在今天来看,是一种组合设计的存在性充要条件问题,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
为纪念这位在数学研究上的自学成才者,人们把这个著名的数学难题称为"寇克满女生问题"。
1957年秋,他考入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大)物理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包头钢铁学院任助教。
1961年12月30日,他将凝聚着自己五年心血的处女作"寇克满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和"应用组合系列制作正交拉丁方的一些结果"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决斗而死的数学家
决斗而死的数学家1832年5月31日清晨,法国首都巴黎近邻的一条道路旁边,默默地躺着一位因决斗而负重伤的青年.当人们把他送进医院后,不到一天,这个青年就离开了人世.他还不到21岁.这个青年就是近代代数学的奠基人、代数奇才,名叫伽罗华.伽罗华,1811年10月2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城市.父亲原来主管一所学校,后来被推选为市长.伽罗华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每一件新鲜事物总要寻根究底,虽然他父母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有时也难以回答他的问题.不过,父母总是鼓励他说:“孩子,你问得好,让我们查查书,想一想.” 父母还尽量抽空给伽罗华讲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有时已经讲到深夜,父母很疲倦了,而伽罗华还在聚精会神地听,还不断提出问题.就这样,父母在伽罗华幼小心灵中撒下了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种子.在父母的教导下,伽罗华学习识字、看书,并且逐渐学会自己阅读.有时,他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看书入了神,直到管理员提醒他:“伽罗华,这儿都下班了,你该回家吃饭了.” 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图书馆.伽罗华15岁时进入巴黎的一所公立中学读书,他非常喜欢数学.当时,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证明了“除了某些特殊的五次和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可以用根式求解外,一般高于四次的代数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这是一个延续了200年的数学难题,被阿贝尔初步解决了.什么是根式求解呢?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对于任意一个二次方程ax2+bx+c=0(a≠0)都可用公式来解,在这个公式中除了四则运算外,主要是一个根式.一元三次方程的解的公式也是由根式来表示的.阿贝尔的杰出成就轰动了整个数学界,可是有些问题他没有来得及解决,比如怎样判断哪些方程可以用公式求解,哪些方程不能用根式解.由于阿贝尔不满21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这些问题便被遗留下来了.阿贝尔的成就激励着伽罗华,五次方程问题使伽罗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的伽罗华就开始钻研五次方程问题.他研究了大数学家拉格朗日、高斯、柯西和阿贝尔的著作,他特别喜欢读那些能够指出疑难问题的书.他说:“最有价值的科学书籍,是著作者在书中明白指出了他不明白的东西的那些书.遗憾的是,这还很少被人们所认识,作者由于掩盖难点,大多害了他的读者.”伽罗华通过阅读拉格朗日的《几何》,弄懂了数学的严密性.1829年3月,17岁的伽罗华在《纯粹与应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清楚地解释了拉格朗日关于连分式的结果,显示了一定的技巧.在这篇论文发表的前一年,即1828年,伽罗华就把自己关于方程的两篇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要求审查.科学院决定由数学家柯西和泊松负责审查这个中学生的论文.由于柯西根本不把中学生的论文放在眼里,他把伽罗华的论文给丢了.1829年伽罗华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这次负责审查论文的是数学家傅里叶.不幸的是,傅里叶接到论文,还没有来得及看,就病逝了,论文又不知下落了.伽罗华的论文两次丢失,使他非常气愤.但是他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继续钻研方程问题.新的打击接踵而来:1829年7月,伽罗华的父亲,因持有自由主义政见,遭到政治迫害而自杀;一个月后,他报考在科学上有很高声望的多科工艺学院,由于拒绝采用考核人员提出的解答方法来解答问题,结果名落孙山,第二年再考,仍没有考上.他转而报考高等师范学院,因数学成绩出色,而被该校录取.这期间,他通过《数学科学通报》得知了阿贝尔去世的消息,同时发现阿贝尔最终发表的论文中,有许多结论在他送交法国科学院的论文中曾提出过.伽罗华这一阶段的研究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是他完整地引入了“群”的概念,并且成功地运用了“不变子群”的理论.这些理论着重解决了“任意n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运用这些理论,还可以解决一些多年来没有解决的古典数学问题.由伽罗华引入的“群” 的概念,现在已经发展成近代代数的一个分支——群论.1831年,伽罗华向法国科学院送交了第三篇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用根式解方程的可解性条件》.由于论文提出的“置换群”这个崭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连泊松这样著名的数学家也难于看懂和不能理解.于是将论文退了回去,并劝告伽罗华写一份详尽的阐述.可惜,以后由于伽罗华投身政治运动、屡遭迫害,直到死也没完成这项工作.伽罗华刚上大学,就结识了几位共和主义的领导人.他越来越不能容忍学校的苛刻校规,他在一个刊物上发表了激烈抨击校长的文章,为此,被学校开除了.伽罗华失学以后,一方面以替别人补习数学维持生活,一方面投身于火热的民主革命运动.1831年5月和7月,他因参加游行和示威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继续研究数学,修改关于方程论的论文,研究群论的应用和椭圆函数,半年之后,由于霍乱流行,伽罗华从监牢转到一家私人医院服刑.在医院里,他继续研究,还写了几篇哲学论文,由于传染病继续流行,伽罗华被释放了.但是反对派又设下圈套,以解决爱情争执为借口,让伽罗华与一个反动军官进行决斗.决斗中伽罗华受到致命伤,第二天就死去了.决斗前夕,伽罗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不幸结局.他连夜给朋友们写了几封信,请求朋友把他对高次方程代数解的发现,交给德国著名数学家雅科比和高斯,“恳求他们,不是对这些东西的正确性,而是对它的重要性发表意见.并且期待着今后能够有人认识这些东西的奥妙,作出恰当的解释”.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伽罗华的最后信件发表在1832年9月号的《百科评论》上,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伽罗华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列维尔,从伽罗华弟弟手里得到了伽罗华生前未公开发表的大部分论文手稿,并把这些手稿发表在自己创办的《数学杂志》上,这才引起数学家的注意.在伽罗华死后38年,法国数学家若当根据他的思想,写了一部巨著《置换及代数方程》,人们终于真正认识了伽罗华.伽罗华短暂的一生给数学留下了瑰宝,正如他给朋友的信中所写的那样:“记住我吧!朋友.为了使祖国知道我的名字,我的生命实在太不够了.除了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已献给了科学,献给了广大群众”.。
两位数学家资料八百字文章
两位数学家资料八百字文章数学家资料1庞加莱1854年4月出生于法国,他的童年极为不幸,医术精湛的父亲并不能带给他健康。
他自幼就患有一种奇怪的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写字绘画都很困难。
在5岁时,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白喉病,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视力也受到严重损害。
所幸的是,他有一个有才华有教养的母亲,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庞加莱的天资通过家庭教育和自我锻炼开始显露出来。
上课时看不清老师的板书,无法记录,他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用心记在脑子里。
下面的这则小故事就能充分体现这位传奇人物的学习特点:1864年的秋天,在法国一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天文学家给学生们讲行星的运动过程。
对天文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们大都心不在焉,不是面无表情就是哈欠连天,这显然让吃力不讨好的老师有些恼火。
这时,他再次发现后排的一个小个子男孩低着头始终没有注视过黑板,看起来在开小差,于是他大步流星走了过去。
“同学,你在干什么?怎么不看着黑板,难道你都听懂了吗?”老师很生气地问。
“我习惯用耳朵听,而且我听懂了,谢谢!”小个子男生站起来恭敬地回答。
“真的么?那请你讲给大家听听!”不怎么相信的老师有意刁难道。
“行星的运行……”小个子男生把老师刚才讲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了一遍。
“天哪!你居然能过耳不忘,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瞠目结舌,觉得不可思议:“那你为什么不看黑板上的内容,这样理解起来更方便啊!”老师仍有些不解。
“老师,他眼睛严重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旁边的同学赶忙解释道。
“哦,是这样。
看起来上帝是公平的,你的聚精会神已经弥补了视力上的缺陷,你已经拥有了一双最好的‘内在之眼’!”这个拥有超常记忆力的少年就是后来的数学大师庞加莱。
由于视力上的障碍,庞加莱听课只能靠听和记忆,这就意味着他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但他同时收获的是大脑出奇地发达,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超众。
他对事物的记忆具有迅速、准确、持久的特点,而且他思索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特别是数学方面,他可以在头脑里完成复杂的运算和推理。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_3000字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
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
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
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
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
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
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
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
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
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
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
数学家的小故事3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第一篇:爱因斯坦的故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20世纪初期创立了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数学才华也是无人能比的,他的高等数学功底深厚,细节精细。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候却并不擅长数学。
据说,当他上小学时,数学成绩极差,甚至被老师称为“数学白痴”。
但是,他非常喜欢思考,经常在户外漫步,思考着许多问题,想方设法找出答案。
后来,他经过努力,在数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成为了数学、物理学及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因此,爱因斯坦告诫后人:“天才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实践。
”第二篇:图灵的故事艾伦·图灵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并且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发明了图灵机,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但是,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逼迫服用荷尔蒙,以“治疗”他的同性恋倾向。
后来,他因涉嫌同性关系而被起诉,并被判刑。
在狱中,他继续研究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并且在狱中写成了著名的论文《计算机机器与智能》。
艾伦·图灵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幸。
虽然他的贡献对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的悲惨遭遇也引起了社会对待同性恋的关注。
第三篇:纳什的故事约翰·福布斯·纳什是一个天才的数学家,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擅长博弈论的研究,成为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
但是,他的一生却经历了悲惨的遭遇。
纳什曾经患上精神分裂症,他认为自己和一些虚构的人物有交谈和互动。
他的疾病对他的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纳什不得不放弃他的工作和研究,并长期接受医院的治疗和药物辅助。
幸运的是,在医疗的协助下,他的症状得到了控制,他重新开始了他的研究。
最终,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对于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来说,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基于智力和天赋,而是伴随着坚毅的意志,无尽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
数学家华罗庚的励志故事350字左右(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
数学家华罗庚的励志故事350字左右(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本文目录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简短华罗庚和王维克的故事50字华罗庚的故事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华罗庚的故事10个字持之之恒的故事数学家华罗伊的故事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简短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
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华罗庚和王维克的故事50字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读初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字也写的不好,但是王维克老师发现华罗庚虽然调皮贪玩,做数学题目时思维很敏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
老师决定从此引他入门,细心教导,成了华罗庚的良师益友。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真的成为数学天才!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
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300字左右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数学家陈建功的故事
陈建功和华罗庚、苏步青⼀起被誉为中国当代三⼤数学家。
1929年,陈建功在⽇本东北帝国⼤学获得⽇本理学博⼠学位。
这是第⼀个获得⽇本理学博⼠的中国⼈,也是在⽇本取得这⼀荣誉的第⼀个外国⼈。
陈建功的成功来⾃于他的勤奋努⼒和刻苦好学。
⾟亥⾰命后,胸怀“科学救国”强烈愿望的陈建功去⽇本留学。
他同时考⼊⼆所学校进⾏学习:⽩天在东京⾼等⼯业学校学习染料化⼯;晚上到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学。
通过两千个⽇⽇夜夜的顽强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为了科学,他⼜两次东渡⽇本。
为了了解国际数学界的最新动态,他努⼒学习外⽂,掌握了⽇、英、德、法、意、俄六种⽂学。
获得博⼠学位的当年,在⽇本数学界已闻名遐尔的陈建功,以报国为⼰任,决然⽴即回国。
他的导师和同事均竭⼒挽留,陈先⽣动情地说:“我来求学,是为了我的国家,并⾮为我⾃⼰。
”
陈建功不但是⼀位数学家,⽽且是⼀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在教学中很注意深⼊浅出,⽤通俗的语⾔,把复杂难懂的数学原理讲得清晰简明。
就是这样⼀位热忱爱国、勤奋⼯作、成就卓越,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却在“*”期间受到残酷折磨⽽不幸逝世。
【简析】⼀个对祖国有着强烈情感的⼈,他才有伟⼤的动⼒去克服困难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欧拉数学论文
欧拉数学论文欧拉(公元1707-1783年)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
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
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
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大学里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并逐渐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约翰·伯努利后来曾这样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介绍高等分析时,它还是个孩子,而你将他带大成人。
”两年后的夏天,欧拉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学士学位,次年,欧拉又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1725年,欧拉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
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
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 篇一:哥白尼生平主要简介 一. 哥白尼生平主要简介 哥白尼于 1473 年 2 月 19 日出生在波兰西部维斯杜拉河畔托伦城的一个商人家庭。
家里 兄妹四个, 哥白尼是最小的。
在他 10 岁时, 父亲去世了, 舅父卢卡斯承担起了抚育他的重任。
1489 年哥白尼的舅舅当上了主教,他运用影响力帮哥白尼在义大利当上神父,并为他申 请到一笔助学金让他继续深造, 1491 年至 1495 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
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首都,也是 东欧最大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由于它地处东西欧交通要冲, 所以比较早地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因此在这座古老的大学里,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思想和腐朽的封建教会的经院哲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哥白尼在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 熏陶下,在心灵里埋下了向经院哲学挑战的种子。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布鲁楚斯基(Brudzewski)教授。
是这位教授的启蒙教育促使哥白尼决定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文科学。
1496 年哥白尼前往意大利求学,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 和研究法律、天文学、数学、神学和医学,他同时还学会了希腊文。
1497 年,哥白尼就任瓦尔半米亚牧师的僧正。
1502 年, 哥白尼修读完硕士学位之後, 又到巴多瓦大学攻读教会法律和研究医学。
1503 年,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
1506 年返回波兰故乡,担任舅舅瓦克金路德主教的秘书兼教会的医生 1510 年后,他先后从事过管理、外交等工作。
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写过《货币的 一般理论》一书。
他是近代第一个提出劣币淘汰良币理论的经济学家。
哥白尼医术高明,他利 用业余时间行医,免费为穷苦人治病,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医生,被人们誉为“神医”。
哥 白尼还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他的巨著 《天体运行论》 附录里, 发表过他的球面三角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数学家的经历而言也如同次句话。
幸运的数学家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数学家各有各的不幸。
在此我们来了解一下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的不幸经历。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于1802年8月5日出生在挪威的一个小村庄。
有七个兄弟姐妹,阿贝尔在家里排行第二。
他父亲是村子里的穷牧师,母亲安妮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她遗传给阿贝尔惊人的漂亮容貌。
起初阿贝尔还是幸运的,他在1817年的时候遇到了以为好老师——霍姆伯厄。
虽然霍姆伯厄本人在数学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但是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他在教阿贝尔不久后便发现阿贝尔惊人的数学天赋。
于是他私下里教授阿贝尔高等数学,并且介绍他学习数学巨作。
有了这么一位称职的老师,阿贝尔很快就掌握了经典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分。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阿贝尔开始试图解决困扰了数学界几百年的五次方程问题,不久便认为得到了答案。
霍姆伯厄将阿贝尔的研究手稿寄给丹麦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达根。
达根教授看不出阿贝尔的论证有甚么错误的地方,但他知道这个多大数学家都解决不出的问题不会这么简单的解决出来,于是给了阿贝尔一些可贵的忠告,希望他再仔细演算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得到忠告后,他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漏洞,但这次失败给他一个非常有益的打击,他懂得了不能轻易地就下结论。
1823年夏,教天文学的拉斯穆辛教授给阿贝尔一笔钱去哥本哈根见达根,希望他能在外面见识和扩大眼界。
从丹麦回来后阿贝尔重新考虑一元五次方程解的问题,总算正确解决了这个几百年来的难题:即五次方程不存在代数解。
后来数学上把这个结果称为阿贝尔-鲁芬尼定理。
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
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的不幸正在慢慢的开始。
当他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外国的数学家时,人家并没有在意,由于他的方法过于简洁,那些大数学家们并不认为他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认为在他身上花时间是多余的,于是并没有一位数学家站出来。
在她的朋友的帮助下,1825年8月皇家从窘迫的财政中拨出一笔钱给当时二十三岁的阿贝尔,让他足够在法国和德国旅行和学习一年。
阿贝尔在德国并没有去找在哥廷根的高斯,可能他觉得这个大数学家难以接近,也难以帮助他,因为他以前的作品寄给他却得不到回音。
1826年7月,阿贝尔离开德国到了法国,当时的法国皇家科学院正被柯西、泊松、傅里叶、安培和勒让德等年迈的大数学家们把持,学术气氛非常保守,各自又忙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对年青人的工作并不重视。
阿贝尔留在巴黎期间觉得很难和法国数学家谈论他研究的成果。
他曾寄过一份长篇论文给法国科学研究院,论文交到了勒让德手上,勒让德看不大懂,就转给柯西。
多产的柯西正忙着自己的工作,无暇理睬,
把论文随便翻翻丢在一个角落里去了。
阿贝尔的那篇论文《关于非常广泛的一类超越函数的一般性质的论文》是数学史上重要的工作,他长久的等待着消息,可是一点音讯也没有,最后只好失望回到柏林。
在那里他病倒了,他不知道自己已患上了肺结核病,以为是法国的孤寂生活使他身体衰弱。
他只剩下大约七元钱。
他写了一封急信,延误了一些时间,从霍姆伯厄那里借来了一笔钱。
阿贝尔从1827年3月到5月,靠霍姆伯的大约六十元借款生活和从事研究。
最后,当他所有的来源都枯竭时,只好掉头回国。
1827年5月底,阿贝尔回到了克里斯蒂安尼亚。
那时他不仅身无分文,还了朋友一些钱。
他的弟弟无所事事,用他的名字借了一些钱,他必须还清。
于是,阿贝尔靠给一些小学生和中学生补习初级数学、德语和法语赚点儿钱。
没多久,阿贝尔很幸运地被推荐到军事学院教授力学和理论天文学,薪水虽不是很多,却已经可以让他安心继续
从事椭圆函数的工作了。
这时,阿贝尔的身体越来越衰弱。
在1828年夏天他一直生病发烧咳嗽,人也变的消沉,感到前途真是暗淡无光,而且无法摆脱靠他养活的家人的负担。
他们直到最后一直缠着他,实际上弄得他自己一无所有,可是直到最后他也从没有说过一句不耐烦的话。
挪威1828年的冬天很冷,阿贝尔穿上了所有的衣服,可是身体还是觉得冷。
他咳嗽、发抖,觉得胸部不适,但是在朋友面前他装作若无其事,而且常开玩笑,以掩饰他身体的不舒服。
1829年4月6日,阿贝尔去世,身边只有未婚妻克里斯汀。
直到他去世之后她的才学才慢慢被人知道。
阿贝尔将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数学教授。
第二年6月法国科学院颁给著名的Grand Prix 奖给阿贝尔。
1830年柯西在旧书堆终于找出积满灰尘的阿贝尔的手稿,1841年这篇史诗般的手稿又一次丢失,直到1952年才在佛罗伦萨被重新发现。
法国数学家厄米特在谈到阿贝尔时说:“阿贝尔留下的工作,可以使以后的数学家足够忙碌五百年。
阿贝尔只是众多不行数学家中的一个,但是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数学家的不幸,才有了人类数学发展的万幸。
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数学的发展才得以如此迅速。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数学家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
他们生前未被公正的对待,我想在他们百年之后,作为享受他们成果的后人,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作为纪念他们最好的礼物,我想就是把数学继续发展下去。
知识无尽,我们只有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追求才可以更接近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