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乡村治理和国际比较

我国乡村治理和国际比较
• 4.村民自治面临的难题。争论(1)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已经被正式确立并广泛 推行,但选举争议大量增加 ;(2)选举民主单方突进,后三个民主滞后;(3) 在局部地区,选举进行得越多,选举的效果也越来越差;(4)两委关系中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
• (5)自治化程度低下:“两委”自治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乡镇等上级政府对 村级组织的突破权限的指导。赵树凯的研究认为:“乡镇对于村级组织的几乎所 有方面都直接监控。”村内事务村民参与程度不高。
• 第二个方案:在撤并乡镇的的基础上,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科学配 置乡镇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一方案由六方面内容组成:一是撤并乡镇。 二是撤并后,把市场经济下不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剥离出去、转移出去。乡镇政 府主要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三是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扩大群众参与乡镇管理 的空间,配置好乡镇权力的运行机制、权力监督机制。废除任命制,逐步推行乡 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由群众参与提名,党的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制度; 用“两推一选”的办法或直接选举的办法,选举或罢免乡镇长、副乡镇长、乡镇 人大主席;四是建立独立的财政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要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 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五是大力精简人员,建立职能明确、 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设置党委、政府、人大主要领导职位,但要扩 大民意基础,实行交叉建制,减少领导职数。六是大力发展民间组织,提高社会 自我管理水平。
三十余年的发展

“党政合一型的领导体制”基本定型,

形成党委、人大和政府“共治”的局


系 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大制度基本形成


乡镇政府的地位与职能有所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桂 华内容提要 强大的综合国力构成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

基层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与国家治理针对整体社会不同,基层治理重点回应群众需求和基层社会秩序。

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基层治理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妥善处理国家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关系。

随着国家财政支出能力增强、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技术治理手段的运用,我国乡村治理进入强国家阶段。

农村基层治理程度越来越大地被纳入国家治理的整体范畴中,乡村治理过程因此而发生改变。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激活基层治理的自主性,将国家能力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相互强化,避免国家治理消解基层治理。

All Rights Reserved.关键词 强国家时代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4-0122-07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绍光等学者将“国家能力”概念介绍到国内,并用于对我国政治问题的研究。

①国家治理状况取决于基础性国家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以经济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 5%,平均每8年翻一番”,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强大的综合国力构成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

将国力增强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关键在于提高基础性国家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王绍光概括了衡量国家基础性能力的八个指标,包括强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国家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吸纳和整合能力,③重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中央统一各项权力,地方政府在上级授权下完成行政职能,最基层实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国家能力提升自上而下地推动整个治理体系转型。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片体制 , 村级组织呈现明显 的行政化趋势 。 潘嘉玮 、 周贤 日则通过对 民政部在 全国开展的村 民自治示 范考核标 准的分析 , 认为 考核标 准表
过 参与 、 谈判” 协调 ” 和“ 等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冲突, 实现 一种良好和 明 , 村委会的主要职 责在于执 行 上级政府 下 达的属 于行 政管 理的 。 政 谐的秩序。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存在着不一 致性 , 主要体现在 务 这 而不是自治范围的 “ 务” 村 。并得 出结论 : 政村治 乡 并不像理 论 其实 , 政务 治理 “ 与 都落实到了村委会的身上。 对治理主体的界定上 : 部分学者强调其 一 权威 性 ”认 为是由政府 及其 所设想的那么清晰 , , 他社会公共权威来完成治理过程 ; 另一部 分学 者则强调其 “ 多元性 , 认 为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共权威只是治理主体一个 比较重要 的组成部分 , 他们只有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才能达到乡村治理的 目的。
由于生存困境和体制性缺 陷的交 互作用 , 乡村基 层组织 作为公 共
取消和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目标 的提 出, 对乡村 治理机 制提 出了新 的 权力部门 , 自利性 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共 目标 , 为公众 目标 工作 要求。如何 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 , 乡村 良好治理状 态 , 实现 促进新农 村 演变成为自己工作 。这种 目标替代使得乡镇政府一 步步强化对农 民 建设 , 为重要而紧 迫的课题。国 内外的许 多学者 都把 我国 的乡村 治 的汲取 , 成 成为乡村冲突 的制 造者。财 政 困境导 致乡 镇政权 的这 种 自 理结构纳入 了自己的视 野 , 并取得 了 丰硕 的研 究成果 。综观现 阶段 的 利” 行为 , 乡镇政权性质发 生了异化 :寻租以得 自养并自肥就成为 了 使 。 相关研究 , 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关注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 许多乡镇干部的必然选 择。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览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8)(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9)(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10)(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 (11)三、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3)(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14)1. 自然资源保护 (15)2. 农业面源污染 (16)3. 生态系统退化 (18)(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9)1. 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20)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21)3. 环保意识薄弱 (22)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索 (22)(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 (2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5)2. 加强执法力度 (26)(二)推动农村绿色农业发展 (27)1.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28)2. 培育绿色农业品牌 (29)(三)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 (31)1.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32)2.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3)(四)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35)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36)2.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 (37)五、国内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借鉴 (38)(一)国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9)1. 美国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0)2. 欧盟农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二)国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42)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44)2. 四川省农村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 (45)六、结论与展望 (46)(一)研究结论 (47)(二)未来展望 (48)(三)政策建议 (49)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通过综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深入探讨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挑战和问题。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文章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文章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文章乡村治理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定义。

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乡村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解决乡村地区面临的问题,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乡村发展的目标。

接着,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们认为,乡村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乡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服务不足、资源短缺等,而乡村治理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然后,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成功的乡村治理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居民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起到引领和协调的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而居民的积极参与则是乡村治理的基础,他们应该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国外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治理进行了研究。

他们关注了乡村治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差异性。

同时,他们也研究了乡村治理的创新和变革,探索了新的治理模式和实践经验。

这些研究为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乡村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乡村治理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同时,乡村治理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定义、重要性、实践、角度和未来发展。

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推动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希望国内学者能够借鉴和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综述。

在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

在正文部分分别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有政策和措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以及新发展趋势。

在探讨了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挑战、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为未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社会治理、现状、问题、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新发展趋势、挑战、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目的乡村社会治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涉及农村社会秩序、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政策与措施,探讨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关系,并总结乡村社会治理的新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也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创新,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是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管理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背景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旨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群众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社会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对乡村社会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点。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深入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研究背景还将梳理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框架。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乡村振兴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分析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乡村振兴的任务。

这些国家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其乡村振兴策略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扬每个村庄的特色。

通过“一村一品”模式,每个村庄都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或文化,从而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德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实施了“村庄更新”计划,该计划旨在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口回到乡村。

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德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法国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计划”,旨在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计划注重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支持乡村手工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每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引导和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创新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创新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创新研究作者:王静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25期乡村治理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

然而,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不足项,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乡村治理工作人员应该在相关法治和道德约束下,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乡村治理工作,应该不断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治理体系的规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才能对乡村治理进行创新和研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一)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所以,在十九大会议中首次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到了乡村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并重点强调“三农”问题对国计民生发展的直接影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人们对乡村治理的重视程度,为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般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现代化农村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提出过程中的统领性、全局性、合理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面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并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风气,才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经济状态和生活状态,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我国现阶段乡村治理工作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要求的助力器,能够对农村各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及科学配置,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工作在农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和价值。

与此同时,还应该推进农村田地的公平性、公正性,优化乡村村落布局的合理性、规范性,提升乡村治理中自然资源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强乡村治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性、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农村产业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及优化整合,为农村治理过程中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乡村振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规划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国际经验中汲取借鉴与启示,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乡村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要借鉴国外乡村振兴规划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的“乡村振兴政策”。

日本长期以来实施的乡村振兴政策,注重通过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等措施,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这种政策注重发挥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要借鉴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比如欧洲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方面的成功做法。

欧洲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重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提升乡村民宿和旅游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经验可以为中国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另外,要关注国外乡村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比如德国的“社区治理模式”。

德国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基于社区的乡村治理模式,注重通过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乡村社区自治和民主建设,加强村民对决策的参与和监督,从而推动乡村社区发展和乡村振兴。

这种社区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国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借鉴和借鉴。

综上所述,借鉴国际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吸取国外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有关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有关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务为 主 , 政决策 为辅 。在 村一 级 设立 村 公所 , 成 员 由乡 行 其
家权力 与乡村社会权 力交锋所形 成 的权力 中介领 域 , 虽为 乡
绅所把 持 , 终为 政府 利用 和改 造 , 但 乡村 自治 限 于形式 而无 实质 _ 3。此外 , 3 l 通过 回顾 当代 中国乡村 治理 过程 中政府 主导 嵌 入乡村社会 的历史可 发现 , 政府利益 诉求 最终 导致 了政府
2 乡村治理模 式研究
取代现有村 民委员会_ 。关于以上几种模式 蔺雪春认为, l
村 民 自治首先 是一种 自发治理模 式创 新 , 而后才 被 国家拿 来 作 为整合及控 制 乡村 社会 制 度化 的 工具 。这 种在 特定 区域 自发 协议 产 生 的模 式并 不 一 定 非 常适 合 其他 乡村 地域 ; 其 次, “ 实行 乡派 ” “ 政 ” 未 改 变 本 不 合 理 的 激 励 约束 机 或 镇 而 制 , 能解决 问题 , 并不 必须科 学 、 合理 规置党组 织及其 运作体 制 , 前尤 要防止 一种 制 度化 陷 阱 , 想 乡村 治理模 式 应 当 当 理
1 乡村社会 自主性影响 因素 传统 中国乡里制度 目的“ 再使 百姓得 把百 姓束 缚 在土地 上 相安 无
模式 。乡为县 派 出机构 , 村委 会 主要 是搞 好 村 民 自治 , 村 对 民负责 。② 乡派镇治模 式 。把 乡改为 县政 府派 出机构 , 改 镇
镇委派 。社 有是 指通 过立 法明确规定 农 村土 地属村 社所 有 。 未来村社是 社 区 自治体 ( 、 、 的一部 分 , 市 镇 乡) 是管 理和 依法 处置其辖 区 内农村 土地及其 收益 的社 区法人 , 社委 员会 以村
主导乡村社会 的总趋势 。出于政 治与 经济利 益考 虑 , 府更 政 倾 向于加强对 乡村社会 的控制与 主导 , 而这 种倾 向无疑 将 以 牺牲 乡村 社会 的 自主性为代 价 _。关 于影 响 自主性 的 因素 , 4 J 陈 洪生 提 出: 第一 , 经济 发展程 度 的高低 严 重影 响 乡村社 会 自主性生 长进 程 ; 第二 , 乡村社 会利 益 分化是 乡村 社 会 自主 性生 长最 基本 前提 条件 ; 三 , 民与 干部 素质是 制 约 乡村 第 农 民 主制度 运行 的关 键 因素 ; 四 , 府控 制 和主 导社 会力 量 第 政 的程度是 首屈 一指 的要 素。关于 经济 发展对 自主 性 的影 响 , 他认为, 由于集 体 经济脆 弱 , 庄精 英和 村 民都会 选择 政治 村 冷 漠策 略 , 基层政 府靠使用更 多强力 来控制 乡村 社会 完成上 级政府 硬性 下达 的各项任 务 , 果只 能增 加 乡村社 会 自治组 结 织对政 府的依 附。与此形成对 比的是 , 沿海发 达地 区经 济 的 丰盈则 导致村 民提高参 与政治 的积 极性 , 乡村社 会 自治组 且 织对抗 政府控制 的能力亦增 强I 。 5 J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制度、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一、强化基层自治1.1 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村民自治是基础。

要通过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引导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1.2 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明确村民自治的范围和权力,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增强村民自治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3 支持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培育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乡村治理体系2.1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结构,明确各级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责和权力,形成多元化、协同性的乡村治理体系。

2.2 强化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人才,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2.3 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三、促进乡村社会协同发展3.1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支持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合作,推动乡村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3.2 建立乡村社会服务网络构建完善的乡村社会服务网络,整合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提高乡村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3.3 促进乡村社会资本的发展鼓励乡村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供,推动乡村社会资本的发展和壮大。

四、推动乡村治理信息化4.1 建设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建立乡村治理信息平台,整合乡村治理相关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共享和协同能力,支持乡村治理决策和管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分析现有问题以及对策措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一、农村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治理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部分基层政府组织能力不足。

其次,农村社会大而杂,相关部门职能分散,沟通协调存在困难。

此外,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为应对上述问题,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创新。

首先,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基层政府的职能配置和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群众满意度。

同时,要鼓励村民自治,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

三、建设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治理的挑战,需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提供更多服务。

市场主体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农村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农村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同时,鼓励农民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购买农产品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例如,可以逐步推行差异化管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法治农村建设法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农村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农村司法资源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法治水平。

七、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案例研究(论文7200字)】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案例研究(论文7200字)】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案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研究 (1)一一以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长龙村为例 (1)一、引言 (1)二、相关概述 (2)(-)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2)(二)乡村治理的概念解析 (3)(Ξ)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联系 (4)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分析 (5)(-)垫江县长龙乡概况 (5)(二)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 (5)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6)(-)产业支撑薄弱 (6)(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7)(三)乡村文化特色缺失 (7)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策略 (7)(-)产业发展治髅略 (8)(二)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8)(三)文化蝇振兴策略 (8)六、结论 (9)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矛盾及“三农问题”越发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优化乡村的治理极为重要。

近年来,垫江县乡村治理得到良好发展,但在规划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垫江县长龙乡未能发挥自身优势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研究垫江县长龙乡的乡村治理情况。

本文以垫江县长龙乡为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长龙乡乡村治理问题,通过资料了解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分析长龙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治理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长龙乡;乡村治理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化,大量农民从农村来到城镇工作,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导致很多农村产生了空无一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或者极度贫困等情况,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乙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产业的振兴,通过构建现代的美丽乡村产业体系,使产业上围绕现代农业,实现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生态振兴,以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指导,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为子孙留下一片干净的蓝天白云;三是文化的振兴,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家风,挖掘当地本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四是生活富裕,主要是加强日常衣食住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公共服务;五是组织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优化乡村组织和管理。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学者霍军亮认为,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为基本标志的现代化带来农村社会的危机和破产,似乎已被证明是全世界的规律。

(一)乡村治理的现实结构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政权组织共有五个治理层次,它们是中央、省(区、市)、市(地)、县和乡镇。

乡镇是国家在乡村地方设立的基层治理单位。

乡镇治理的组织结构,包括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与政府、上级政府在乡镇的职能派出机构(所谓七所八站)、各类协会及社团组织等等。

学者郭正林认为,乡镇实质上是“多元共治”,就是以乡镇党委为治理中心,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运作。

1、“三位一体”的乡镇政权结构中国的乡镇政权是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乡镇党委事实上是乡镇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主要决策者和制裁者。

乡镇人大是乡镇政权的权力机关,由它选举产生的乡镇政府是乡镇的行政中枢组织。

乡镇政府既是乡镇人大决议的执行机关,也是落实乡镇党委决策的办事机构。

现行的乡镇组织运作仍然深受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影响。

乡镇的实际工作,以新的形式强化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乡镇政府和经济组织成了乡镇党委的从属机构。

特别是现行乡镇政府的组织机构和职能权限,基本上还是五十年代的框架,其运行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惯性。

而且,乡镇组织的条块分割严重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职能,使其处于有责无权并受制于“七所八站”。

(1)以乡镇党委为核心的权力中枢系统在现行的乡镇治理结构中,乡镇党委是治理的权力中心、决策中心、指挥中心和控制中心。

乡镇党委直接受县(或县级市)党委领导,实行集体决策和书记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形成“书记挂帅、分兵把口”的工作格局。

乡镇党委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中共中央在1999年3月制定和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2)以乡镇人大为主体的乡镇权力系统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基本的功能就是赋予乡镇政权治理结构的合法性。

我国《地方组织法》规定了乡镇人大的12项基本职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它选举产生乡镇政府,听取和审查乡镇政府的工作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

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关系研究

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关系研究

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关系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农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是相互依存的,乡村振兴需要农村治理来提供法规、政策、法治和社会管理保障,而农村治理则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体系。

二、农村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农村治理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村治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规划体系,提供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

其次,农村治理可以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市场机制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持和资源保障。

此外,农村治理还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的要求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往传统的农村治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需要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加强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四、农村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措施为了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农村治理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加强村级自治、建立农村机构有效运行机制、加大农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等,以使农村治理更加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五、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乡村振兴的需求将促使农村治理不断创新,提高治理水平。

同时,乡村振兴的实施将为农村治理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和经验。

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六、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困难与挑战在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

例如,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七、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的互动关系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依靠农村治理提供基础和支持,而农村治理的优化和改善又需要依赖于乡村振兴的推动和引领。

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乡村治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

乡村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与现实问题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乡村环境的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和政策支持。

其次,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与农村发展战略相关。

乡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乡村治理的研究可以为农村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三,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与社会问题相关。

乡村地区存在着土地流转、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权益难以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乡村治理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

最后,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与国际比较相关。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借鉴对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治理的研究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十分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治理的机制和政策,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国内外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乡风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然而,乡村振兴不仅仅受到国内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内外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和借鉴。

国内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乡村振兴。

首先,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加大了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并鼓励农民积极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政府倡导农村产业革命,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政府还注重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

政府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和农村特色产品的传承和创新,提升乡村形象和吸引力。

最后,政府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政府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农用地修复和村庄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构建绿色生态乡村。

与此同时,国外政策对乡村振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许多国家提出类似的政策措施。

例如,欧盟通过农村发展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村补贴和农业现代化政策,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转型。

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农村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理念和经验也得到了国外国家的借鉴。

这些合作包括农业技术交流、技术援助和产业合作等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国乡村振兴的水平和能力。

国际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作者:张世伟李灿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24期摘要: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

文章从中国农村现状的分析出发,总结出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以国际化视野探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了我国在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更新农民队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議。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际视野;政策建议一、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分析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国还有约60万个行政村。

因此,对于其整体的现状分析,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显然都不能一言蔽之。

鉴于本文是对乡村振兴策略的研究,而乡村振兴是相对于乡村衰落而言的,因此本文对农村现状分析重在总结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增加振兴策略的针对性。

(一)农村绝对数量下降,但存量仍然较多乡村的相对衰落和空心化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到后半程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统计,中国约有63万个行政村,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登记了60万个村级单位,村落数量缩减的趋势没有改变。

但是乡村的存量仍然处于高位。

(二)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相对滞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交通物流、能源供给、信息网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镇仍然滞后,存在很多典型问题。

例如: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养护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电网设备差,电力设备陈旧落后;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三)农民老龄化且受教育程度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给出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结构表格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中年龄35岁及以下仅占19.2%,年龄55岁及以上占了33.6%,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据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表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占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与落实,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新把握和部署,是遵循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农村经济建设要求的总体布局,能够以农民生活幸福、社会治理有效、生态环境改善及产业经济兴旺为主体目标的新机制,可以为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及文化传播提供必要的依托。

要想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发展,还需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构在三农问题上的发展战略,需要有关部门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出发,实现生活、治理、乡风、生态、产业等层面的布局,通过发挥乡村振兴的“组织魅力”“格局魅力”“文化魅力”“生活魅力”“生态魅力”及“经济魅力”,使乡村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成为“宜养”“宜业”“宜居”的地域综合体。

在社会治理与现代化建设中,乡村振兴拥有丰富的、深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其一,乡村振兴能够充分解决中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二,乡村振兴是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围绕构建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的解决方案,并在农业发展上,探索出行之有效地范例,如精准扶贫、统筹发展、乡镇企业等。

而乡村发展作为中国治理的关键,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只有构建健康、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所独有的资源禀赋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而农村青年也会来到城市发展;加之城市发展对乡村资源汲取的加剧,致使乡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乡村发展速度越来越缓慢,而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提供抓手。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能为乡村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和建设提供助力,帮助中国政府部门真正破解“三农”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及思想理念等层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国际视野/基层组织一、全球治理涵义的缘起及其观点解读“治理”源自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的“引导领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

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主要被限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之宪法议题和法律活动,以及(或)限用于处理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特定机构或专业单位[1].其中,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但现今治理已经超越政府运作范围,而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 )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它们之间有重大区别。

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

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该委员会(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改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所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该委员会来增加联合国权限以解决日益纷争的经济与关税问题,讨论安理会否决权代表性,并增设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诉愿委员会、犯罪与国际法庭以及提升秘书长职权等议题,不过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兵伊拉克,完全不顾联合国反对的行径,已经粉碎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所做的努力。

)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从以上关于“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治理”概念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强调权威由上往下、命令的贯彻与服从以及具有公权力政府行为的“统治”来讲,它跳出了政府作为主体的框架,而赋予各种民间组织活动更多的空间,于是治理的范围较政府行政宽泛了许多。

至于它和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较,则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多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

因此,在全球治理报告书的目标里,公民社会组织(CSOs)必须担任更大的责任来协助政府进行治理工作,其中各种非营利民间组织又成为了最具草根性的社会自治团体。

于是,可由非政府组织(NGOs)共同分享和传递重要信息,运用象征和符号、故事和行动来使改革目标能让全球更多民众予以了解,并通过集体压力协助弱势团体对相关的政府、企业或国际组织产生影响力,以此来说服或迫使特定政府和其它权力对象改变其原有的立场和政策。

二、全球治理在农业部门的应用:乡村治理的崛起与实例乡村治理是全球治理在乡村部门的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治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也在居民生活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性。

(一)赋予农业新价值的乡村治理:欧陆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如何减少并避免全球化的冲击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专利,许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运用全球化治理的观念来化解农业与乡村部门的损失。

欧陆国家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就是说服农民在耕种过程里,改变过去密集种植和带有大量化学成分助长的耕种习惯,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之中。

特别是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欧陆思维里,农村经济早被视为是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民的角色与价值不再只是生产作物者,更被赋予去维护世人所赖以维生的土地与提供更高质量的作物.在欧洲研究中心任教的Michael Keating 便呼应上述对环境价值与乡村发展必须超越农业本身的看法。

他指出当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不断萎缩时,农业结构便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重建它的价值,而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为世人重视,农业唯有建立在维护环境的价值里才能凸显它的重要性。

尽管乡村的观点与意见已经逐渐为世人所重视,但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时,既不能将社会议题抛弃在经济问题之后,也不能将两者分开来处理。

同时,乡村政策应该超越农业本身,横跨多种领域与议题。

他也观察到欧洲乡村发展通常建立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协调”(coordinating)的机制上,各国政府已经普遍授权地方政府以及由下往上的策略与机制来促进乡村发展。

对于推动乡村政策,则更强调“公—私伙伴关系”(pubic-private partnership )以及维护公众参与的机制。

即使政府不再垄断公共事务,并建立种种制度性方案如“公办民营”、“公私合产”、“公私协力”等方式来让民间参与,但是非营利民间组织在经营管理能力上往往也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承担参与共同治理的责任。

因此,政府还须通过不同的指导与训练过程,让非营利民间组织具备基本的“治理能力”(注:当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再只扮演“监督”施政的角色,它们可能与政府进行大规模合作,提供原本由政府负担或政府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它们的“治理能力”需要更加公开地和透明地受到大众监督。

具体参见.tw/cybersun/gg/.),这样,非营利民间组织对于公共事务欲分享“治理权”的诉求才具有正当性。

(二)乡村治理是乡村权力的调整: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的案例乡村治理必然要涉及到一系列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

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New Brunswich)自从1995年“地方自治法案”通过以来,便积极筹备一个由9人组成的“自治法审查咨询委员会”去检验现在地方政府权力结构与服务内容,从1996年2月到1997年3月,历经13个月的资料收集与访问“地方服务地区”(Local Service Districts ,LSDs)委员会后,自治法审查咨询委员会发现省与LSDs间在权力、服务与权责方面经常产生冲突。

地方政府经常抱怨省级政府无法依照地区居民的意愿提供具体的服务,同时,地方的决策权经常不被重视。

而上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日益紧张、不得不缩减过去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时,经常面临究竟要缩减哪些政府服务项目或哪些地区预算的问题。

因此,长久以来,地方与省级政府经常是处在一种紧张与对立的状况,而地方政府之间也因为要争取经费,而处于相互竞争和无法合作的困境。

因此,纽布朗斯维克省提出一种崭新且具实验性质的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企图让双方彼此之间能达到双赢的局面新乡村治理模式并不是要****现有的地方行政机构,而是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演变成为更具效率且彼此相互依赖的新乡村政府。

在此机制里,新乡村政府具有下列几项特色:(1)新乡村地区虽被赋予政府的职责,但并非完全自治,也无须再雇用人员与增加机构;(2)为了保护某些地区的独特性,认同、允许原有的LSDs成为特区或保留地(wards ),这些特区保存有自己的税法与规划不同的服务项目;(3)每个新乡村地区允许有5至7个保留地,如此将减少原有LSDs数量与提升行政效率;(4)设立非正式LSDs咨询委员会,来督导新乡村地区行政与服务,各个保留区也可通过非政府咨询委员会来处理行政事务;(5)每个保留区选举一个代表,并撤销原有LSDs行政议会以降低政府层级与相关行政支出;(6)新乡村地区或保留地代表的选举,也配合加拿大全国三年一度的大选来产生;(7)地方税制并没有改变,但必须能够支付地方治安与交通服务开销;(8)为让更多市民参与决策,将举办社区重大咨询与决策会议;(9)人民请愿权并没有改变,但是必需确定区分不同地区层级,以符合法定人数的要求。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充权的社会运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案例多元族裔共存的乡村人口结构原本就孕育着分歧的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与认知体系,然而在都市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乡村原有的多元文化价值与体系几乎彻底被瓦解。

因此,乡村治理不仅考虑到地方权力结构调整的问题,更需强调“多元文化主义”的特色与“社会充权”的行动能力。

199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率先成立了“乡村治理与充权委员会”,在其174号行政命令里,赋予该委员会直接向州长与议会负责的权力,需弄清楚由州政府授权的地方政府与部落治理间的权责关系,并增加对地方自主的权限与控制以及鼓励尊重不同主张、传统与文化的特色。

同时,更需检查与改善目前所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安全、司法、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管理、教育与公共健康服务。

在他们的“愿景声明”(vision statement)里,确认所有居民皆有权让地区更具“自主能力”与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及肯定这些多元文化、不同生活型态与社区类型所赋予的“生命力”(注:/cbd/RGC/Default.htm.)。

在这份报告里,不仅凸显出阿拉斯加州乡村地区独特的多元文化、族裔治理与社区发展特性,同时也通过在充权的过程中许多成功的小故事来跟所有居民做经验分享,其中包括:如何与居民沟通,让居民放下戒心(例如:第一杯咖啡的故事、让居民先了解计划并赢得信赖);如何与居民构建一个适合当地需要的健康服务网络(例如:健康预防、健康防护网与建立自尊、危机管理以及居家安全照顾等);如何重建乡村的经济体系来解决失业问题(例如:原住民猎渔技术与生活教育的训练);如何与社区居民共同管理自然资源(例如:告知居民国际保护组织对他们捕猎鲸鱼的看法,与居民共同制定狩猎与巡逻的规则)等。

三、中国基层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以上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阐述和案例讨论旨在说明乡村治理所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社区政策决策机制、凝聚与动员乡村社会资本以及赋予乡村充权的新型权力关系。

而在中国农村地区,历时较长的这种强调由上到下、专家导向、政府主导推进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将面临着乡村治理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治理已经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目前村民自治的治理结构应该加以创造性转换,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将自治扩大到乡镇政府一级,在乡镇长选举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推广经验,使农民能够在乡镇范围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治理的结构性变化,缓解“三农问题”困扰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他们都希望通过基层组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来达到中国乡村治理转换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