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明清小说繁荣探源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论述选考题)一、《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艺关于虚实关系的美学理论和丰富实践成果,把工笔和写意结合起来,既传真写实,又造奇设幻,把极现实的生活内容与极虚幻的隐喻象征套叠起来,形成多层面的小说美学空间,极深刻、极耐人品味地表达了作品多重变奏的悲剧主题。
《红楼梦》是传真写实的。
这一点,不仅可以和《西游》、《封神》的幻想领域的神魔世界,《三国》、《水浒》历史时空中的英雄传奇世界划清界限,也可以同一团黑雾笼罩的写丑小说《金瓶梅》区分开来。
《红楼梦》真正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而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地描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
二、《红楼梦》把中国诗赋文化的精华和精神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使小说的语言、情节、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充满了诗的情韵,成为一部诗人的小说和诗小说。
《红楼梦》善用诗一样的语言和构思来描写环境,并且十分注意悲剧环境与悲剧人物的相互配置。
大观《红楼梦》不仅把忧患意识、色空观念、命运意识、感伤情怀与人生理想的消逝,美好爱情的毁灭等千层万叠的悲剧意识纠缠起来,化为一声哀叹,表达了一个诗化的主题,也写出了一组一组蕴涵深沉、意味深长的主题诗。
诗化的主题不仅用诗化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又用诗歌来吟唱,这也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重要特征和独特造诣。
三、《红楼梦》善于运用悲剧中间穿插喜剧人物、喜剧情节的美学方法,在对比、映衬等方法中加强悲剧主题的深度和表现力,并丰富作品的审美情挪。
中国文学传统中向来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以及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想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通过《红楼梦》理解清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通过《红楼梦》理解清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1. 关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红楼梦》中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中期的封建社会,贾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关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可以了解到清朝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 探究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各具特色。
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性格、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朝社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角色,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被社会和家庭背景所影响,这些都是理解清朝社会风土人情的途径。
3. 关注小说中的文化艺术:《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元素,如诗词、曲艺、书画等。
通过关注这些元素,可以了解清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
同时,小说中的文化艺术也是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4. 体验小说中的情感冲突:《红楼梦》中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情感的纠葛。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关注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如爱情、友情、亲情等,从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人们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这些情感冲突也是清朝社会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对比其他文艺作品:《红楼梦》是清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以将其与其他文艺作品进行对比,如《儿女英雄传》、《牡丹亭》等,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清朝文学的特点和发展。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红楼梦》理解清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把握清朝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论_红楼梦_主题的雅俗共赏_江南世情小说的雅俗系列研究之二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M arch 2011[收稿日期]2011-01-01[作者简介]申明秀(1967-),男,复旦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地域性研究。
论5红楼梦6主题的雅俗共赏)))江南世情小说的雅俗系列研究之二申明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关键词]红楼梦;主题;雅俗共赏[摘 要]雅俗共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朱自清所讲的/屈雅就俗0,一是本文所讲的/雅俗兼备0,就是面对同一部作品,雅者赏雅,俗者赏俗,互不冲突,均有收获,5红楼梦6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
在5红楼梦6的雅、俗两极之间有一个过渡层次的/情0,这是5红楼梦6雅俗共赏的关键与分水岭,真正5红楼梦6雅俗共赏的时代还远未到来。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1)02-0027-0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0清人得舆5京都竹枝词6中的这两句诗,一语道尽了当时5红楼梦6的受众之广,影响之深,也是对两个半多世纪以来5红楼梦6接受史最生动传神的概括,更是对5红楼梦6未来命运的美好预言与注脚。
尤其是百年来,红学内外热闹非凡,正解误解,正读反读,高论阔论,奇思妙想,此起彼伏,正如5红楼梦65好了歌6注中所说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0一样,鲁迅先生在53绛洞花主4小引6中对此现象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5易6,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0[1]对5红楼梦6的解读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0,这其实正是说明了5红楼梦6的无与伦比的雅俗共赏性,本文就5红楼梦6主题的雅俗共赏这一重要特色作一番探讨。
明清文学的雅俗双重性——以冯梦龙和《红楼梦》为例
式。
明代的四大奇书 , 我以为除了《 金瓶梅》 之外 , 的三部是不 其余 能够代表明代的小说威就 的, 因为它们 的出现 的时间是元末明初 ,
而且是通过话本整理而来的, 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 , 是中国人智慧
这样的修改 , 不仅多了几分儒雅 , 而且也将柳永的一生的体 晤 融人了其中 , 柳永的一生, 就是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唯一留在 他身边的就是与之相好的几个名妓, 这样的改法 , 是很适合作者的
转流波, 钗从鬓畔飞金凤, 柳傍眉间锁秀娥。万种风流观T g, 4-马行 十步九蹉跎。 这里所描写的, 全部是众名妓的风流与神态 , 是对于名技 的美 的赞扬 , 表现出来 的意思, 他 给人 的感觉多了几分妩媚 , 而对于柳 永的一生 , 也让 ^ 、 平添了几分的向往 , 生于晚明时期的冯梦龙年轻 的时候也流连于烟花之地 , 对这里有着更深的认识 . 甚至在人生体 验上, 也与柳永有着几分近似, 所以他删去了这首入话诗 , 改为了:
无假山歌 ’ 借 男女之真情 . . “ 发名教之伪药” 。 1 冯梦 龙小 说 的雅俗 双重性 . 2
品. 而是达到劝世的目的 , 能够对世人有所启发 , 存所帮助 , 能够达
到教化的目的。
在取材 的方面 , 且不说他将《 陈多寿生死夫妻》 写成了道德模 范,施i 泽滩阙遇难友》 《 闰 写成了积善行德 ,徐老仆义愤成家》 《 写成 了尽忠 , 这些具有浓浓的道德教化的表现 , 但是《 错站崔宁》 改为了
1 .语韵 的表 现 .1 2
就是我们 日常所说的超越雅俗 ,将雅与俗二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 起 , 面 我分为两个部分来谈淡明清文学 的雅俗双重洼。 F
论《红楼梦》主题的雅俗共赏——江南世情小说的雅俗系列研究之二
极之间有一个过渡层次的“ , 情” 这是《 红楼梦》 雅俗共 赏的关键与 分水岭 , 正《 真 红楼 梦》 雅俗共 赏的时代 还远
来到 来 。
[ 中图分类号 ] 0 .1 I 74 1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 编号] 0 8 6 8 2 1 )2—02 0 10 —23 ( 0 1 o 0 7— 4
是 大 多 时 候人 心 占 了 绝 对 优 势 , 至 人 心 遮 蔽 了道 心 , 甚 即所
读, 高论 阔论 , 奇思妙想 , 此起 彼伏 , 正如《 红楼梦 》 好了歌》 《 注 中所说的“ 乱哄哄 , 你方 唱罢我登 场 , 反认他乡是 故乡” 一 样, 鲁迅先生在《 绛洞 花主 ) 引》 ( 小 中对此 现象早就 有过 精 辟 的论述 :单是命意 , “ 就因读者 的眼光而 有种种 : 经学家 看
申 明 秀
( 复旦 大学 中国古代文 学研 究中心 , 上海 20 3 ) 0 4 3
[ 关键词 ] 红楼 梦 ; 主题 ; 雅俗共 赏 [ 摘
一
要] 雅俗共 赏有两种 实现途径 : 一是 朱 自清所讲 的“ 屈雅就俗” 一是 本文所讲 的“ 俗兼备” 就是面对 同 , 雅 ,
部 作 品 , 者 赏雅 , 者 赏俗 , 不 冲 突 , 有 收 获 , 红 楼 梦》 是 这 样 的 典 范 之 作 。在 《 楼 梦 》 雅 、 两 雅 俗 互 均 《 就 红 的 俗
谓丧失天 良。大千世界 , 芸芸众 生 , 雅俗 异势 , 雅少俗 多 , 或 曲高和寡 , 或俗不可耐 , 而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 属罕见 。 实 何谓“ 雅俗共赏” ?这 似乎 是个 常识 问题 , 实 人们 对 其 其真正内涵往往不甚 了了 , 以进一 步 的分 析 、 定很有 必 所 界 要。现代汉语 词典“ 雅俗共赏 ” 目为 :文 化高的人和文 化 条 “
红楼语言艺术之“雅俗共赏《红楼梦》”
红楼语言艺术之“雅俗共赏《红楼梦》”红楼语言艺术之"雅俗共赏<<红楼梦>>"---上<<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悲剧色彩很浓的小说.从问世手抄到200多后的今天,小说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间传播流传,得到大众的喜欢,更引起专家学者的研究而成红学.读者感受到小说魅力的主要原因,包括<<红楼梦>>语言艺术的雅俗共赏."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通过小说中曹雪芹用到的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理解"雅俗共赏".五十四回:击鼓传花行令,"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
”风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
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
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
”可以... ".<<红楼梦>>让所有的读者都能体会他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艺术的极致在于雅俗共赏,若论雅俗共赏,恐怕古今无一名著能够超出红楼梦,这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漓血之结果.是他以丰富复杂的阅历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巨作.这部文学作品可称为是读者心目中“雅俗共赏”的典范.首先,<<红楼梦>>里语言艺术的优美,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结社吟诗场面场景等等的描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雅文学作品.很多猜谜趣味等等是需要有一定教育程度的读者来欣赏和感受,具体的精神思想等问题不是普通读者所理解的,这也正是名著所需要的.但是,雅俗共赏,各有立场,各取所需,这正是<<红楼梦>>巨大的包容力所在,在小说中所包含的俗的一面是不可缺少的.曹雪芹用语言的艺术在几百个人物中塑造了很多世俗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许多带有俗气的场景情节创作,即使在一些主要的大雅的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到有俗的一面,在整个小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说俗中带雅.本博文将重点引出几个俗的人物和几段俗的场面共同欣赏.一.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
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的对比与联系
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的对比与联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描绘社会风貌、展示人性百态的艺术作品。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明清时期,因此它与明清小说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比。
首先,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明清小说以描写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为主要内容,而红楼梦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之一,他的多重性格和复杂的情感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深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快乐。
其次,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相比,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一览无余。
而红楼梦则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
贾府作为一个豪门世家,表面上富丽堂皇,实则充斥着勾心斗角、权谋欺诈。
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暗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相比,展现了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
明清小说中,人物关系常常呈现为简单的友情、爱情或亲情,而红楼梦则将这些情感关系展现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既有深厚的友情,又有浓烈的爱情,两人之间的关系既是红楼梦的核心,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变性,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魅力。
最后,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传统相比,更加注重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和艺术表现力的追求。
明清小说以叙事为主,注重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完整性,而红楼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大胆和创新的尝试。
红楼梦采用了诗词、曲调、对白等多种文学形式,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红楼梦还以梦为线索,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更加神秘和玄奥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的雅与俗:文学与社会观察
红楼梦的雅与俗:文学与社会观察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世瑰宝。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通过对封建社会精英家庭和官场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雅与俗的关系:一是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以雅俗互补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构建情节;二是从社会观察角度解读《红楼梦》对当时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女性地位等问题所作出的观察和批判。
雅与俗在文学上的运用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雅与俗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展现故事情节转折。
通过描写贾府内部和外部环境、人物言行举止、服饰等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豪华繁复又颇具浪漫色彩的雅丽生活与朴实俗气的庸常生活。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少年儿童被描绘成纯真、聪明、有才华的雅士;而贾母和王夫人等长辈人物则被刻画为追求虚荣和权势的世俗主义者。
这种对比突出了两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并通过角色关系引发情节发展。
此外,在故事情节上,作者利用京华烟云和尘世喧嚣交错出一幅精美的清秀境界,既有风花雪月之间的仙风道骨,又将宴会娱乐和迎接客人融入其中,展现了社会百态与宴会文化的结合。
红楼梦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批判除了从文学角度运用雅与俗外,《红楼梦》也借小说情节探讨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女性地位等重要问题。
小说反映了封建家庭中男女不平等关系、婚姻制度不合理以及贫富悬殊等问题。
首先,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极具触动力。
贾母、王夫人等的地位高于一般妇女,但她们依然受制于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
林黛玉、薛宝钗等则被迫面对婚姻压力和权力斗争,身处困境。
通过这些形象塑造,作者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不公平待遇。
其次,小说中揭示了家族兴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贾府是一个陷入奢靡堕落中的大家族,而它的衰败正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日益深化以及外部压力增加的现实情况。
通过对贾府内外环境以及人物命运的细致描写,作者向读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落后和非理性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红楼梦》与明清社会风貌的映射》
红楼梦与明清社会风貌的映射1.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
它以富丽堂皇的描绘、深刻细腻的人物塑造和复杂多样的情节,展现了明清社会的繁华与衰败、荣耀与沉沦。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明清社会风貌,并分析其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映射。
2. 明清社会风貌2.1 经济繁荣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
这一时期商业活动兴盛,劳动力市场扩大,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等特点,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2.2 社会阶层问题在明清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并加强。
贵族、士人、商人等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差异和限制。
这种阶级固化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
2.3 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清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礼教、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种社会风尚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充分表达。
3.《红楼梦》对明清社会的映射3.1 描绘繁华生活与衰败命运通过反映贾府等大户人家的奢华生活和衰败命运,小说展现了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背后蕴藏的危机和挫折。
《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虚幻而宏大的世界,暗示着明清时期国家的衰微与灭亡。
3.2 展现社会阶层固化与限制小说中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受到阶级差异和限制的制约。
饱尝命运变迁之苦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所属的贾府代表了富豪阶层,而贾母等老一辈则是士人贵族;贾府的仆人等低下社会阶层的描写,则体现了明清社会中社会阶层固化和人们命运被束缚的现实。
3.3 儒家价值观念的展示小说中深入描绘了家族礼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
书中强调孝道、兄弟情谊和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一系列生活琐事来凸显这种文化对于明清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4. 结论《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明清社会风貌的描绘和反思,成功地将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风貌映射出来,体现了当时社会状况与命运变迁之间紧密关系。
通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
红楼梦与明清时期的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
红楼梦与明清时期的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作品,更是一部描绘明清时期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内涵。
首先,红楼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清时期文人社交的独特魅力。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都是文人雅士,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通过文人社交的方式进行交流。
例如,在贾宝玉的生日宴会上,众多文人雅士云集,他们相互赠诗,互相赞美,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修养。
这种文人社交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彰显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手段。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社交的特点。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都是身世高贵,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常常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不能过于放肆和张扬。
例如,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私下交流中,他们常常需要通过诗词和隐晦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避免直接的表白和接触。
这种文人社交的方式既彰显了封建礼教的压制,又展示了文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红楼梦中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的丰富多样。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戏曲演出、书画艺术等元素,展示了明清时期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贾宝玉的生日宴会上,文人们不仅相互赠诗,还进行了戏曲演出,展示了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这种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红楼梦还通过对文人社交与文化交流的描写,展示了明清时期文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都是有着独特思想和情感的人物形象。
他们对于封建礼教的压制和社会现实的不满,通过诗词和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抒发。
例如,在林黛玉的诗词中,她常常表达对于世俗欲望和虚伪人情的抵制和反思。
这种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不仅是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是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宣泄。
清代小说《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观点
清代小说《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观点导言大部分人应该都已经听说过这本名著《红楼梦》吧?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从文化价值还是审美观点来看,《红楼梦》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文化价值反映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以清代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血泪史,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悲剧。
小说中描绘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纷争和堕落,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命运均与封建礼教、家族伦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悲剧性的人物命运,不仅让人感慨万分,也提醒着后人,要警惕封建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
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瑰宝。
首先是其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小说采用了"内篇外批"的结构,即通过《红楼梦》本书与后来的批评或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其次是小说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字里行间的微妙推敲,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
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小说。
同时,小说中的众多诗词歌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鉴赏和学习的资源。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贾宝玉作为男主角,他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让人难以忘怀。
林黛玉作为女主角,她聪明、才情出众,却又命运多舛。
薛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智慧、温婉的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深入思考,也使得《红楼梦》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编排丰富的文化符号《红楼梦》中还编排了许多丰富的文化符号。
从才子佳人、红楼梦、时光荏苒,到荣府空归、情深意长等,这些符号不仅赋予了《红楼梦》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红楼梦》与明清社会的政治变革
红楼梦与明清社会的政治变革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一个荣府衰落的家族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政治变革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与明清社会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明清时期政治背景明朝政治体制在明朝时期,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由于皇帝年幼或无能,权力常常被宦官和权臣所掌握。
封建地主阶级和士人阶层也对朝廷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与辽金入侵明末出现了一系列大规模农民起义,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国等。
同时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入侵,如女真族建立后金政权等。
清朝建立顺利进行了北伐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政权转变。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统治,并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红楼梦》中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代表人物及其身世背景•贾宝玉:贵族血统,命运多舛。
•薛宝钗:富商之女,地位较高。
•林黛玉:薛宝钗的表妹,出生在寒门贫苦家庭。
家族衰落的象征荣府的起起落落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阶级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变迁。
家族面临着内部矛盾、财产损失以及外部势力入侵等问题。
这些都与明清时期社会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角色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联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命运,这与明清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贾宝玉作为荣府第二代继承人,身处权力游戏和宫廷斗争之中;林黛玉虽有才华美貌却注定孤独悲剧的命运;薛宝钗则因出身富商家庭而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这些角色的命运反映了明清社会政治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社会风气与现实批判小说中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内外部环境,如梨园、豪华婚礼、私塾教育等。
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女性地位、宦官专权到士人腐败等等。
通过描写这些细节,小说暗示了明清时期社会政治变革所带来的弊端和问题。
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史诗,更是对明清时期政治变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
通过描绘人物命运和家族衰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动荡年代中个体与社会关系链条的复杂和微妙之处。
红楼梦与清代社会风尚
红楼梦与清代社会风尚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风尚多变,包括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而《红楼梦》这本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不仅是一部描写爱情、家族、权谋的小说,也充满了对清代社会风尚的真实描绘。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人物以及细节,探究它们对于清代社会风尚的影响。
一、服饰与仪态之变清代社会风尚中,服饰与仪态的变化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和宫廷文化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身穿不同款式的衣服,体现了清代社会中的时尚潮流。
例如,《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常常穿着凤冠霞帔、蟒袍宝褂,展现了她的高贵与美丽。
而贾府中的宝玉、宝钗等人物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展示了权贵家族的繁荣与奢华。
仪态在清代社会也备受关注,人们注重礼仪之道,并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规范。
《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与言行举止,都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礼仪之美。
例如,《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婚姻仪式、寿宴以及其他家族聚会,都是根据当时的习俗进行的,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二、旅游与休闲时光清代是一个对旅游和休闲活动充满热情的时代。
人们追求趣味和消遣,渴求自由和放松。
《红楼梦》中的人物经常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如游览名胜、赏花赏月、听曲赋诗等。
这些情节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兴趣爱好,更表现出清代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花园是一个重要的场景,同时也是人物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花园的构造精美,布置充满了艺术性。
人们在花园中行走,聆听音乐,品味文学作品,并与朋友对话,展示出清代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素养的一面。
三、宴会与文化交流宴会是清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也是展示社交地位和虚荣心的一种手段。
《红楼梦》中的宴会情节繁多,不仅展现了人们丰盛的饮食,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社会交往和权力关系。
在宴会上,人们商讨家族事务,进行权谋,传递消息,同时也进行文化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
明清小说的文人境界从《红楼梦》到《聊斋志异》的意境展示
汇 报 人 :
建筑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 彰显文人之雅致
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情感丰 富,体现人性之复杂
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弘 扬儒家思想,展现明清文人的 精神追求
《红楼梦》中的诗 词歌赋数量众多, 展示了作者曹雪芹 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些诗词歌赋在小 说中起到了刻画人 物形象、揭示人物 内心世界的作用。
通过诗词歌赋的运用 ,作者成功地营造了 一种独特的文人境界 ,为读者呈现了一幅 精美的文学画卷。
《红楼梦》中的诗词 歌赋还反映了明清时 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 心态,具有很高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
出生背景:明末清初,山 东淄川人
教育经历:曾参加科举考 试,未中举
创作历程:《聊斋志异》 是其代表作,约成书于 1675年
文学风格:以奇幻、讽刺、 幽默等手法,反映当时社
会现实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世 界是文人们虚构出来的, 旨在展示人性和社会的真
赖。
从《红楼梦》到 《聊斋志异》, 文人境界的变化 反映在诗词歌赋 运用的减少和文 学风格的转变。
这种变化反映了 明清时期文学发 展的趋势,即更 加注重小说的故 事性和通俗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和内容
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手法和 表达方式
影响了后世小说的风格和特 点
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红楼梦》中的意境展 示以大观园为背景,展 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 衰败;而《聊斋志异》 则以鬼怪妖魔为题材,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 会的黑暗。
《红楼梦》的意境展示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 达,展现了文人的细腻 情感和审美情趣;而 《聊斋志异》则更加注 重情节的紧凑和惊险, 反映了文人对现实的不 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红楼梦与清朝的社会风气
红楼梦与清朝的社会风气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触角,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和社会风气。
与之同时期的清朝社会风气,也印证了红楼梦的真实性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和清朝社会风气的探讨,展现红楼梦的深度和清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首先,红楼梦这部小说以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从贾府的大小人物到贾政的妻妾子女,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红楼梦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社会中官僚家族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
贾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家族血脉的重要性。
其中的妻妾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当时官僚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同时,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也展示了社会风气的多元化和个体的复杂性。
其次,红楼梦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具有深度的时代意义。
小说中对婚姻、家庭、道德等问题的探讨,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向标进行了揭示。
特别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而贾宝玉对女性情感的追求和自由恋爱观念的理解,正是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约束的挑战。
这些思想观念,与清朝封建社会的保守性形成鲜明对比,也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再次,红楼梦中所融入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清朝社会文化相契合。
小说描绘了贾府的大小婚嫁、生日宴会、文化盛宴等场景,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繁盛。
其中诗词歌赋的流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凸显了红楼梦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同时,小说中的绘画描写和音乐形象,也将清代文化的山水画与曲艺形式有机地结合,体现了清代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最后,红楼梦与清朝社会风气的对比,反映了小说的时代性和社会功能。
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对封建制度的挑战,呈现了社会风气的多元性和变迁性。
与清朝社会的封建礼教、家族伦理等传统观念相比,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更加接近于现代生活。
《红楼梦》的雅俗与虚实
《红楼梦》的雅俗与虚实摘要:在迟缓而坎坷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古典小说一直深受雅与俗、虚与实两对矛盾的困扰,偏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完成小说文体的成熟定型和发展繁荣。
《红楼梦》主题思想的雅俗相济、生活图景的雅俗共融、艺术构思的虚实相生、人物形象的虚实互现,实现了两大矛盾臻于完美的融合。
这成就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辉煌,也使它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难以企及的小说高峰。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雅俗虚实与中国的正宗文学体裁——诗歌与散文相比,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要迟缓得多。
在为其文学地位努力奋争的道路上,小说一直纠结在雅与俗、虚与实的矛盾之中。
作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文体,太雅则会产生阅读障碍,太俗又少了品味情趣;太实则背离了小说的宗旨成为史传,太虚又因失去艺术真实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直到《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问世,雅与俗、虚与实的矛盾才得到了臻于完美的解决。
而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准确地理解《红楼梦》的雅俗与虚实,是读懂这部巨著的关键。
一、中国古典小说的雅与俗、虚与实(一)中国古典小说的雅俗之论中国古典小说总体上属于俗文学,因为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赋散文言志论理的性质大相径庭。
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成熟的标志是唐传奇,之前的神话传说、诸子散文寓言、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是孕育其成熟的主要土壤。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其“雅”的程度自不必说;在情节、人物、语言、结构、主题等诸多方面给小说以重要启示和影响的历史散文,是史官用求“雅”的态度写出的;首次公然以“小说”定性的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是文人创作的文言作品;唐传奇是当时文人雅士汇聚时消遣的故事记录,是文人写出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雅”文学。
在民间说书艺人的精心打造下,反映普通人生活并具有通俗化语言的宋话本才成为“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则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
《红楼梦》中的世俗与超脱
红楼梦中的世俗与超脱1. 引言《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对世俗的态度和追求,揭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环境,并展示了他们在尘世中不同程度地追求超脱与自我成全的内心探索。
2. 世俗境遇下的主人公2.1 贾宝玉:纯真与矛盾的存在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富贵世家,在封建社会里享有特权和豪华。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渴望追求超越物质财富和荣华富贵的精神世界。
2.2 贾政、王夫人、大观园等:辩证地体现封建社会模式《红楼梦》通过描绘贾政、王夫人和其他家族成员以及大观园等场景,来展现封建社会的权力、利益和礼教规范。
这些角色和地点既是世俗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主人公超脱追求的对象。
3. 红楼梦中的超脱境地3.1 梦幻空间:物我两忘的理想世界在小说中,贾宝玉多次进入梦幻空间,如葬花诗、扎红牌玩具等场景。
这些场景象征着理想化的世界,让他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世俗超越的境界。
3.2 情爱与艺术:对宿命与束缚的抵抗纵观整个小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是《红楼梦》中最突出也最令人难忘之处之一。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情感,并试图通过自我奋斗来摆脱封建父权社会赋予他们的命运。
3.3 生命与过程:琐碎细节中寻找意义曹雪芹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将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融入到小说情节中。
这些琐碎细节不仅让读者更加接近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他们通过关注生命中微小之处来追求超越尘世的努力。
4. 结论《红楼梦》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描述主人公贾宝玉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世俗和超脱的态度,揭示出了一部分人在渴望超越安逸和物质欲望,寻找真爱、自我价值和内心平静的过程。
这种探索持续至今,触动着我们对于封建社会束缚与追求个性自由平衡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序言:世俗小说是史明清时代的主流文学,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细致的梳理了中国小说的框架和走向,对明清世俗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红楼梦》,代表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巅峰。
明清世俗小说整体上呈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
雅与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着重探讨的概念,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雅与俗主要是围绕着内容和思想展开的。
从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角度来体会文学创作对于雅与俗的整合演变,不仅可以实现对明清世俗小说的深刻解读,也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红楼梦》剧照一、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历程齐鲁大地是明清世俗小说的发源地,《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就诞生于此。
《醒世姻缘传》《金瓶梅》出现俗和雅的整合现象:《金瓶梅》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细节描绘精致,语言生动传神,但是呈现出来的爱情故事却是属于文学创作中的俗事。
作品对人间情态中“恶”的深度描写又体现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了文学作品对于“雅”的追求。
同理,《醒世姻缘传》也利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了对社会重塑淳朴民风,树立正确伦理价值观念的追求。
《红楼梦》剧照明清世俗短篇小说主要盛行于苏州吴越之地。
短篇世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冯梦龙便在苏州,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中体现“雅”与“俗”融合的特质,将“雅”的改变引入世俗小说,大力提高了世俗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而凌濛初仿照冯梦龙的《三言》创作的《二拍》更是体现了世俗小说创作对“雅”和“俗”的共同追求:选用了民间百态俗事实现对世人因果报应的伦理教育和惩恶扬善的劝惩。
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将“雅”与“俗”的整合提上了小说创作的日程,开启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
《红楼梦》剧照在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中小说的“雅”与“俗”的整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陆云龙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型世言》,以世俗情事为载体大力弘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之前的《三言》《二拍》形成了著名的“三言二拍一型”系列。
而李渔在继承前代世俗小说发展的轨迹时,过分执着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追求,将世俗小说的“俗”的特点与传奇小说中的新奇混为一谈,没有实现世俗小说“雅”“俗”的整合。
相比之下艾衲的《豆棚闲话》就比较突出。
此时小说创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上。
《水浒传》剧照清代中期迎来了长篇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曹去晶的《姑妄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缘下士的《林兰香》、李百川的《路野仙踪》、李绿园《歧路灯》等都是这个时期涌现的著名长篇世俗小说。
以《姑妄言》为例,小说中运用佛家的来世思想劝诫世人要种善因得善果,用种种俗化的荒淫之语来警示世人,这种深刻的主题便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怀,在《姑妄言》中,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主题也从简单的劝诫观念上升为对世人的关怀,此时世俗小说的创作已经实现了世俗情事与高雅情怀的深度融合。
二、《红楼梦》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红楼梦》的创作体现了明清世俗小说将“雅”与“俗”完美地融合。
《红楼梦》的艺术创作不仅引领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方向,更是影响了中国文坛一个世纪的走向。
从《红楼梦》问世起,对它的解读从来没有停息过,各种文学领域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时至今日,更是围绕《红楼梦》出现了我国文学的一个流派:红学。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红楼梦》雅俗共赏的特性,可见《红楼梦》将小说创作的“雅”与“俗”融合到了极致。
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例来分析明清世俗小说雅俗共赏的特性。
《水浒传》剧照1、《红楼梦》中“雅”和“俗”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学重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由于小说创作并不是传统文学的正宗,导致小说创作中缺乏主观色彩,抒情匮乏。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经历曲折的发展,终于在真实性和思想价值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曹雪芹在创作中追求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提倡高雅的格调。
反对用粗俗的思想和失真的内容拼凑小说。
《红楼梦》中的故事大多来自作者曹雪芹或者他身边的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清朝中期社会百态。
鲁迅对于这种带有自传性质的纪实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种自传性质的叙事不仅体现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红楼梦》中不仅贾宝玉的形象是来自于现实,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形象也是力求写实逼真的:社会叛逆者、封建卫道者、自由向往者都能够从社会中找到对应的形象。
也正是小说中众多含蕴深刻的人物,才会令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孜孜不倦地对其解说,探讨现实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
《红楼梦》剧照其次,《红楼梦》的雅俗共赏还体现在作品主题的丰富深刻上。
《红楼梦》不仅仅体现在反封建的主体,也不局限于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爱情故事的歌颂,更是建立在国家层面、政治层面甚至宗教层面上的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性质的阐释。
这才是作品最终极的涵义,也呈现了作品的大雅。
世俗的思想意识一般停留在物质欲望上,很少有人会站在宗教意义的角度去探索人类的精神灵魂,而《红楼梦》突破了这种束缚。
对于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评价标准应该体现在读者接受程度上,文化程度高的读者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都能够欣赏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文化高的人倾向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而文化低的人相对来说会更沉溺于俗欲当中。
所以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标准便是不雅不俗,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明清世俗小说便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但是,《红楼梦》别出心裁,采取了既雅也俗的办法,而且是大雅大俗。
呈现了明清世俗小说雅俗共赏的新境界。
《水浒传》剧照在《红楼梦》的欣赏过程中,雅人赏雅,俗人看俗,双方从一个文本中各取所需,雅与俗的完美融合最终成就了世俗小说《红楼梦》的伟大。
《红楼梦》中继承明清世俗小说的传统,叙写了纷杂的世情: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官场上的争夺名利、大观园里的男女情爱、士族子弟的享乐沉沦。
痴情如贾宝玉、敏感多才如林黛玉、泼辣精明如王熙凤、刚烈不屈如晴雯、好色猥琐如贾琏,众多的人物形象将万千红尘尽收眼底。
2、《红楼梦》中“雅”与“俗”的融合按照我们对于“俗”的理解,有个人私欲就是俗,贪、色、爱、恨、食、睡都是俗的范畴。
俗是世间情态,俗是大多数众人的基本审美。
那么《红楼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部大俗之作:封建大家庭的消亡史、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对金钱观念的抨击、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封建伦理价值观念下个人的悲剧、对追求自由个性的女子的赞扬等都是与世俗息息相关的,只不过是我们都是红尘中的一子,有时会身在俗中不知俗罢了。
《三国演义》剧照但是《红楼梦》又不仅仅局限于俗,除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主体外,它还表达了更深刻的内容。
《红楼梦》中表现出的俗的主题其实是搭建起来通向雅的桥梁。
人间最纯洁美好的感情就是男女爱情,这种纯洁的爱情只有不沾染凡世间的污浊欲望时是最高雅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恰恰就符合这一点:灵魂和精神之间的互相欣赏,不掺杂任何肉欲。
这种建立在精神共鸣上的相知相爱即是“雅”。
《红楼梦》剧照如果能体味到这一点,那么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儿们的尊重和爱护其实也是一种“雅”。
宝玉自己伤了手还要关心他人的痛楚,自己留下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怒摔林黛玉没有的宝玉,其实都属于同一种“雅”,一种世界本为空,只有庸人才会自扰的“雅“的境界。
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只会停留在“俗”的境界上,只会羡慕贾宝玉的多情,不理解宝玉的“傻气”。
王国维曾经就评价过《红楼梦》,认为它是一本涵盖了哲学、宇宙、文学和人生的一部书。
《金瓶梅》彩绘插画《红楼梦》中的“雅”还通过书中的雅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才子佳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做的雅事:赏月、吟诗、作画、恋爱、参禅等行为活动。
曹雪芹一生只创作了《红楼梦》一部著作:增删十载,修订五次。
这种细致入微的修改应该就是建立在对“雅”的追求上。
对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来说,“雅”和“俗”的界限是十分鲜明的,陶渊明的诗歌就是雅,宫体诗就是俗。
但是在《红楼梦》中,雅就是俗,俗即是雅。
《三言二拍》插画《红楼梦》中呈现的宝黛爱情悲剧、贾府没落衰败、世家大族污浊的现状等的确是俗事,但是通过这些俗事又揭示了生命和社会的本质—世界本为空。
这又是雅的体现。
俗与雅的共通应当就是《红楼梦》最大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贾宝玉与甄宝玉相见的情节,甄宝玉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和贾宝玉的反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是雅和俗的对比,这是作者有意让读者认识到大俗外表下的贾宝玉有着大雅的品质。
《红楼梦》剧照同时,曹雪芹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各种人物的判词和诗作,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总之,《红楼梦》一方面继承了《金瓶梅》写实的明清世俗小说特点,另一方面也将中国诗歌创作的抒情和理趣以及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儒释道的思想于一体,将雅与俗的整合上升到了境界,对后世世俗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红楼梦》之后的世俗小说发展明清时期世俗小说呈现了繁荣的态势,从以冯梦楼为代表的三言系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晚清世俗小说的创作,世俗小说的发展似乎渐渐慢下脚步,很难再达到明清时期的盛况。
梁启超再度擎着“小说文学最上乘”的口号发起小说界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就是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
但是这类作品中无论是对险恶世道的抨击还是强烈的济世情怀都没有达到《红楼梦》中的雅俗共赏。
只能够归类为明清世俗小说的余韵,属于末流尾声。
《红楼梦》剧照但是在此潮流的影响下,小说终是从文学的边缘地带走上了主流的位置,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产生了诸如郭沫若、鲁迅、巴金、沈从文等著名小说家,他们关怀国民、济世爱国,将小说的教化意义发扬到了极致。
只不过此时的“道”并非儒家传统文化,而是中国的新思想。
《子夜》《家春秋》《四世同堂》《边城》《传奇》都是中国新时代下的世俗小说,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世俗小说强大生命力的展现。
由此观之,明清世俗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红楼梦》彩绘插图结语:明清世俗小说最成功之处,就在与将俗与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文学的教化意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所以最初的传统小说很难体现文学的雅。
明清世俗小说的成功就在于将文以载道的雅和通俗的世情相结合,具有了雅俗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最终诞生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明清世俗小说的文学地位,随后《林兰香》《白鹿原》《美食家》等世俗小说佳作频出,可谓盛况空前。
参考文献《文明小史》《红楼梦》《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