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上极限和下极限
上极限和下极限
11.06.2020
上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例( 3p175#2)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2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例( 3p175#2)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2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1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关系
证 明 : 设 lni m xn=A, lni m xn=A )
同理,小于A的项也至多只有有限多项, 从而(A,A)之外含数列至多有限项,
由数列极限的定义,得证。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3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2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判断方法
若 {a n}{b n}之 一 收 敛 , 如 {b n}收 敛 , 则 ln i m a n+ln i m b nln i m ( a n+ b n ) ln i m ( a n+ b n ) ln i m a n+ln i m b n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4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3 数列的聚点的性质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5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6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11.06.2020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1.06.2020
上极限和下极限
在概率测度的收敛性研究中,上极限和下极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研究概率空间的收敛性和概率 测度的弱收敛时。
2023
PART 05
结论
REPORTING
主题总结
上极限和下极限是数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数列或函数在无穷大 或无穷小的情况下的行为。
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概念在数学分析、实数理论、函数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 的应用,对于理解函数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2023PART 03下极 Nhomakorabea的概念和性质
REPORTING
下极限的定义
• 定义: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varepsilon$,总存在一个 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有 $a_n<\alpha+\varepsilon$。则称数$\alpha$为数列 ${a_n}$的下极限。
下极限的性质
唯一性
主题历史背景
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概念起源于数学分 析的发展,特别是在实数理论的研究 中。
历史上,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概念在数 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为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工具和方法。
2023
PART 02
上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REPORTING
上极限的定义
上极限的性质
唯一性
给定数列${ a_n }$的上极限至多有一个。
下极限
下极限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 了一个序列或集合的“下确界”,即 比该序列或集合中所有元素都大的最 小值。
主题重要性
上极限和下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的重要 概念,它们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列 的收敛性和实数的完备性等方面有着 广泛的应用。
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实 数集的完备性,即实数集具有完备性, 意味着实数集的所有子集都有上界和 下界。
7.2 距离空间的极限,抽密集,可分空间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2页 2)平面 R 2 按距离, ( x , y )
开球为 Sx0 , r x x R2 , x1 x012 x2 x02 2 r 2 --平面上不含边界的圆域 3)平面R2按距离
x1
y1 x 2 y 2
n n n
lim x n x lim ( x n , x ) 0 注:在距离空间中,n n
0, N ,当n N时, ( xn , x )
定理1 (极限的性质)设(X,d)是距离空间,{xn}X. 1) {xn}收敛其极限唯一 ( ( x, y) ( x, xn ) ( xn , y) ) 2) {xn}收敛{xn}一定是有界的 3) xn x n xn xn , xn x (k )
( x 0 , x 2 ) ( x 0 , x1 ) ( x1 , x 2 ) x 2 A S ( x 0 , ), x 2 x 0 x 0 是 A 的极限点
2
2
x 0 A ( A ) A A 是闭集 x0 ( A ) 0, x1 A S ( x0 , ) ( x0 , x1 ) , x1 x0 2 2
2 (1) 欧氏距离空间Rn, 1 x , y xi yi
n
1 2
i 1
(k ) (k ) xk x1(k ) , x2 ,, xn x x1, x2 ,, xn k
x k , x 0 k
机动 目录
上极限与下极限
{
}
(ii)当 H = +∞ 时,数列 {an }无上界,由此便获得所要的 结论. (iii)当 H = −∞ 时,对任何 G > 0 ,存在 n 0 ,当 n > n0 时 a ≤ β < −G 这表明{an } 的极限为 −∞ .
n +1 n
(i)当 h 为有限时,对 h 的任何ε 邻域 (h − ε , h + ε ) , 在数列 {an } 中有无穷多个项属于这个邻域,而最多只有有 限多项小于 h − ε (包括一项也没有);
n →∞
}
0
0
因此
H = liman = lim β n ≤ H − ε o
n →∞
这与定理的假设矛盾,这就证明了对任何 ε > 0,在 {an } 中必有无穷多个项大于 H − ε 再来证明,在 {an } 中最多只有有限多个项大 于H + ε .因为,由于 lim β n = H ,故存在 N,当 n > N 时 n→ ∞ 有 β n < H + ε ,而 β n 又是 an +1, an + 2, an + 3, L 的上确界, 所以当 n > N 时,对一切正整数 成立 an + k ≤ β n < H + ε , 这就证明了大于 H + ε 的 an 只可能有有限多个(包括 一个也没有).
n>k n>k
可见 α k ≤ β k.令 k = 1,2,3,L ,于是得到一列 {β k } 和一 { 列 {α k }.显然数列 {β k }是单调减少的,α k } 是单调增加的, 所以这两个数列的极限都存在.我们称 {β k }的极限是 { a n } { 的上级限,设它是H .α k } 的极限是{ a n } 的下极限, 设 它是 h .并分别将上极限和下极限记为 lim an , lim an , .也就 n →∞ n →∞ 是 H = lim a = lim sup{a } = lim β
数学分析7.2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2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若函数f 在闭区间[a,b]上连续,则f 在[a,b]上有界. 证法一:(应用有限覆盖定理)由连续函数局部有界性知,对每一点x 0∈[a,b],都存在邻域U(x 0, δx )及正数M x , 使得|f(x)|≤M x , x ∈U(x 0, δx )∩[a,b],则开区间集H={U(x 0, δx )|x 0∈[a,b]} 是[a,b]的一个无限开覆盖. 由有限覆盖定理,存在H 的一个有限子集 H ’={U(x i , δi )|x i ∈[a,b], i=1,2,…k}覆盖住[a,b],且存在正数M 1,M 2,…M k , 使得对一切x ∈U(x i , δi )∩[a,b],有|f(x)|≤M i , i=1,2,…k. 令M=k i 1max ≤≤M i , 则对任何x ∈[a,b],x 必属于某U(x i , δi ),且|f(x)|≤M i ≤M. ∴f 在[a,b]上有界.证法二:(应用致密性定理)若f 在[a,b]上无上界,则对任何正整数n , 存在x n ∈[a,b],使得f(x n )>n. 依次取n=1,2,…,则得到数列{x n } ⊂[a,b]. 由致密性定理,{x n }含有收敛子列{x k n },记∞→k lim x kn =ξ. 由a ≤x kn ≤b 及数列极限的保不等式性,ξ∈[a,b]. ∵f 在ξ连续,∴∞→k lim f(x kn )=f(ξ)<+∞. 又f(x k n )>n k ≥k →+∞=>∞→k lim f(x kn )=+∞矛盾,∴f 在[a,b]上有上界. 同理可证f 在[a,b]上有下界,∴f 在[a,b]上有界.最大、最小值定理:若函数f 在闭区间[a,b]上连续,则f 在[a,b]上有最大值与最小值.证:(应用确界原理)根据连续函数在[a,b]上的有界性及确界原理知,f 的值域f([a,b])有上确界,记为M.若对一切x ∈[a,b]都有f(x)<M. 令g(x)=f(x )-M 1, x ∈[a,b], 则g 在[a,b]上连续且有上界. 设g 有上界G ,则 0<g(x)=f(x )-M 1<G, x ∈[a,b],得f(x)<M-G1与M 为f([a,b])的上确界矛盾. ∴必存在ξ∈[a,b],使f(ξ)=M ,即f 在[a,b]上有最大值.同理可证f 在[a,b]上有最小值.介值性定理:设函数f 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 若μ是介于f(a)与f(b)之间的任何实数,则存在x 0∈[a,b],使得f(x 0)=μ. 证法一:(应用确界原理)不妨设f(a)<μ<f(b),令g(x)=f(x)-μ, 则 g 在[a,b]上连续,且g(a)<0, g(b)>0.记E={x|g(x)>0, x ∈[a,b]},则E 非空有界,E ⊂[a,b]且b ∈E , 由确界原理,E 有下确界,记x 0=inf E.∵g(a)<0, g(b)>0,由连续函数的局部保号性,存在δ>0,使得 在[a,a+δ]内g(x)<0,在[b-δ,b]内g(x)>0, ∴x 0≠a, x 0≠b, 即x 0∈(a,b). 若g(x 0)≠0,不妨设g(x 0)>0,则又由局部保号性,存在U(x 0,η)⊂(a,b), 使其内有g(x)>0,特别有g(x 0-2η)>0=>x 0-2η∈E 与x 0=inf E 矛盾, ∴g(x 0)=0,即f(x 0)=μ.证法二:(应用区间套原理)同证法一令g(x)=f(x)-μ.将[a,b]二等分为[a,c]与[c,b]. 若g(c)=0,则c 为所求.若g(c)>0,则记[a 1,b 1]=[a,c],若g(c)<0,则记[a 1,b 1]=[c,b],则g(a 1)<0,g(b 1)>0且[a 1,b 1]⊂[a,b],b 1-a 1=21(b-a).从区间[a 1,b 1]出发,重复上述过程,得g(c 1)=0或g(a 2)<0,g(b 2)>0且[a 2,b 2]⊂[a 1,b 1],b 2-a 2=221(b-a). 不断重复以上过程,可得g(c n )=0或g(a n+1)<0,g(b n+1)>0且[a n+1,b n+1]⊂[a n ,b n ],b n -a n =n 21(b-a), n=1,2,…. 即{[a n ,b n ]}是闭区间套,由区间套定理知,存在x 0∈[a n ,b n ], n=1,2,… 若g(x 0)≠0,不妨设g(x 0)>0,由局部保号性,存在U(x 0, δ), 使其内有g(x)>0.又当n 充分大时,有[a n ,b n ]⊂U(x 0, δ),∴g(a n )>0矛盾. ∴g(x 0)=0,即f(x 0)=μ.一致连续性定理:若函数f 在[a,b]上连续,则f 在[a,b]上一致连续. 证法一:(应用有限覆盖定理)由f 在[a,b]上的连续性,任给ε>0, 对每一点x ∈[a,b],都存在δx >0,使得当x 0∈U(x,δx )时有|f(x 0)-f(x)|<2ε. 令H={U(x,2δx )|x ∈[a,b]},则H 是[a,b]的一个开覆盖. 由有限覆盖定理,存在H 的一个有限子集H ’={U(x i ,2δi )|i=1,2,…,k}, H ’覆盖了[a,b]. 记δ=⎭⎬⎫⎩⎨⎧≤≤2δmin i k i 1>0. 对任何x 1,x 2∈[a,b],|x 2-x 1|<δ. x 1必属于H ’的某个开区间U(x i ,2δi ),即|x 1-x i |<2δi ,则有 |x 2-x i |≤|x 2-x 1|+|x 1-x i |<δ+2δi ≤2δi +2δi =δi , 又|f(x 1)-f(x i )|<2ε, |f(x 2)-f(x i )|<2ε, 有|f(x 2)-f(x 1)|< ε.∴f 在[a,b]上一致连续.证法二:(应用致密性定理)若f 在[a,b]上不一致连续,则存在某ε0>0,对任何δ>0,都存在相应的两点x ’,x ”∈[a,b], 尽管|x ”-x ’|<δ, 但有|f(x ”)-f(x ’)|≥ε0.令δ=n 1(n 为正整数),与它相应的两点记为x ’n ,x ”n ∈[a,b], 尽管|x ’n -x ”n |<n1, 但有|f(x ’n )-f(x ”n )|≥ε0.当n=1,2,…时,可得数列{x ’n }与{x ”n }⊂[a,b].由致密性定理,存在{x ’n }的收敛子列{x ’k n },设x ’k n →x 0∈[a,b](k →∞), 由|x ’k n -x ”k n |<kn 1=>| x ”k n -x 0|≤| x ”k n - x ’k n |+| x ”k n -x 0|→0(k →∞),得 x ”kn →x 0(k →∞),又由f 的连续性及数列极限的保不等式性,得:0=|f(x 0)-f(x 0)|=∞→k lim |f(x ’k n )-f(x ”kn )|≥ε0,与ε0>0矛盾, ∴f 在[a,b]上一致连续.习题1、设f 为R 上连续的周期函数. 证明:f 在R 上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证:设f 的周期为T ,∵f 在[0,T]上连续,∴有最大值f(M)和最小值f(m), M,m ∈[0,T]. 任给x ∈R ,则存在某整数k ,使x ∈[kT,(k+1)T], ∴x-kT ∈[0,T],从而有f(m)≤f(x)=f(x-kT)≤f(M),∴f(M)=R x max ∈{f(x)}, f(m)=Rx min ∈{f(x)},即 f 在R 上有最大值f(M)与最小值f(m).2、设I 为有限区间. 证明:若f 在I 上一致连续,则f 在I 上有界,举例说明此结论当I 为无限区间时不一定成立.证:设区间I 的左右端点为a,b. ∵f 在I 上一致连续,∴对ε=1, 存在δ>0,不妨取δ<2a -b , 当|x ’-x ”|<δ(x ’,x ”∈I)时,有|f(x ’)-f(x ”)|<1. 令a 1=a+2δ, b 1=b-2δ, 则a<a 1<b 1<b.∵f 在[a 1,b 1]上连续,∴f 在[a 1,b 1]上有界,设|f(x)|≤M 1, x ∈[a 1,b 1]. 当x ∈[a,a 1)∩I 时,∵0<a 1-x<2δ<δ,∴|f(x)-f(a 1)|<1, 有|f(x)|<|f(a 1)|+1. 同理当x ∈(b 1,b]∩I 时,有|f(x)|<|f(b 1)|+1.令M=max{M 1,|f(a 1)|+1,|f(b 1)|+1},则对一切x ∈I ,必有|f(x)|≤M. ∴f 在有限区间I 上有界.例证:y=x 2, x ∈R 一致连续,但∞→x lim x 2=+∞无界.3、证明:f(x)=x sinx 在(0,+∞)上一致连续. 证:∵∞→x lim xsinx =0,由柯西收敛准则知,对∀ε>0,存在M 1>0,使 当x ’,x ”>M 1时,有|f(x ’)-f(x ”)|<ε. 又∵0x lim →xsinx =1,同理可知, 存在M 2>0,使当0<x ’,x ”<M 2时,有|f(x ’)-f(x ”)|<ε.将(0,+∞)分成三个相交的区间(0,M 2],[2M 2,M 1+2M 2]和[M 1,+∞). ∵f 在[2M 2,M 1+2M 2]连续,∴f 在[2M 2,M 1+2M 2]一致连续. 从而必存在δ>0(δ<2M 2),当x ’,x ”∈[2M 2,M 1+2M 2]且|x ’-x ”|<δ时,有 |f(x ’)-f(x ”)|<ε. 于是对一切x ’,x ”∈(0,+∞),当|x ’-x ”|<δ时, x ’,x ”必属于上述区间之一,且都有|f(x ’)-f(x ”)|<ε,∴f 在(0,+∞)上一致连续.4、试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根的存在性定理.证:设f在[a,b]上连续,且f(a),f(b)异号,不妨设f(a)<0, f(b)>0.若在(a,b)内没有f(x)=0的根,即对每一个x∈(a,b),都有f(x)≠0,从而对一切x∈[a,b],有f(x)≠0. 由f的连续性,对每一个x∈[a,b],存在δx >0,使得f在U(x,δx)∩[a,b]上同号,而H={(x,δx)|x∈[a,b]}是[a,b]的一个开覆盖,由覆盖定理知在H中必存在有限个开邻域H’={(x j,δj)|x j∈[a,b], j=1,2,…,n}覆盖[a,b],设a∈(x k,δn)(k为1,2,…,n中某一个值),则f(x)<0, x∈(x k,δk n)∩[a,b].k又∵H’覆盖了[a,b],∴恒有f(x)<0, x∈[a,b],即f(b)<0矛盾.∴在(a,b)内f(x)=0至少有一个根. 根的存在性定理得证.5、证明:在(a,b)上连续函数f为一致连续的充要条件是f(a+0)、f(b-0)存在且有限.证:[必要性]设f在[a,b]一致连续,则对任给的ε>0,存在δ>0,使当x’,x”∈(a,b)且|x’-x”|<δ时,有|f(x’)-f(x”)|<ε,则有当x’,x”∈(a,a+δ)时,有|x’-x”|<δ,从而有|f(x’)-f(x”)|<ε,由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知f(a+0)存在且为有限值,同理可证f(b-0)存在且为有限值.[充分性]设f在(a,b),且f(a+0)、f(b-0)存在且有限,补充定义f(a)=f(a+0), f(b)=f(b-0),使f在[a,b]上连续,从而一致连续,∴f在[a,b]一致连续.。
数学分析7.3上极限和下极限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 3 上极限和下极限定义1:若在数a 的任一邻域内含有数列{x n }的无限多个项,则称a 为{x n }的一个聚点.注:点列(或数列)的聚点邻域中可以包含无限个相同的项;而点集(或数集)的聚点邻域中只能包含无限个不同的项。
定理7.4:有界点列(数列){x n }至少有一个聚点,且存在最大聚点与最小聚点.证:∵{x n }为有界数列,∴存在M>0,使得|x n |≤M ,记[a 1,b 1]=[-M,M]. 将[a 1,b 1]等分成两个子区间,若右边的子区间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则取右边的区间,否则取左边的区间为[a 2,b 2],则[a 1,b 1]⊃[a 2,b 2],且b 2-a 2=21(b 1-a 1)=M. [a 2,b 2]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将[a 2,b 2]等分成两个子区间,若右边的子区间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则取右边的区间,否则取左边的区间为[a 3,b 3],则 ∴[a 2,b 2]⊃[a 3,b 3],且b 3-a 3=21(b 2-a 2)=2M. [a 3,b 3]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依此规律,将等分区间无限进行下去,可得区间列{[a n ,b n ]}满足 [a n ,b n ]⊃[a n+1,b n+1],且b n -a n =2-n 2M→0 (n →∞),即{[a n ,b n ]}是区间套,且 每一个闭区间都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而 其右边至多只有{x n }中有限多个项.由区间套定理,存在唯一的一点ξ,使得ξ∈[a n ,b n ], n=1,2,….又对任给的ε>0,存在N>0,使得当n>N 时有[a n ,b n ]⊂U(ξ; ε), ∴U(ξ; ε)内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ξ为{x n }的一个聚点. 若ξ为{x n }的唯一的聚点,则ξ同时为{x n }的最大聚点和最小聚点. 若{x n }有聚点ζ>ξ,则令δ=31(ζ-ξ)>0,在U(ζ,δ)内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且当n 充分大时,U(ζ,δ)将落在[a n ,b n ]的右边,矛盾。
高等数学(微积分)课件--§7.2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
N
, 使得当 n N 时 , 有 u n cv n , 则 (1)当
v
n 1 n 1
n
收敛时, u n 收敛 ;
n 1
( 2)当
u
n
发散时, v n 发散 .
n 1
比较收敛法的前提
要有参考级数. (比较的对象)
6
例 1
P-级数 讨 论 p-级 数
1
p
1
1 3
即部分和数列有上界
(2) 设 sn (n )
n
u n 收敛
n1
.
且 un vn ,
则
sn
是无上界数列 定理证毕.
v n 发散
n1
.
5
比较判别法的推论
推论 设 u n 和 v n 都是正项级数
n 1 n 1
,
且存在常数
c 和自然数
由比较收敛法的推论, 得证.
( 2 ) 由 lim
n
存在 , 若级数
u n 收敛
n1
,
则由结论
( 1 ) 有级数
v n 收敛
n1
, 但级数
v n 发散
n1
,
故级数
u n 不可能收敛
n1
, 即级数发散
.
12
例题讲解
例 解
判定级数
sin
n1
1 n
的收敛性
.
且 un v n ( n 1, 2,) ,若 v n 收敛,则 un 收敛;
n 1 n1
数学分析7.3上极限和下极限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 3 上极限和下极限定义1:若在数a 的任一邻域内含有数列{x n }的无限多个项,则称a 为{x n }的一个聚点.注:点列(或数列)的聚点邻域中可以包含无限个相同的项;而点集(或数集)的聚点邻域中只能包含无限个不同的项。
定理7.4:有界点列(数列){x n }至少有一个聚点,且存在最大聚点与最小聚点.证:∵{x n }为有界数列,∴存在M>0,使得|x n |≤M ,记[a 1,b 1]=[-M,M]. 将[a 1,b 1]等分成两个子区间,若右边的子区间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则取右边的区间,否则取左边的区间为[a 2,b 2],则[a 1,b 1]⊃[a 2,b 2],且b 2-a 2=21(b 1-a 1)=M. [a 2,b 2]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将[a 2,b 2]等分成两个子区间,若右边的子区间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则取右边的区间,否则取左边的区间为[a 3,b 3],则 ∴[a 2,b 2]⊃[a 3,b 3],且b 3-a 3=21(b 2-a 2)=2M. [a 3,b 3]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依此规律,将等分区间无限进行下去,可得区间列{[a n ,b n ]}满足 [a n ,b n ]⊃[a n+1,b n+1],且b n -a n =2-n 2M→0 (n →∞),即{[a n ,b n ]}是区间套,且 每一个闭区间都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而 其右边至多只有{x n }中有限多个项.由区间套定理,存在唯一的一点ξ,使得ξ∈[a n ,b n ], n=1,2,….又对任给的ε>0,存在N>0,使得当n>N 时有[a n ,b n ]⊂U(ξ; ε), ∴U(ξ; ε)内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ξ为{x n }的一个聚点. 若ξ为{x n }的唯一的聚点,则ξ同时为{x n }的最大聚点和最小聚点. 若{x n }有聚点ζ>ξ,则令δ=31(ζ-ξ)>0,在U(ζ,δ)内含有{x n }中无穷多个项, 且当n 充分大时,U(ζ,δ)将落在[a n ,b n ]的右边,矛盾。
7.2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
∞
1 lim ln n = ∞ 而∑ 2 收敛, n →∞ n =1 n
∞
∞
ln n ∴ ∑ 2 的敛散性依据该定理无法判别. n =1 n
1 ln n n2 = lim ln n = lim ln x = lim x = lim 2 1 = 0 lim 1 n →∞ x →+∞ x →+∞ n →∞ 1 x x x →+∞ 1 2 n 3 2 x 2 n
3 2
n2 1 = lim 2 = n →∞ 3n − 1 3
而级 数 ∑
n =1 ∞
1 n
3 2
n 收敛 , ∴ 级 数 ∑ 2 收敛. n =1 3n − 1
∞
1 的敛散性 . 例 判定级数 ∑ n n =1 3 − n 1
∞
3 n = lim 1 ∵ lim 3 − n = lim = 1, 解 n n→ ∞ n→ ∞ 1 n n→ ∞ 3 − n 1−
当q < 1时, 收敛 n 1 ∑aq 敛散性 、 当q ≥ 1时, 发散 n=0
∞
1 2、调和级数 、 ∑n发散. n=1
∞
§7.2 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
• • • • 一、正项级数的概念 二、比较判别法 三、比值判别法 四、*根值判别法 根值判别法
一、正项级数
称为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 定义 如果级数 ∑ un中各项均有 un ≥ 0, 这种级数 称为正项级数.
n=1 n =1 n =1 ∞ n=1 ∞
∞
∞
判 断 ∑ u n的 敛 散 性 .
n=1
∞
对欲求级数进行 缩小应缩小为发 发 散级数. 散级数
c n ≤ un ≤ v n
放大, 放大,缩小的方向
多元函数
z f x, y 在点 y y0
M 0 x0 , y0 , f x0 , y0 偏导数 f xx0 , y0 就是曲面 y y0 上曲线
二元函数 z f x, y 是区域D上的一个曲面, P0 x0 , y0 D,所以曲面上有相应的一点
称为函数 z f x, y 的图像。 所以二元函数 z f x, y 的几何意义是定义在 平面区域D上的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曲面。
例4 讨论二元函数 z 1 x 2 y 2 的图像。
解:定义域为 x, y x 2 y 2 1 ,并且函数
z 0 。对 z 1 x 2 y 2 两边平方整理后,得
(2,3)点。
z (1)把y看作常数,有 x 2 xy
所以
f x2 2 (2)把x看作常数,有 x
所以
z x
2,3
2 2 3 12
f x
2,3
2 2 2
2
例3 求二元函数
ze
y sin x
的偏导数。
解:(1)把y看作常数,有
z e x
1 解:与一元函数的计算相仿,把 x , y 3 2
代入到二元函数的表达式,得
1 1 1 2 315 f ,3 3 3 2 6 3 2 2
把 x 1, y 1 代入二元函数的表达式,得:
1 f 1,1 1 1 2 1
其中
D是函数 y f x1 , x2 ,, xn 的定义域
x1 , x2 ,, xn 称为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元和二元以上的函数统称为多元函数
定义7.3 设D是n维空间 R n 的非空子集,如果 对D中的任意点 Px1 , x2 , xn ,按照对应法则f,
7.1-7.2无穷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例2 判 无 级 别 穷 数
1 1 1 + +L+ +L 的 敛 . 收 性 1⋅ 3 3⋅ 5 (2n −1) ⋅ (2n + 1)
1 1 1 1 ), = ( − 解 Q un = ( 2n − 1)( 2n + 1) 2 2n − 1 2n + 1
1 1 1 + + L+ ∴ sn = 1⋅ 3 3 ⋅ 5 ( 2n − 1) ⋅ ( 2n + 1)
n 2
1 1 1 1 1 1 = [(1 − ) + ( − ) + L + ( − )] 2 3 3 5 2n − 1 2n + 1 1 1 ), = (1 − 2 2n + 1
1 1 1 )= , ∴ lim sn = lim (1 − n→ ∞ n→ ∞ 2 2n + 1 2
1 ∴ 级数收敛 , 和为 . 2
x a n+1 4、 ; 4、 ( −1) n−1 ; 3、 2 ⋅ 4 ⋅ 6 ⋅ L ⋅ ( 2n) 2n + 1 1 6、 5、 2k − 1.2k − 1,2k , ; 6、 q < 1, q ≥ 1 . 2k 收敛. 发散; 收敛; 三、收敛. 四、1、发散; 2、收敛; n 1 1 ) ]. 发散、 3、发散、[ s2 n = ∑ ( k + 10k k =1 2
练习题答案
1 1⋅ 2 1⋅ 3 ⋅ 5 1⋅ 3 ⋅ 5 ⋅ 7 1⋅ 3 ⋅ 5 ⋅ 7 ⋅ 9 一、1、 + ; + + + 2 2 ⋅ 4 2 ⋅ 4 ⋅ 6 2 ⋅ 4 ⋅ 6 ⋅ 8 2 ⋅ 4 ⋅ 6 ⋅ 8 ⋅ 10 1! 2! 3! 4! 5! 2、 1 + 2 + 3 + 4 + 5 ; 1 2 3 4 5
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计算公式
上下极限偏差:如何防止误判和漏判?
在各种检测、测量工作中,上下极限偏差都是必不可少的概念。
那么,上下极限偏差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计算它们呢?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些概念,为大家提供指导意义。
一、上下极限偏差的定义
上下极限偏差是指产品的最大允许偏差量和最小允许偏差量。
它们是指产品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所能允许的偏差范围。
一旦产品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品。
因此,上下极限偏差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时必不可少的参数。
二、上下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式
上下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极限偏差=最大允许尺寸-实际尺寸
下极限偏差=实际尺寸-最小允许尺寸
三、上下极限偏差的示例运用
假设我们现在要检测一批零件的长度是否符合标准,已知最大允许长度为20厘米,最小允许长度为18厘米,实际测量出来零件长度为19.5厘米。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上下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上极限偏差=20-19.5=0.5厘米
下极限偏差=19.5-18=1.5厘米
四、上下极限偏差存在的意义
上下极限偏差的存在,有利于减少误判和漏判的发生。
通过合理
确定产品的上下限,可确保产品在工艺生产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总之,上下极限偏差是重要的质量参数,了解和正确使用上下极
限偏差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极限和下极限
an < A + , 2
ε
bn < B + , 2
前页 后页 返回
ε
故
an + bn < A + B + ε .
再由定理 7.8 的 (4) 式, 得
n→∞
lim ( an + bn ) ≤ A + B + ε .
因为 ε 是任意的 故 是任意的,
n →∞
lim (an + bn ) ≤ A + B = lim an + lim bn .
定义 2 有界数列 { xn } 的最大聚点 A 与最小聚点
A 分别称为 { xn } 的上、下极限 记为 的上、下极限,
A = lim xn ,
n→ ∞
A = lim xn .
n→ ∞
前页 后页 返回
得知, 有界数列必有上、下极限. 注 由定理 7.4 得知 有界数列必有上、下极限 这样, 下极限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这样 上、下极限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一个 数列若有界, 它的极限可以不存在, 数列若有界 它的极限可以不存在 此时想通过 极限来研究该数列往往是徒劳的; 极限来研究该数列往往是徒劳的 但是有界数列 的上、下极限总是存在的 的上、下极限总是存在的, 这为研究数列的性质 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i) 存在 N, 当 n > N 时, xn > B ε ;
(ii) 存在 { xnk }, xnk < B + ε , k = 1, 2, .
n→∞
lim xn = B 的充要条件是: 对于任意的 ε > 0, 的充要条件是
在形式上是对称的, 证 1 和 2 在形式上是对称的 所以仅证明 1 .
上极限和下极限
若 B A,
取
0
|B 2
A|
0,
那么在
U (B; 0 ) 内( 此时必
在 U ( A; 0 ) 之外 ) { xn }只有有限项. 这就是说, B
不是 { x的n聚}点, 故 仅有一个{ x聚n点} A, 从而
lim
n
xn
lim
n
xn .
反之, 若上式成立, 则 的聚点惟{一xn(设} 为 A) ,
0, 0,
1o
必要性 所以存在
设
lim
n
xn
A.
因为
A
是
{ xn } 的一个聚点,
{ xnk }, 使得 xnk A (k ), 故对于任
意的 存0在,
K 0, 当 k > K 时, A xnk .
将 { xnk } 中的前面 K 项剔除, 这样就证明了(ii).
又因 A 是
1 1, 存在 xn1 , 使 | xn1 a1 | 1;
2
1, 2
存在
xn2 (n2 n1), 使
|
xn2
a2
|
1 2
;
............
k
1, k
存在
xnk (nk nk1), 使
|
xnk
ak
|
1; k
............
这样就得到了 { xn } 的一个子列
满足: { xnk },
{ xn } 的最大聚点, 所以对上述 在区间 ,
[ A , ) 上, 至多只含
{ xn } 的有限项. 不然的
话, 因为 { xn } 有界, 故 { xn } 在 [ A , 上 )
§7.2 上极限和下极限 数学分析课件(华师大 四版) 高教社ppt 华东师大教材配套课件
*点击以上标题可直接前往对应内容定义1上(下)极限的基本概念注点集的聚点与数列的聚点之间的区别在于:若数列{}n x 满足: 在数0x 的任何一个邻域内均含有中的无限多项, 则称x 0 是数列的{}n x {}n x 常数列()n a a 只有一个聚点: a .的一个聚点.限多个项”. 前者要求“含有无限多个点”, 后者要求“含有无现举例如下:后退前进目录退出定理7.4有界数列至少存在一个聚点, 并且有最大聚点和但作为数列来说, 它却有两个聚点:1 1.-和有五个聚点:π{sin }4n 数列0,.k n x x k →→∞从数列聚点的定义不难看出, x 0 是数列的聚{}n x {(1)}n-作为点集来说它仅有两个点, 点的一个充要条件是:最小聚点.故没有聚点;,1-,22-,0,22.1{},k n x {}n x 存在的一个子列又设{}|{},n E x x x =是的聚点由于E 非空有界, 故由确界原理, sup ,inf .A E A E ==下面证明A 是{ x n } 的最大聚点, 亦即.E A ∈证设}{n x 为有界数列, 的一个聚点.0{}n x x 是于是首先, 由上确界的性质, 由致密性定理, 存在一个收敛子列{},k n x ),(0∞→→k x x kn ,E a n ∈使.A a n →存在存在因为i a 是}{n x 的聚点, ,ε所以对任意正数在区间,11=ε存在,1n x 使;1||11<-a x n ,212=ε存在221(),n x n n >使221||;2n x a -<,1k k =ε存在1(),k n k k x n n ->使;1||k a x k n k <-........................(,)i i a a εε-+{}n x 内含有的无限多项. 现依次令这样就得到了{ x n } 的一个子列满足:,}{k n x lim lim ()lim ,k k n n k k k k k x x a a A →∞→∞→∞=-+=.A E 所以∈同理可证.E A ∈即证得{},n A x 也是的一个聚点定义2称为}{n x 的上、下极限, 记为lim ,lim .n n n n A x A x →∞→∞==有界数列}{n x 的最大聚点A 与最小聚点A 分别注由定理7.4 得知, 有界数列必有上、下极限. 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的上、下极限总是存在的, 这为研究数列的性质极限来研究该数列往往是徒劳的; 数列若有界, 它的极限可以不存在, 此时想通过这样, 上、下极限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但是有界数列一个例1 考察以下两个数列的上、下极限:lim (1)1,lim (1) 1.11n nn n n n n n →∞→∞-=-=-++111lim lim 0(lim );n n n n nn →∞→∞→∞===从中可大致看出数列的极限和数列的上、下极限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 详细讨论请见下文.定理7.6定理7.5上(下)极限的基本性质由上、下极限的定义, 立即得出:对任何有界数列,}{n x 有下面这个定理刻画了极限与上、下极限之间的关系.有界数列}{n x 存在极限的充要条件是:lim lim .n n n n x x →∞→∞≤(1)lim lim .n n n n x x →∞→∞=(2)lim lim .n n n n x x →∞→∞=证设lim .n n x A →∞=对于任意正数,ε在(;)U A ε这样, 对任意的,B A ≠0(;))U A ε在之外只有有限项. }{n x 那么在内( 此时必0(;)U B ε0||0,2B A ε-=>取反之, 若上式成立, 则的聚点唯一(设为A ) , }{n x 若这就是说, B 从而}{n x 的聚点,不是故仅有一个聚点A , }{n x 有限项.之外只有}{n x一的假设相矛盾.另一聚点, 导致与聚点唯性定理, 这无限多项必有{}n x 的无限多项. 0(;)U A ε之外含有使得在00,ε>倘若不然,则存在lim .n n x A →∞=此时易证由致密定理7.7设}{n x 为有界数列, 则有1lim n n x A →∞=的充要条件是: 对于任意的,0>ε(i) 存在N , 当n > N 时, ;ε+<A x n (ii){},,1,2,.k k n n x x A k ε>-=存在lim 2n n x B →∞=的充要条件是: 对于任意的0,ε>(i) 存在N , 当n > N 时, ;ε->B x n (ii){},,1,2,.k k n n x x B k ε<+=存在证在形式上是对称的, 所以仅证明.12和1必要性.lim A x n n =∞→设因为A 是}{n x 的一个聚点,所以存在,}{k n x 使得(),kn x A k →→∞故对于任意的0,ε>当k > K 时,.k n A x ε-<将{}k n x 中的前面K 项剔除, 这样就证明了(ii).[,)A ε++∞上, 至多只含}{n x 的有限项. 话, 因为}{n x 有界,这与A 是最大聚点相矛盾.又因A 是}{n x 的最大聚点, 所以对上述ε ,0,K >存在在区间不然的}{n x 在[,)A ε++∞故上还有聚点,设这有限项的最大下标为N , .n x A ε<+那么当n > N 时,充分性任给,0>ε综合(i) 和(ii), 上含有{ x n } 的无限项, 02n A A x A ε'+>+=的项至多只有有限个,这说明在),(00εε+'-'A A ),(εε+-A A 在即A 是{ x n }的聚点.而对于任意的,A A >',20A A -'=ε令由于满足lim .n n x A →∞={ x n } 的有限项, 上也至多只有从而有所以A 是的最大聚点.{}n x A '故不是{ x n }的聚点,定理7.8(保不等式性)设{ x n }, { y n } 均为有界数列,并且满足: 存在.n n x y ≤当n > N 0 时,有00,N >则取上(下)极限后, 原来的不等号方向保持不变:特别若则更有,n n a x y b ≤≤≤lim 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n x y x y →∞→∞→∞→∞≤≤(3).lim lim b y x a n n n n ≤≤≤∞→∞→(4)证设lim ,lim ,n n n n x A y B →∞→∞==因为B 是{ y n } 的lim .k j n j x A →∞'=.A AB '≤≤而(4) 式则可由,k k j jn n x y ≤又因(1) 与(3) 式直接推得.}{n x 的最小聚点A 理应满足它与}{n x A '也是由于.A B '≤j →∞的极限,便得取聚点,.lim B y kn k =∞→{},k n x 又有界故存在的一个收敛子列,{}k n x {}k j n x 的聚点,同理可证关于上极限的不等式;所以存在, {}k n y证这里只证明(i) , (ii) 可同理证明. lim ,lim .n n n n A a B b →∞→∞==由定理7.7, 存在N , ,2,2εε+<+<B b A a n n (i)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5)(ii)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6)例1}{,}{n n b a 都是有界数列, 那么设当n > N 时,设故.ε++<+B A b a n n再由定理7.8 的(4) 式, 得lim().n n n a b A B ε→∞+≤++因为是任意的, 故ε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a b →∞→∞→∞+≤+=+注这里严格不等的情形确实会发生, 例如1(1),(1).n n n n a b -=-=-lim 1,lim 1,n n n n a b →∞→∞==lim ()0.n n n a b →∞+=而例2设, 且lim lim n n n n x A B x →∞→∞=<=1lim ()n n n x x -→∞-.0=求证的全体聚点的集合为}{n x ].,[B A 证设E 是的全体聚点的集合, 显然有}{n x ],,[B A E ⊂,.A EB E ∈∈,00>ε内仅含的有限项:}{n x 00(;)U x ε在任给, 欲证),(0B A x ∈0.x E ∈如若不然, 则存在1212,,,().N n n n N x x x n n n ⋅⋅⋅<<⋅⋅⋅<所以存在,K '当这就是说, 当时, 所有的均不在N n n >n x 0(;)U x ε之内.1lim ()0,n n n x x -→∞-=又因n K '>时,有010.(7)n n x x εε--<-<max{,},N K K n 令'=当n > K 时, 由(7) 导致所有前者与B 是的聚点矛盾; {}n x 00.n x x ε≥+或者都有00,n x x ε≤-的或者都有n x {}n x 后者与A 是].,[B A E =故证得, 即E x ∈0[,],A B E ⊂的聚点矛盾.从而定理7.9设{ x n } 为有界数列. 则有(i) A 是{ x n } 的上极限的充要条件是(ii) B 是{ x n } 的下极限的充要条件是lim sup {};k n k n A x →∞≥=(8)lim inf {}.k n k n B x →∞≥=(9)递减数列, 并且有界, lim .n n a a →∞=设一方面, 因为,n n x a ≤所以另一方面, 0,ε∀>112sup {,,},a x x =由于根据上确界定义,1111,.n n x a ε∃≥>-使得又因{},,1,2,,n n a a a n ≥=递减故所以有11.n x a a εε>-≥-同理,由于证}{n a 显然是一这里仅证(i). 设, sup{}n k k na x ≥=n n n n a x A ∞→∞→≤=lim lim n n a ∞→=lim .a =这样得到的子列因仍为有界的,{}k n x 照此做下去,可求得使12,k n n n <<<<11,1,2,.(10)k k n n x a a k εε++>-≥-=111112sup {,,},n n n a x x +++=211.,n n x a a εε+>-≥-2111,n n n ∃≥+>使得2.A A a ε'≥≥-不等式性质(4), 得出故其上极限(10)式关于k 求上极限,.a A =从而证得.a A ≥所以又得因是任意的,ε亦存在,设为,A '.A A '≥且显然有例3 用上、下极限证明: 若为有界发散数列,{}n x lim lim lim lim .j j n n n n j n j n x x x x →∞→∞→∞→∞'''=≠=注本例命题用现在这种证法,可以说是最简捷的. {},{},j jn n x x '''使得{}n x 证由定理7.6 , 有界数列发散的充要条件{}n x 则存在的两个子列, 收敛于不同的极限. lim lim .n n n n x x →∞→∞≠为{}n x 于是存在的两个子列例4 证明: 对任何有界数列有{},{},n n x y 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x y x y →∞→∞→∞+≤+(11)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x y y x →∞→∞→∞+-≤(12)lim lim sup {}n k n n k ny y →∞→∞≥-=-证根据定理7.9 的(8) 与(9), 可得lim lim (),n n n n y y →∞→∞-=-若能证明便不难得出结果.分析将(11) 式改写为liminf{}k n k n y →∞≥=-).(lim n n y -=∞→把它用于(12) 式, 并利用例1 的结论(6), 便有lim ()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n n n x y y x y y →∞→∞→∞→∞+-=++-这也就证明了(11) 式.lim ()lim ,n n n n n n x y y x →∞→∞≤+-=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x y y x →∞→∞→∞+-≤(12)复习思考题种定义方式各有哪些特点?试从直观性、应用的方便性等方面, 分析这三它们的充要条件( 定理7.7 与定理7.9 ) 来定义.数列的上、下极限, 除用定义2 定义外,也可用。
上极限和下极限
定理7.4 有界数列{}n x 至少存在一个聚点,且存在最大聚点和最小聚点lim →∞。
证明:先证明存在性:在证明有界数列至少存在有个聚点的时候,是利用区间套定理证明的。
讲数列无限等分,且每次都选取一个含有无穷多项的数列,记为[]n n b a ,,最后我们能够得到一个闭区间套。
满足下列性质:[][]11,,n n n n a b a b ++⊃, ()lim 0n n n a b →∞-= n=1.,2,3....... 并且 每个区间都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
所以根据区间套定理我们知道必然存在一个点 [],n n a b ξ∈,并且由区间套定理的推论知道 对任意的ε>0,存在N>0,当n>N 时有[],n n a b ξ∈();U ξε⊂,即在();U ξε的邻域里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那么根据聚点定义可以知道ξ是数列{}n x 的聚点。
再证明存在最大聚点和最小聚点:我们在证明聚点的存在性的时候,选用的区间套是只有【区间套所含的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现在我们要求在选取区间套的时候,先从右边的子区间开始考察选取,如果有子区间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那么久选定它作为区间[]11,a b ,若果右边的子区间不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的话,就令左边的子区间为[]11,a b ,依次类推,我们可以的到一个区间套[]n n b a ,,1,2,3......n =。
同时该区间套还满足下面的特点:[][]11,,n n n n a b a b ++⊃ ; ()lim 0n n n a b →∞-= 1,2,3......n = 每个区间[]n n b a ,的右边至多含有该数列的有限多项。
(含有有限个或者是没有) 现在我们根据存在性的证明知道存在一个聚点ξ,现在我们假设还有另外一个聚点1ξ,同时1ξ>ξ那么我们根据区间套的推论对任意的ε>0,存在N>0,当n>N 时有[],n n a b ξ∈();U ξε⊂,又有在[]n n b a ,的右边至多含有数列{}n x 的有限多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退出
15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2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判断方法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6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7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证明:设liman =a , limbn =b , a b
n n
a b 取 0, 则a b 4 an中大于a 的项有无数多项,
而bn an , 所以bn中大于b 的项也有无数多项, 由于b为上极限,(由定理7.7)矛盾。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n n
) lim xn A,则xn的任意子列都收敛于A,
n
而A ,为收敛子列的极限,所以 A A= A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1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1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关系
) A A, 则{xn }只有一个聚点, 由A为上极限,知对任意 >0,大于A 的项至多只有有限项, (否则,在[ A , M ]( M 为xn的一个上界)中 又有一个聚点).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7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P175#1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8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求数列上下极限的一般方法:
找出数列所有可能的收敛子列的极限,再 比较它们的大小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6
四 非正常上极限与下极限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7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0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类似地,对下极限有lim (an +bn ) liman +limbn ( p176 # 2(2)
n n n
若{an }{bn }之一收敛,如{bn }收敛,则 liman + lim bn lim (an +bn) lim (an +bn) liman + limbn
n n n n n n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1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例 ( 3 p175# 2)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2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9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1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关系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0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1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关系
证明:设limxn = A , limxn = A
例 ( 3 p175# 2)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3
三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其它定义形式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4
三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其它定义形式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5
三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其它定义形式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2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1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关系
证明:设limxn = A , limxn = A
n n
) 同理,小于A 的项也至多只有有限多项, 从而(A , A )之外含数列至多有限项, 由数列极限的定义,得证。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1 数列的聚点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2 数列的聚点与点集的聚点的区别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3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3 数列的聚点的性质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4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3 数列的聚点的性质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5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6
一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定义 4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定义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8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特别地,对子列有如下性质: liman limank limank liman
n k k n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9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3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不等式性质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3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2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判断方法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14
二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2 数列的上下极限的判断方法
2017年3月9日12时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