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天文观测系列课程设计
天文观测系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天文观测系列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学会使用望远镜等观测设备进行天文观测,并能够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行星的运动规律、星座的分布等;掌握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对星空的观测技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天文知识,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天文观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基本知识、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对星空的观测技巧。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太阳系的基本知识:介绍太阳系的构成、行星的运动规律、星座的分布等。
2.望远镜的使用方法:介绍望远镜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3.对星空的观测技巧:介绍如何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如何识别星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测结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观测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测和分析观测结果。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望远镜进行观测,让学生掌握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观测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知识水平的天文观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天文观测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发展兴趣。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一些关于天文观测的多媒体资料,如教学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观测技巧。
天文观测确定位置教案设计
天文观测确定位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1.了解如何使用星图和望远镜观测天体。
2.掌握天文观测中经度、纬度、时角和赤经、赤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了解恒星的运动,何时最容易进行观测,以及如何进行观测。
4.学会使用恒星位置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1)星图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2)坐标系和天球坐标系。
(3)赤经、赤纬和时角的计算方法。
(4)恒星的运动和观测。
(5)使用恒星位置的信息确定位置。
2.教学步骤(1)星图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望远镜和观测天体,让他们体验天文观测的过程,并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
(2)坐标系和天球坐标系了解不同的坐标系,如地心坐标系和天球坐标系,并让学生掌握如何在这两种坐标系下确定一个天体的位置。
(3)赤经、赤纬和时角的计算方法讲解赤经、赤纬和时角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天体的位置。
(4)恒星的运动和观测讲解恒星的运动规律,以及星座和行星的运动和观测。
(5)使用恒星位置的信息确定位置掌握使用恒星位置的信息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观测同一恒星在不同时间的位置等。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问题法、讲解法、实验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来讲解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手段1.望远镜2.星图3.计算器4.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考试和实验来进行。
学生需要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以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参考资料1.《天文学基础》2.《天文观测与实验基础》3.《星图使用手册》4.《望远镜使用指南》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使用星图和望远镜观测天体、掌握坐标系和天球坐标系,了解赤经、赤纬和时角的计算方法,掌握恒星的运动和观测,以及使用恒星位置的信息确定位置等。
宇宙的发现之旅——《天文观测教案二》实验设计
宇宙的发现之旅——《天文观测教案二》实验设计宇宙是一个充满无限奥秘的地方,自从人类有了观测宇宙的技术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宇宙之旅。
通过天文观测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这也是我们进行这项实验的原因。
实验目的:1.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方法与操作技能;2.了解天文现象的主要物理解释;3.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
实验器材:1.天文望远镜;2.射电望远镜;3.天文摄像机。
实验步骤:1.观测月球表面:我们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望远镜的焦距来观察不同的地区。
观察期间还需要记录下月球表面的颜色,纹理和裂口等信息。
2.观测恒星:接下来,我们使用射电望远镜观测恒星。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望远镜的朝向来观察不同的恒星。
观察期间还需要记录下恒星的亮度、颜色以及位置等信息。
3.拍摄银河系:我们使用天文摄像机拍摄银河系。
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步骤:(1)使用三角架将摄像机固定在保持稳定的位置;(2)设置合适的调焦距离和光圈大小;(3)使用高感光度的相机镜头捕捉星光;(4)将拍摄的影像进行后期处理,用于制作出更加清晰明亮的图像。
实验总结:天文观测实验是一项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科学素养和科学实验能力的实验。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更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天文观测技能和操作方法。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将会派上用场。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希望我们大家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学得更深,用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去探索这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如星座、星系、行星等。
学会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技巧和观测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测和记录,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观测心得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天文观测概述介绍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学习天文观测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如望远镜、星图等。
2. 第二课时:望远镜的使用与维护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包括组装、调整焦距等。
了解望远镜的维护保养方法,确保望远镜的使用寿命。
3. 第三课时:星座观测学习如何识别星座,了解常见的星座名称和形状。
通过观测实践活动,识别几个常见的星座,如大熊座、猎户座等。
4. 第四课时:行星观测学习如何观测行星,了解行星的特性和观测方法。
通过观测实践活动,观测几个常见的行星,如金星、火星等。
5. 第五课时:天文观测技巧与方法学习如何进行天文观测,包括观测前的准备、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学习如何记录和分析观测数据,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天文观测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望远镜:为学生提供望远镜进行观测实践。
3. 星图:提供星图或天文软件,帮助学生识别星座和行星。
4. 其他辅助工具:如观测日志、记录表格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和行星。
3. 学生能够记录和分析观测数据,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4. 学生能够与他人分享观测心得和经验,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可安排户外观测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观测的乐趣。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包括观测方法、观测工具等。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 通过对天文观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文观测概述:介绍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历史和现状。
2. 天文观测方法:讲解肉眼观测、望远镜观测等方法。
3. 天文观测工具:介绍望远镜、赤道仪等观测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 天文观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活动,体验天文观测的乐趣。
5. 天文观测应用:介绍天文观测在科学研究、导航、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望远镜、赤道仪等观测工具,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天文观测的原理和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天文观测相关的教材或教学资源。
2. 观测工具:准备望远镜、赤道仪等观测工具。
3. 教学场地:选择适合天文观测的场地,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观测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观测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讨论、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图片或介绍天文观测的趣味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文观测概述:介绍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重要性。
3. 讲解天文观测方法:讲解肉眼观测、望远镜观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测手段。
4. 讲解天文观测工具:介绍望远镜、赤道仪等观测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观测工具的作用。
校本课程--天文观测-第3课时--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天文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2.初步学会进行天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扩展学生知识面;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三课时:日食的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日全食;2.学会观测日全食。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日全食产生的原因及人类对日全食的认识过程,观测前请同学们就自己掌握的一手材料进行交流。
[背景材料介绍]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的表面上,在影子里的观测者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叫做日食。
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与日环食三种。
全盘和环食的过程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等5种,偏食只有初亏、食甚与复圆3种食象。
日食是可以用肉眼进行观测的,当然,在太阳只有部分亏缺时,阳光依然会很刺眼,观测时必须考虑有效的减光对策,千万不要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简单的办法进行观测:第一种办法是,找一个脸盆,里面盛满水,再放入些墨汁,日食的时候从脸盆里看太阳的倒影。
这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种办法是,找块玻璃板,用煤油灯把它熏黑,日食的时候隔着这块熏黑了的玻璃板看太阳。
第三,找几张120的照相底片,把它们重叠起来,R食的时候隔着这些底片看太阳。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弱随时增减底片张数,还可以装在自己制作的眼镜框上,使用起来很方便。
第四,用望远镜观测,但不要直接通过望远镜上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用望远镜观测太阳,要事先找几张照相底片,剪成合适的形状,装在物镜的前面。
要注意装牢,防止移动望远镜的时候底片滑掉。
比较妥当的办法还是使用投影板。
投影极安装在目镜的一端,调整目镜焦距,使投影板上出现清晰的太阳像以使观测日食的全过程。
发生日食之前,对于日食的时刻、方位以及整个日食的过程,一般都有预报。
我们要根据预报作好准备,除了准备好观测用具以外,还要准备一些日食观测纸。
日食观测纸上有一个大圆,圆上逆时针方向标有0°-360°。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包括观测方法、观测工具等。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 通过对天文观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文观测概述:介绍天文观测的定义、意义和基本方法。
2. 天文观测工具:介绍望远镜、赤经仪、赤纬仪等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天文观测实例:介绍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观测方法及特点。
4. 天文观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天文观测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观测方法。
2. 演示法:展示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观测示范。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天文观测相关的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2. 观测工具:准备望远镜、赤经仪、赤纬仪等观测工具。
3. 观测场地:选择合适的观测场地,确保观测效果。
4. 观测指导书:为学生提供观测指导书,帮助学生进行实际观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等。
2. 观测实践:评价学生在实际观测中的表现,包括观测方法的正确性、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等。
3. 观测记录与分析:评价学生的观测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看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天文观测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六、教学进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天文观测的话题。
2. 讲解:讲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观测方法,介绍观测工具的使用。
3. 演示:进行实际观测示范,展示观测工具的操作过程。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一、教案内容:章节名称:天文观测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测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天文观测设备的选用和操作。
2. 天文现象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天文观测设备(如望远镜、星图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天文观测的定义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恒星、行星、星座等。
3. 实践操作:演示如何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设备。
4. 案例分析:分析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如月亮、太阳、星星等,解读其背后的原理。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观测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天文观测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内容:章节名称:望远镜的使用与维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学会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3. 培养学生对望远镜的维护和保养意识。
教学重点:1. 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望远镜的调试和校准。
2. 望远镜的维护和保养。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天文观测设备(如望远镜、星图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物镜、目镜、调焦器等。
3. 实践操作:演示如何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设备。
原理。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观测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天文观测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内容:章节名称:常见天体观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天体的特征和观测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如何观测和识别恒星、行星、卫星等。
教学重点:1. 常见天体的特征和观测方法。
2. 天体观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小学生天文观测课程设计
小学生天文观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天文知识,如太阳系的结构、恒星和行星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天文现象,如昼夜更替、月相变化、流星雨等。
3. 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现状,认识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望远镜等基本观测工具进行天文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解释简单的天文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天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天文的兴趣。
2. 学生学会尊重科学,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了解宇宙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本课程针对小学生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通过分解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认识: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矮行星和太阳系其他小天体的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三章《走进太阳系》- 内容列举:太阳的结构与能量来源,行星的运行轨迹,行星特征比较。
2. 天文现象观察:介绍昼夜更替、月相变化、流星雨、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原理及观测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奇妙的星空》- 内容列举:地球自转与公转,月相变化规律,流星雨的形成原因。
3. 天文观测工具的使用:学习望远镜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进行实地观测。
- 教材章节:第五章《观测星空的工具》- 内容列举:望远镜的分类与工作原理,使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的技巧。
4. 人类探索宇宙:介绍著名天文学家及其贡献,国内外航天发展历程及成就。
- 教材章节:第六章《探索宇宙的人类》- 内容列举: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成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天文观测系列课程设计
天文观测系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宇宙知识,如恒星、行星、星系等天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使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的基本技巧,了解不同观测工具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3. 学习天文坐标系统,掌握如何寻找和识别星座、行星及其他天体。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2. 培养学生分析观测数据,撰写观测报告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会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观测数据,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观测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学会相互尊重和倾听。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地球家园,珍惜自然资源。
本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宇宙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宇宙基础知识: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等天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涉及课本第二章相关内容。
-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 行星系统的特点与分类- 星系的组成与分类2. 天文观测工具:讲解不同类型的天文望远镜及其原理,如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望远镜等,对应课本第三章内容。
-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望远镜的维护与保养3. 天文观测技巧:学习天文坐标系统,掌握寻找和识别星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方法,涵盖课本第四章相关内容。
- 天文坐标系统及其应用- 星座的认识与寻找- 行星运动规律及其观测4. 实践观测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技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实际操作。
- 观测准备与实施- 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5. 观测报告撰写:指导学生分析观测数据,撰写观测报告,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教案-天文观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教案-天文观测课题:天文观测年级:幼儿园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天文知识,知道星星、月亮和太阳等天文物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观察和想象天文物体,建立对星空的初步认识。
3. 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星空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1.天文知识介绍。
2.天文观察和感受。
3.制作星座手环。
教学准备:1.计算机、投影仪、PPT等相关教学设备。
2.手电筒、天文望远镜、星图等。
3.活动室或课堂布置。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入1.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星空的美丽,引导幼儿对星空产生兴趣。
2.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天文知识,让幼儿了解星星、月亮和太阳等天文物体的特点。
二、天文观测1.让幼儿拿着手电筒一起到室外观察星空。
2.让幼儿自由想象,观察星空后,再让幼儿描述所看到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等天文物体的特点,以及对星空的感受。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星座,让他们体会到星座的美丽和神秘感。
4.通过观测和想象,让幼儿建立对星空的初步认识。
三、制作星座手环1.让幼儿通过观测和体验制作星座手环。
2.教师先给幼儿演示如何制作星座手环,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星座,并在手环上刻画出来。
3.让幼儿讲述自己选择的星座的故事或特点,进一步了解星座。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对天文知识和星空有了更深刻和细致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对于其成长和发展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天文观测教案
幼儿园天文观测教案一、教学背景天文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也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领域。
让幼儿走进天文馆,感受天文学的奥秘,有助于他们了解宇宙,认知世界的奇妙和神秘,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认知星座和行星的名称和形态;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能够通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观察天空;3、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好奇心,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建立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次天文观测课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天体观测、观星讲解、手工制作星图、天文学现象介绍。
1、天体观测:在晴朗的夜空下观察最大亮度的几颗恒星和月亮,并引导幼儿了解恒星、星座的定义,了解月球和行星的形态及轨迹;2、观星讲解:利用教具,讲解天文学中的概念,包括:星座、星系、银河系等,引导幼儿了解星座形态;3、手工制作星图:让幼儿进行星座手工制作,了解星座的名称和特征,让他们了解星座之间的联系;4、天文学现象介绍:引导幼儿了解日食、月食、流星雨和彗星等天文学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认知星座和行星的名称和形态;2、难点:让幼儿通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观察天空,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五、教学过程1、教师问答教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恒星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恒星就是大家常说的“星星”,是光亮非常强烈的天体。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星座是哪个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冬天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很亮的天空,在亮的一片区域中有一个边缘和形状比较明显的一块,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星座——天大圆。
教师: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发现银河系的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人们通过观察天空,发现有一些亮点,好像连接在一起,因为这些亮点像银河似的,所以我们称之为“银河系”。
2、试验操作利用天文望远镜等实验器材进行天体观测,让幼儿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天文观测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天文观测教学主题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天文观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社会上关于夜空的基本信息;2. 学生能够了解星座、月相、日食和日全食等天文现象;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天文学启示下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2. 培养学生对天文观测和实验的兴趣和能力;3.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天文观测和实验的浓厚兴趣;2.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感悟。
教学重点1. 了解星座、月相、日食和日全食等天文现象;2. 观察夜空,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2. 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长远兴趣和探索欲。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 讲授星座、月相、日食和日全食等天文学基础知识;2. 带领学生观察夜空,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谈论有关天空的问题,例如:晴天、雨天、风天、阴天有什么不同?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见过哪些星星或星座?2. 引导学生从讲故事或看图片的方式,提出有关天文观测和实验的问题,思考:因为夜晚的天空很黑,而亮光是非常独特的,那么在夜空里是否有其它独特的东西或事件?还有哪些有趣的天文现象需要我们去探究呢?Step 2:讲解卫星和星座1. 换一个娱乐角度向学生介绍具有特殊形状的星座,例如:北斗七星、大熊座捕蛇者座,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学生逐层学习。
2. 教授星座图,提醒学生星座的重要性,帮助大家认知更多的天文学知识。
Step 3:讲解关于月相的知识1. 介绍月球是如何产生月相的,例如:新月、 waxing crescent、第一轮半月、 waxing gibbous、满月、为要提醒学生注意月球的运动轨迹,为实验做好铺垫。
天文观测活动教案设计
天文观测活动教案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应确定活动的主题。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设计一个有趣、有吸引力的主题,既是考虑到教育的因素,也是要考虑到的吸引力。
比如我们就可以选取一些当前热门的天文主题进行讲解和观测,如黑洞、星系、行星等。
对于初学者或是想要了解天文学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些热门话题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教育因素,还应该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和观测条件。
二、活动内容的设计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天文观测活动的内容。
对于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活动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体测量测量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的位置和运动速度等,根据统计数据来评估和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活动中可以使用天线和望远镜等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并结合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精准的天体测量数据。
2.天文实验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验的方式来讲解某些天文现象。
例如,进行日、月食试验、太阳辐射实验、曲线面镜试验等。
这样能够让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文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天文讲解在教学中,不能缺少相应的讲解,应该使用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
例如,通过实际事例来讲解黑洞的特点,通过比较和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知识。
4.天文观测天文观测是天文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深入人心,并且直接将学生带入天文观测的现场来体验、了解天文学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望远镜、望远仪等设备来观测不同天体。
同时,还要根据观测地点、观测天气等条件如何使用观测器材,如何进行观测等方面进行说明,以便带领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天文现象。
三、活动的总结与评估在设计天文观测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与评估。
因此,在活动结束后,应做好记录,并进行反馈。
在派发教育问卷的同时,可以让参与者对活动的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活动规划和设计。
幼儿园自然科学:天文观测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天文观测教案教学目标:1. 教育幼儿对天文学充满兴趣,了解天体现象;2. 帮助幼儿发现和感知自然的美丽;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让幼儿知道天体现象的产生和表现;2.创造幼儿观测天文学的机会;3.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观测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幼儿理解天体现象;2.组织幼儿合作观测天文现象。
教学准备:1.天文现象的图书(包括图示和说明);2.老师讲解现象的PPT。
3.孩子们参加课堂活动的望远镜教学过程:'step1(10分钟)'向孩子们展示天文现象的图片,包括:太阳、月亮、星星、流星、彗星等。
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对这些美丽现象的感触和理解。
老师在旁边记录孩子们的意见和问题。
'step2(15分钟)'老师讲解基本的天文知识,包括:日、月、星座的定义,以及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等。
让孩子们理解天体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step3(20分钟)'分组让孩子们观察太阳的现象,包括:日月合朔、日食、月食、金星与太阳的合相、火星等。
让孩子们发现天文现象之美,学习合作观测的感觉。
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step4(20分钟)'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用参加课堂活动的望远镜观察天文现象,包括:月相、星座、流星等。
让孩子们学习如何使用望远镜,进一步发现天文之美。
'step5(15分钟)'让孩子们自由绘画,表达他们眼中的天文现象。
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取他们自己喜欢的画具,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的美术才能。
'step6(10分钟)'老师为孩子们点评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孩子们的成果,表扬孩子们的表现。
带回家写作业,让孩子们通过家庭讨论、朋友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的知识。
教学活动小结:本堂课性质综合、观察、合作成为氛围主宰些,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天文时刻的强烈意义和启发性,并通过观测和绘画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校本课程教案-天文观测
校本课程教案课题名称:天文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2.初步学会进行天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扩展学生知识面;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天文望远镜教学目的:了解天文望远镜的种类、工作原理和性能教学过程:[介绍常见的望远镜种类]简易的天文望远镜一般由物镜、物镜镜筒、目镜、寻星镜等部分组成。
望远镜主要有折射式、反射式与折反射式三种类型。
1.折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
天体的光线通过物镜聚集在焦平面上成像,然后由目镜放大。
2.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面反射镜,天体的光线经过它的反射,投射在一个小反射镜斜镜上,经斜镜的又一次反射,再由目镜放大。
3.折反射望远镜基本上就是一架反射望远镜,仅在物镜前面加一个特制的改正透镜,用来克服反射望远镜有像差这一最大的缺点。
[利用光学原理分析天文望远镜的性能]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首先得掌握一定的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望远镜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1.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物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物镜的焦距,用符号F表示。
物镜的直径没有被框子和光阑挡住的部分叫做物镜的有效口径,用符号D表示。
天文望远镜的性能主要就是以这两个数据为标志。
有效口径与焦距的比叫做相对口径,用符号A表示。
即:A=D/F,其中D、F用毫米作单位。
2.放大率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与目镜焦距(f)之比,叫做望远镜的放大率,用符号M 表示。
一架天文望远镜通常配有好几个不同焦距的目镜,从而可得到几种不同的放大倍率。
比如当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840毫米,目镜的焦距是10毫米,那么放大率就是84倍,若另一目镜的焦距为20毫米,则望远镜的放大率就是42倍了。
但是望远镜倍率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望远镜的有效倍率。
如果选用过高的倍率,成像就会变暗,观测效果反而不好。
对普通天文望远镜来说,最高有效倍率约是口径的2倍。
例如,望远镜的口径是80mm时,最高有效倍率是160倍左右;口径是100mm时,最高有效倍率为200倍左右。
探索天空之谜天文观察教案
探索天空之谜天文观察教案【文章正文】探索天空之谜——天文观察教案引言:天文观察是一门迷人的学科,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宇宙中的各种现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天空之谜。
本文将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天文观察教案,希望能够引发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教案内容: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与记录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过程:1. 提前准备:- 确定观测地点:选择一个远离人造光源的宽阔地方或者登上楼顶,确保视野开阔。
- 确认观测时间:选择天气晴朗的夜晚,避开月亮的干扰。
- 准备观测工具:望远镜,星图或手机应用程序(带星图功能)。
- 其他必需品:手电筒、纸笔。
2. 实验步骤:a) 观察星座:引导学生观察并辨认基本的北斗星座、猎户座等明显星座。
可以提前准备好星图以辅助学生的观察并帮助他们辨认星座。
b) 观察行星:学生利用望远镜或手机应用程序观察行星。
注重教学关键点,例如行星的亮度、颜色、位置等,并引导学生记录观测结果。
c) 观察流星雨:如果有流星雨发生的消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其发生的时间、流星的数量和轨迹方向。
d) 观察卫星:学生利用望远镜或手机应用程序观察并记录经过的卫星数量和亮度。
3. 结果分析:在实验结束后,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天文观测的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
可以询问学生有关观察到的星座、行星和流星雨的问题,以及他们对这些观测结果的解释。
4. 探索拓展:在基础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天文观测的其他方面:a) 了解更多星座: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多的星座,了解它们的故事和传说。
b) 研究恒星: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类型的恒星和它们的分类,以及恒星的生命周期。
c) 研究星系和宇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星系类型、宇宙的形成和发展等。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天文观察中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观测天文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天文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地点校园天文观测台或教室五、教学准备1. 天文望远镜2. 天文观测图3. 讲义和课件4. 观测记录表5. 星图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天文观测的历史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天文观测有什么了解?(二)天文基础知识讲解1. 讲解天体、星系、星座等基本概念。
2. 介绍望远镜的原理和种类。
3. 讲解观测方法和技巧。
(三)实地观测1.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台天文望远镜。
2. 教师示范观测过程,讲解观测要点。
3. 学生分组进行观测,教师巡回指导。
4. 观测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观测结果,填写观测记录表。
(四)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2. 讨论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天文观测的意义和价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文观测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1. 观测记录表:评估学生的观测能力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2. 学生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习心得:评估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将天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天文观测教案
天文观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理解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学会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并能够正确记录观测结果;4. 培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文观测的概念和意义;2. 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望远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4. 天文观测实践:观测恒星位置。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天文知识,例如:太阳、月亮、恒星等,并与他们讨论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理论讲解介绍天文观测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观测来研究宇宙。
然后详细讲解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确定观测目标、选择观测设备、观测数据记录等。
3. 示范操作展示一台望远镜的结构和功能,并演示如何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说明望远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如何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
4. 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望远镜,并给予一份观测任务:观测指定恒星的位置,并记录观测结果。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互相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讨论总结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并与他们讨论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天文观测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观测记录进行评价,包括观测的准确度、记录的规范性等方面。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观测结果,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根据学生在观测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的参与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
2. 组织学生参加天文观测活动或参观天文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天文观测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对观测过程和数据记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幼儿园中班天文观测教案范例
幼儿园中班天文观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2.理解日、月、星星等天体的特征;3.培养对天空现象的观察能力;4.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天文知识讲解;2.天文观测实践;3.小组合作,分享观测结果。
三、教学重点1.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理解;2.天文观测实践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教学PPT;2.绘本、图片和模型等教具;3.天文望远镜(适当数量);4.收集到的天文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5分钟)教师可使用绘本、图片或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测天文现象,激发学生对天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天文知识讲解(20分钟)利用投影仪和教学PPT,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日、月、星星等天体的特征,以及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例如:星座、行星等。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天文观测实践(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天文望远镜。
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选择一个适合观测的地点。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望远镜,并观察天空中的不同天体,例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天文知识的理解。
4. 分享观测结果(15分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可以依次分享他们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和发现。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同时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观测实践的过程,分享感受和发现。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给予适当的解答和引导。
六、课后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观看天文记录片或动画,共同探索更多关于天文的知识;2.在班级创建一个天文观测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3.身份转换活动:学生们扮演天文观测员,互相交流自己的观测经验,并记录在观测日志中;4.布置绘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天文观测的理解和想象,绘制一幅天文主题的画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教案课题名称:天文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2.初步学会进行天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扩展学生知识面;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天文望远镜教学目的:了解天文望远镜的种类、工作原理和性能教学过程:[介绍常见的望远镜种类]简易的天文望远镜一般由物镜、物镜镜筒、目镜、寻星镜等部分组成。
望远镜主要有折射式、反射式与折反射式三种类型。
1.折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
天体的光线通过物镜聚集在焦平面上成像,然后由目镜放大。
2.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面反射镜,天体的光线经过它的反射,投射在一个小反射镜斜镜上,经斜镜的又一次反射,再由目镜放大。
3.折反射望远镜基本上就是一架反射望远镜,仅在物镜前面加一个特制的改正透镜,用来克服反射望远镜有像差这一最大的缺点。
[利用光学原理分析天文望远镜的性能]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首先得掌握一定的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望远镜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1.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物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物镜的焦距,用符号F表示。
物镜的直径没有被框子和光阑挡住的部分叫做物镜的有效口径,用符号D表示。
天文望远镜的性能主要就是以这两个数据为标志。
有效口径与焦距的比叫做相对口径,用符号A表示。
即:A=D/F,其中D、F用毫米作单位。
2.放大率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与目镜焦距(f)之比,叫做望远镜的放大率,用符号M 表示。
一架天文望远镜通常配有好几个不同焦距的目镜,从而可得到几种不同的放大倍率。
比如当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840毫米,目镜的焦距是10毫米,那么放大率就是84倍,若另一目镜的焦距为20毫米,则望远镜的放大率就是42倍了。
但是望远镜倍率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望远镜的有效倍率。
如果选用过高的倍率,成像就会变暗,观测效果反而不好。
对普通天文望远镜来说,最高有效倍率约是口径的2倍。
例如,望远镜的口径是80mm时,最高有效倍率是160倍左右;口径是100mm时,最高有效倍率为200倍左右。
3.集光力光线是通过瞳孔进入人眼的,人眼只能收集到相当于瞳孔面积范围的光。
在暗处时,人眼的瞳孔直径一般约为7mm。
因此,就把望远镜物镜的有效面积相对于瞳孔面积的倍数叫做集光力。
即:集光力=(D*D)/(7*7),其中D用毫米作单位。
4.分辨率由于光的衍射作用,天体在望远镜中所成的像,会成为一个小圆盘。
如果两颗星星接近到刚刚能分辨出来,它们的最小角距就叫做分辨率,用符号θ表示,单位为角秒。
望远镜分辨率同物镜有效口径的关系可粗略表示为:θ=140/D,其中D用毫米作单位。
对于天文观测来说,分辨率往往比放大率更重要。
5.极限星等在晴朗无月的夜晚,用望远镜能够看到的最暗的星等,叫做这架望远镜的极限星等,用符号Me表示。
Me的数值主要决定于物镜的有效口径,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供参考:Me=7.1+51gD,其中D用厘米作单位。
当然这是理论数值,由于大气层及观测者视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数值和计算值不一定一致。
6.视场在望远镜中能够看到的天空区域的角直径叫做视场。
用符号ω表示。
对于一架望远镜来说,视场同目镜的焦距有关,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现场越小。
换句话说,望远镜的放大率越大,视场就越小。
天文望远镜的相对口径越大,聚光能力就越强,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天体就越明亮。
另外,在物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口径越大,相对口径也就越大。
显然,有效口径越大,望远镜的性能就越好。
也就是说,天文望远镜的性能好坏,主要由口径来决定。
[实习]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天文观测的历史;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
第二课时:太阳的黑子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概况;2.初步学会进行太阳黑子观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太阳概况,观测前清同学们就自己掌握的一手材料进行交流。
[介绍注意事项]1.不能直接用肉眼上观看太阳,因为太阳的强光会把眼睛刺痛。
必须用涂了浓墨的玻璃遮住眼睛去看太阳,而且不能看太长时间。
肉眼所能看到的太阳是非常小的,太阳表面的情况及变化必须用天文望远镜观测。
2.太阳就好象生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活动着。
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和太阳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目就越多。
因此,根据长时间连续观测的黑子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研究太阳温度的变化。
3.观测太阳黑子所必需的物品用口径5-10cm的小型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对太阳的黑子进行充分的观测了。
观测太阳黑子常用有专用镜片的反射式望远镜,最好配备投影板。
当然,也可使用有普通物镜的折射式望远镜。
为了便于对太阳进行观测,须准备如下一些小附件。
(1)太阳投影板:对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来说,作为附件的投影板,通常在出厂时就配备好了。
这种装置安装简单方便,安装好后不会晃动就行了。
另外,投影板前后位置可以调整,很方便。
(2)目镜:作为观测太阳用的目镜,可以任意选用耐热类型的高增益式。
应准备一个能看到太阳全貌的50-60倍的目镜,和一个能看到黑子深部的高倍率目镜。
(3)太阳滤光镜:直视观测太阳时应该用专用滤光镜,因为滤光镜有隔热减光的特性,望远镜口径在10cm以上肘,物镜前面应盖上一个中间开有直径5cm 以下孔的盖子,或用三面反射棱镜,使通光量适当减少。
观测太阳千万要注意眼睛的安全。
(4)观测用图纸:在洁白的纸上画好直径15cm(或者10cm)的圆并写好数据,事先制成观测用的图纸。
其他如铅笔、橡皮擦、秒表等都应事先准备好。
[对太阳表面和太阳黑子进行观测]做好观测纪录[作业]太阳黑子的观测报告第三课时:日食的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日全食;2.学会观测日全食。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日全食产生的原因及人类对日全食的认识过程,观测前请同学们就自己掌握的一手材料进行交流。
[背景材料介绍]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的表面上,在影子里的观测者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叫做日食。
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与日环食三种。
全盘和环食的过程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等5种,偏食只有初亏、食甚与复圆3种食象。
日食是可以用肉眼进行观测的,当然,在太阳只有部分亏缺时,阳光依然会很刺眼,观测时必须考虑有效的减光对策,千万不要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简单的办法进行观测:第一种办法是,找一个脸盆,里面盛满水,再放入些墨汁,日食的时候从脸盆里看太阳的倒影。
这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种办法是,找块玻璃板,用煤油灯把它熏黑,日食的时候隔着这块熏黑了的玻璃板看太阳。
第三,找几张120的照相底片,把它们重叠起来,R食的时候隔着这些底片看太阳。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弱随时增减底片张数,还可以装在自己制作的眼镜框上,使用起来很方便。
第四,用望远镜观测,但不要直接通过望远镜上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用望远镜观测太阳,要事先找几张照相底片,剪成合适的形状,装在物镜的前面。
要注意装牢,防止移动望远镜的时候底片滑掉。
比较妥当的办法还是使用投影板。
投影极安装在目镜的一端,调整目镜焦距,使投影板上出现清晰的太阳像以使观测日食的全过程。
发生日食之前,对于日食的时刻、方位以及整个日食的过程,一般都有预报。
我们要根据预报作好准备,除了准备好观测用具以外,还要准备一些日食观测纸。
日食观测纸上有一个大圆,圆上逆时针方向标有0°-360°。
记录的时候,大圆表示太阳的圆面,0°位置表示太阳的北点。
为了了解日食的全过程,要从初亏到复圆的各个阶段,每隔一定时间画一张食像图。
对于日全食,从食既到生光只有三、四分钟,有时不到一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描绘一、二张或者三、四张食像图。
初亏的时刻和方位是比较难测准的,在预定的时刻到来之前,就要密切注意着预报的方位。
当出现初亏现象,就立即记下出现的时刻以及太阳圆面和月亮圆面相外切的切点方位。
初亏以后,太阳圆面和月亮圆面相交于两点,每次观测时要记下观测时刻和两个交点的方位,并且及时把食像描绘在日食观测纸上。
这项工作只要做得很仔细,就会获得一套日食全过程的食像图。
日全食的机会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因此,参加观测日全食是要注意协作,进行适当的分工。
每个人要熟悉所用仪器,掌握操作方法,学会做观测记录。
最好预先排练几次,使实地观测日全的短暂时间内不忙乱。
能及时准确地记下日全食的种种现象。
观测场地要预先选择好,保证自始至终都能看到日食。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测月球影子在日全食即将来临和刚要结束的短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影子由西向东迅速移动。
为了观测月影,要登上比较高的地方。
事先选择几个大致东西向排列的、到观测点距离不同的远方目标,如大建筑物电线杆、高树、山坡等,并测量出它们到观测点的距离(也可以事后补测)。
观测的任务是定出影子从远方目标到达观测点的时间。
由于影子移动速度快,计时要用种表或者数数的方法。
由距离和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月影移动的速度。
月影移动的速度大约每秒1公里。
(2)观测倍利珠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所以月亮的边缘崎岖不平。
在食既或生光到来的瞬间,太阳光通过月球边缘的山谷射出来,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象在太阳的周围镶嵌着一串珍珠似的,这就是著名的倍利珠。
观测倍利珠现象并没有特殊的科学价值,但这是一种很有趣而美丽的现象。
当发现月面边缘有倍利球现象出现的时候,要记住它的方位、形状和珠的数量,并立即画下来。
食既瞬间,倍利珠一般出现在太阳的东边缘,生光瞬间,倍利珠一般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
[作业]模拟观测日全食,以绘图、照片和文字形势写出观测报告。
第四课时:流星的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流星现象和流星雨产生的原因;2.学会观测流星雨。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流星现象和流星雨产生的原因,观测前清同学们就自己掌握的一手材料进行交流。
[肉眼对流星进行观测]注意事项:观测流星不需那些大规模的工具,用肉眼就可以进行观测。
当然,正规的流星观测,还是要根据其观测目的使用天文望远镜,或用照相机及其他的观测工具并用的方法,以及使用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或器具进行观测。
流星是每大都有的,世界各地的夜空部会不时有飞行的流星,而且出现在离地面100公里左右。
不论处在哪个地方的您,用肉眼观测流星,只要方法正确,就会得到充分有用的资料和数据。
观测流星应注意以下问题:1.统计流星的数量根据观测目的的不同,肉眼观测流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
观测流星应从数流星的数量开始,应使用计数器来计算1小时内出现的流星数量以及随着时间的逝去流星出现数量的变化情况。
可是,我们的眼睛不可能象鱼的眼睛那样可以同时向四处观望。
当一个人观测时,只能数在自己视野内的流星数。
通常是以观测流星群的辐射点为中心去观看。
没有流星群活动时,要选一个明亮的星或星座,向着所选的星座方向去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