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 分惊悸、怔忡

合集下载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
பைடு நூலகம்
•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 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 导致心悸。 •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 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 及贫血、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出现心悸症状。

心悸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 受邪等有关。 • 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 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 • 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 病; • 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 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心悸
【辨证要点】 主症: 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 •心胆虚怯: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心脾两虚: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 脉细数。 •水气凌心: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 •心脉瘀阻: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咳痰,舌暗,脉沉细 或结代。

心悸
【针灸治疗】 1. 基本治疗 •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 主穴: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 悸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

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

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

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⑤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⑦同用。

【附方】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心悸的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症、心血瘀阻六种不同的证型。

我科运用中医中药特色为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候分型;辨证施护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分。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心悸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1 证候分型1.1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2 心血不足心悸,少寐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3 阴虚火旺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为促脉。

1.4 心阳不振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或见结脉、代脉。

1.5 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6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 辨证施护2.1 心虚胆怯证2.1.1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新鲜。

2.1.2 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悦,多关心患者,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2.1.3 夜难入寐者,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 h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1小碗或饮热牛奶一杯。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定义】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因病机】1、体质虚弱2、饮食劳倦3、七情所伤4、感受外邪5、药物中毒以上致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痰、饮、瘀、毒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诊断要点】1、症状: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常兼短气乏力,神卷懒言,较重患者常有虚里跳动显著,其动应衣,甚至晕厥。

2、听诊: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3、脉诊:可出现数,疾,促,结,代,沉,迟,涩等脉象。

4、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

5、检查:心悸发作时,行ECG或Holter检查【鉴别诊断】1、心厥:亦有心悸、脉率加快等,但以晕厥或昏迷、面白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等为主要表现。

2、奔豚气:为上下冲逆,发自小腹,与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不同。

3、卑惵:因心血不足,虽心慌,一般无促结代等脉象,以神志异常为主,与心悸不难鉴别【辩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宁,善恐易惊,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茯苓、茯苓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2、心脾两虚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3、阴虚火旺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心悸

心悸

临床表现:《素问· 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 · 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
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5
【病因病机】

总的病理机制:
心脏搏动 (心跳) 失 常
饮食不当 药物 过 量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毒性较剧
耗伤心气,损伤心阴
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11
【病因病机】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 久病伤正,耗损气阴 劳倦太过伤脾 心虚胆怯 突遇惊恐 气血阴阳亏乏 心神失养 心 失 所 养 , 心 神 不 宁 发 为 心 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3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炙),龙骨二两,牡蛎 二两
35
【治疗】
水饮凌心证
主要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
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朮甘汤加减 加减:心悸气喘,难以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甚
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 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
内盛者。
40
【治疗】
瘀阻心脉证
主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丹参饮, 血府逐瘀汤均可)。 方中元胡对早搏病人效果好,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

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吋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灯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另外,若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证论治。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的心痹,另有专节讨论。

1病因病机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

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

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心虚胆怯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

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

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

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

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一)病名概述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可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伍不齐的一种心脏病。

心悸的病因与治疗首见于张仲景的论述中,如“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治疗方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对心悸的症状亦作了详尽描述:“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怔忡多为心悸的严重表现。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对惊悸与怔忡两者的区别做了说明,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心悸之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二)诊断依据1.患者自觉心中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脉过速或过缓,或有间歇,参伍不齐。

休作有时者轻,无时者重。

2.心脏听诊、心电图等项检查,提示有心律失常。

(三)证治分类1.心气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睡眠不安,眩晕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失所养,故心悸气短。

气虚不足以温煦四末,故乏力。

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

气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睡眠不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剂】生脉散合五味子汤加味。

【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5g,白术10g,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炙甘草5g。

2.心阴亏虚证【主症】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口咽干燥,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或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阴不足,不能敛阳,阳无所附,则心悸易惊。

阴虚内热,阴液外泄故见烦热盗汗,阴液亏损,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咽燥。

脉细数乃心阴亏损之象。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

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

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

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因此在诊断心悸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以免出现误诊。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响声,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水饮凌心: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心血淤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结或代。

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 分惊悸、怔忡

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 分惊悸、怔忡

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分惊悸、怔忡
【记者郑绵绵/台北报导】 2014/06/18
中医师余雅雯表示,临床像是常见问到「最近吃减肥药会心跳过快,是否正常?或最近考试快到了,只要一熬夜,隔天就胸闷心悸,就愈紧张喘不过气。

或有心脏病,常在半夜觉得心脏跳很快,喘不过气怎麽办?」。

心悸有伴随不同的症状,许多人担心是否心脏出了问题?中医师余雅雯表示,在烦恼劳累中又越加心慌,通常患者经西医检查,可分辨出是否是「心源性问题」,如心律不整,心脏衰竭。

但经常在门诊见到是,患者经过检查都无任何器官上的问题,进而问诊,大多是非心源性的问题引起,如新陈代谢异常,甲状腺亢进,更年期障碍,药物或咖啡因影响,而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族群,是因压力引起的焦虑恐慌,患者还会合并胸闷头晕盗汗等。

余医师表示,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异常」的一种不适的感觉,多数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的。

以中医来看心悸,可分为「惊悸」、「怔忡」两种不同症状。

「惊悸」是因外来因素导致情绪惊恐诱发心悸,但为阵发性,病势较为短浅。

而「怔忡」则是内因造成劳累过度,易诱发整天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伴随其他内科疾病。

?心悸,中医病证名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心悸,中医病证名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心悸,中医病证名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心悸,中医病证名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心悸,中医病证名。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中医学名,心悸发病部位,心相关西医疾病? 心律失常等其他名称: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多发群体:所有人疾病分类:内科-心系疾病传染性无名词解释: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历史沿革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怔忡的预防

怔忡的预防

制作和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为 公众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借助媒体力量,如电视、广播 、报纸等,宣传怔忡的防治知 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提高公众对怔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公众教育活动, 让公众了解怔忡的症 状、危害及预防方法 。
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 与,共同关注和预防 怔忡的发生。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提高社区居民对怔忡 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慢跑
慢跑是一项适合中年人的有氧运 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
身体素质。
力量训练
中年人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以增强肌肉力 量和耐力。
瑜伽
瑜伽可以帮助中年人放松身心,减 轻压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 性。
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法
散步
老年人可以选择缓慢的散步作为锻炼方式,有助 于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其他药物治疗方法
营养心肌药物
使用具有营养心肌作用的药物治疗怔忡,如维生素C、辅酶Q10等 。
抗炎药物
针对心肌炎等炎症引起的怔忡,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抗焦虑药物
对于由焦虑情绪引起的怔忡,适当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07
怔忡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义诊等活 动,向公众普及怔忡的预防和 治疗知识。
游泳
游泳是一项适合女性的全身性运动,可以增强心 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同时还能帮助 女性保持优美的身材。
06
怔忡的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滋养心阴
01
使用具有滋养心阴作用的中药,如麦冬、玉竹、百合等,可改
善怔忡症状。
温阳养心
02
使用具有温阳养心作用的中药,如桂枝、甘草、龙骨等,可缓

(最新整理)心悸(新)

(最新整理)心悸(新)
不良
9.浮合脉:同上
10.雀啄脉:连续快搏3次,尔后复动如前。短阵室上速、 室速
11.解索脉:脉来快慢不一,强弱不一,乍疏乍密。心房 纤颤
12.屋漏脉:脉搏缓慢,似屋漏滴水之状,不规则20-40 次/分。3度AVB,室性自主节律
病证结合
功能性心律失常:心虚胆怯 冠心病:痰、瘀 病毒性心肌炎:邪毒内侵 风心病:风湿热邪,痹阻心脉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阳不振 肺心病: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临床上切忌对号入座,应仔细辨证论 治。
诱因 发病情况
心脉痼疾 全身情况 转化
性质
惊悸
情志诱发
时发时止,静 时尤甚 无 较好
病情良性,部 分转为怔忡 多为心神心悸
怔忡 无惊自悸 悸动不已,稍 劳加重 多有 较差 病情较重
多为心脉心悸
二、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是基础; (二)治心为主,兼及他脏; (三)药物选择:
4、抗心律失常类中药 (1)提高心率药:麻黄、附子、
细辛、人参、桂枝、洋金花等;中成 药心宝丸。
(2)减慢心率和治不齐性心律失 常药:苦参、山豆根、甘松、当归、 延胡索、粉防已;黄连;福寿草、万 年青、夹竹桃、铃兰、蟾酥等。此外 ,还有丹参、 山楂、灵芝、冬虫草、 常山、郁金、枳实、青皮等。
三、分证论治
器质性(心脉性)心悸:扶正药、 活血药。
功能性(心神性)心悸:镇潜 安神药、养心安神药、舒肝理气药。
1、镇潜安神药:龙骨、牡蛎、珍 珠母、 磁石、石决明、代赭石、龟板 、鳖甲等。
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 、麦冬、五味子、百合、熟地黄、阿胶 ;人参等。
3、舒肝理气药:郁金、合欢花 (皮)、素馨花等。
4.缓脉:脉律规则,60-70次/分。正常偏慢心律,结性 逸搏

心 悸

心 悸

肝气淤滞 肺气壅滞 脾肾阳虚
气滞血瘀
痰饮上犯,逆凌于心 脉 瘀 温煦推动无力 气虚血瘀 阻 心
心 悸
肺脾
, 动心 -----心肾
------------------------------心
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肺肾 病理因素:痰火、水饮、瘀血 病理因素:痰火、水饮、瘀血 病理性质:虚实 虚:脏腑虚损,气血阴阳衰少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 瘀阻 虚实之间或转化或兼夹并可互相影 响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五 痰火扰心 主症特点: 主症特点: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胸闷烦躁,失眠噩梦(痰火内蕴,损伤心气,阻 遏气机,痰火上扰心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 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护治法则: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治疗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
证候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或胸痛时作,或唇甲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体会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对心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在临床能够及时观察病情和正确护理奠定了基础。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业务学习记录
科室
针灸科
日期
2017-6-14
主讲人
廖赟
参加人员
题目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是因惊恐而诱发的自觉心跳不安的病症,怔忡是不因惊恐而发的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4.阴虚火旺
症候表现:心悸不宁,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心烦,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心安神,滋阴清火。(治疗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5.水饮凌心
症候表现:心悸怔忡不已,腕腹痞满,形寒肢冷,咳吐痰涎,眩晕伴面浮肢肿,渴不欲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心悸一般多成阵发性,每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一)辨证分型
1.心虚胆怯
证候表现:心悸每因惊恐而发,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惊,苔薄白,脉虚弦。
护治法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治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分惊悸、怔忡
【记者郑绵绵/台北报导】 2014/06/18
中医师余雅雯表示,临床像是常见问到「最近吃减肥药会心跳过快,是否正常?或最近考试快到了,只要一熬夜,隔天就胸闷心悸,就愈紧张喘不过气。

或有心脏病,常在半夜觉得心脏跳很快,喘不过气怎麽办?」。

心悸有伴随不同的症状,许多人担心是否心脏出了问题?中医师余雅雯表示,在烦恼劳累中又越加心慌,通常患者经西医检查,可分辨出是否是「心源性问题」,如心律不整,心脏衰竭。

但经常在门诊见到是,患者经过检查都无任何器官上的问题,进而问诊,大多是非心源性的问题引起,如新陈代谢异常,甲状腺亢进,更年期障碍,药物或咖啡因影响,而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族群,是因压力引起的焦虑恐慌,患者还会合并胸闷头晕盗汗等。

余医师表示,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异常」的一种不适的感觉,多数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的。

以中医来看心悸,可分为「惊悸」、「怔忡」两种不同症状。

「惊悸」是因外来因素导致情绪惊恐诱发心悸,但为阵发性,病势较为短浅。

而「怔忡」则是内因造成劳累过度,易诱发整天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伴随其他内科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