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简介共16页文档
元上都遗址作文
![元上都遗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3731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4.png)
元上都遗址作文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境内,是中国历史上蒙古大汗国的都城遗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蒙古帝国都城遗址之一。
元上都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为我们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元上都遗址占地广阔,城址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
遗址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建筑遗迹,包括宫殿、城墙、寺庙等,这些建筑遗迹的保存完整程度令人惊叹。
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如青铜器、陶器、铁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蒙古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元上都遗址的发现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帝国之一,其建立和兴盛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上都作为蒙古帝国的都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帝国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元上都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元上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这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蒙古帝国都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研究,让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元上都遗址简介300字
![元上都遗址简介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775655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9.png)
元上都遗址简介300字
元上都遗址是元朝的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草原政治中心之一,也是元帝国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的见证。
元上都遗址占地面积广阔,由多个建筑群组成。
最著名的是元大都宫殿,它是元上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元朝宫廷的代表。
元上都宫殿建筑精美,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元上都还有元上都皇帝陵墓、元上都龙王庙、元上都东宫、西宫、公主坟等著名景点。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古代草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近年来,元上都遗址还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景点之一。
元上都遗址景点介绍
![元上都遗址景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e7b8b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9.png)
元上都遗址景点介绍
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境内,是元朝建都大都的遗址。
这个遗址距离呼和浩特市区大约有60公里的距离,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景点。
元上都遗址位于土默特左旗的赛罕镇,占地面积达到了17.15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
遗址内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物和古迹,包括城墙、宫殿、寺庙、城门等等。
这些遗物的保存完整性非常高,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元朝时期,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元上都作为大都的前身,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重要的城市之一。
元上都遗址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对当时的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游客可以在元上都遗址内游览,欣赏当时的建筑遗迹、了解元朝的历史文化。
同时,还可以在遗址内参观元上都博物馆,欣赏元朝时期的文物、器物等等,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总之,元上都遗址是一处值得游客前来参观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 1 -。
元上都遗址详细介绍
![元上都遗址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0d444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a.png)
元上都遗址详细介绍一、元上都遗址是啥元上都遗址啊,那可是超酷的地方呢。
它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
这地儿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史书,静静地躺在草原上,等着我们去翻阅。
二、元上都遗址的历史这元上都可是元朝的首都之一哦。
元朝那时候可厉害了,疆域辽阔得不得了。
元上都见证了元朝的兴盛和繁荣。
好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啊、文化交流啥的都在这儿发生过。
那时候的元上都,肯定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都汇聚于此,那场面,想象一下就觉得超震撼。
三、元上都遗址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有宏伟的宫殿,那些宫殿的建筑结构可复杂了,每一处都像是工匠们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还有高大的城墙,这城墙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元上都的安全。
这些建筑融合了蒙古传统建筑特色和中原建筑的一些元素,简直就是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元上都遗址的文化意义在文化方面,元上都遗址的意义可太大了。
它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典范。
在这里,蒙古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等相互碰撞、相互吸收。
各种宗教、艺术、风俗在这里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元上都文化。
而且呢,这也为我们研究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超级宝贵的资料。
五、元上都遗址的现状现在啊,元上都遗址被保护得挺好的。
毕竟这么珍贵的地方,可不能被破坏了。
有很多专业人员在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同时呢,也有不少游客会去那里参观,去感受那古老的气息。
不过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很注意对遗址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元上都遗址一直留存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魅力。
一座上都城半部蒙元史:蒙元史
![一座上都城半部蒙元史:蒙元史](https://img.taocdn.com/s3/m/f2e4e512bceb19e8b8f6bac2.png)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其所在地为著名的“金莲川草原”。
蒙古语称元上都为“兆乃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元上都作为元朝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蒙元帝国的都城,在当时的世界,它极大地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与许多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文明成果密切关联,被称为“具有突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特色的考古遗址”。
今天,这座古城是古代草原都城中保存最为完好、能够充分展示草原都城风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元上都的建立、发展和变迁元上都遗址所在地的金莲川草原一带,历史上曾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12世纪,金世宗命名此地为“金莲川”。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
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择地兴筑新城;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山峦,南临滦河,放眼一望无垠的草原,气势恢宏,命名日“开平”。
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开忽里台大会,登上汗位,并依中原王朝旧制,建元中统,将开平升为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1263年,正式诏令开平府为上都,同年迁都燕京,开始了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正式成为元代诸帝避暑与处理政务的夏都。
这种两都巡幸制度,适应了当时管理草原与中原、管理多民族事务的需要,也适应了蒙古民俗的传统,便于元帝与蒙古各部宗王联系,还适应了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
经过历年的营建,元上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大的都市,在元上都城内居住有宫廷显贵、普通手工业者与商人,居民有蒙古人、汉人、契丹人、回鹘人、高丽人、尼泊尔人等,多民族和睦相处,常住居民人口达到11万人,被称为北方“巨镇”。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
在元上都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佛道辩论”、元朝宣布成立、元伐南宋、颁行《授时历》、马可波罗来华、元朝在上都发行纸币、创立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等等。
元上都考古报告
![元上都考古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b72d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f.png)
元上都考古报告1. 引言元上都(现在的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
在元朝时期,元上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元上都进行了广泛的考古研究,以揭示其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元上都的考古发现进行综述和总结。
2. 基本情况元上都是1256年至1368年间元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临宛平,东至昌平,南至延庆,北至怀来。
元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市之一,占地约2300平方公里。
元上都拥有庞大的城墙、宫殿、府邸、寺庙和居民区,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繁荣的经济活动。
3. 考古发现3.1 城墙和城门元上都的城墙是其最醒目的特征之一。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片保存完好的城墙遗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和研究。
城墙由砖石构成,高度达到数十米,宽度达到数米。
城墙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防御工事,如箭楼、城门等。
城门是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也是防御的要塞。
考古发现了几座城门的遗址,包括永定门、和平门、东直门等。
3.2 宫殿和府邸元上都的宫殿和府邸是元朝皇帝和官员居住的地方,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核心区域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和府邸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皇城、行宫、御花园等。
通过对遗址的勘探和挖掘,可以还原出当时宫殿和府邸的规模和布局。
3.3 寺庙和道观元上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寺庙和道观。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各个角落发现了寺庙和道观的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大型的寺庙,如灵光寺、广仁寺等,以及小型的道观,如王府道观、李府道观等。
寺庙和道观的遗址为研究元朝的宗教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3.4 居民区除了宫殿和府邸,元上都还有庞大的居民区。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不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居民区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住宅、商业街区、集市等。
从居民区的遗址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居民生活、建筑风格和社会组成等信息。
4. 考古意义元上都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元朝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代都城课件
![元代都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0b845c376baf1ffd4fad29.png)
二、元上都 2.元上都的都城布局
(2)皇城
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大致呈方形,每边长1400余米,墙体中间仍为黄土 夯筑两侧用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蹬城的踏道。皇城共六门,城门外 均建有方形或马蹄形瓮城,现今还保留有城门楼的石柱础。皇城东西各二门,分 别为东门和小东门、西门和小西门,南北各一门,南门为明德门,与宫城南门御 天门位于中轴线上。北门据史载,应为复仁门。巍峨耸立的石砌皇城,至今依然 可见往日的风采。皇城内街道宽窄相宜,主次分明,以通向六个城门的主街为主 干,两侧基本对称分布。皇城内设有许多官署、寺院和手工业作坊,多数不祥但 大型寺庙遗址现已探知,如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孔庙和道观等宗教性建筑则 基本分布在城内四隅。 在皇城西墙和北墙之北门西侧,发现有明显的河沟遗迹, 距城墙约25米,河沟宽约10米,在两座西城门前绕行而过,可能具有护城河和排 水沟之双重功用。
二、元上都 3.元上都的研究和考古发现
1990年至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上都明德门遗址、大安 阁遗址、皇城东城墙、砧子山墓地、一棵树墓地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基本上摸清了元上都遗址重要建筑的基本形制及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其 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航空遥感摄影调查,这对于准确 地判断元上都遗址遗迹分布与组成状况有重要意义。2008年至2011年,根 据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完 整地测绘了元上都城址及相关建筑遗迹,并结合测绘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 勘探工作,对城址的关厢地带、大龙光华严寺、乾元寺等建筑基址进行了 考古勘测,同时考古发掘了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 基址。考古测绘完整地绘制出城址布局、建筑基址分布、关厢范围、护城 河、铁幡杆渠及城址周边山地的全貌。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ff63d13058fb770bf78a5544.png)
鼎盛时代的朝圣
曾经无敌王朝 如今已成废墟元上都遗址元朝末年,上都被农民起义军数度 焚毁,曾经的辉煌与繁华,在人去 楼空、风烟散尽之后,留下的是累 累废墟。废墟是颓败的、甚而至于 悲壮,但在它的积尘深处,往往淹 埋着些让人神往而缅怀的文明。如 今,走进绿草如茵的元上都遗址, 极目四望,高大的土陇重重相套, 一般人很难相信覆土之下便是宏伟 的城墙。而在谷歌的卫星图片中, 遗址内的宫殿、民居、道路、街巷 等古城景观一目了然。考古测绘显 示,元上都城址坐北朝南,由宫城、 皇城和外城环套而成,明显引用了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规划的设计 传统。
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 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 基建立了元朝。
14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版图
元朝不仅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由亚洲 推广到欧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辽 阔广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元 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 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 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 北地区、台湾部分岛屿及南海诸岛都 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明代宋濂之《元史· 志第十地理一》首 段亦有讲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 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 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 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 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 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 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 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 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 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忽必烈广场
元上都博物馆
• 馆舍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业务工作室、办公用房等,基 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办公等综合服 务功能,目前有5个展厅。
元上都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3a9664b2b160b4e767fcff8.png)
•元上都遗址在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 闪电河北岸冲积平地上。元世祖忽 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宪宗六 年(1256年)开始筑城,初名开平 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 (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 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为元朝 的夏都。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 北面,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 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 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 市肆、民居、仓廪所在。明永乐初 年荒废,城垣及建筑台基依然残留 地表,蒙古语称此城为“兆奈曼苏 默”,为108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 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我国北方骑 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 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 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 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2ac3c760011ca300a6c390ff.png)
前言PREFACE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里处,地处滦河上游上都河北岸的金莲川草原,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乃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同时,在元上都遗址为东约30公里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境内,还分布有元上都居民的砧子山墓地。
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中国元朝的两大首都。
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中国元朝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座宏伟的都城建筑,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结合的典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时期,建在今内蒙古草原上的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
1256年,忽必烈命刘乗忠择地兴筑新城,此为元上都的初期阶段;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山峦,南临滦河,放眼一望无垠的草原,气势恢宏,命名为“开平”。
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开忽里台大会,登上汗拉,并依中原王朝旧制,建元中统,将开平升为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1263年,正式诏令开平府为上都,同年迁都燕京,开始了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正式成为元代诸帝避暑与处理政务的夏都。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
在元上都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佛道辩论”、元朝宣布成立、元伐南宋、颁行《授时历》、马可波罗来华、元朝在上都发行纸币、创立行省制度等,其影响一直至今、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由于元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所以,元代的11位皇帝中,元世祖、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六位皇帝都是在上都登基的,可见朝廷对元上都的重视。
在元代,元上都是沟通漠南、漠北,连接东方、西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作为夏都,每年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节、王公贵族、百官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牛马如云。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350590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f.png)
元上都遗址知识卡片:◎名称:元上都遗址◎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建成时间:1256年◎建造者:忽必烈◎遗产类别:世界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2012年6月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 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以其地处中原农区与亚洲北方牧区交接地带的地理特性,在13-14世纪游牧民族从军事征战转向王朝治理的过程中,见证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与文化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独特产物—“二元文化”。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
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它是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当然更是中国草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座迄今不可以逾越丰碑。
元上都是一座位于亚欧大陆架接东西方文明的国际性大都会,它打通了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陆路交通,使草原文明、欧洲文明和东方文明在此相互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堪称当时的“世界心脏”。
元上都与元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元朝的11 位皇帝中有6 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大多都是在上都的大安阁举行登基仪式的。
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曾用大量的篇幅向世界介绍了元上都,记录了都城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宴会、民俗风情、围猎、巡游等活动。
元上都与元大都(今北京)两个都城虽远隔千里,但用的是一条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古开平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
这条中轴线全长7.86千米,是古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当年元大都的中轴线。
根据实测结果,这条中轴线与元上都宫城正北中央大殿和宫城南门至皇城南门的南北中轴线,用的基本都是一条中轴线。
可以说元大都是套用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然后有所发展,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上都是标志了13世纪欧亚文明分水岭的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直接关联,是导致13世纪后亚洲宗教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宗教事件“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活传统“那达慕”、“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元上都
![元上都](https://img.taocdn.com/s3/m/ad1c4328a5e9856a56126037.png)
元上都元上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下令建筑的,是元朝的陪都,又称作滦京、上京。
城址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政府所在地——敦达浩特东北约20公里。
一.建城历史蒙哥于1251年继承汗位时,命令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奉命由漠北南下,驻帐于金莲川,招募天下名士,组成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称为“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在这些幕僚的策谋和参与下,对邢州、河南、关中等地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不出征的夏季,忽必烈就驻扎在金莲川。
但“金莲川幕府”的人大多都来自南方,不习惯草居野次的帐篷生活,加上汉地的城郭、都市的诱惑力,1256年,忽必烈决心建立固定都城,命手下大将刘秉忠在金莲川选址建立城郭。
三年后,一座“北控大漠,南屏燕蓟”的草原都市已见雏形,定名为开平府。
1259年7月,蒙哥汗去世,位于鄂州前线的忽必烈最终回到开平府,于1260年10月在大臣的簇拥下登上汗位。
而其弟阿里不哥在漠北也自称大汗,忽必烈率兵北上,夺取了蒙古汗国的都城和林,取消了阿里不哥的汗位。
忽必烈即汗位的最初几年,面临着治理中原地区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叛乱的两大难题,建都在何处,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忽必烈即位之初,大部分时间都驻在开平,到燕京,也是驻在城郊的潮河川和涿州等地。
直到1263年才确定将开平府升格为都城,定名为上都;第二年又将燕京改名为中都(1272年改为大都),以中都为首都,大都为陪都,确立了两都制度。
二.上都布局及遗址.上都是皇帝驻夏用的陪都,既是皇帝避暑、游乐的场所,又是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市布局观念,也考虑到了蒙古游牧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草原城市特色。
元上都遗址成回字形,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组成,城外的美丽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居民,再远些则分布着军营和据守点等军事设施。
宫城是上都城中最主要的建筑,位于全城东部偏东,为皇帝和嫔妃居住的宫殿区域,总体设计上采用园林式,城墙用黄土夯筑,外面用青砖包砌而成,城垣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四面有角楼,宫城城墙的25米处,有宽约1.5米的石砌夹墙,沿夹墙外的通道,经皇城北门,可进入外城北半部的御苑区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简介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141a3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c.png)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东部的金莲川草原上,至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六百余年的草原国际大都会——元上都。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以东17公里处,地处滦河上游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
其地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城“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
”(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八十)每当夏秋季节,闪电河水蜿蜒曲折,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十分优美。
元代诗人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雁门集》卷六)的生动描写。
公元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元史》卷四《世祖记》一)。
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1256年,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
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蒙古汗位,这里遂成为临时都城。
一个在中国北方草原勃然兴起的蒙古大帝国,没有一个固定的都城,这对于习惯于定居生活和王朝统治的中原人士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公元1260年冬季,在哈剌和林过冬的忽必烈,已经清醒的认识到,通过几千里的草原、戈壁把中原地区的粮食和各种物资运到漠北,以保证庞大的中央机构、军队及迅速增长的都市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同时他也意识到,大蒙古国的统治基础,已经在中原地区奠定,他要做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正统王朝的皇帝。
于是,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汉人谋士郝经实行两都制的建议,便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
中统四年(1263年)大都(今北京)建成,遂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这里便成为和元大都并列的草原都城。
以大都为正都,是加强蒙古政权在中原的统治,确立正统中原王朝地位并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需要;以上都为夏都,则可以北控大漠,南屏燕蓟,通过定期的巡守以联系漠北的蒙古宗王和贵族,稳定内部,保持蒙古旧俗,对蒙古民族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中国世界遗产之四十二元上都遗址
![中国世界遗产之四十二元上都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63cb03a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a.png)
中国世界遗产之四十二元上都遗址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位于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这里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遗址的方式完整保存了13-14世纪元上都城的整体格局和城址、关厢、铁幡竿渠与墓葬群等4大人工遗存要素,在外形、材料、传统建造技术和位置等方面的特征,真实保存了具有蒙汉民族文化结合特征的都城形制、历史格局与建筑材料等。
元上都遗址呈方形,站在城外的台基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房屋当年的格局。
上都城周长约9公里,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其中宫城是整个建筑的重中之重,是皇帝和后妃们夏季避暑时的居住之地,风格以自然为主。
内城和外城则是官吏们的居住地。
此外,在都城附近还有一座面积很大的御花园,有竹经楼台,大理石宫殿,奇花异卉,原本还放养了一些麋鹿等动物,以供帝王游猎。
在上都城的西北面,有一条铁竿渠,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这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也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
元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上都距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林较近,是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
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对付蒙古宗王反叛势力的前沿阵地,也是便于运筹帷幄的最高决策场所。
因而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
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元王朝曾是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征服四十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作为元王朝的都城理所当然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上都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e5f5f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79.png)
元上都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位于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
遗址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南边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
1264年,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后不久,将开平府(建于1256年)升为上都,实行两都制。
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并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全城呈方形,外城周长约9公里,城墙全部用石块和土砌成。
皇城在东南角,是当时随皇帝前来避暑的官员们的临时驻地,宫城在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及其嫔妃驻地。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
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
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由此可想象当年上都之繁华。
元上都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摧毁,现在古城墙依然耸立地表,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当年
房舍错落有致的布局,依稀可辨。
元上都遗址作为元王朝的龙兴之地,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
元上都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遗址的城墙内外,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更是在人们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元上都遗址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9a40f93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6a.png)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展开全文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金莲川草原上,始建于1256年;元大都位于北京城内,始建于1267年;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城西,始建于1307年。
而最为出名的就是元上都,这里是忽必烈建立帝国后作为元夏都办公和起居使用!假如忽必烈今天还活着,历史也许就会重写了!秋风瑟瑟吹过元上都,不用带走几分忧愁,更不用太多的幻想,在金色的秋天,尤其是这个十月开启一次不一样的人文旅行。
走近美丽的金莲川草原,寻找隐藏在元上都遗址王朝的史诗,感受成吉思汗的戎马一生,梦回千年的大蒙元时空。
我要穿越,穿越到700多年前的元上都...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部的金莲川草原上,到今天都还屹立着这一座雄伟的古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七百余年的草原国际大都会——元上都遗址。
我将要到你走进一个曾经繁华的元上都,探寻和告知你一个不知道的秘密:早在7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世界的大都会和中心!“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岩洞。
”这是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读到《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在“悠然神往”中所写的著名诗篇《忽必烈汗》里的诗句。
元上都遗址,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既熟悉而又陌生,甚至还会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在元上都,我真实的体会,如果历史可以轮回我愿意回到元朝,与忽必烈东征西讨,周游列国;而现在我们只有坐在电脑、电视面前观赏所谓大腕导演虚假的构思和那些穿帮的镜头。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最新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范文文档
![最新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范文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ea2657f69eae009581bece2.png)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
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不完。
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
大元朝轰轰烈烈,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盛了百余年。
随着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战火中被焚毁。
其后,又历经种种浩劫,最终变成目前这般只存城垣之遗址。
但不管怎样,元上都遗址仍然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创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
朋友们,愿元上都遗址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欢迎大家再来元上都遗址(想那时它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作考古旅游!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