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精]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6.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7.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8.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9.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0.◇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 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全套课件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 PS 抽样。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 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 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践活动。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 法 第四节 社会指标 第五节 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 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 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依托这些系 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 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社会学在20 世纪30 —40 年代产生,决定 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如果结合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就能够把社 会学的对象问题说得更清楚。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 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社会运行的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 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 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 性—科学功能,而且还有增促社会进步、减 缩社会代价的人文—价值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 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思考问 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章节目录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五、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六、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四、人口健康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一、环境极其社会功能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二、社会的特点三、社会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什么是文化二、文化的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三、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四、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二、规范功能三、整合功能四、教育与教化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二、社会学的解释三、研究的基本程序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一、抽样技术二、简单随机抽样三、数据分析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第二节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三、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内容第三节人的个体化一、个体化的意涵二、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三、个体化的机制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二、社会互动的维度三、社会互动的类型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一、社会互动的过程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三、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一、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含义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三、社会网络的功能四、社会网络分析第二节社会群体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二、群体的类型三、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四、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管理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二、初级群体的功能三、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一、定义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第三节性社会学一、性的概念二、性的社会因素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一、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二、性别观念的重构三、性别的社会定轨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二、组织的研究变项三、社会组织的分类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三、转型社会的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一、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二、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三、社会组织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一、什么是社区二、社区的类型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二节农村社区一、农村社区概述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的变化三、新农村建设第三节城市社区一、城市社区概述二、城市社区的分类三、城中村四、城市社区建设第四节虚拟社区一、虚拟社区的含义二、虚拟社区的特征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一、什么是社会制度二、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一、社会制度的层次二、社会制度的类型三、社会制度的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一、制度创新二、制度变迁三、制度变迁的动力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第五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类型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二、理性化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五、城市化六、人的现代化七、全球化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二、“迟发展效果”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一、城市性: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一、城市问题二、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一、什么是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三、聚众四、群众五、社会运动及其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一、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二、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三、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四、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五、斯梅尔塞的数值累加理论六、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从历史长河看社会运动二、社会运动的形成与演变三、社会运动的后果及影响第四编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含义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二、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一、社会整合理论二、文化失调理论三、社会解体理论四、价值冲突理论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三、当代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社会控制的分类三、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四、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一、社会控制手段二、社会控制过程三、社会控制的度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三、社会越轨的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概述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三、社会政策的类型四、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一、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三、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四、社会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时期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二、社会政策的执行三、社会政策的评估四、社会政策的调整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一、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二、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的变革三、中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二、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二、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三、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提纲超级精简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P82.社会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P543.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65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4.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P65特点: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性(简答)(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简答)P686.文化的区分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7.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8.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9.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0.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5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占主导地 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在此领域对社会上大 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 亚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仅为社会上 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 • 是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如我国50多个 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 言、文字、生活方式等。
•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 第六节 文化的运行 • 一、文化积累与传递 • 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 一、文化的涵义 • 1、“农民没有文化”: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 • 2、“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指封建 主义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 3、“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 • 4、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 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 习惯。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 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指制度、 规范、观念等。 •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曾进一步将精神文化区分为理念文 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室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 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经成为多数人遵循 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 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 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 结为一体的。
社会学概论考点
第5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要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
※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涵化功能。
目录:(P84-93)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第三节:文化的构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2.怎么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4.怎么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共享性——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了一个统合的整体4-认同功能——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民族在内在本质上的区别规范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第6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第一章1.重要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
】【社会学时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和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
一部好的哲学史,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2)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
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
社会学概论复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是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2.象征性:意义广泛3.共享性4.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5.整体性:多种文化要素的复合6.传递性:语言、文学纵向传递:社会化横向传递:彼此传递影响传递——共享民族、地域差别——多样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1.变迁因素自然条件变化:楼兰文明不同文化的接触:明治维新发明与发现:工业革命2.文化堕距文化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致导致的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道德>价值观)物质与非物质物质理念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精神)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亚文化:被部分社会成员或群体所接受(1)民族亚文化(2)职业亚文化(3)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可以相互转化主文化与反文化:对立冲突主文化:对现存秩序其维护、支持作用反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秩序有抵制和对抗反文化也可能有进步意义评比性与非评比性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优性、劣性文化)从文化要素理解文化构成一、1.象征符号2.物质象征符号3.姿态和行动二、价值观念价值观直接影响一般人的行为。
同时也被用来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一种文化的某些价值观会随时代而改变三、规范体系1.社会规范: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与准则2.社会习俗:指导社会生活行为规范,来自众人行为和大众压力3.民德: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原则4.民风:社会风尚5.乡规民约四、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1.人类是在一定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2.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部结构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2.文化丛3.文化区域4.文化模式5.特殊的文化模式:特性研究6.普遍的文化模式:共性研究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1.文化融合:文化间互相接触和影响同化:一种特例2.文化冲突后果:彻底决绝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新文化模式的思想混乱与心理压力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间边际文化:中心文化——边际文化(发展或快或慢)文化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2.规范功能: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3.整合功能:文化使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涵化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简答与论述
一、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二、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
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三、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从发展变迁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间题具体分析。
社会学原理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学原理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广泛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以符号和意义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讨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社会学中的意义。
首先,文化的结构是指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文化元素包括语言、信仰体系、价值观、风俗习惯等。
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和依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例如,其中一文化中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语言则用于传递和表达这些文化元素。
文化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是如何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
其次,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
首先,文化可以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共享文化的符号和价值观,人们能够建立共同体感和身份认同。
例如,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可以加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
其次,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意义和指导。
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确定目标,并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
当社会面临挑战和变革时,文化可以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社会学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文化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秩序和组织的形成。
通过了解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其次,研究文化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分析不同文化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变革的机制。
最后,文化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差异和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和冲突,通过研究文化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总之,文化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和观念。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2 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 • • •
1.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的观点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3.列维 斯特劳斯和帕森斯的观点 4.布劳和吉登斯的观点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3基本的社会类型
• •
1.罗伯逊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伊恩 罗伯逊根据社会的生存方式划分五种社会类 型: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6.教材“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 共享同一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
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
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2)(P70)
5.1 社会概述
•
•
•
社会结构还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绝大部 分事务。
社会结构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 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个人的 自由。如果这种限制性的压力过大,就会产生改变社会结构的 反作用力。
•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4)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社会行为习惯、 情操、民俗在内的遗产。
•
(5)科赛: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社会关系网所组成的。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 •
5.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 (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 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05、社会学第五章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早期欧洲学者一般对这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 分,当作同义词使用, (2)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 物质成就。 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 任何时代和地域的民族,部族或群体都有自己文化, 但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文明。
法国学者傅立叶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历程 分为四个阶段。 蒙味阶段→守法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 3、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文明 变为大众通用名词,文明是指迄今止人类社 会发展所取得的最先进成就。如城市化、工 业化高科技化等。 物质文明 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比文化丛更复杂、更高层的文化结 构概念,它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 长期的接触、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 系统。 例: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模式。美国的文化模式 日本文化模式“海派文化”“宗派文化”“客 家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同 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 社会化的功能。 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 行为整合的作用。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观点
社会学家把重点放在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考察和分析 上。有两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有很大帮助: 1、结构功能主义 (1)代表人物 20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拉德克利夫——布朗
(2)主要思想 他们对文化特质的解释往往追究到文化的结构和功 能中去把文化看作是内部各部分被整合很好的系统。 其中每个部分对整体文化都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 献。 马林诺夫斯基相信:文化的核心功能是满足人类的 三种基本需要。①生活方面的需要②工业性需要 ③整合性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在太平洋岛屿上的观察。 布朗相信宗教制度在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方面的作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 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 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二、价值观念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文化 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 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 倾向。
三、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 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 正式规范。
四、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认同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整合功能 四、涵化功能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 丁语,原意是指“耕耘”、“耕作”,其最 初含义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在最广泛 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 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 的综合。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第二,文化具有共享性。 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 第四,文化具有全括性 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六,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 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 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 孰
第三节 文化的构成
文化虽然是复杂的系统,各种文化之间存 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各种文化系统都 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是: 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思考问题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2.怎样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 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