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社会有机体
第五章社会有机体第一节社会有机体一、含义和特点1、含义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
2、特点(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3)社会有机体再生产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1、社会有机体的概念源于生物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存在物。
2、在社会有机体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实践活动起着决定作用。
(1)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工具的更新,引起了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更新;(2)而生产方式的更新又引起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3)这些变化最终又导致社会意识结构的更新。
3、社会意识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更新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促进生产方式更进一步的发生更新。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不断进行的更新过程中实现着自我发展和完善,这个自我更新机制的起始点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第二节社会经济结构一、含义1、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结合,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它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第5章】 班级文化的营造
学习是学生的重要权利和义务。学习文化 也通常被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营 造班级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改变过去 过于偏重竞争意识、功利价值观的现象,努力 营造出自信、主动、合作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 班级文化营造的内容: 丰富
(二) 交往文化
(1)学生与长辈的交往文化。学生与长辈交往的观念与长辈照料、教育他们时的 态度和行为直接相关。一方面,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爱的交往关系,同时 要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家长;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理解、尊重老师和家长, 让学生学会感恩。
一、 班级刊物《小木桥》
(五) 《小木桥》的成
截至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小木桥》一共出了16期(基本上每周一期)。通过 《小木桥》上的文字,不但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班级的进步,还可以感受到班级生活 的丰富多彩。
10多年来,万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刊印了上百万字的童年心迹,至今《小木 桥》出刊已逾200期,同步地记录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2008 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电视台特为万平老师录制了专题节目《教育人生——万平,给孩 子甜蜜的教育》。
三、 班级文化营造的途径: 多样
(三) 树立榜样
(1) 班主任以身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不仅应是社会正面价值、 信念的宣扬者,更应是自觉践行者。
(2) 学生榜样。积极肯定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扬学生榜样的事迹。 (3) 社会人物榜样。通过社会人物榜样的感人故事感染学生,使学生受鼓舞、受 教育。
三、 班级文化营造的途径: 多样
(一) 告知
(1)班主任宣讲。班主任用生动而深刻的语言将价值和信念以及目标、愿景等传 达给学生。
(2)宣传阵地。通过班级的墙壁布置、黑板报、班刊、班级博客等舆论阵地营造 和渗透班级文化。
《文化学概论》第五章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45
(三)系统观察:是更偏重于运用抽样和测量等定量 分析来获取第一手观察资料的田野观察方法。 1.确定观察内容和选择观察类型。内容可操作 、具体。 2.制订观察计划和设计观察提纲。 3.明确观察分工和进入观察现场。
(四)记录观察信息和整理观察资料 1.观察记录的种类:实地记录、个人记录、 方法记录和理论记录。 2.观察记录的主要方式: 第一种,纯文本记录 第二种,文本加编码记录 第三种,纯编码记录 3.观察记录内容的分类 第一种,行为记录 第二种,结构和功能记录
文化比较法的三种方式: 第一,深度的区域比较法:对区域内文化类型进行归
类研究。
第二,控制比较法:顾及文化的结构与历史的研究。
第三,交参文化比较法:对所收集的文化素材作抽样
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文化 形 式的异同特征,找出文化 的 一般规律。
换言之,比较法的几种方式:
纵比——源流的发展比较 横比——同一时期不同文化系统的比较 异比——择其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比较 同异交比——取其相同的和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比较
2.问题答案设计原则:
(1)穷尽性: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2)互斥性:答案分类必须是相互排斥的,勿包含。 (3)关联性:见P113例子。 (4)分类性和排序性:按照一定标准、逻辑关系分类、 排序,如按年龄、职业、民族等。
3.问卷设计的检验:
检验方式即预调查——查找问卷中的错误。
(三)问卷调查抽样(P114-115)
第五章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教师: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田野调查法 第二节 文献法 第三节 比较法 第四节 其他方法
第一节 田野调查法(P90-98)
须注意掌握的几个重要研究视角: 第一,整体性研究视角。 第二,历时态研究与同时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 历时态研究又称纵剖面分析研究,即从发展的视 角去研究文化,既考察文化的历史变迁,也关注社区 文化的现实功能。即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现象 与该社会的关系进行纵剖面的分析。 同时态研究又叫做横切面的分析研究,即从功能 的角度对现存社区文化进行研究。只考察某一特定时 间内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表现,目的在于发现并记录 这一特定地区的整个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 纵横结合、时空兼顾
第四讲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讲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上。
文化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是由一系列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行为规范等组成的。
这些共享的文化元素使得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认同和凝聚力,并且能够提供一种共同的社会秩序和组织结构。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这就构建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文化也是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在社会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和规范,帮助人们建立互信和相互理解的基础。
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认识,指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文化还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帮助人们区分善恶、是非,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共享和传承,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延续性和稳定性,帮助社会保持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
例如,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跨越多个世代的时间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使得该民族能够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
其次,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既有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分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例如,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民族和宗教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引发冲突和对立,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文化的传承和更新也可能面临困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可能被逐渐抛弃或忽视,导致文化的断层和缺失。
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秩序的动荡。
总之,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支撑。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大纲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就是有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和变迁的.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wright Mils)的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gination)⏹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去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思考:假定你某个晚上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第二天早上又去参加了某个宗教活动。
你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何不同,他们跟领袖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社会学家尽可能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实证主义方法论⏹很多社会学的工作反映了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观点——人文主义方法论三、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连为一体的。
⏹注意问题的整体关系⏹揭穿真相(peter L.Berger,1963)⏹研究发现,有关如何进行组织经营管理的多数常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
四、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五、社会学的“为什么”⏹三种非社会学的关于为什么自杀的答案:⏹生物学的答案⏹传记学的答案⏹心理学的答案⏹社会学家用其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六、社会学的解释⏹涂尔干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具凝聚力、整合性、或有更紧密的结合性。
⏹社会学家不作任何道德判断⏹涂尔干的四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式自杀⏹(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的原则)⏹从其他社会现象中解释另一个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力量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网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管理学与社会学⏹2、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p13⏹郑杭生:哲学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专门社会科学八、社会学的由来⏹孔德在1838年10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社会学⏹中国:⏹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群学⏹严复:系统介绍⏹章太炎:最早直接实现社会学出书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8⏹1、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侧重社会整体——孔德等⏹侧重个人及社会行为——韦伯⏹侧重社会关系,不以意识为转移——马克思⏹2、中国社会学界的几种观点:⏹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其他十、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美国英克尔斯的三分法的理论框架:⏹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基本制度⏹基本的社会过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十一、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主流话语⏹1、结构——过程视角⏹共时态⏹历时态⏹结构研究和功能分析⏹2、整体——个体的视角⏹社会唯实论——迪尔康姆(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研究)⏹社会唯名论——韦伯(微观社会学)⏹3、均衡——冲突的视角⏹功能论⏹冲突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一)历史背景⏹1 、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出现⏹2 、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二)科学条件⏹(三)思想渊源⏹1、知识力⏹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社会契约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2、历史传统⏹(1)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3)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一)创立时期的社会学⏹1、初创阶段⏹孔德: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进步)⏹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论⏹2、学科化阶段⏹迪尔康姆:社会事实、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韦伯:/’:>⏹帕累托⏹滕尼斯:社区和社会⏹齐美尔:社会交往的形式⏹(二)西方社会学的制度化时期⏹1、美国早期社会学⏹2、欧洲的社会学⏹(三)当代西方社会学⏹1、50、60年代的社会学主流⏹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2、诸种理论观点并存的多元局面⏹默顿⏹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3、70、80年代的理论综合状况⏹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一)传入和传播时期⏹(二)探索和成长时期⏹(三)中断停滞时期⏹(四)恢复重建时期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二、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是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2、资源要素⏹3、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四、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组织文化的功能、结构与建设
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及功能一、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一)组织文化的含义关于什么是组织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诸如四部被人们誉为“当今管理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没有明确地给企业文化下定义,但从全书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们的共识: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惟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成功之路》一书,详细地阐明了超群出众的企业所具有的八种文化品质,却没有给企业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作者所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与指导观念,是一种能使各个部分互相协调一致的传统,是给人们提供崇高的意义和大展宏图机会的活动,是进行道德性的领导等等。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援引著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
《Z理论》一书的作者威廉。
大内,也许是较为明确、集中而完整地给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第一人。
他说:“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
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激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
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它传达给后代的工人。
”总之,关于组织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
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1.实践性。
每个组织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只能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而形成。
同时,组织文化又反过来指导、影响生产实践。
因此,离开了实践过程,企图靠提几个口号或短期的教育来建设组织文化是不可能的。
第4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第4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符号象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承载着人们的认知方式、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个人的人生意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进行探讨。
首先,文化的结构是指文化的内在组织形式和结构层次。
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物质文化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消费和物质环境等方面的物质产品,如建筑、工艺品、衣食住行等,而精神文化则包括人类的知识、艺术、宗教、道德、法律、习俗、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精神产品。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体系。
其次,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具有社会性。
文化是社会共同创造、传递和共享的,它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
其次,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再次,文化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观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
此外,文化还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化形式。
最后,文化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文化具有意义塑造的功能。
文化给人们以生活价值、人生追求和社会行为指引,使人们有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
其次,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文化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通过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文化具有社会创新的功能。
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的文化观念、科技创新和艺术创作都是文化的创新体现。
最后,文化还具有个体心灵的滋养功能。
文化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源泉,通过文化的媒介,人们能够获得情感共鸣、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满足个体情感和精神需求。
总之,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第四讲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非生来就有能在特定的 栖息地生存的、严格复杂的行为模式,而是必须学 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从冰 天雪地到没有人烟的荒原再到现代都市。这些世世 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得到修改的生活方式就是社会 学家所说的“文化”。人类创造了文化,创造了自 己的社会环境。文化是人和其它动物分野的标志, 也是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 (二)文化的特征
• 1. 超个人性和习得性。后天习得和创造而非生理遗传。文 化形成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人类的交往互动。
• 2.共享性。文化非任何个人所特有,而为所有社会成员共 同创造并共享。
• 3.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 范围。 民权运动口号:Black is beautiful!
•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纵向传递 ——“社会化” ,横向传递 ——传播。
• 5.多样性。每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乃至地区都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
• 6.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普遍存在, 但特定国家、族群、地域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样式。
• (三)文化的分类
• 2.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是其起源地或附近, 边际文化常常远离文化中心,因而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
• (三)文化整合和文化变迁
• 1.文化整合,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 一致性时,就是文化整合状态,也称为文化一体化。
• 2.文化变迁,任何文化都在发生变迁,文化变迁主要 有两种方式来推动:
一、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 (一)文化的含义 • 1.什么是文化? • 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等; “化”:教化、教
社会学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正式提出的。
3、社会学学科的三个层次结构:a.基本问题(元问题):社会学与哲学联结点的社会哲学层次。
*社会学与哲学什么关系?b.对象问题(本问题的总问题)c.范畴问题(本问题中的分问题)三个层次的关系: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
4、社会学的功能(价值):a.认识和改造社会。
b.促进社会进步进步,缩减社会代价。
c.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2、两条路线:a.实证主义路线:埃米尔·涂尔干(法):《论社会分工》、《论自杀》b.反实证主义路线:马克斯·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和道教》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三大类型: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2、“调查研究法”基本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
问卷中的三类问题:事实性(性别、年龄、家庭成员)行为性(收入)态度性(意识、观念、评价)第四章:社会的构成1、社会的六个特征:a.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b.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c.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d.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e.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f.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2、如何区分良性、中性、恶性的社会状态: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3、滕尼斯(德)将社会分成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两种:公社社会: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社团社会: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社会学原理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学原理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广泛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以符号和意义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讨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社会学中的意义。
首先,文化的结构是指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文化元素包括语言、信仰体系、价值观、风俗习惯等。
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和依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例如,其中一文化中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语言则用于传递和表达这些文化元素。
文化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是如何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
其次,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
首先,文化可以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共享文化的符号和价值观,人们能够建立共同体感和身份认同。
例如,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可以加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
其次,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意义和指导。
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确定目标,并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
当社会面临挑战和变革时,文化可以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社会学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文化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秩序和组织的形成。
通过了解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其次,研究文化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分析不同文化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变革的机制。
最后,文化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差异和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和冲突,通过研究文化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总之,文化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功能。
社会学概论复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是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2.象征性:意义广泛3.共享性4.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5.整体性:多种文化要素的复合6.传递性:语言、文学纵向传递:社会化横向传递:彼此传递影响传递——共享民族、地域差别——多样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1.变迁因素自然条件变化:楼兰文明不同文化的接触:明治维新发明与发现:工业革命2.文化堕距文化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致导致的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道德>价值观)物质与非物质物质理念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精神)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亚文化:被部分社会成员或群体所接受(1)民族亚文化(2)职业亚文化(3)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可以相互转化主文化与反文化:对立冲突主文化:对现存秩序其维护、支持作用反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秩序有抵制和对抗反文化也可能有进步意义评比性与非评比性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优性、劣性文化)从文化要素理解文化构成一、1.象征符号2.物质象征符号3.姿态和行动二、价值观念价值观直接影响一般人的行为。
同时也被用来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一种文化的某些价值观会随时代而改变三、规范体系1.社会规范: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与准则2.社会习俗:指导社会生活行为规范,来自众人行为和大众压力3.民德: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原则4.民风:社会风尚5.乡规民约四、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1.人类是在一定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2.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部结构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2.文化丛3.文化区域4.文化模式5.特殊的文化模式:特性研究6.普遍的文化模式:共性研究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1.文化融合:文化间互相接触和影响同化:一种特例2.文化冲突后果:彻底决绝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新文化模式的思想混乱与心理压力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间边际文化:中心文化——边际文化(发展或快或慢)文化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2.规范功能: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3.整合功能:文化使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涵化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公共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产品、服务、设
施、装备等物质形态的东西
制度文化:规章制度、公 约纪律等制度形态的东西 精神文化:价值观念、信 念、理想等精神形态的东 西,是核心。
文化的特点:实践性、传承性、适应性、 整合性、开放性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 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 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 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文化 的意识性。(2)组织文化的系统性。(3 )组织文化的凝聚性。(4)组织文化的 导向性。(5)组织文化的可塑性。(6) 组织文化的长期性。
第五章 公共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公共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建构原则 公共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第一节 公共组织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
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 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公共组织信念:对公共组织行为的信念 和对目 标的信念
公共组织价值:对公共组织的评价标准 公共组织道德:职业操守 公共组织意识 公共组织理想 公共组织哲学
制度(规范)文化的构成 公共组织传统 公共组织习惯 公共组织原则
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
角色型、权力型、任务型、人本型 社会总体、区域 传统、现代 理想、现实 精英、大众 显性、隐性
第三节 公共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模式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 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 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 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构成
文化虽然是复杂的系统,各种文化之间存 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各种文化系统都 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是: 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三、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 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 正式规范。
四、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 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 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二、价值观念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文化 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 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 倾向。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的分类 文化的构成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 丁语,原意是指“耕耘”、“耕作”,其最 初含义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在最广泛 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 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 的综合。
一、认同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整合功能
四、涵化功能
怎样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 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第二,文化具有共享性。 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 第四,文化具有全括性 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六,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 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 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 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 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