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剪力墙)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

合集下载

剪力墙构造要求

剪力墙构造要求

剪力墙构造要求1. 剪力墙的水平、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剪力墙的水平、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2. 墙肢轴压比限值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一、二、三级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2.5-2的限值。

注:剪力墙轴压比指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轴压比大于表2.5-3规定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应符合本规范第2.5-5条的规定;除上面所列部位外,剪力墙应按表2-5-4规定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3. 暗柱纵筋最小配筋量暗柱纵筋最小配筋量注:1 对其他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设置箍筋;2 当端柱受集中荷载时,应满足框架柱的配筋要求。

注意:程序中按照暗柱的普通部位处理。

4.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对图2.5-1所示暗柱、端柱、翼墙与转角墙分别不应小于图阴影部分面积的1.2%、1.0%和1.0%。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其配箍特征值λv注:1. 两侧翼墙长度小于其厚度3倍时,视为无翼墙剪力墙;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2倍时,视为无端柱剪力墙;2.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除满足2.5-5的要求外,且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当有墙柱、翼墙和转角墙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mm;3. hw为剪力墙的墙肢截面高度。

图2.5-1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高层》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注意查表得到的是“剪力墙的广义剪力”V_W VW m “框架的广义剪力”V_F VF m
近似按刚度比分开,得到“总框架剪力”和“梁端总约束
弯矩” VF
CF
CF
_
mij VF
h
mij
m CF
h
mij
_
VF
h
_
“总剪力墙的剪力”为 VW VW m

6EI (1 a b) l(1 a b)3(1
)
6EI (1 a b)
m12 l(1 a b)31
m21

6EI (1 b a)
l(1 a b)31

M12 m12 M 21 m21
mi x
M ij h

mij h
330 WH
770 WH
注:H—结构地面以上的高度(m);W—结构地面以上的总重量。
1.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体系。抗震设计 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2.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 (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
布置; (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
); (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4)上述形式的混合。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梁与柱或柱与剪 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梁、柱中点之间 有偏离时,应符合:
1)
1

e0 4 bc
2)计算中应考虑其对节点核心和柱的不利影 响。
① 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 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 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
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较大的室内空间利用率以及灵活的布局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要确保这种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合理的设计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阐述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的要点。

一、结构布置1、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应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楼梯间、电梯间及平面形状变化较大的部位。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同时,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长,避免出现单片剪力墙承担过大的水平荷载,导致过早破坏。

2、框架柱的布置框架柱应尽量做到上下贯通,避免在同一楼层出现框架柱截面尺寸和位置的突变。

柱网的布置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要保证结构的受力合理。

3、梁的布置梁的布置应与剪力墙和框架柱协同工作,形成良好的传力体系。

框架梁应尽量避免穿过剪力墙,以免削弱剪力墙的承载能力。

二、抗震设计1、抗震等级的确定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结构类型等因素,准确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结构构件的配筋和构造要求。

2、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在计算过程中,要考虑扭转效应的影响。

3、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框架柱、剪力墙、框架梁等构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如加密箍筋、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等,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三、荷载取值1、恒载包括结构自重、建筑装修材料重量、固定设备重量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计算恒载的大小。

2、活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合理取值各类活荷载,如楼面活载、屋面活载、风荷载等。

同时,要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四、结构分析1、模型建立采用合适的结构分析软件,建立准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模型。

在模型中,要正确输入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特性、荷载等参数。

2、计算结果分析对结构分析的计算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包括结构的自振周期、位移比、层间位移角、内力分布等。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就是以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和竖向荷载的一种结构体系。

这是从结构整体角度来划分的。

框支剪力墙指的是结构中的局部,部分剪力墙因建筑要求不能落地,直接落在下层框架梁上,再由框架梁将荷载传至框架柱上,这样的梁就叫框支梁,柱就叫框支柱,上面的墙就叫框支剪力墙。

这是一个局部的概念,因为结构中一般只有部分剪力墙会是框支剪力墙,大部分剪力墙一般都会落地的。

一般多用于下部要求大开间,上部住宅、酒店且房间内不能出现柱角的综合高层房屋。

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差,造价高,应尽量避免采用。

但它能满足现代建筑不同功能组合的需要,有时结构设计又不可避免此种结构型式,对此应采取措施积极改善其抗震性能,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以降低工程造价。

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框支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却不一定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是荷载传给楼板,再传给次梁、主梁、柱、基础、地基。

此种结构受力体系由梁、柱组成,用以承受竖向荷载是有利的,但是在承受水平荷载方面能力有限,因此仅仅适用于房屋高度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

剪力墙即一段钢筋混凝土墙体,因其抗剪能力很强,故称剪力墙。

在框剪结构中,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受力,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荷载,框架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这样大大减少了柱子的截面。

当房屋的层数更高的时候横向水平荷载更大,这时宜采用剪力墙结构,即全部采用纵横布置的剪力墙。

剪力墙不仅承受水平荷载,亦承受垂直荷载。

剪力墙的计算剪力墙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其正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7 章和第条的规定计算,但在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剪力墙各墙肢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应按墙肢底部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其他部位可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Vw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底部加强部位1)9 度设防烈度()且不应小于按公式()求得的剪力设计Vw2)其他情况一级抗震等级Vw=()二级抗震等级Vw=()三级抗震等级Vw=()四级抗震等级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剪力设计值2 其他部位Vw=V ()式中Mwua———剪力墙底部截面按实配钢筋截面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有翼墙时应计入墙两侧各一倍翼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钢筋;M———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底部截面的弯矩设计值;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1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2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3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4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按本规程第3.1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

8.1.4 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满足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不满足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 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V f≥0.2V0 (8.1.4)式中:V0——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结构,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层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底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V f——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或某一段内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V fmax——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结构,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

2 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本条第1款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3 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本条第1款所规定的调整可在振型组合之后、并满足本规程第4.3.12条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前提下进行。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总框架的反力pF(x); 框架:总剪力墙的反力pF(x)。
41
42
43
44
45
悬臂剪力墙内力和变形的关系
d2 y
Mw EIw dx2
(6.4)
VwddM w xEw Idd3x3y
(6.5)
p (x)pF(x)pw (x)d dw V x Ewd d I44 yx
总剪力墙的抗弯刚度:
≥50mm C20~C40
Φ6~8@150~ 宜≥40mm 200
5
(2)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方式 :灵活、对称 ① 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
开布置; ② 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
墙); ③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④ 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36
一、计算简图
框架—剪力墙结构铰接体系:剪力墙与框架之间只
通过刚性楼板联系,共同承担水平荷载;
框架—结构刚接体系:部分或全部剪力墙与框架
之间有连梁联系,连梁对与之相连的剪力墙有约束 作用;(当连梁的尺寸较小时,对墙肢的约束很弱, 也可视为铰接体)。 刚接结点数目确定。
37
38
39
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和位移 计算
设计条件 70,Ⅱ类土
构件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 (AW+AC)/Af
0.03~0.05
剪力墙截面面积与楼面 面积之比AW/Af
0.02~0.03
80,Ⅲ类土
0.04~0.06
0.03~0.04
1、AW—剪力墙截面面积、AC—柱截面面积、Af—楼面 面积;2、表中数值是纵横两方面的总量,应使两个方向的剪 力墙数量接近;3、高度较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表中 的上限值。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第8章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布置、计算分析、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分别符合前面各章的有关规定。

8.1 框架-剪力墙结构特点8.1.1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抗侧力体系,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都要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4)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框剪结构,由延性较好的框架、抗侧力刚度较大并带有边框的剪力墙和有良好耗能性能的连梁所组成,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从国内外经受地震后震害调查表明,确为一种抗震性能很好的结构体系。

(2)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水平位移是由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ℎ控制,而不是顶点水平位移进行控制。

层间位移最大值发生在(0.4~0.8)H 范围内的楼层,H为建筑物总高度。

(3)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上下各楼层的剪力取用值比较接近,梁、柱的弯矩和剪力值变化较小,使得梁、柱构件规格较少,有利于施工。

8.1.2 框架-剪力墙受力特点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因为,在下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有外侧的趋势,而框架则有内收的趋势,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墙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因为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所以,上部楼层即使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框架中也出现相当大的剪力框架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呈剪切型变形,剪力墙则呈弯曲型变形。

框支剪力墙结构 规范的一些摘抄要点

框支剪力墙结构 规范的一些摘抄要点

抗规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 一般规定6.1.1 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 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

依据表6.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部分框支抗震墙100m(注1: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表6.1.2抗震等级设防烈度7度时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在25~80m间,框架层框架二级,抗震墙一般部位三级、加强部位二级。

6.1.9 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

2 较长的抗震墙宜设置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形成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3。

3 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宜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

4 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供参考)一、框架结构的特点、适用范围1、框架结构的特点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

2)延性较好。

3)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呈剪切型)。

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4)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这是由于变形过大,非结构构件会破坏比较严重)2、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1)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2)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

3)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

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

在8度(0.3g)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

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二、框架结构平、立面布置要点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

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2、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

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置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

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方向设置剪力墙。

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4、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第8章剪力墙结构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第8章剪力墙结构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第八章 剪力墙结构的截面设 计与构造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8.1 一般规定 8.2 剪力墙正截面强度设计 8.3 剪力墙斜截面抗剪强度设计 8.4 剪力墙连梁截面计算 8.5 剪力墙构造 8.6 框架-剪力墙结构截面设计与构造
8.1 一般规定
❖ 墙体承重方案 ❖ (1)小开间横墙承重。 ❖ (2)大开间横墙承重。 ❖ (3)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220mm
H/20 H/20 H/25 H/25
160mm 160mm 160mm 160mm
h/15 同左 同左 同左
180mm
180mm 同左 同左
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带有筒体和 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为了保证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及变形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太低。
破坏,通过计算确定墙中的水平分布钢筋,防止发生剪切 破坏。 ❖ 对偏心受压构件,轴向压力可提高其受剪承载力,但当压 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对抗剪的有利作用减小,因此对轴 向压力的取值应加以限制。
N--剪力墙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大于0.2 fc bw hw 时,取N等于0.2 fc bw hw ;抗震设计时,应考
一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应按照设 计意图控制塑性铰的出现部位,在 其他部位则应保证不出现塑性铰, 因此,对一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各 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 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采用; (2)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 算值的1.3倍采用。
对于双肢剪力墙,如果有一个墙肢出现小偏心受拉, 该墙肢可能会出现水平通缝而失去受剪承载力,则由荷 载产生的剪力将全部转移给另一个墙肢,导致其受剪承 载力不足,因此在双肢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 当墙肢出现大偏心受拉时,墙肢会出现裂缝,使其刚度 降低,剪力将在两墙肢中进行重分配,此时,可将另一 墙肢按弹性计算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增大系 数1.25,以提高其承载力。

11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

11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

11 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11.1一般规定11.1.1钢结构住宅结构宜优先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多层与中高层住宅宜采用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高层住宅可采用钢框架(或支撑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

11.1.2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由钢框架(或支撑框架)、剪力墙(核心筒)与组合楼盖等组成。

其结构设计、计算与构造,除本规范有规定者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 J3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 G J99以及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C E C S230的规定。

11.1.3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混合结构的布置和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合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如支撑、剪力墙、核心筒等宜布置在楼、电梯间、竖井与分户墙、端墙及平面形状变化与永久荷载较大处等部位,并选用刚度均匀、偏心小并符合建筑要求的合理布置方案。

27度与7度以上抗震设防的多(高)层混合结构,同时布置抗侧力支撑与剪力墙(核心筒)时,宜使其各自的刚心与建筑物质心接近重合。

3支撑、剪力墙与核心筒等沿竖向应连续布置,结构的刚度、质量与承载力沿高度变化宜均匀,并避免出现薄弱层。

4混合结构中剪力墙布置与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宜为双向布置;框架梁、柱与剪力墙的轴线宜重合在同一平面;2)不宜孤立地布置单片剪力墙。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住宅建筑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剪力墙;3)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形和[形等型式;在各主轴方向剪力墙的刚度宜相近。

高层住宅结构为8度及以上抗震设防时,可采用钢骨混凝土剪力墙;4)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大,一般墙肢截面的高度不宜大于8m。

每道剪力墙的底部剪力不宜超过总底部剪力的40%。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除应符合其各自的相关规则外,其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①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②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③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④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⑤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⑥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⑦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①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4—18 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②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

剪力墙及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

剪力墙及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
0.2%
贯通全长的钢筋
1.不少于上部或下部
较大面积的1/4
2.不少于2φ14
不小于2φ12
1.跨中上部,至少
2φ12,可以搭接
2.支座下部,至少两根钢筋.
上部钢筋切断
1.通长钢筋不允许切断后搭接;
2.非通长钢筋可在柱边外0.2Ln处切断
1.距柱边至少
0.25Ln;
2.与上部跨中钢筋
搭接长度1.2La
300mm
300mm
300mm
横向300mm
竖向400mm
分布钢筋最小直径
¢8mm
¢8mm
¢8mm
¢8mm
横向¢6mm
竖向¢8mm
水平分布钢筋连接
搭接长度为laE
接头错开500mm
搭接长度la ,
接头错开500mm
竖向分布钢筋连接
每次接头50%,接头错开500mm
加强部位每次接头50%,错开500mm
直径≥22mm
宜焊接
直径≥22mm
宜焊接
搭接长度
1.2la+5d
1.2la
1.2la
la
接头位置
1.在受力较小位置搭接,每次搭接一半;
2.相邻接头位置间距,焊接≥500mm,搭接≥600mm;
3.距楼板至少为hc,宜为750mm。
锚固长度
la+10d
la+5d
la
la
la
2










加密区范围
3
框架梁
一般要求
截面尺寸
构造要求
1.hb≈(1/8~1/12)lb; hb≤1/4lbn;

各种规范对剪力墙暗梁的要求

各种规范对剪力墙暗梁的要求

各种规范对剪力墙暗梁的要求文章发表于:2008-8-3 15:25:38混凝土规范第11.7.17条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剪力墙周边应设置端柱和梁作为边框,端柱截面尺寸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且应满足框架柱的要求;当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应设置暗梁,其高度可取2倍墙厚; 2剪力墙开洞时,应在洞口两侧配置边缘构件,且洞口上、下边缘宜配置构造纵向钢筋。

抗震规范6.5.1(框剪结构)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章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7.5.5 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组成的边框;边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1.5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2倍高规8.2.2.4与剪力墙重合的框架梁可保留,亦可做成宽度与墙厚相同的暗梁,暗梁截面高度可取墙厚的2倍或与该片框架梁截面等高,暗梁的配筋可按构造配置且应符合一般框架梁相应抗震等级的最小配筋要求;(05SG109-3《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及图示》规定:带边框的剪力墙,应保留框架柱,位于楼曾标高处的框架梁也应保留(或做暗梁);剪力墙宜按工字形设计,其端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配置在边框柱截面内,边框柱截面宜与该榀框架其他柱的截面相同,边框柱应符合有关框架柱的构造规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当带边框剪力墙的洞口紧临边框柱时,边框柱的箍筋宜全高加密)因此,一字型普通剪力墙,最好加边框,楼层处加暗梁。

抗规6.5.1的要求。

而剪力墙结构楼面处加暗梁却是许多院构造的做法,但不管加与否,剪力墙顶却必须设置暗梁的。

剪力墙构造要求

剪力墙构造要求

引言概述:剪力墙是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及其他结构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剪力墙构造的要求,以保证其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正文内容:1.剪力墙的布置要求:a.布置位置:剪力墙应布置在建筑结构的主要承重墙体上,以负责承担侧向地震力的作用。

b.距离限制:剪力墙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并考虑到相邻墙体的互相影响。

c.墙体厚度:剪力墙的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考虑到抗震性能的需要。

2.剪力墙的结构形式:a.整体式剪力墙:即将剪力墙布置在整个建筑结构中,形成连续的墙体,提供较好的整体刚度。

b.局部式剪力墙:局部式剪力墙指将剪力墙仅布置在建筑结构的局部区域,常用于解决局部承重要求较高、整体结构不需要剪力墙的情况。

3.剪力墙的材料要求:a.墙体材料:剪力墙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作为墙体的构造材料。

b.加劲筋:在剪力墙中,可以设置加劲筋来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4.剪力墙的纵向与横向钢筋布置要求:a.纵向钢筋布置:纵向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布置在剪力墙中,以承担地震力的作用。

b.横向钢筋布置:横向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布置在剪力墙中,以提供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

5.剪力墙的连接强度要求:a.剪力墙与周边构件的连接:剪力墙与周边构件之间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b.剪力墙之间的连接:如果采用了整体式剪力墙的布置方式,剪力墙之间的连接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总结:剪力墙构造的要求涉及到剪力墙的布置、结构形式、材料要求、纵向与横向钢筋布置要求以及连接强度要求等方面。

通过合理满足这些要求,剪力墙可以提供较好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设计师和工程师应充分了解并遵循这些构造要求,以确保剪力墙在地震荷载下的正常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钢筋净距
≥50mm
钢筋最大间距
≤200mm
≤350mm


连接方法
应采用焊接
底层应焊接
其他宜焊接
直径≥22mm
宜焊接
底层应焊接
直径≥22mm
宜焊接
直径≥22mm
宜焊接
搭接长度
1.2la+5d
1.2la
1.2la
la
接头位置
1.在受力较小位置搭接,每次搭接一半;
2.相邻接头位置间距,焊接≥500mm,搭接≥600mm;
hb/4
8d
150mm
150mm
最小直径
¢10mm
¢8mm
¢8mm
¢6mm
¢6mm
其它构造要求
1.顶层楼层在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部分应配箍,数量与跨中相同;一般楼层不必配置.
2.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底部0.2hb-0.6hb范围内,设配筋率不低于0.2%的水平分布筋.
0.6%
轴压比>0.6
普通箍1.6%
螺旋箍1.2%
1.2~1.6%
1.0~1.2%
0.8~1.2%
0.8%
2







其他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C40,IV类场地上较高建
筑,最小配箍率取较大值。
2.局部错层、夹层、楼梯间等处的短柱,按轴
压比大于0.6一项采用。




数量
为加密区箍筋量的50%
Vw≤0.25fcbwhw
墙肢最小宽度
≥3bw,≥500mm
轴压比Um≤0.6
≥3bw,≥500mm



一般错洞墙
不应采用
不宜采用,采用时洞口错开不少于2.0m
叠合错洞墙
不宜采有,采用时要加暗框架
底层局部错洞
底层洞口边暗柱延伸至二层,二层洞口下设暗梁,形成底层暗框架





设备管道洞口
宜预埋套管,配交叉补强钢筋;直径较大时可配环形钢筋
边长小于0.8m
H≤50m
洞口每边不少于2¢8,伸入墙内锚固长度la1
H>50m
洞口每边配被截断钢筋量的+10d
la+5d
la
2
分布钢筋
加强部位
(1)顶层;
(2)底部,范围为Hw/8,且不少于底层层高;
(3)楼梯间电梯间;
(4)山墙
(5)内外纵墙的端开间
1.距柱边至少
0.25Ln;
2.与上部跨中钢筋
搭接长度1.2La


锚固长度
laE=la+10d
laE=la+5d
laE=la
la
构造要求
1.一、二级梁纵向钢筋伸过边柱中心线;
2.弯折锚固时,水平段≥0.45laE;垂直段不小
于10d,不小于22d;
3.上部钢筋穿过中间节点;下部钢筋伸入中柱
laE,过中轴线不小于5d.
1.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1
2.剪力墙构造要求汇总表……………………………………..6
1.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




细目
抗震设计
非抗震设计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




适用条件
9度,≤25m
8度,>35m
8度,≤35m
7度,>35m
7度,≤35m
6度,>25m
6度,≤35m
1.屋面梁伸入
边柱1.2la;
2.标准层伸入
边柱la
接头
应用焊接
宜用焊接
可用搭接
梁端受压筋与
受拉筋面积比
A`s/As≥0.5
A`s/As≥0.3
不限
箍筋
加密区
加密区范围
距梁端2hb
不小于500mm
距梁端1.5hb;不小于500mm
无特殊加密要求
3





加密区
最小直径
纵筋ρ≤2%
≥d/4
φ10mm
纵向
钢筋
(单边)
最大配筋率
≤2.5%
最小配筋率
0.4%
0.30%
0.25%
0.25%
0.25%
锚固长度
≥600mm,≥la+10d
≥600mm,≥la+5d
≥600mm,≥la
≥600mm,≥la
≥600mm,≥la
箍筋
最大间距(取最小值)
hb/4
6d
100mm
hb/4
8d
100mm
hb/4
8d
150mm
受剪要求
vb≤1/γRE(0.20fcbbhbo)
vb≤0.25fcbbhbo
最大受压区高度
x≤0.25hbo
x≤0.35hbo
X≤ξbhbo
ξb=0.8 (1+fv/0.0033Es)
3



一般要求
梁柱对中
梁柱尽量做到对中;
有偏心时,e≤hb/4或e≤bb/4






最大配筋率
2.5%
无要求
最小
配筋率
支座
0.4%
0.3%
0.25%
0.25%
0.25%
跨中
0.3%
0.25%
0.2%
0.2%
0.2%
贯通全长的钢筋
1.不少于上部或下部
较大面积的1/4
2.不少于2φ14
不小于2φ12
1.跨中上部,至少
2φ12,可以搭接
2.支座下部,至少两根钢筋.
上部钢筋切断
1.通长钢筋不允许切断后搭接;
2.非通长钢筋可在柱边外0.2Ln处切断
2¢12
2¢12
箍筋
要求
底部加或强部位
¢8@100
¢8@150
¢8@150
¢6@150
¢6@150
一般部位
¢8@150
¢8@200
¢6@200
¢6@200
¢6@200
纵筋搭接范围内
间距不大于5d,也不大于100mm
4
小墙肢配筋
竖向钢筋
底部加强区不少于0.015Ac;一般地位不少于0.01Ac
不少于0.008Ac
2.纵向钢筋接头处间距,受拉时不大于5d,也不大于100mm;受
压时不大于10d,也不大于200mm.
3
框架梁
一般要求
截面尺寸
构造要求
1.hb≈(1/8~1/12)lb; hb≤1/4lbn;
2.bb≥1/4hb; bb≥1/2bn;bb≥250mm
叠合梁
预制部分hb1≥lb/15 ;后浇部分hb2≥100mm.
可以在同一截面搭接
3
端部钢筋
边缘构件要求
端部应设暗柱、翼缘或柱;横向剪力墙端部宜设翼缘.
端部宜设翼缘或端柱,横墙宜设翼缘,
至少应配暗柱.
端部钢筋最小配筋量
底部加强部位
0.015Ac
0.012Ac
0.005Ac或2¢14(大值)
2¢12
2¢12
一般部位
0.012Ac
0.012Ac或4¢12的较大值
0.005Ac或2¢14的较大值
8d,150mm
8d,150mm
最小间距(取大值)
d/4,10mm
d/4,8mm
d/4,8mm
d/4,6mm
最小体积配筋率
轴压比<0.4
普通箍0.8%
螺旋箍0.8%
0.6~0.8%
0.6%
0.4~0.6%
0.4%
轴压比0.4~0.6
普通箍1.2%
螺旋箍1.0%
0.8~1.2%
0.8~1.0%
0.6~0.8%
3.距楼板至少为hc,宜为750mm。
锚固长度
la+10d
la+5d
la
la
la
2










加密区范围
1.柱端;hc或D、Hcn/6、500mm中的最大值;
2.底层刚性地坪上、下500mm;
3.短柱全高,(Hcn/hc<4);
4.角柱全高.
无特殊加密要求
最大间距(取小值)
6d,100mm
8d,100mm
对双排配筋的要求
所有部位均应
采用双排配筋
加强部位应采用双排,其余宜双排
加强部位宜用双排配筋
拉结钢筋
直径≥¢6mm,间距≤700mm,底部加强区加密.
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
加强部位
0.25%
0.25%
0.20%
0.20%
0.20%
一般部位
0.25%
0.20%
0.15%
0.15%
0.15%
分布钢筋最大间距
300mm
0.9
短柱
0.65
0.75
0.85
0.85
受剪要求
Vc≤
1
(0.20fcbchc0)
γRE
Vc≤0.25fcbchc0






最大配筋率
4%,搭接区段5%,一级抗震短柱每边≤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