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减法中的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减法中的零在我们的生活中,减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数学计算方法。
我们经常会做如何从一个数字中减去另一个数字,得到剩余的数量的计算。
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做减法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个数字减去零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怎么去计算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减法中的零。
一、教学目标1.认识减法中的零的概念2.学会减法中的零的运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运用减法中的零的技巧二、教学内容1.认识减法中的零2.学习减法中的零的运算方法3.进行练习和实践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3.互动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计算题目来引入减法中的零的概念,例如:9 - 0 = 915 - 0 = 1554 - 0 = 54通过这些题目,让学生认识到在减法中,当一个数字减去零时,结果就是原来的数字。
2.讲解在学生理解减法中的零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减法中的零的运算方法,例如:3 - 0 = 35 - 0 = 57 - 0 = 7这里的零可以被看作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数字,去掉减号,直接写出被减数,结果就是被减数本身。
3.实践在学生理解减法中的零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减法中的零的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以下练习题:25 - 0 = ____36 - 0 = ____50 - 0 = ____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计算出答案,并尝试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4.总结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总结来加深学生对减法中的零的理解。
例如:当减数为零时,减法运算的结果就是被减数本身。
五、教学评价1.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减法中的零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掌握减法中的零的技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参与度等方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验证商的变化规律,掌握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与被除数、除数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并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和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的学习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除法算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商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商的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商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大数的认识 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23~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难点:掌握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老师: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课件出示算筹及算盘的图片)老师:你认识这些计算工具吗?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从古至今,计算工具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
二、探究新知1.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
老师: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计数时,表示方法可以总结为:个位纵式,十位横式,百位纵式,千位横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课件展示教材第24页算盘的应用的情境图。
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算盘?(2)认识算盘。
老师:从古代开始,算盘的样子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课件分别出示中式算盘和西式算盘。
)仔细观察这两者,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3)算盘的构造这是一个算盘,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4)算盘的记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通分》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技巧。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通分是分数运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为后续的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简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通分这一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通分意义理解不深、方法掌握不牢固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知道通分是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运用通分法则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数运算技能。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通分法则进行分数的通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通分是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通分的方法有:求最小公倍数法、交叉相乘法等。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练习通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通分的掌握情况。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通分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1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 学会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 学会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进行解决。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乘法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 结合导入场景,提出问题:“如果有3个这样的商品,每个商品的价格是24元,那么这3个商品的总价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法的意义,并尝试用乘法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商品卡片和计算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进行解决。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你可以提醒同学们计算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第2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答案有什么规律?
2.游戏》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积,积大者获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五、课后练习
完成自主设计的作业。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565825–138=68726×39=1014312÷8=39
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典型错题: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第一单元_第11课时_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计算工具是学习熟悉的数学素材,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
】1.思考:你了解那些计算工具?2.小组交流他们所了解的的计算工具,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计算器、计算机、算盘、超级计算机......3.全班展示。
引导: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工具的认识》学习任务一:了解算筹计数【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算筹计数的历史,已经算筹计数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算筹计数的方法。
2.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感受计算工具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重 点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难 点 算筹的计数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大数,掌握了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
但对于计算工具的历史还相对陌生。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一、了解算筹的历史。
1.全班学生观看视频介绍算筹历史。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小组交流:什么是算筹?算筹是用什么制作的?算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总结: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4.思考:我们现在继续沿用算筹计数行不行。
总结:算筹容易丢失,携带不是很方便。
二、如何用算筹计数1.课件呈现算筹与现代数字对应表2.思考:算筹是如何计数的?3.总结1: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
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对比和分类2. 观察和思考3. 解决问题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二、整理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给予指导。
三、对比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类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教师给予指导。
四、观察和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
五、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整理和复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提高减法能力—综合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提高减法能力—综合练习是一节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减法能力的课程。
减法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章节之一,懂得了减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通过综合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减法技能。
练习1
第一项练习是在数字30以内的减法,主要帮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减法和数轴的操作。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并告诉学生如何利用数轴上的标记来完成减法运算。
练习2
第二项练习是在数字100以内的减法,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大于10的减法如何在一列数字中使用观察和计算来完成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列数字,并让学生从中找出减数和被减数。
练习3
第三项练习是在数字100以内的减法,也是在数字100以内的借位减法。
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字100以内的借位减法,并了解如何在减法中使用基本的借位规则。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一组带有借位的减法题目,并让学生演示如何借位并完成减法运算。
练习4
第四项练习是关于数字100以内的减法,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数字100以内使用竖式完成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组竖式减法,让学生跟随并学习竖式的运算顺序和用法。
总结
通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提高减法能力—综合练习,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减法技能和识别能力。
教师也可以适时做一些增加难度的减法综合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减法和加强自己的数学素质。
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理解法人思想,并主动分析掌握其实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阶到更高的数学课程中去。
第一单元第11课时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一单元 第11 课时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探究”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快速说出下面每个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体构成的,它们有什么规律?学习任务一:数一数【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表面涂色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行成按一定规律进行数的方法,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在数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为下步总结数量规律做好铺垫。
】 新知探究—习“方法” 1.出示p26活动内容。
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相同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2. 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与数量的关系,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 点 探究并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相同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难 点理解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和不同涂色面的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这节课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图形,学生需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
再由老师带领、学生示范和最后学生动手合作,经历操作、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核心素养 通过活动中找、数、算等数学操作,感受“归纳”这一数学思想。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1)数一数,看看能分成多少小正方体?(2)观察分成的小正方体,看看每个小正方体有多少面涂色?2.通如果像下图这样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1)想一想,按上面的要求切开,能切成多少小正方体?(2)数一数,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3)观察一下,这些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4)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实践,填写下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是分数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
通分是分数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旨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律,提高分数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时,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通分的重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运算过程中,可能对通分的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深,导致运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通分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通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运算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操作。
2.难点: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能够灵活运用通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和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通分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通分的例题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通分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不同大小的分数加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通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出示通分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作用。
通过具体例题,演示通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通分的方法。
1.6.1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 教案
分课时教学设计
师:【思考】你能根据下图解释这个公式吗?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可以由4小块组成,它们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
所以(a+b)2=a2+b2+ab+ab=a2+2ab+b2
师:让我们再讨论讨论(a-b) 2=?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思考】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
(a – b)2 = ?你是怎样做的?
一种:(a – b)2
= (a – b)(a – b)
= a2– 2ab + b2
二种:(a – b)2
= [a+(– b)]2
= a2 +2a(– b)+(– b)2
= a2– 2ab + b2
【思考】你能设计一个图形解释这个公式吗? (a-b)2 = a2-2ab+b2.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可以由大正方形减去______和_________
所以(a-b)2=a2-ab-b(a-b)=a2-2ab+b2
【总结归纳】
(a+b) 2=a2+2ab+b2
(a -b) 2=a2-2ab+b2
上面两个公式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语言描述: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两倍.
活动意图说明:。
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11课时 教案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出示PPT页面1】
二、基础练习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11课时
课 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6、11—13题及补充练习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1、口算【出示PPT页面2】
30×8= 25×2= 22×4= 77×300= 432×2=
2、竖式计算【出示PPT页面3】
64×5= 98×8= 236×4= 909×4=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笔算。
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五、课堂总结【出示PPT页面8】
通过本节练习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
练习十五第6、11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解决问题(练习课)
64×5= 98×8= 236×4= 909×4=
2、 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出示PPT页面6】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四、补充练习练习【出示PPT页面7】
1、四(1)班有女生27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1课时 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案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1课时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学内容: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正确计算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具有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3、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比赛。
比一比,哪组“进球”个数多。
二、探究交流1、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小朋友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10 10 10 10 10 10 108 ()()5 ()4 ()3 2()()6 ()7讲评:××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一“球”。
2、通过“看看想想”,探讨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提问:球场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讲述: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
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照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
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学生口答: 6+4= 4+6= 10-6= 10-4=提问: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书翻到第55页,试着填一填。
讲述: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总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
这些算式就是今天学习的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这类加、减法会议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3、通过“玩玩想想”,探索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独立操作,写算式。
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合作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汇报用电脑辅助演示抛花片的情况,逐步得到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全部算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1)》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二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则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而且倍数也相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简单的除法运算能力,对除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规律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课时的内容,例如:“有一天,小明和小华去动物园,门票是5元,他们一共去了8次,请问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商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概念、除法运算以及基本的除法法则。
本课时将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掌握在除法运算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除法运算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除法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面对复杂一些的除法题目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能很好地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在复杂的除法运算中运用这些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课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复习除法运算的相关知识,对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除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课时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个具体的除法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
教案标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计算工具的便捷性。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4.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计算器,熟练进行四则运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教学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讲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3.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详细讲解计算器的按键功能,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示范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学会正确操作计算器。
5. 学生练习- 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6.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计算题,要求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11课时 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
若一只蚂蚁在该面上爬行可以不越过纸条边缘爬到另一面吗?
3.若将纸带沿着下图中的虚线剪开,你可以得到什么?
将带子宽度分为同样的3份,并分别沿着等分线剪开,你又能得到什么?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尽可能多的列出来.
三、归纳总结结论
表一:距离边缘宽
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识别长方体、圆柱体、台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会画长方体、圆柱体、台体的展开图.
3.会制作莫比乌斯带,.
4.了解五角星的制作原理,会制作五角星.
数学思考
1.在经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认识和转换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莫比乌斯带的制作与探索,领略数学中的奇妙现象.
通过小组成员的自我反思,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识、责任意识与协调合作意识,加强集体观念.
通过多元的评价方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以形成积极的心态,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活动二
莫比乌斯带
一、呈现问题情境
1.观察双面涂上红蓝两种颜色的的长方形长纸条做成的环,记录观察到的边数与面数;
二、动手实践、观察、探索
(2)将五角星对折一次,可以减少刀数,只用5刀……
(3)将五角星多次对折,最后得到一个三角形时,只用1刀.
引导学生将一刀剪好的五角星打开,发现五角星被折痕分成十个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何将相同的十个三角形折叠到一起,找出最简捷、最快速的折叠方法。
四、归纳总结、得出五角星折叠法
(1)学生展示折叠法剪五角星的方法;
②以圆心为顶点,连续画出72°(即360°÷5)的角,与圆相交于5点;
③连接每隔一点的两个点;
第二单元 第11课时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秋)
第二单元 第11课时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并能熟练地口算有关10的加、减法。
2.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由““看图计算”过渡到想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发展了数学思维,提升了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是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填一填等活动,掌握有关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由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的过渡,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凑十歌”是复习10的组成的课堂活动,为学习10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1.复习10的分与合2.读儿歌,巧记10的组成。
3.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10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10的加、减法计算。
(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学习任务一:探究10的加、减法【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图四式”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计算时,要引导学生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使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1.学习“9+1=10”及相应的加减法。
(1)课件出示10个白色圆圈。
教师:你喜欢涂色吗?来给圆片涂色吧。
预设:10个圆片,涂了1个,还剩9个没有涂。
(2)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1:有1个蓝色的圆圈,9个白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1+9=10。
预设2:有9个白色的圆圈,1个蓝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9+1=10。
预设3:有10个圆圈,拿走1个蓝色的圆圈,还剩9个白色的圆圈,10-1=9。
预设4:有10个圆圈,拿走9个白色的圆圈,还剩1个蓝色的圆圈,10-9=1。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1课时 用数学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1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P57及练习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新。
出示大森林图。
师:快乐的大森林里都有些什么?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出示蘑菇图。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问:小问号问我们什么?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6+2=8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一起去小鹿们在干什么吧!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出示:小鹿图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座听。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个合适的数学问题吗?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说完了,别人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3.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准备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你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一说吗?问:要求还剩几只小鹿,怎样列式呢?(板书:9-3=6)师:你是怎样想的?4.尝试小结。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5.联系生活,整体感知。
师:根据小鹿图,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之间 进行 公平的 比较 和竞争; “异
质 ”,即组内
成员的 差异
性,有利于每
个成员 发挥
其个性 和特
长,有效地展
开互助 与合
作。
-2-
能做到 组间
同质、 组内异
质。 “同质 ”,
就可以 保证
各组实 践操
1. 按照组间同治、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分组,各小组不 超过 8人.
作所花 的时 间大体一致, 也便于 各小
2.各小组选出组长, 负责协调本组活动规划, 分配好操作、 记录、总结及 画图设计、动手裁剪、粘贴等不同部分 的人 员职责 .
1、能由火车车厢形状画长方体、圆柱体、台体的平面展开图
.
2、制作五角星
难点
1. 画长方体、圆柱体、台体平面展开图 . 2. 折叠法制作五角星 .
教具
硬纸片、剪刀、彩色笔、纸胶、铅笔、纸带、多媒体
-1-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和补
充
课前准备
教师应 对学
生合理、 有效
地分组, 尽可
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
知识 技能
教 学 数学 目 思考 标
情感 态度
重点
1. 能识别长方体、圆. 会画长方体、圆柱体、台体的展开图. 3. 会制作莫比乌斯带, . 4.了解五角星的制作原理,会制作五角星.
1. 在经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认识和转换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2. 通过莫比乌斯带的制作与探索,领略数学中的奇妙现象.
3. 通过五角星的制作过程,认识数学知识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4.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中的条理性.
1. 通过分工、实践、讨论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及探索、发现意识.
2. 通过活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 通过数学中奇妙现象的展示,激发求知欲望 .
4. 认识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 , 提高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