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政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反经济危机措施
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优势分析
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优势分析[摘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控,政府开始介入市场并逐渐发挥作用,最终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
这是政府在面对市场失灵时采取措施并克服市场失灵的优势的体现。
希望借此对如何解决当今经济危机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市场失灵;政府优势1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2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崩盘,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高达100亿美元,这是美国经济史上的大伤疤。
随着股市的崩溃,接踵而至的是各个行业部门的损失,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美国“工业生产降低了46.2%,工商企业倒闭了86500多家,失业人数高达13359000人,占工作人员的1/4,进出口贸易减少了75.7%~77.6%”。
这次大萧条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十分重大的打击,它比以往任何一次的经济衰退的影响都要深远得多。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且会周期性地发作。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同样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政府不干预市场,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往往会产生一些弊端,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不干预,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另外,美国人自身的“超前消费”理念造成了市场经济的虚假繁荣,投资商的过度投资导致大量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风险。
同时,美国银行业本身的弱点也是一个原因,而美国银行信贷的繁荣也和美国人的观念有必然的联系。
2 美国政府克服经济萧条采用的方法和作用2.1 “罗斯福新政”的出台面对着这样一场经济危机,在全美国上下毫无头绪的时候,罗斯福凭借着他的“新政”口号,击败胡佛政府,组织了新一届的政府并开始迅速地进入到经济拯救中来,推行了一系列措施:紧急失业救济与工赈、改革币制和银行制度、农业调整法及农贷法令、工业复兴法及其措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公共工程以及社会保障法和瓦格纳法。
从罗斯福新政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法 , 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其成员银行拥有更大 的节制权 , 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 系, 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 , 对 5000 元以下的存 款, 由政府保证 其安全。国会还通 过 证 券交易 法 , 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在督促 国会立法的同时, 3 月 10 日 , 罗 斯福命令停止黄 金出口, 后来宣布放弃金本 位制, 10 月美元贬值 30 % 左右, 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3 月 12 日是星期日, 罗斯福第一次发表炉边谈 话, 直 接与美国人民沟通 ,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能够 收听到他讲话的人口大约有 6000 万, 罗斯福向国 民保证把积蓄存进银行是安全的。他说 归根结 底, 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 , 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 更为重要 , 比黄金更宝贵, 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 行我们的计划 , 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 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 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 [ 1] 测而惊慌 失措, 我们要团结起来 战胜恐惧。 次 日在 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里人们开始排 起了长龙到银行存钱。 4 月, 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 取额 , 这些措施很快得到奏效。 1933 年 4 月经济 危机暂时停止。这使罗斯福和国会有了信心 , 就是 只要政府干预经济, 就可能缓解经济危机。因此, 他们在工业、农业上通过一 系列立法来处 理经济 危机。 在工业方面 , 1933年 6 月 16 日, 罗斯福签署 了 全国工业复兴法 , 罗斯福称之为 美国国会
2009 年 01 月 第 26 卷第 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onalities U niversity
V o l 26, N o 1 Jan. 2009
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
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一、3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背景–20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世纪的大危机(二)以扩张性为主的财政政策的实践及其效果–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二次大战时期实行赤字财政达到顶峰–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对平衡预算的坚持–肯尼迪以后,赤字财政政策飞黄腾达二、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财政政策(一)背景70年代,美国经济又出现了与30年代相似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而且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政府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政策。
?这一时期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外部冲击。
70年代后半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进退两难。
三、90年代以来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政策转变的思想背景(二)财政政策转变的经济背景(三)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税收改革–压缩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四)政策效果–从1993年以后,美国联邦财政预算内赤字连续大幅削减。
–联邦债务规模得到控制。
–经济持续增长。
财政政策转变的经济背景1.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治理经济滞胀问题,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经济目标,实行了“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搭配。
导致了高利率,高赤字和高负债。
扩张性财政政策无以为继。
2.美联储为了减轻财政的压力,从1990年底开始连续七次调低贴现率,将贴现率从7.0%下调至1992年7月的3.0%,为联邦政府转向从紧的财政政策创造有利条件。
3.在经济长期增长过程中,收入、支出两方面起作用,周期性赤字下降,1995年以后产生了周期性盈余,使联邦财政状况逐步好转,为联邦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结构性赤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税收改革1.克林顿的经济政策一反供给学派认为增税会打击经营和工作积极性的观点,较为注重课税的公平目标。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优秀毕业论文)【字号大中小】【打印】【返回】【上一篇】【下一篇】发布时间: 2009-9-27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张乐[摘要]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 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的启示。
[关键词] 大萧条; 成因; 启示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发展至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扩展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有人更直接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喻为“21世纪的大萧条”。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特别是对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危机期间,大量银行倒闭、工厂破产,数千万人失业,成千上万家庭无家可归,全国上下处于一派萧条和动荡之中。
从1929年5月到1932年7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 , 国民生产总值从1044亿美元降到410亿美元,进口贸易由45亿美元降到13亿美元,出口贸易从53亿美元降为17亿美元。
到了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黄金外流接近2.5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低于支付通货所需的最低数量;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
[1]发生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之大,可以称得上是灾难性的。
罗斯福新政拯救美国经济的英明举措
罗斯福新政拯救美国经济的英明举措20 世纪 30 年代,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股市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陷入了绝望和困苦之中。
就在这危急时刻,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政策,这些举措不仅拯救了美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极其严峻的。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股市暴跌,引发了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企业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贫困和饥饿笼罩着整个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应对危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来重振经济。
罗斯福新政首先从金融领域入手。
在危机中,银行大量破产,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罗斯福政府宣布银行休假,并对银行进行整顿和监管。
通过《紧急银行法》,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对破产的银行进行清算和重组。
同时,建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恢复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这一系列措施稳定了金融秩序,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在工业方面,罗斯福政府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该法案规定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限制了企业的盲目生产和垄断行为,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如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同时,政府还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了失业人口。
例如,修建公路、桥梁、机场、水利设施等,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业领域的改革也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农产品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政府通过《农业调整法》,采取了限制农产品产量、销毁过剩农产品、对农民进行补贴等措施,稳定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危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一
品, 除了原先既定免税者外 , 一律征收 1 0 %~ 3 3 . 3 % 的关税 。此外 , 为了巩固帝 国市场及其势力范 围, l 9 3 2年英联邦政府在加拿大渥太华召集 “ 帝 国经济 会议” , 会上英 国与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南非 、 纽芬 兰 以及 印 度 等 殖 民地 或 自治 领 达 成 了关 于 共 同 采
Vo 1 . 2 7 N0. 1
F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1 3
2 0 世纪3 0 年代初欧美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李 云 ,谢 忠强
( 运城 学 院思政部 ,山西 运城 0 4 4 0 0 0 )
摘 要: 2 0 世纪3 0 年代初 ,世界范 围发生 了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 。危机发 生后 , 世界 各国均做 出 了相应 的应
4 6・
2 0 1 3年
乍
云等 :2 0世纪 3 0年代初欧美各 网应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始 了包 括 调整 劳 资关 系 、 改 组 法兰 西 银行 、 实 行部 分 军事 T业 国有化 、 控 制农 产 品销 售 、 举 办 公 共 工 程 以及 制 定 新 的税 收 和 会 计 制 度 等 较 为 积 极 的应 对措 施 。【 2 x 6 2 )
因经济危机前夕和初期大量外来黄金的流人 , 法国 国内信贷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冲击 和震动也相对较 小 。在 种种 因素 的共 同影 响下 , 法 国政府 除 了加 强 对殖 民地的掠夺 之外 , 并没有采取特殊 的经 济政 策 ,而 且 法 国 国 内金 本 位 制 度 也 迟 迟 未 放 弃 。然 而, 这种保守的应对措施却对法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 法 国的经济危机一直 持续 到 了 1 9 3 6年 。法 国人 民阵线 掌 权执 政 后 才 开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度过经济危机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渡过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
这是一名失业者靠在倒闭的商店橱窗外。
由于计划触及了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与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时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则要“痛苦”得多。
在1929~1932年大萧条和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针对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问题,罗斯福和里根两位美国总统,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政策路线图,并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
但是,由于采取几乎截然相反的社会福利政策,民众利益则损益分明。
大萧条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尽管已经过去了70多年,至今回忆起来,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仍然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2年,20岁的希尔维亚·波特从亨特学院毕业。
她没能赶上好年景,这一年,每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业竞争场景随处可见:在纽约曼哈顿六号街某职业介绍所要招聘300人,却有超过5000人前来应聘。
尽管纽约本市的失业人口已经多达百万之众,但是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饭碗。
一个阿肯色州的男子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来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职业介绍所,当他到达时介绍所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队。
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当时的工厂确实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么多的工人。
美国机车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卖出了1台机车。
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卖600台。
大萧条时期,美国全国近86000多家企业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工业生产陷入停顿,金融系统也全部瘫痪。
当时普通美国人缺衣少食,生活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波特很多同学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饮店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要杯白开水,把柜台上的免费番茄酱倒到开水里一搅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汤了。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
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
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
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
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历史】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结果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措施、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空前的灾难1、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力特别强: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1)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税,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1、背景:(1)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是933年就凭美国总统。
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
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学院:理学院专业:统计学班级:1124001*****学号:************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一、背景及当时经济状况1929年10月以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灾难。
胡佛总统采取传统的自由主义措施挽救危机,不仅没有拯救经济,反而使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整个大危机期间, 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危机。
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抛出1 300万股, 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下, 在10月29日最糟糕的一天,抛出股票1 650万股, 开始了经济大危机时期。
从10月24日到12月底, 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
从1929-1932年间, 由于跌价而造成的证券贬值, 美国为840亿美元。
危机期间, 股票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达51%。
1928年美国发行的有价证券共13亿美元, 到1933年只有160万美元。
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 500家, 占银行总数的49%。
美国的进出口在1930年为10.1亿美元, 而1933年只有10万美元。
大危机使失业人数达有史以来的创记录水平,失业率高达24.9%。
大危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企业倒闭, 大量工人失业。
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 下降了46.2%。
危机期间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 生铁下降了79.4%(倒退了37年), 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 汽车下降了74.6%, 采煤量下降了40.9%。
最严重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5%。
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
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
以往经济危机周期的过程,是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的, 这次在大危机的谷底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 而是持续萧条, 到了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
美国大萧条发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的挑战
美国大萧条发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的挑战美国大萧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衰退,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挑战。
本文将探讨美国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并分析其对当时和未来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的形成1.1 股市崩盘美国大萧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
当时,股市投机泡沫破裂,股票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1.2 银行业崩溃股市崩盘引发了银行业的崩溃。
由于大量投资者抛售股票,银行的储蓄存款流失严重,导致很多银行破产或无法偿还债务。
银行业危机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1.3 失业率上升银行业崩溃和经济衰退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失业率直线上升。
这使得更多人无法支付贷款和房屋抵押,加剧了经济危机的蔓延。
二、社会动荡的爆发2.1 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大萧条期间,经济不平等问题愈发凸显。
富人趁着股市繁荣时期大量投资,而普通民众则借贷购买股票,结果一夜之间陷入贫困。
这种不公平的贫富差距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2.2 农业危机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遭受了严重打击。
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争取权益,农民举行了多次抗议活动和示威,社会秩序不断受到冲击。
2.3 劳工抗议失业率攀升导致劳工生活困难,工资待遇低下,劳工权益遭到侵害。
劳工们纷纷组织抗议活动,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这些抗议活动给政府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挑战和影响3.1 政治挑战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对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选民的不满情绪。
政府经济政策的采取成为政治辩论的焦点。
3.2 社会改革的推动美国大萧条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推动。
政府加大了对失业者和贫困人口的援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此外,工会运动的兴起以及民众的抗议行动也推动了劳工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民众对战争的反感也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制定。
对外政策的考量和中立主义的传统也在中立政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使得政府更倾向于采取中立立场。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主要包括对经济困境和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选择的考量,以及中立主义的传统和政治氛围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美国在这一时期坚持中立政策的决定。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经济大萧条,战争反感,对外政策,中立主义传统,美国政治氛围,根源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全球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国际舞台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如何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问题,其中中立政策成为当时的主要选择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的根源,我们需要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民众对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的考量、中立主义的传统以及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当时美国政府制定中立政策的动机和原因。
这一部分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议题。
2. 正文2.1 经济大萧条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基础,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立场。
经济大萧条导致了许多美国人失业、贫困,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参与战争的反感也逐渐加剧。
经济大萧条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不愿意再次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
美国的中立政策在30年代得到了广泛支持。
经济大萧条还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非将精力放在国外扩张和冲突上。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2010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2010/08/11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
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
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
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
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
经济危机下的救济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旅
经济危机下的救济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旅经济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它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1930年代初期,美国也曾遭受过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
面对这样的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济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在上任后所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计划。
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公正的经济体系,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创新之旅中具体采取的措施。
1. 金本位制度的废除罗斯福政府废除了金本位制度,也就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能够使美国政府进行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从而更好地对抗经济危机。
2. 银行改革在大萧条期间,美国银行系统遭遇了巨大的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人们的存款,同时对银行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3. 新的就业机会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开展公共建设项目,如修建公路、桥梁、机场等。
此外,罗斯福政府还成立了国家工作计划委员会(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简称NRA),通过实行“最低工资”、“最大工作时光”等措施来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和生产效率。
4. 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罗斯福政府通过发放无条件的现金补贴,改善了大量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并建立了社会保障的体系。
同时养老金制度也得到了改进,确保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在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同样也对改进现状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在人类福祉方面的考虑。
继续写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虽然在短时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但在长期影响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对工人团体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支持不够,同时政府对于大型企业的管制也缺乏切实的执行。
此外,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改进养老金制度的同时,美国仍存在一些社会贫困问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美国经济面临着无法想象的挑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在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平稳,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
而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一、经济危机的原因1. 股市泡沫破裂1929年10月,在华尔街的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股市崩盘的连锁反应。
投机者们纷纷离场,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
2. 不平等的财富分配20世纪初,工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顶级强者们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普通工人则往往处于一种较为贫穷的状态。
3. 过度生产1920年代的美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经济高度发展,而且技术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市场饱和、消费低迷、与零售商的对抗,导致过度生产和恶性竞争,使经济发生一些问题。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1. 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政策。
他构建了一个名为“新政”的计划,旨在扭转萧条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个计划包括实施社会福利、加强拨款、增加政府公共工程、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
2. 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是一系列法律,旨在确保美国市场公平竞争。
这些法律意味着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和监管大型公司。
此举可以保护经济中小企业的利益,消除竞争骨干,从而防止出现形形色色的隐形垄断。
3. 加强监管和控制金融市场1933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和控制措施,例如《银行法案》和《证券交易法案》。
这些法案旨在通过逐步规范和减少投机,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同时,金融机构将受到更高层次的审查和审核。
三、总结尽管19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史,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美国很快摆脱了困境。
以经济危机为教训,美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失败对策的研究中,以避免再次发生经济危机。
这一经验可以给其他国家以参考,让其他国家和企业避免在经济危机中倾家荡产。
美国新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历史及其演变
美国新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历史及其演变在美国的国家政治史上,福利国家制度和新政策是两个最经典的话题。
福利国家制度是指在国家政策方针下,通过政策,税收和公共服务等措施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
而新政策则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制定的一系列全国性计划与政策。
本文将深入探讨福利国家制度和新政策的历史和演变。
一、福利国家制度的历史和演变福利国家制度在美国可以追溯到1935年。
当时,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通过了《社会安全法》,该法案规定由政府出资建立福利基金,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帮助失业者、贫困家庭和残疾人等不幸弱势群体。
自此以后,美国政府的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壮大,如免费医疗、住房和学校教育等。
这样的国家福利政策使得美国的各项领域得到许多改善和保障,同时也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尽管美国政府的福利制度在国际上堪称独一无二,但是这种福利国家制度是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变革和完善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例如,在20世纪初期,福利国家政策根本不存在。
直到20世纪30年代,失业率的攀升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威胁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福利政策议题。
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福利政策一直经过敏锐的调整和不断的完善。
二、新政策的历史和演变新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应对当时的经济危机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介入,来节制和增强经济雇佣的稳定性。
新政策的基本框架是由罗斯福总统领导的新民主党所制定的。
新民主党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为新政策的建立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政策的框架下,美国政府制定了多项经济危机下的救援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银行救援、自由主义政策的转向、国家监管和劳工保护法的改革。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也是新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20世纪中叶,美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回升,新政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重工业经济复苏。
然而,新政策并没有一蹴而就。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贫富差距和就业率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效果分析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效果分析内容摘要:1929年美国胡佛总统的“市场不干预主义”贻误了治理金融危机的最佳时机,使经济危机恶化并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但并未彻底化解产能过剩。
80年代初对储贷协会管制的放松短期内缓解了金融危机,但最终将矛盾加剧;80年代末对储贷协会救助和监管并举的政策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突发性金融危机,对金融系统注资、组织金融机构自救、树立市场信心,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政策(一)胡佛总统的政策及后果1929年,美国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当时“市场不干预主义”占垄断地位,美联储面对股灾袖手旁观,造成了股市崩溃和经济大萧条。
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政府被迫采取了局部的反危机措施。
1、“自愿合作”政策集中表现在1931年开始推行地方和民间团体自愿联合的政策。
1929年11月15日起,胡佛召开了一系列有企业界人士和劳工领袖参加的白宫会议,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用正常的办法,帮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
2、农业保护政策1929年6月,国会通过一项农产品的销售法令,拨款5亿美元帮助农产品以不低于世界市场价格向国际市场推销。
为了防止农业继续恶化,1932年12月胡佛要求国会通过一项调整耕地面积的法令。
3、贸易保护政策1930年6月,胡佛签署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全部关税平均税率由33%增加到40%。
但这一措施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报复,从而加剧了危机的恶化。
4、成立复兴金融公司胡佛政府最重要的反危机举措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它于1932年1月22日成立。
该公司拥有5亿美元的资金,有权借贷15亿美元的免税证券,可以在全国30个城市设立办事处,用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贷款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
1932年7月,国会又通过了经济救济与工程法,使得复兴金融公司的借贷能力达到33亿美元。
5、促进就业1931年成立了失业救济局,但是胡佛强调主要由私人慈善机构来解决失业救济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8-29作者简介:杜明才(1963-),男,湖北天门人,襄樊学院管理学系副教授。
论美国政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反经济危机措施杜明才(襄樊学院 管理学系,湖北 襄樊 441053)摘要:1929年10月以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灾难。
胡佛总统采取传统的自由主义措施挽救危机,不仅没有拯救经济,反而使危机进一步加深。
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把美国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而延长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寿命。
关键词:大萧条;胡佛;志愿联合;罗斯福;新政中图分类号:K712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2)06-0081-05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到三十年代逐渐加深,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深重灾难。
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先后采取了反危机措施,但胡佛失败了,罗斯福成功了。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呢?这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在探讨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先后采取的反危机措施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危害。
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倒闭,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经济倒退。
举几个材料就能说明问题。
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25种有代表性的工业股票价格,从1929年平均最后成交价格每股366.29美元,降为1932年的96.63美元。
1929年破产银行为659家,其储蓄额近2.5亿美元;1930年为1352家,其储蓄额为8.53亿美元;1931年破产银行为2294家,其储蓄额近17亿美元;1932年破产银行为1456家,其储蓄额近7.5亿美元。
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的49%。
[1]危机使企业破产,从1929年到1932年末,商号破产达17万家,其负债额近30亿美元。
经济危机也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30年10月,失业人数为400万,1931年为700万,1932年为1100万,1933年达到了1400万。
美国经济也因危机而出现大倒退,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到1933年的402亿美元。
美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进口由1929年的43.99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3.22亿美元。
同期出口由52.41亿美元下降到16.11亿美元,进出口都下降了70%。
在国外的投资几乎完全停止,1930年为10.1亿美元,1933年只有10万美元。
[1](P.126)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影响,1930年到1934年教育事业费从18余亿美元降为15余亿美元,降幅为18%,而在密执安州和密西西比州则分别下降了41%和52%。
1934年全国高等学校总入学人数比1931年减少了85%。
经济危机还对家庭、婚姻、生育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29年结婚的有123.3万对,到1932年减为98.02万对。
而生育率则从1930年的21.3‰降到1933年的18.4‰。
[2]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谈到这次经济危机时说:“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工业企业成枯枝残叶;贸易冰封;农产品找不到市场,千家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3]总之,这场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2002年11月第23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Nov.,2002Vo1.23No.6杜明才:论美国政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反经济危机措施二胡佛对即将来临的严重经济危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早在1928年8月11日,他在加利福尼亚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时,就说:“我们美国今天比任何国家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于取得消灭贫困的最终胜利。
贫民院正在硝烟云散,我们尚未达到目的,但是只要我们继续执行过去八年的政策,我们借助上帝之力,贫困从我国消失将指日可待。
”[1](P.138)10月22日,他在纽约发表竞选演说,重申美国制度“已将我们追求人类幸福的伟大经验在历史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远。
今天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比以往更接近于消除人民产生的贫困和恐惧的理想。
”1929年3月4日在就职演说中,胡佛踌躇满志地说:“我们的生活和安定已经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的成果比美国更有保障了”。
可是灾难到来的太快了。
胡佛就职半年多后,美国就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胡佛还没有从好心态中走出来,因此他对经济危机的看法有明显的偏差。
1929年10月25日,胡佛总统说:“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稳固和繁荣的基础上的”,“对美国经济的前途或对美国企业经营的力量哪怕有丝毫的不信任,都是蠢事”。
1930年5月2日,胡佛总统满怀希望地向全国宣布:“我确信我们已走过了最险恶的一段,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是能很快恢复的。
”[4]到了1932年,美国的经济形势仍在恶化,然而胡佛却认为“不景气现象一定会让位于商业兴旺、利润堆积的新时代”。
虽然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有偏差,但经济危机是实实在在发生了,作为总统,他必须采取反击措施。
胡佛总统采取的反经济危机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关税方面,1930年6月17日,胡佛总统签署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
在世界各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提高关税“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恶例”。
[2](P.23)各国以牙还牙,纷纷也提高关税,因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危机。
第二在农业方面,胡佛呼吁农场主志愿削减农产品生产,使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第三在金融方面,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有困难的企业、州和地方政府贷款。
第四在救济方面,胡佛反对国会把联邦基金用于失业救济。
他认为,对失业的救济应该是地方和私人慈善机构的责任,联邦政府的救济对象主要是赤贫阶层。
众所周知,胡佛总统的反经济危机措施没有能够遏制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是胡佛总统的反经济危机措施没有摆脱自由主义的做法。
胡佛反危机坚持推行自愿联合的原则,反对政府干涉经济生活。
1930年7月,美国工商业代表到白宫,要求胡佛总统采取挽救危机的紧急措施,胡佛不耐烦地说:“先生们,你们迟来了6个月,危机现在已经过去了。
”[5]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其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决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6]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其第三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该最少地介入经济的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1932年12月6日,胡佛在其第四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
”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7]1932年8月11日,胡佛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演说中仍宣称,救济失业工人纯粹是私人慈善机关和地方当局的事,由联邦政府来干预这种事是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的。
商业的循环周期会把世界经济带向繁荣。
胡佛为什么如此欣赏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呢?这得从胡佛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他担任美国总统时的时代条件谈起。
胡佛就是一个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他1874年8月出生在依阿华州,父母早亡。
1891年10月进斯坦福大学,专攻采矿。
他曾任中国开平矿务局总经理。
1909年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胡佛在伦敦和欧洲其他地区从事救济活动。
1917年他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粮食总署署长。
1924年他在《美国的个人主义》这本小册子写到:“我们的个人主义和所有其他个人主义不同,我们的个人主义包含着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们在个人造诣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的社会的时候,我们将维护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在该社会取得相应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是他的知识、资格、能力和抱负所授权获得的;我们解决各种问题不受凝固的阶级地位所限制;我们将激励每一个人努力去取得成绩,办法就是增强第23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个人的责任心和理解力,而个人当然也必须在竞争的砂轮上接受考验。
”我们认为胡佛简直把个人主义当作宗教来信仰。
1921-1928年胡佛先后在哈定总统和柯立芝总统时期担任商业部长。
1928年参加总统竞选时,他以选举人票444票对84票的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可以说胡佛靠个人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胡佛就职总统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
整个20年代美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民总收入从1919年的65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28亿美元,主要工业品产量增幅都很大,从1919年到1929年汽车产量增长255%,化学产品增长85%,橡胶产品增长86%,钢铁产量增长70%。
[2](P.297)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社会仍到处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气氛,没有感到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美国的实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希尔1929年秋宣布:“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象是持久的”。
财政学家伯纳德・巴鲁克于1929年6月写到:“世界的经济形势似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发展”。
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
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
”[8]大家都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胡佛也不例外,我们也不能苛求他。
有人认为“胡佛主要的不利条件,是一种刻板的、顽固的心理素质,使他难于适应新情况,并进行非常的试验”。
[2](P.19)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有人认为胡佛对付大萧条的各种政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好象火上加油,使大萧条日益严重”,[9]就值得商榷了。
当1929年至1930年的衰退转为1931年的十足萧条时,胡佛被迫承认,如果联邦政府不采取积极的前所未有的行动,将会发生全面的经济崩溃。
他暂时放弃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批准了一些雄心勃勃地挽救美国经济的法案。
只不过他仍然坚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而这种健全的经济制度一定会渡过危机,使经济复兴早日到来。
这就使他的反危机的措施大打了折扣。
三正当经济危机的危害逐步加深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美国总统,他一上任就推行“新政”,加大国家政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调控。
从1933年3月初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到6月中旬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第一阶段,史称“百日新政”。
从1935年4月起,国会又通过一系列法案,掀起新政的第二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