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3 活血化瘀法 .4 《 枢 ・ 变》指 L 情致病, 而气滞, 灵 五 出七 怒 气 滞 导 致 血 瘀 , 而 化 热 发 为 消 渴 。这 为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消 渴 提 瘀
阴寒病邪, 用温性 药物 以纠 正阴邪偏盛 的病理现 象, 应 使机体 在
最大程度上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53 归经 治疗消渴病 的药物 归经涉 及 了全身 多个脏腑, - 但 以胃经居第一位, 次是肺经 、心经 、脾 经、肾经、肝 经、大肠 其 经 。由此推知, 胃功 能的损伤在 消渴病 的发病 过程中起 着至关 脾 重要 的作用 。因此, 治疗 时以健运脾气 、清 泻胃火、调理脾胃功
摘要 目的 总结古今各 家治疗 消渴症 的方法及用 药规律 ,提 高中医临床对消渴症的认 识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通 过研究 古代文献 ,
及近 代研 究理论 ,从 病因,病位等 方面总结用 药规律 ,及用药原则。结论 通过大量的文献总结得 出,治疗 消渴症 的药物 多为寒性 、 温性,平性 药,以养阴、清热 益 气为主 ,多归 于胃、肺 ,心 脾 ,肾 肝 ,大肠 经等。
素体 阴虚 五脏虚弱 是 消渴病 发病的 内在 因素 。素体 阴虚 是指机体 阴液亏虚及 阴液 中某些成 分缺 乏, 别是肾脾两脏之 虚, 特 在消渴症 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 。饮 食不节 形体肥胖 长期过 食
神消于上 精消于下——试析张景岳论治消渴的特色
神消于上精消于下——试析张景岳论治消渴的特色
陈家英;高桂花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1()6
【摘要】消渴,又名“三消”,一般是指患者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身体消瘦,所谓“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
前人有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之说。
早在《内经》
【总页数】3页(P43-45)
【关键词】消渴;张介宾
【作者】陈家英;高桂花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405
【相关文献】
1.从阴消、阳消论治消渴病的临床体会 [J], 王天德
2.张景岳从火论治三消探讨 [J], 郜贺;杨宇峰;金文杰;田晓君;石岩
3.从“二阳结谓之消”论治消渴 [J], 林莉;叶彬华
4.从肺"体阳用阴"论治消渴病上消 [J], 施敏;刘富林;夏旭婷;张婷;廖陈敏
5.张景岳论治消渴病的特色 [J], 邓奕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补阵大补元煎: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
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本方与后右归饮出入互思。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钱(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左归饮:此壮水之剂也。
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山药(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二钱;血滞者,加丹皮二钱;心热而躁者,加玄参二钱;脾热易饥者,加芍药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二钱。
右归饮: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此方与大补元煎出入互用。
如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证,宜加泽泻二钱,煎成用凉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用如前)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枸杞(二钱)甘草(炙,一、二钱)杜仲(姜制,二钱)肉桂(一、二钱)制附子(一、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干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三钱。
左归丸: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关键词】消渴病三消用药规律“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 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
”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一一“三消”分部论治。
本研究共收集自秦汉至民国时期医家治疗“三消”的方剂128首, 其中上消方33首、中消方50首、下消方45首,以组方中使用的高频药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三消”对比的研究方式,以探寻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不同主症在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
1治疗“三消”高频药物比较(见表1)表1治疗“三消”前10位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略)注:治疗“三消”的药物中甘草均为高频用药,无特殊意义,故不参加讨论由表1可知,在上消、中消、下消的组方中前10味的高频药物均包含了麦冬、生地黄、人参、茯苓4味药,表明古代医家以这4味药作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用药。
石膏、黄芩是上消、中消共同的高频用药,表明上消与中消虽然症状不同,但存在相同的病机一一热邪内扰,故均选用清热泻火药以清热。
其中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上焦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而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既能泻火,又能燥湿,对中焦湿热疗效颇佳。
“三消”高频药物中也分别出现了各自的特别用药:上消中天花粉与葛根偏重清泻肺热以治疗口渴多饮;中消中瓜蒌与黄连着重泻中焦胃火以治疗多食善饥;下消中的山茱萸与桑螵蛸突出涩精止遗的功效以治疗小便频数。
由此表明,古代医家针对“三消”的不同主症,也形成了各型治疗的特色用药。
2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见表2)表2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略)由表2可见,在“三消“治疗中,其药物的应用均以寒性药物的应用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6.5%、62.3%和37.1%。
《景岳全书》发渴(五十四)
《景岳全书》发渴(五十四)
发渴(五十四)
痘疹发渴者,里热也。
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
又其津液外泄,化马脓浆,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
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
惟大渴者,乃由火盛,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肺受寒,致生他患也。
外有干渴,论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术散,或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便干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加黄连。
若痘后热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内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饮。
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苡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渴者,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术散;若系实热,索水喜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为通一子,明朝末期浙江绍兴人。
是温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明代杰出的医学家。
因其临证善于运用熟地,又有“张熟地”之美名。
在晚年,景岳完成了记述他一生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景岳全书》,该书共六十四卷,载有临床各科理法方药。
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重点论述景岳的补益思想以及内科杂证的症因脉治。
书中论述中肯全面,其中景岳的很多学术思想和他对临床疾病的独到见解以及自创方剂,都备受后世所推崇。
本课题以《景岳全书》书中卷九至卷三十七“杂证谟”中所涉及的补益方剂142首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对所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对、药组、药物类型及主治病证等进行挖掘性研究。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中医药学理论分析,探讨《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142首方剂分属补气剂、补血剂、补阴剂等7大类。
123种药物分属补气药、理气药、安神药、补血药等19大类,共使用998次,平均每方使用药物8.1味。
从药物使用种类及频次来看,《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以补气药使用最多,为278次,占药物使用总次数的27.86%;其次为补血药。
补气之品以人参、黄芪、茯苓、白术为主;补血之品以熟地黄、当归、白芍为主。
从气血阴阳分类来看,景岳治疗内科杂病时,首重补气。
他推崇“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的说法,认为“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
从药物性味上讲,《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以甘温、甘平为主,而少用、慎用苦、寒、凉之品。
性温者使用了456次,平性药物使用了345次,分居药物四气使用频次的前两位。
在药味方面,味甘者使用了775次,居第一位。
景岳强调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提倡“阳非有余”之说,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对于阳气的顾护,认为苦寒的药物容易使人体阳气受到损伤,故在临证时应当谨慎使用。
右归饮三类《景岳全书》
右归饮三类《景岳全书》右归饮三类《景岳全书》右归饮,因为张景岳认为右为肾阳,左为肾阴,那就用来峻补。
组成肾气丸去三泻,加菟丝子、杜仲、鹿胶、当归、枸杞,桂枝改为肉桂。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温补肾阳,侧重填精补髓,所以补力较大。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脊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主治强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它围绕这个命门火衰,说明命门可以看作肾阳,叫命门火衰,肾阳虚的程度重。
所以它反映出来就是全身阳气不足,加上生殖系统功能减弱。
以及火不生土,脾肾阳虚,在泄泻方面,,年老久病气衰神疲,年事已高,阳气就可以虚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这是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共性。
阳痿遗精,阳衰无子,涉及到就是肾阳虚或精寒不育,或阳痿症。
大便不实,严重的可以完谷不化,那脾肾阳虚,火不生土;小便自遗涉及到固摄作用,温摄就是肾司二便,所以这一组症状,你看很少强调水液壅滞,所以主治范围,和肾气丸原方的主治范围相差很大。
它强调命门火衰,肾气丸实际上是体现肾阳不足,水液不化,这是它们的区别。
另一方面,用药去掉了三泻,用肉桂,桂枝改为肉桂。
而且增加了一些血肉有情之品,鹿胶之类的,和温补肾精摄精的菟丝子,以及杜仲、当归、枸杞,这养相配补益力量很强。
有的说它峻补,峻补无泻,所有这个方运用的时候,基本上是纯虚无邪。
不宜久服使用注意脾胃虚弱的或者挟湿,有水湿壅滞都不适合。
所以右归丸往往是作为肾气丸的附方,或者在后面的二类、三类方剂。
我们教材主要作为三类。
实际上它们功效差别很大。
在临床上作用的区分,一个是肾阳虚的程度,一个是涉及到的强调水不化气,还是强调火不生土。
这方面一个是命门火衰,一个阳不化气。
这个侧重比较清楚的。
配伍特点阴中求阳纯补无泻。
(针对纯虚无邪)。
(2)三消
(2)三消三消三消得之气之实。
血之虚也。
久久不治。
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有一僧专用黄芪饮加减。
其论盖详之。
益血为主。
三消。
小便去多。
上消消心。
心火炎上。
大渴而小便多。
中消消脾。
脾气热燥。
饮食倍常。
皆消为小便。
下消消肾。
肾衰不能摄水。
故小便虽多而渴。
然小便既多。
津液必竭。
久而未有不渴者。
谓之全不渴。
未有的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
惟当滋养。
除消脾外。
心肾二消。
宜用黄芪饮。
吞八味丸。
或玄兔丹。
或小菟丝子丸。
又竹龙散皆可。
又用六神饮亦治肾消。
惟脾消则加当归。
去黄芪。
三消小便既多。
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汤。
润其大肠。
如加人参木瓜花粉。
在人。
仍煮四皓粥食之。
糯米泔。
折二。
亦可冷进。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
反作甜气。
在溺桶中滚涌。
其病为重。
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
溅在桶边如柏烛泪。
此精不禁。
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
心脾既如此热。
小便涩少而反无禁。
盖燥热在上。
虚冷在下。
阴阳不交。
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
精血既亏。
或目无见。
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
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
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饮食过多。
及食啖辛热。
饮引既多。
小便亦多。
当抑心火使之下降。
自然不渴。
宜半夏泻心汤。
去干姜。
加栝蒌干葛如其数。
吞猪肚丸。
或酒连丸。
仍佐独味黄连汤。
多煎候冷。
遇渴恣饮。
久而自愈。
或自糯米煮稀粥。
然同颖汤。
梅花汤二药。
于三消有渴者。
皆可用。
若因用心过度。
致心火炎上。
渴而消者。
宜黄芪饮。
加莲肉远志各半钱。
吞玄兔丹。
仍以大麦煎汤。
间下灵砂丹。
消脾。
缘脾经燥热。
食物易化。
皆为小便。
转食转饥。
然脾消又自有三。
曰消中。
曰寒中。
曰热中。
宜用莲茗饮加生地黄干葛各半钱。
或乌金散。
或止用莲茗饮。
若因色欲过度。
水火不受。
肾水下泄。
心火自炎。
以致渴浊。
不宜备用凉心冷剂,宜坚肾水以济心火。
当用黄芪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
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
玄兔丹。
鹿茸丸。
加减安肾丸。
皆可选用。
或灵砂丹。
消肾为病。
比诸为重。
古方谓之强中。
又谓之内消。
多因恣意色欲。
或饵金石。
肾气既衰。
石气独在,精水无取养。
中医“三消”治消渴!
中医“三消”治消渴!对糖尿病讲病理,论治疗,中西医素来有不同的角度。
西医认为是胰岛素接收器出问题所致,而中医则把它分成上消、中消、下消三个轻重不同的阶段。
上消:多饮而渴不止,病情仍算轻微。
中消:消谷善饥。
伤及内脏。
下消:口渴、小便如膏。
病情已趋严重。
其实,消渴症(即今之糖尿病)一词,早在《皇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更直指,若能控制饮食,则此病有救矣。
不过,病届晚期,则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皆受其影响。
并发症层出不穷,包括: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
血管通透性和弹力下降,以致高血压和中风危机提高。
渗透压改变,令肾脏受损发炎,严重者可致肾衰竭。
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
血液循环和供氧下挫,以致肢端营养不足、容易溃烂、伤口难愈合。
情况再严重,可出现坏疽而须截肢的悲剧结局。
一句话,若果护理失当,糖尿病人後期生活极之痛苦。
总结:这位年轻患者已属严重,针对他的情况,我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帮助他养阴清热、健脾固肾、补气活血。
个多月後,他不再感到那麽疲倦,面上的灰黑之气也渐退掉。
昔日因夜尿频密而睡眠不足,出现肝热口苦的现象,已逐渐消失。
西药方面,很庆幸,也在调低,打胰岛素针之险,应可避过。
治疗三步曲中医所云的消渴症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即病情的轻度、中度、严重,或者早期、中期、晚期。
每期的治疗重点都不大相同。
早期:病在外层一要戒口:肥甘美食、烟酒、煎炸辛辣食物等,以致可能刺激阳火的食物,通通敬谢不敏。
即使一般人认为正气的谷麦,也要限量进食。
二要养阴清热:用玄参、生地、石斛、花粉、地骨皮、粟米须、玉竹、石膏等药。
目的是要消减口乾口渴,并且缓解糖尿。
上述药物除石膏一味以外,全都对血糖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效用。
中期:病及内脏人渐消瘦,常常肚子饿,食量大但不长肉。
因为病魔已伤及脾胃,影响吸收。
一要养阴清热:用药同上。
二要健脾:多用白术、云苓、苍术、川连等健脾化湿之药,巩固脾胃机能。
晚期:形神俱疲,小便多而混浊。
体内热盛,睡不安宁。
三消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三消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三消者,凡多饮而渴不止,为上消。
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鬲消者,鬲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
消谷善饥为中消,验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盖胃热则谷食易消,故令人善饥,胃火上炎,心血燥灼,而悬悬不宁也。
溲便频而膏浊不禁为下消。
经云∶肾脉微小为消瘅。
阴精衰少,故肾脉微小。
瘅者热也,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
景岳又言消瘴者,三消之总称也。
按张戴人云∶三消当从火断,观《内经》论消症不同,归之于火则一也。
河间论治三消大法,当泻心火,除胃热,补肾水。
又按《袖珍方》云∶消渴皆因肾水沽竭,心火燔盛,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消渴生焉。
观此诸论,则知清金、壮水二法,为治消症之大纲也。
景岳引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条,言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火症。
此以示人当知病情之变幻耳。
勿执是说,而浪用热剂,则不致以火济火而杀人矣。
二冬二母散〔见小便不通。
〕泻白散〔见火。
〕多饮而渴不止,甚者舌上赤裂,急合二方,加减大剂治之。
宜加五味花粉〔生津。
〕生地玄参〔补水。
〕芦根汁〔降火。
〕生鸡子白〔除热。
〕甚者可加石膏、芩、连。
此清金、壮水、生津、除热之剂。
《总录》谓不能食而渴者,末传中满,勿过用寒凉泻火之药。
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
故消渴病少愈,急宜用忍冬,少佐甘草熬膏,频饮预防,可免。
竹叶石膏汤〔见伤寒。
〕治消谷善饥,饮食昼夜无度。
〔经言∶善黄而瘦,火之故也。
〕大便硬少。
〔戴人所谓烈火石,则消为灰是也。
〕口渴饮水,〔阳明症本渴炊。
〕宜参前方加用之药。
〔嘉言云∶治中消病,当知急救金、水二脏,故须地、冬之品。
〕此方上、中、二消通可用之。
昔东垣以之治鬲消,洁古以之治中消,嘉言谓人参白虎汤,治火热伤其肺、胃,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
六味加知柏汤〔见火。
〕八仙长寿丸〔见虚劳。
〕溲溺频数,〔水虚火旺,逼迫膀胱下注故也。
〕膏浊不禁,烦渴引饮,〔肾水虚,故引饮自救。
〕甚者耳叶焦枯,〔耳为肾之外候。
〕二方通可加减用之。
消渴证有三消,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消渴证有三消,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多尿、多饮、多食这“三多”症状是消渴病的辨证特征。
且“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
消渴病多发于恣食膏粱厚味、嗜饮醇酒之人,但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消渴病的家族史的人尤应防范。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其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消渴病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对于上消证,可用消渴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
对于中消证,可用玉女煎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对于下消证,可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润燥止渴;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消渴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
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
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完/请搜索、关注公众号"抱朴言"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消渴病(糖尿病)的“三消”辨证理论(附三个秘方)
消渴病(糖尿病)的“三消”辨证理论(附三个秘方)“消渴”(西医叫糖尿病),其名之深意,其名来意究竟?其名之骨肉为何?“二阳结谓之消。
”二阳指的是足阳明与手阳明,胃与大肠,等于是胃肠俱热,因热而致水失。
先有了水液之伤,自然就有了渴的问题,有水液之伤自然就还会涉及到气化问题。
渴,不光是口渴,这个渴涉及到的是整个水液运化的问题,司职水液运化的脾脏与肾脏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以及司管气化的肺。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其病因主要表现为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其发病的外因则主要集中在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形体肥胖,外感六淫,过度疲劳等方面。
消渴证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腑相互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输布津液。
肺热受损,则津液不输,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口渴多饮,尿频尿多。
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口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合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下泄,随小便排出体外,则尿多微甜。
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食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历代医家根据脏腑分布位置将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糖尿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而影响脾肾的水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而淤积身体内外产生多种病证。
各医家多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据此来进行辨证。
简单说:偏于多饮者为上消,偏于多食者为中消,偏于多尿者为下消。
在临床实践中三消症状的出现,一般有轻重缓急程度的不同,而以上、中、下三消的名称来进行分类,但三消之中,症状错综复杂,并没有明显界限,只是有所侧重。
总而言之,五志过激化火,心火上炎、燥热灼伤肺津,或心肾不交,水火不能交融,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潮,病属上消;长期恣食肥甘及醇酒辛辣厚味,损伤脾胃,酿成内热,积热内蕴,而成中消;或因房事不节,劳逸失度,肾阴亏损,虚火上浮,精微下流,而成下消。
张景岳从火论治三消探讨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F i r e a n d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c o n c e p t t h a t S a n j i a o s u f f e r s f r o m S a n x i a o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s t h e n i c f i r e a f f e c t s t h e l u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t h e t r e a t i n g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u p p e r Xi a o ma i n l y d e a l s wi t h t h e s t h e n i c h e a t a n d a s t h e n i c h e a t ,t h e t r e a t i n g r e l a t e d t o
GAO He , Y ANG Y u — fe n g , J I N We n— j i e ,T I AN Xi a o — j u n。 , S HI Y a n
( 1. T h e Fi r s t Cl i n i c a l S c h o o l o f L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4 7, C h i n a 2. Ex pe r —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经义《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
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论证(共二条)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
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
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
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
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面鼻方《医林》川芎散:治风寒鼻塞。
川芎本细辛白芷羌活炙甘草(各一两)苍术(米泔浸,五两)上咀。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
《济生》辛夷散:治肺虚为四气所干,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不通,不闻香臭。
辛夷川芎细辛白芷升麻防风羌活本炙甘草木通(各等分)一方有苍耳子(减半)上为末。
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温肺散:治闭塞阳明鼻塞。
升麻黄丁香(各一钱)羌活葛根炙甘草防风(各五分)麻黄(不去节,二钱)水二钟,葱白二茎,煎八分,食远热服。
《千金》细辛膏:治鼻塞脑冷,清涕常流。
细辛川芎川椒黑附子(炮,去皮脐)干姜吴茱萸(各二钱半)桂心(三钱)皂角屑(钱半)上将诸药用米醋浸过宿,次用猪脂二两熬油,入前药,煎附子色黄为度,以绵蘸药塞鼻中。
《三因》苍耳散: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苍耳子(炒,二钱半)辛夷仁薄荷叶(各五钱)白芷(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葱汤或茶清食后调下。
神愈散:治风热在肺,鼻流浊涕,窒塞不通。
细辛白芷与防风,羌活当归半夏芎,桔梗陈皮茯苓辈,十般等分锉和同,三钱薄荷姜煎服,气息调匀鼻贯通。
醍醐散:治伤风鼻塞声重。
细辛(半两)川芎(一两)薄荷(一两半)川乌(炮,去皮脐)白芷甘草(各二两)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葱茶汤或薄荷汤下。
《良方》防风汤:治鼻塞不闻香臭。
防风麻黄官桂(各半两)升麻木通(各一两)栀子(七枚)石膏(三两)上咀。
每服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宣明》防风汤: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证。
防风(一两半)人参麦冬炙甘草川芎黄芩(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沸汤调服,食后,日三服。
荆芥散:治肺风酒鼻赤。
荆芥穗(四两)防风杏仁(去皮尖)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炙甘草(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正传》脑漏秘方:祖传经验治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
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之即愈。
《简易》黄白散:治鼻、肉、鼻痔等症。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消渴病三消用药规律“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
”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三消”分部论治。
本研究共收集自秦汉至民国时期医家治疗“三消”的方剂128首,其中上消方33首、中消方50首、下消方45首,以组方中使用的高频药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三消”对比的研究方式,以探寻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不同主症在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
1 治疗“三消”高频药物比较(见表1)表1 治疗“三消”前10位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略)注:治疗“三消”的药物中甘草均为高频用药,无特殊意义,故不参加讨论由表1可知,在上消、中消、下消的组方中前10味的高频药物均包含了麦冬、生地黄、人参、茯苓4味药,表明古代医家以这4味药作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用药。
石膏、黄芩是上消、中消共同的高频用药,表明上消与中消虽然症状不同,但存在相同的病机——热邪内扰,故均选用清热泻火药以清热。
其中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上焦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而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既能泻火,又能燥湿,对中焦湿热疗效颇佳。
“三消”高频药物中也分别出现了各自的特别用药:上消中天花粉与葛根偏重清泻肺热以治疗口渴多饮;中消中瓜蒌与黄连着重泻中焦胃火以治疗多食善饥;下消中的山茱萸与桑螵蛸突出涩精止遗的功效以治疗小便频数。
由此表明,古代医家针对“三消”的不同主症,也形成了各型治疗的特色用药。
2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见表2)表2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略)由表2可见,在“三消“治疗中,其药物的应用均以寒性药物的应用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6.5%、62.3%和37.1%。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齿牙方(东垣)神功丸: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脱血出,并治血崩血痢,肠风下血,及逆气上行等证。
黄连(酒洗)砂仁(各五钱)生地甘草(各三钱)当归木香藿香叶升麻兰叶(各一钱,无亦可)上为末,以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
每服百丸或二百丸,白汤食远服。
(东垣)清胃散:方在寒阵。
治齿龈溃烂,喜冷恶热。
《秘验》清胃饮:方在寒阵。
治一切风热牙床肿痛,出血动摇。
《三因》安肾丸:治肾虚牙齿肿痛。
此与《局方》安肾丸同,但少肉桂、茯苓二味,方在热阵。
《直指》立效散:治牙痛不可忍,痛连头脑项背,微恶寒饮,大恶热饮。
防风(一钱)升麻(七分)炙甘草细辛叶(各三分)草龙胆(酒洗,四分)上用水一钟,煎五分,去滓。
以匙抄在口中,痛处少时,立止。
如多恶热饮,更加草龙胆一钱。
此法不定,宜随寒热多少临时加减。
若恶风作痛,须去草龙胆,加草豆蔻、黄连各五分,累用得效。
细辛煎:治牙齿肿痛不可忍,及口气臭。
用北细辛一味煎浓汁,乘热噙漱良久,吐之,极妙。
驱毒饮:治热毒上攻,宣露出血,牙龈肿痛不可忍。
屋游(此即瓦上青苔,不拘多少洗净)上用水煎汤,澄清入盐一撮,频频漱之。
《御药》丁香散:治牙齿痛。
丁香荜茇蝎梢大椒上等分为末。
每用少许擦于患处。
《选要》芫花散:治风虫诸牙痛。
芫花细辛川椒蕲艾小麦细茶(等分)上咀。
水一钟,煎七分,温漱之,日三、四次,吐涎出即愈。
如神散:治风牙虫牙攻蛀疼痛,牙齿动摇,连颊浮肿。
川椒(炒出汗)蜂房(炙)上等分,为细末。
每用二钱,水煎数沸,热漱即止。
赴筵散:治风虫牙痛。
良姜草乌细辛荆芥穗上等分为末。
擦牙,有涎吐之。
蟾酥膏:治风蛀诸牙疼痛。
蟾酥(少许)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烧焦)上共研如泥,以绵裹如粟米大。
若蛀牙塞入蛀处,风牙塞牙缝中,吐涎尽愈。
虫牙痛:苍耳艾小麦花椒芫花黑豆煎熬,屡漱之即愈。
韭子汤:治虫牙。
用韭菜子一撮,以碗足盛之,用火烧烟,外用小竹梗将下截劈为四开,以纸糊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
如下牙蛀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虫自出。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寒阵保阴煎: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梅一、二个,或百药煎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钱。
加减一阴煎:方在补阵九。
治水亏火胜之甚者。
抽薪饮: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石斛木通栀子(炒)黄柏(各一、二钱)枳壳(钱半)泽泻(钱半)细甘草(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涩者,加草龙胆、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徙薪饮: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
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黄芩(二钱)麦冬芍药黄柏茯苓牡丹皮(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加青皮、栀子。
大厘清饮: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腿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黄胆,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等证。
茯苓泽泻木通(各二钱)猪苓栀子(或倍之)枳壳车前子(各一钱)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草龙胆之属;如大便坚硬胀满者,加大黄二、三钱;如黄胆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
清流饮:治阴虚挟热泻痢,或发热,或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水痛赤等证。
《景岳全书》清理类
《景岳全书》清理类清火诸方:抽薪饮(新寒三)大寒凡热邪内蓄之甚者宜此。
徙薪饮(新寒四)次寒凡热邪内蓄,将甚未甚者宜此。
黄连解毒汤(寒三)大寒凡热邪内盛,烦躁狂斑,口渴舌焦,喘满脉洪,热甚者宜此。
白虎汤(寒二)大寒凡脉洪大渴,阳明热甚,或中暑虚烦等证宜此。
人参白虎汤(寒三)大凉凡赤斑口燥,烦躁暑热,脉洪大浮虚者宜此。
三黄石膏汤(寒十一)大寒凡疫瘟大热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大寒阳明实热,烦躁斑黄等证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次寒凡中暑身热烦渴,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大寒凡阴虚水亏,阳明火盛,烦渴内热者宜此。
阳毒升麻汤(散百六)大凉凡阳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叶石膏汤(寒五)微寒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热烦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饮(寒八)微寒凡伏暑发热烦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次寒肺热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连翘饮(寒七八)次寒凡风热热毒,大小便不利,及疮毒丹瘤等证宜此。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大寒凡疫疠大行,憎寒壮热,头肿目闭,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头瘟、热毒等证宜此。
栀子柏皮汤(寒二三)大寒伤寒身黄,内外俱热者宜此。
白头翁汤(寒一八四)大寒治伤寒热痢。
玄参升麻汤(外四八)次寒瘟疫颊腮肿痛,发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汤(寒十六)微凉凡小结胸热邪胀满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大寒凡心经蕴热,脏腑秘结,小便赤涩、血淋等证宜此。
解瘟疫热毒法(寒二四)清血清便滋阴诸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微凉凡热入血分,吐衄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此。
二阴煎(新补十)大凉心经有热,狂笑、烦热、失血者宜此。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大凉凡水亏火盛,烦热动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微温凡暑热霍乱泄泻,小水不利,湿肿胀满者宜此。
导赤散(寒一二二)微凉心火小肠热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厘清饮(新寒五)微寒凡积热闭结,小水不通,热泻等证宜此。
小厘清饮(新和十)性平凡小水不利,湿滞肿胀,泄泻者宜此。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固阵《局方》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体虚,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黄(蜜炙)麻黄根牡蛎(淬醋中,各二钱半)水一钟半,加小麦百粒,煎八分,食远温服。
牡蛎白术散:治漏风证,以饮酒中风,汗多,食则汗出如洗,久而不治,必成消渴。
牡蛎(,一钱)白术(炒)防风(各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宣明》白术散:治虚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弱,不治必为消渴证。
白术(二两)防风(五两)牡蛎(,六钱)上为末。
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拘时。
如恶风,倍白术;如多汗而肿,倍牡蛎。
按∶此方虽与前同,而用法不同,故并存之。
神效麦面汤:治心虚盗汗。
麦面(炒黄色,一钱)防风白术牡蛎(,醋淬)黄(蜜炙,一钱半)水一钟半,枣二枚,煎八分,调服辰砂妙香散极效。
在后十五。
黄汤方在补阵。
治自汗盗汗。
《圣惠》宁肺散:治新久咳嗽,肺气不通,咯唾脓血,自汗咳嗽,常年不愈者,服之立止,并坐卧不安,语言不出等证。
乌梅肉(七分)罂粟壳(二钱,去筋,蜜炙)上为细末。
不拘时,乌梅汤调下。
《选要》安眠散: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止。
款冬花麦门冬乌梅肉佛耳草(各四分)橘红(五分)炙甘草(三分)粟壳(蜜炙,一钱)上为末。
水一钟,煎八分,入黄蜡如枣核许煎化,临睡温服。
(丹溪)百药煎:劫嗽立止。
百药煎诃子荆芥穗(等分)上为极细末,蜜丸噙化。
《集成》三妙汤:治久嗽。
乌梅肉(二个)北枣(三枚)粟壳(蜜炙,四个)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后服。
九仙散:治一切咳嗽不已。
人参款冬花桔梗桑白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各五分)御粟壳(二钱,蜜炙)水一钟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劫嗽丸:治久嗽失气失声者,宜此敛之。
新咳者不宜用也。
诃子肉百药煎荆芥穗(等分)上为细末,蜜丸噙化。
五味子丸:劫咳嗽如神。
五味子(五钱)甘草(二钱半)文蛤风化硝(各一钱)上为末,炼蜜丸,芡实大。
噙化。
罂粟丸:治一切久嗽劳嗽,一服即愈。
罂粟壳(新者一半,去蒂,切,焙干;陈者一半,泡去筋膜,炒,各一两)上共为末,蜜丸,弹子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 : 方向明教授
( 安徽 中 医学院 , 徽 合肥 安
关键 词 : 景岳全 书 ; 消渴 ; 药规律 ; 用 张介宾
20 3 ) 30 8
中图分 类 号 :2— 2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0— 29 20 )2— 04— 3 R 5 A 10 2 1 (0 7 0 00 0
科学技术 出版社 ,92 2 4 18 :0 .
[7 马克思. 1] 马克思 恩格斯选 集 : 二卷 [ . 京 : 民 M] 北 人
出 版社 ,97:1. 19 14
[] 9 崔月犁 .中医沉思 录 [ . M] 北京 : 中医古籍 出版社 ,
18 7 . 9 7: 9
( 收稿 日期 :06—1 —1 ) 20 1 4
书》 为张介 宾 学 术 思 想 和 临床 经验 的 代 表 作 , 在 是 广 收博 采诸 家之 论 的基 础 上 , 合 个 人 的学术 见解 结 及 临床经验 汇编 而成 。本卷 中治 疗三 消 干渴使 用最
《 景岳全书》 出三 消之病 乃三焦 受 病所致。 指
上消 以上 焦津 液枯 涸 , 病在 肺 , 、 、 其 心 脾 阳明之火 皆 能熏 炙 ; 中消 即 中焦 病 , 病在脾 胃 ; 消 即下焦 病 , 下 病
液。人出生之后 , 机体生命 活动 的延续和气血津液 的生化 , 都有赖于脾 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 因此称脾胃
为 气血 生化 之源 、 天 之 本 。消 渴 病 乃慢 性 消 耗 性 后 疾 病 , 必 以补 益 为 要 。其 次 是 苦 味 药 , 45 , 故 占2 .% 15 药物 五味 的统计 . 见 表 4 。 苦 能泄 、 能燥 、 坚 。《 问 ・ 气 法 时论 篇 第 二 十 能 素 脏
次、 人参 1 7次、 熟地黄 1 、 7次 甘草 2 4次。② 1 O次
以下 的药 物 : 膏 4次 、 药 4次 、 志 5次 、 石 芍 远 肉桂 5
作者简介 : 丽娜 (9 9一) 女 , 士研 究生 王 17 , 硕
参考文献 :
[ O 弗里 乔夫 ・卡普拉. 折点 [ . 1] 转 M] 成都 : 四川科 学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20 0 7年 4月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A OU NHU C COL EGE IT M L
Vo . 6 N . 12 o 2 Ap . 0 7 r2 0
《 景岳全书》 三消干渴用药规律分析
技术 出版社 ,9 84 、 18 :1
[] 1 罗志希. 科学与玄学 [ 、 Ml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9 : . 1 91 9 0
[] 2 余云岫. 氏 医述 : 余 一集 [ . M] 上海 : 上海 社会 医 学
馆 ,9 8 4 . 12 :8
[ 1 钱学森. 1] 论人体科学 [ . 京 : 民军 医 出版社 , M] 北 人
社 ,9 7 3 18 :.
[5 M ・ 克特 . 1] 波 中医是 成 熟 的科 学 [ ] 科 技 中 国 , J.
20 06, : 4. 2 8
[6 李 致重. 1] 中医复兴论 : 繁体 增订 版 [ . 港 : 马 M] 香 奔
出版 社 ,0 5 5 2 0 :.
[] 8 湛恳华. 利高津与耗散 结构 理论 [ . 安 : 普 M] 西 陕西
4
维普资讯
13 药物 归经 的统计 .
见 表 2 。
表 2 所 用药物 归经 的统 计
所致 , 宜配伍 降火 清金之药 ; 有瘀 者配活血 化瘀 兼 药; 肝气不舒者配伍理气药 ; 兼心烦不寐者佐 以安神
药等。 22 药 物 归经 、 . 药性 及药 味 的统 计分 析 在药 物 归 经 上人 脾 、 胃经 的药 物最 多 , 次是肺 、 其 大肠经 和 肾、
渴 以上 、 、 三 消 证 为 主 , 则 三 消 之 火 多 有病 本 中 下 “
于肾, 而无 不 由乎命 门者” 。现代将消渴病 又称为
糖尿 病 , 为 l型 、 两 大类 , 以 2型 糖 尿 病 气 分 2型 而
2 统 计分 析
阴两 虚证 多见 。 《 岳 全 景
3 结论
2 1 药 物 功 效 和 使 用 次 数 的统 计 分 析 .
膀胱经。人脾、 胃经 的药 物 占总用药 的 2 . % , 3 9 人 肺、 大肠经的 占2 . % , 膀胱 经的占 2 . % , 2 6 肾、 12 人
心包、 三焦 经 的只 占 0 6 。三 消 之 证 主 要 责 之 于 .%
肺 、 肾, 消善渴 , 胃、 上 中消善饥 , 下消小便淋浊。在
1 8 : 01 1 7 9 8 1 ,1.
Hale Waihona Puke [] 3 杨则 民. 内经之哲学的检讨 [ ] 18 8 1. S 、 95:,0 [] 4 邓铁涛. 中医近代史 [ 、 州 : M] 广 广东省 高等教育 出
版 社 ,9 9 2 . 19 :7
[2 刘长林 . 1] 中国系统 思维 [ . 京 : 国社会 科学 M] 北 中
14 药 物药性 的统 计 . 见表 3 。 药 性上使 用 最 多 的是 性温 的药 , 占总用 药 的4 .% , O1
表 3 所用药物药性的统计
其次是性寒 的药物 , 3 .% , 占 O 1 体现 了温补和清热
的治法 。而 在药 味 上使 用 最 多 的 是甘 味药 , 占总用 药 的 5 . % , 人脾 胃, 32 甘 而脾 主运 化 、 清 和统 摄 血 升
《 景岳全书》 是明代温补大家张介宾 的代表作 ,
次、 白术 6 、 次 泽泻 6次、 黄芪 6次、 当归 7次、 生地
黄 8次 、 知母 8次 。 12 药 物功 效 的统计 . 见表 1 。
表 1 药物功效的统计
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张 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 具
有较 高 的学术 价值 。笔 者 以中 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19 94年 5月出版的夏之秋等校注的《 明清中医名著 丛刊 ・ 景岳全书》 为材 料 , 对其所载治 三消干渴卷 中的 4 首方剂 , 2 通过频数表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其
[4 邝芝 人、 I:行及其 体 系 [ . , 1] 阴  ̄f t M]2版 台北 : 津 文
出版社有 限公 司 ,9 84 3 19 :1 、
[] 6 莱布尼兹. 雷蒙 的信 : 中 国哲 学 [ ] 中 国哲 学 致 论 J. 史研究 ,92 2 1. 18 , :3 [] 7 贝塔 朗菲 . 一般 系 统 论 [ . 京 : M] 北 清华 大学 出版
5
维普资讯
第 20 第 2 2 卷 4月 6 期 0 7年
安 徽 A J URNAL中 医 学 I 院 C学 报 O OF NHU ℃M OU GE I
VD. 6 No 2 12 .
Ap . 0 7 r2 0
・
临床 研究 ・
l , O次 乌梅 2次 ; 再者 就是 解表 药 , 用 5味 ,O次 , 共 l
其剂型包括汤剂、 散剂 、 丸剂、 膏剂等多种剂型, 既便 于临床应用 , 又减轻药物 的峻烈之性和毒性 , 使药物 能发 挥最 佳疗 效 ¨ 。且 景 岳 善用 熟 地 黄 , 为 熟 地 ] 认 黄“ 味厚气薄” “ 中有 阳” “ 、阴 、 能补五脏 之真 阴” 、
膝关 节 骨性 关 节 炎 (s or ri, A) 一 种 ot at isO 是 e ht 膝 关 节 退 行 性 病 变 , 老 年 常 见 病 , 中 医学 “ 为 属 痹
术史 、 骨折史或合并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 的患者 。随 机分为 3 组。治疗组 5 例 , 1 例 , 3 O 男 1 女 9例; 年龄 4 ~ 6岁 ; O 8 左侧 2 3例 , 右侧 2 7例 ; 病程 1 至 3 周 O 年; 关节肿 胀 积 液 1 3例 ; 线 分 级 :I级 1 X 4例 ,Ⅱ 级3 1例 ,Ⅲ级 5例。对 照 I 即艾 叶熏洗 组 3 组 2 例 , 9 , 2 例; 男 例 女 3 年龄 4 8 岁 ; O~ 4 左侧 1 例 , 9 右 侧1 3例; 病程 5d 2 年; ~ 8 关节肿胀积液 4 ; 例 x线 分级 : 级 9 , 级 1 例 , I 例 Ⅱ 7 Ⅲ级 6 例。对照 Ⅱ 组即
中煎 法 中附 加 药 物 不 列 入 统 计 范 围 内 ) 总 结 出关 ,
于三消干渴的用药证治规律 , 以期 为临床达到更好 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现将统计分析内容及结果分
述如 下 。
1 用药统 计
1 1 用药频次 .
①1 O次及 以上 的药物 : 山茱萸 1 O
次、 山药 l 1次 、 冬 l 麦 1次 、 味 子 1 五 2次 、 苓 1 茯 6
多的是补益药 , 共用 2 2味 ,3 次 , 中甘草 2 10 其 4次、 熟地黄 l 7次、 人参 l 7次、 麦冬 l 次、 1 山药 l 次、 1 当 归7 ; 次 张景岳指 出消渴 “ 若由真水不足 , 则悉属阴 虚, 无论上 中下 , 急宜治 肾, 必使 阴气渐充 , 血渐 精 复, 则病必 自愈” 。其 次是清 热药 , 共用 l 2味 ,5 4 次 , 中生地 黄 8次 、 其 知母 8次 、 天花 粉 4次 、 石膏 4
表 4 所 用药物 五味的统 计
二》 “ 日:肾欲坚 , 急食苦 以坚之。 认为苦能坚 阴, ” 并 以泻 火存 阴 之 理 解 释 之 , 景 岳认 为 消 渴 之 本 “ 张 在 于肾, 而无 不 由乎命 门者” 。因而 , 能清泄 , 阴 苦 坚 实, 治疗 消渴 燥热 之标证 。 2 3 证 型分类 分析 在 证型 分类上 , 景岳认 为 消 .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