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四)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2024年19外国诗二首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19外国诗二首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19外国诗二首大赛获奖作品,涉及教材的第四章《外国诗歌赏鉴》第一节《现代诗》。
具体内容包括两首获奖诗作:《远方的你》和《孤独的船》,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现代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获奖诗作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会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获奖诗作的深层含义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现代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获奖诗作的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现代外国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阅读《远方的你》,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阅读《孤独的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3. 例题讲解:以一首现代外国诗歌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陌生的现代外国诗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获奖诗作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现代外国诗歌鉴赏2. 两首获奖诗作:《远方的你》、《孤独的船》3. 诗歌鉴赏方法: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现代外国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现代外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理解并掌握两首获奖诗作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二、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
1、首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有何作用?
2、诗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好,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一句,在诗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第三节,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有何作用?
4、反复朗读《夜》,揣摩诗歌的语言美。
四、达标测试
1、请说说《蝈蝈与蛐蛐》和《夜》这两首诗的自然之物,并谈谈你的感悟。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的生字注音。
蝈蝈()蛐蛐()栖息()草茸茸()
4、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5、在诵读的基础上,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展示
《夜》
1、第一节是从那些角度来写夜的静谧的?
2、第二节中“夜来临,四下一片静”,这句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
走近作者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集《诗歌》;诗作《夜莺颂》《秋颂》《白天逝去了》《忧郁颂》等。
名言佳句:美好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作品有《白木华》《莫斯科酒馆之音》
名言佳句:每逢你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一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那些优秀的条件。
范县实验中学Biblioteka 学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吴淑丽授课人:班级:小组:姓名:编号:
课题:《外国诗两首》课型:预习展示课课时:一课时
【教师复备或
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是年春,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他希望被朝廷任用的幻想未实现,因此依然放行于山水。
在岳州,他遇到被贬放的族叔李晔,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可以想见。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痛饮之际,忽见兀立在洞庭湖中阻挡湘水归江的君山,就仿佛看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情动辞发,写下了这首纷愤愤不平的绝唱。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求职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已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他便招孟浩然为荆州从事。
3、熟读全诗,掌握加点词的字音。
刬却()涵虚()舟楫()羡()
4、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试背两首诗歌。
5、试翻译这两首诗歌。
6、解析诗歌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①诗人为何突发“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呢?
②“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出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诗人因景伤情,又借酒消愁,而君山犹在,世道如是。
由此,你会想起诗人笔下的哪个名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诗的前四句诗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哪些特
点?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当堂训练
1、填空。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作者是,字,号。
与杜甫并称。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
2、翻译重点句子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比喻义是。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
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
主备:石冬黎 审核:何燕 班级: 姓名: 组别:1 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预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预习重点】1.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熟读成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预习任务】资料助读: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预习】一、书写·读音虔( )信 慰藉(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河畔( ) 潺潺( ) 瞰( )望 黝黑( )二、分析·巩固(一)阅读《祖国》回答问题: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
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1、诗人用“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2、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统摄全诗句,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这是个奇特想法。
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 “爱情”展开。
诗人的爱国之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
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3、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2)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3)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3.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4. 感悟与欣赏:(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
一、《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两首外国诗歌,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两首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诗歌内容的解释,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对比分析:通过学生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外国诗两首》的教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诗歌的翻译、评论文章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4.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图表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案语文备课组主备人:李亚荣授课人:董丽萍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第一步交流感知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4《外国诗两首》示范教案
4《外国诗两首》示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和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外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外国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包容。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一:《X》(作者:X)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诗歌内容解析:诗句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诗歌分析:意象、象征、节奏和韵律等。
2.2 诗歌二:《X》(作者:X)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诗歌内容解析:诗句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诗歌分析:意象、象征、节奏和韵律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诗歌一的教学过程:引入: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讨论: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象征等元素。
3.2 诗歌二的教學过程:引入: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讨论: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象征等元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诗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来评估学生的思维活第五章:教学评价(续)4.3 学生对诗歌中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通过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4.4 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所选用的外国诗歌教材,应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5.2 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翻译版本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摘要:、体会并把握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叔游洞庭醉(其三)》作乾元二年(759)秋,比喻义是、学习目标、体会并把握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理两首诗所抒情异二、学指导、简介作者李白(70-76)太白青莲居士国唐朝诗人有“诗仙”称是伟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说生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女(平阳)存世诗千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年病卒享年6岁其墓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孟浩然(689-6)唐代诗人名不详(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位山水田诗人王维合称王孟以写田山水诗主因他曾入仕又称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涧南有他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写作背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其三)》作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流放途遇赦他希望被朝廷任用幻想实现因依然放行山水岳州他遇到被贬放族叔李晔两人游洞庭其心情可以想见因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痛饮际忽见兀立洞庭湖阻挡湘水归江君山就仿佛看到了人生道路上坎坷障碍是情动辞发写下了这首纷愤愤不平绝唱《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首职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已由右丞相贬荆州长史他便招孟浩然荆州从事3、熟全诗掌握加词音刬却()涵虚()舟楫()羡()、诗歌朗体会诗歌境试背两首诗歌5、试翻译这两首诗歌6、析诗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其三)①诗人何突发“刬却君山平铺湘水流”奇想呢?②“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出了怎样景色?表达了怎样感情?③诗人因景伤情又借酒消愁而君山犹世道如是由你会想起诗人笔下哪名句?《临洞庭湖赠张丞相》①诗前四句诗写洞庭湖名句写出了洞庭湖哪些特?②诗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三、当堂训练、填空《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其三)作者是与杜甫并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翻译重句子刬却君山平铺湘水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欲济无舟楫”义是比喻义是5.怎样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答。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3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制服读者的技巧,领悟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索,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学问,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引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老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紧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同学思索、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布置1课时外国诗教案篇二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称赞“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好像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漂亮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和安适、安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同学捕获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很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外国诗歌二首》 (四)
外国诗歌二首课题外国诗歌二首课型新授课总节时29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的意象。
能力目标:学习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重点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握重点诗句,理解诗歌的情感。
难点找到合适点,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课前演讲一、朗读诗歌。
二、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要求:发言之前,先说自己从哪些或哪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具体阐述。
)三、教师总结。
首先表扬鼓励,再说老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不是答案,是交流)。
1.情感比较。
同以自然为写作对象,但惠特曼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崇拜它向上的原始的活力);而叶赛宁表达的是对人类无视自然生物的谴责,和对动物的真挚同情、热爱(也有人认为是对现实社会的委婉讽刺)。
(让学生思考这点区别,并从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体会、说明。
)2.意象比较。
在惠特曼笔下,那株橡树中融合了诗人自我的形象与追求——“令我想到我自己”。
而《狗的歌》,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母狗的深切同情(有人认为母狗与人类的关系,是影射社会中人与人的对立关系)。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经历主要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3.写作手法比较。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运用反复与象征。
如:描写橡树的“孤独”与“快乐”的诗句,运用了反复,强调了橡树的特征。
这株橡树,从整首诗来看,它是诗人个人经历的象征,更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精神——乐观、执著……《狗的歌》中诗人善用对比的方法而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插人景物描写,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四、结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对比点,我们还可以和诗人其他的诗歌进行对比,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一、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宏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嘱咐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苦痛的面前冷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愁闷憧憬瞬息(二)解词:愁闷:悲伤,愁闷。
憧憬:因喜爱、艳羡某种事物或境地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刺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第一节,开宗明义,否认了应对生活的哄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哀痛,不要心急!”说明白正确的态度:“愁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信任吧,欢乐的日子将会降临。
”其次节:说明要实行专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哄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久憧憬着将来”,要向前看,信任将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善的;困难困苦、苦痛哀痛带来的愁闷只是临时的。
(二)思索: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沟通自己读诗的体会:提示(总结时):诗人在诗中说明了一种专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哄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哀痛,苦恼时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专心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欢快不会永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诗人用真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设受到了生活的哄骗,不要消沉,要专心面对将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一、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闻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第4课外国诗两首讲学稿
<<外国诗两首>>讲学稿课型:新授执笔:王俊茹常竹茹史永新审核: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性。
二、学习重难点:目标2、3、4三、学法指导: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的内容。
2.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凝()成消逝()微yang( )2.查资料,简介作者。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学习《蝈蝈与蛐蛐》,有感情朗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1.《蝈蝈与蛐蛐》这首诗两层景物有何不同?(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点?)2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蝈蝈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4.请同学们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学习《夜》1.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分节概括。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2.再读诗歌,思考问题:(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外国诗两首·同步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3.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外国诗二首(四)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考拉【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了解超现实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及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弊端的反思与对抗。
二、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三、领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预习导航】一、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相结合,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二、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超现实主义”和“意象派”诗歌流派,了解作者詹姆斯迪基和玛丽奥利弗。
【知识教学点】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象征手法。
【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体会《诞生》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看到的东西和内心感悟到的、思考所得的东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让人震惊、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理解《蛇》将生命力、自由、美和爱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动人场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流水线把人当成了工具,各种思想和观念给人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与烦躁之中,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因而一批关注着现代文明下人的生存和意义的诗人应运而生。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抗,唱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让我们学习这样两首诗,来感受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思想。
二、鉴赏《诞生》1.了解作者请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
詹姆斯迪基,1923年生于美国亚特南大(出生时间和籍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学历),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坛或文学史上的地位)。
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进入石头》(处女作),诗集《踢踏舞者的选择》获全国图书奖(代表作)。
他的诗似梦似幻,超现实的图景总是和现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但又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作品风格)。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对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答复,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荣耀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4 .外国诗二首目标展示: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瞬息践踏伫立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差落3.解释下面的词语。
践踏伫立流逝4.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
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2.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三)写法探究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当堂训练: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4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
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
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
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
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
为了帮助学生1 /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拉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超现实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及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弊端的反思与对抗。
二、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三、领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预习导航】
一、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相结合,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二、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超现实主义”和“意象派”诗歌流派,了解作者詹姆斯•迪基和玛丽•奥利弗。
【知识教学点】
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象征手法。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诞生》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看到的东西和内心感悟到的、思考所得的东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让人震惊、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理解《蛇》将生命力、自由、美和爱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动人场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流水线把人当成了工具,各种思想和观念给人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与烦躁之中,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因而一批关注着现代文明下人的生存和意义的诗人应运而生。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抗,唱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让我们学习这样两首诗,来感受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思想。
二、鉴赏《诞生》
1.了解作者
请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
詹姆斯•迪基,1923年生于美国亚特南大(出生时间和籍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学历),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坛或文学史上的地位)。
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进入石头》(处女作),诗集《踢踏舞者的选择》获全国图书奖(代表作)。
他的诗似梦似幻,超现实的图景总是和现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但又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作品风格)。
2.了解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认为只有“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超现实”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故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书写”,强调对幻觉和梦境的记叙。
3.默读这首诗,说说你从这首诗里找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那些象征意义。
(注意把握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摘出诗中的有关词语,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味。
)
本诗的有关意象如:一匹马、铁丝、篱笆桩、草地、阳光、孩子、母亲等。
(对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通过讨论,趋于相近即可。
)一匹马:是“我”编造的故事中的一个形象,它离开“我”之后,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象征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思想。
铁丝、篱笆桩:是“我”试图用来约束这匹马的东西,象征人类人为地给自己加上的思想和观念的枷锁。
草地、阳光:象征着摆脱束缚后自由美好的新天地。
孩子、母亲:象征着美好的亲情。
4.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分析全诗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必要求学生分析得多么深刻全面,只要能从某一角度分析得言之成理即可。
)
教师归纳总结:
“一匹马”从“我”编造的故事里诞生,却摆脱了我的束缚,尽情地享受着嫩草、阳光和自由,使“我”也像一匹新的小马诞生一样获得了新生,这象征着人类只有摆脱思想和观念的枷锁,摆脱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才能过上自由美好的生活。
全诗蕴含着诗人关于诞生的感悟和对这种感悟的赞美欣悦之情,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自由、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联系本诗,谈谈你对“超现实主义”的认识。
(此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
三、布置作业
请你试写一首短诗,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詹姆斯•迪基的《诞生》一诗中,体会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了解了他们反思现代文明、希望摆脱精神枷锁的思想。
这一节我们要欣赏另一个流派、另一位诗人的作品,看看她对现代文明是什么态度。
二、了解作者
依照我们上节课介绍詹姆斯•迪基的内容,介绍玛丽•奥利弗。
(先由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
三、由几名学生分别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能表现出快乐、昂扬、赞美之情者为优秀。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能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四、引导鉴赏
(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
下面“生答”的内容为预设答案,不可拘泥。
)
师问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答:是蛇。
是两条蛇。
是两条并行穿越荒野的蛇。
师问2: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这两条蛇的什么样的态度?
生答:喜爱(不够确切)。
感叹和赞美。
师问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生答:作者说“它们在旅行,像一次竞赛,像一种舞蹈,像一场爱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师问4:为什么说这些诗句就是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呢?
生答:“像一次竞赛”,说明它们非常有活力,生命力旺盛。
“像一种舞蹈”,
说明它们的形体和行为都非常美。
“像一场爱情”写出了它们相爱相亲、欢乐到极点的状态。
师问5: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两条蛇呢?
生答:因为它们生命力旺盛,自由自在,它们是爱和美的完美结合。
师问6: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呢?
生答:“疾速掠过丛林”、“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穿过花的田野,它们在旅行”,是自由的表现;“像一场舞蹈”、“像一场爱情”是美和爱的结合。
师问7:作者写这首诗只是为了对自己所看见的两条蛇进行赞美吗?
生答:不是。
作者所赞美的这种生存状态――生命力、自由、爱和美的完美结合,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人们所缺乏的。
所以,诗人对这两条蛇的赞美,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与反抗,有着与迪基的诗《诞生》相类似的主题。
师问8:詹姆斯•迪基的诗《诞生》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你觉得这首诗和上一首诗属于同一流派吗?
生答:应该不是同一流派。
从课本76页的“相关连接”可知,这首诗应属于“意象派”诗歌。
师问9:你能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相关连接”中的《意象派诗选》序言的内容,谈谈你对“意象派”的认识吗?
生答:(略)
五、布置作业
用一段文字(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