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高考押题)-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回扣与预测18 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回扣与预测18  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三试热点命题 78.某学者把苏联(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 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 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 )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苏俄国情,超越了当时生 产力的水平,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显然应属于“追随理 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吸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 训,立足于现实国情,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应属 于“面对现实的实验”;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应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虽然受一定国际环境的影响, 但这样显然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答案:B
76.自1933年以来,“新政大夫”这个内科专家把美国的急性内 科病医治好了。可这个康复了的病人在1941年12月7日因一场 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大夫”于是就把病人让给 “胜利大夫”这个外科专家。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有( ①“急性内科病”的病因是经济危机 珍珠港事件 ③“新政大夫”指罗斯福 )
)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C.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影响。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变化,A、C、D 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二背答题术语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经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 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 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 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 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那么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政治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②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③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④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这说明苏俄()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B.规定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D.由国家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3.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对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西方报刊曾有这样的评论:“五年计划的四年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②苏联人民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③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④列宁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6.实施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6·北京顺义一模)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它是指或与黄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2.(2016·湖北黄冈二模)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3.(2016·辽宁抚顺一模)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 A.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C.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D.符合社会主义制度4.(2016·云南一模)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5.(2016·四川凉山三模)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6.(2015·四川泸州二诊)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答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答案)

(新课标大纲解读)2018高考历史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3、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4、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本专题主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是本主题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专题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专题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考情解读】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点知识梳理】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想透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则需要全面认识其实施的背景和积极影响。

(1)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从苏俄的力量看,苏俄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再加上一战的破坏,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非常薄弱。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站住了脚。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新经济政策(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2)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尽管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3.斯大林模式下的国家投资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投资的比较(1)流向不同: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家资金流向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领域。

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资金流向惠及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

(2)影响不同:斯大林模式下,一方面,国家投资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重难点突破 1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含2013真题)[ 高考]

高考历史二轮重难点突破 1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含2013真题)[ 高考]

十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核心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政权。

3.内容:(1)农业: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工业方面解除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评价: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1)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3)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比较【真题再现】1.(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原卷版)

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原卷版)

1.“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A.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B.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D.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

”这里使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因为戈尔巴乔夫()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C.主动放弃与美争霸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4.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

”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6.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不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质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识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项目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不同点实施目的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效果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但存在很多弊端,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2)改革内容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相同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革。

(3)改革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了苏联解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0.“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1.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该理论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14.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赫鲁晓夫把农业发展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比如说利用“赶超美国”之类的政治口号鼓动群众,但却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材料认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经济理论缺乏创新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3.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①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原卷版)

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原卷版)

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16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3、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4、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本专题主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是本主题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重点、难点剖析】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 A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列宁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不能受过“左”的思想误导和支配,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能够控制并指导商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转而主张由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允许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A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错误;C项为斯大林模式,错误;D项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错误。

【答案】 B3.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

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退却”是指()A.二月革命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解析】注意“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列宁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该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第10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第10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4·安徽高考]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 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

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

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答案:B2. [2013·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

答案:B3. [2014·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

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效演练人民版【高考真题】1.(2016·全国卷Ⅱ·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发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

3.(2015·全国卷Ⅱ·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用 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计划 指标。 (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3.结果 未取得预期成果,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终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4.失败原因 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 政治改革背离 社会主义方向 ,出现颠覆性结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 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专题十
考点一 考点二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7-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史料研读
角度1: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 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 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摘编自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 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 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 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1.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

答案:A2.《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

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答案:C3.“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

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

答案:D4.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A.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答案 C
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解析注意时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在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出现“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的现象,故B项正确。

答案 B
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

”这里使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因为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C.主动放弃与美争霸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从而放弃了党对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权。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 D
4.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

”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D
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罗斯福新政“新”在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两者都是结合国情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C
6.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依据内容,A项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注意时间“1904~1980年”排除D,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而材料“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反映出与斯大林模式特点不符合,排除B项。

故答案选C。

答案 C
7.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

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

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
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
解析实行粮食税的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故A项错误;恢复商品贸易也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解决粮食增收不足的问题,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苏联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后并没有恢复余粮收集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8.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D
9.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是指勃列日涅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

”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答案 C
11.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

”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

”邻居说:“她去商店买东西了。

”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

”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农业发展缓慢
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
解析“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说明轻工业过轻,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答案 C
12.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解析第(2)问,注意充分归纳材料,从技术、人才、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归纳;第(3)问,由图表折线看出,农业生产出现问题,共同原因注意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第(4)问,第一小问,由图表折线可以分析出来,第二小问,可从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2)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14.(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

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53年为550万公顷,1956年达1 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

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

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